我国体育目的的发展趋势分析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ports Objectives in China
DOI: 10.12677/aps.2024.126143, PDF, HTML, XML,   
作者: 孙 明: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体卫艺部,天津
关键词: 体育目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Sports Purpose Development History Development Trends
摘要: 研究目的:体育的目的在每个10年的时间跨度内凸显出明显的变化,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4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变化尤为突出,研究体育目的发展趋势的变化,可以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我国体育的指向性和普适性的双重变化。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目的的辨析、发展历程、具体分类以及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综述,对体育目的论的发展历程与变化趋势做出诠释与解读。研究结论:体育的目的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国情与不同社会发展状况来确定不同的目的,以适应国家、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体育的目的自始至终要面向于人,发展于人,造福于人,因此体育的目的最终指向是个体的人。
Abstract: Research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sports has show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every 10-year time span, especially in the more than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tudying the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ports purpose can provide more targeted research on the dual changes in the directionality and universality of sports in China.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a systematic review is conducted on the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sports purpose theory, providing an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hanging trends of sports purpose theory.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purpose of sports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ime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s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social,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sports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s people, developed for people, and beneficial to people from beginning to end, so the ultimate goal of sports is individual people.
文章引用:孙明. 我国体育目的的发展趋势分析[J]. 体育科学进展, 2024, 12(6): 998-100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4.126143

1. 前言

我国体育的目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提出的“为了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的口号,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的“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总任务是:普及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积极建设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中间我国体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艰辛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事业慢慢恢复、稳步推进,在这一阶段国家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中,我国体育事业再次经历了深刻的社会与历史发展变革,这其中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脚步飞快,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摘得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到崭新的阶段,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始终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各个运动项目均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群众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也在不断加快前进的脚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目的和要求“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迈向高科技高水平高目标的大方向中,不仅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且对于体育学科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体育目的的解读也在不断细化和深入。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参照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时代特征,发展的目的性、功能性及表现出的特点不同而发展变化,体育目的的发展演变离不开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且受到各方面各因素的影响,使体育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体育的目的所针对的群体与目的指向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总体体现出以青少年群体参与的学校体育及兴趣培养类型的体验式体育为主、各个年龄段人群参与的娱乐性、团体性体育为辅,全民健身运动与群众社区体育活动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显,竞技体育目的发展保持较为稳定的一致性,始终贯彻以夺取奥运会金牌为主要目的,由此来搭建训练模式、制定训练计划。我们在研究体育的目的论的同时,不仅要看体育的目的在不同时期内容的变化,更要研究体育的目的在这一时期为什么产生了这种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背景环境是什么,所想要得到的最终结果又对社会发展的哪些方面有好处,这对于研究体育功能、体育科学、体育体制、体育文化等方面同样具有深刻的价值与帮助,可以作为对于我国体育事业整体发展的参照,进行细致的比对,也为我国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民族体育等各类各层次体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

2. 我国体育目的的辨析

2.1. 体育价值、体育目标与体育目的的辨析

要想明确体育目的论,首先需要对体育价值的生成进行系统的分析阐述,只有将针对体育价值的生成性逻辑进行分析后,才会将体育目标与体育目的本质性含义彻底区分开,从而更加清晰的加以辨别[2]。体育价值是在能满足人类的行为与思想的需求之上,对人类发展进步起到重要作用,是体育功能和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和纽带。体育的目的与目标,是体育价值的深刻体现,是主体,也就是“人”对客体,也就是“对象”的价值一种特定的期待,根据体育的价值,从而确定更为明确的体育目的和体育目标,这两个概念承上启下,相互依存、联系[3]。总的来说,体育目的和体育目标要依靠体育价值来进行方向性的指引,是体育价值的前行的终点和落脚点,但是,体育目的和目标之间也有明显且突出的区别,体育目的相较于体育目标而言,更为稳定、清晰、单一,而体育目标的落脚点更为明确、针对性更强,体育目标更加严格、忠诚的服务于体育目的,体育目标较于体育目的更为具象化、个体化,实施起来也更加容易、操作性更强[4]

2.2. 我国体育目的的广义辨析

从广义上说,体育目的是指体育作为主体,能够在进行身体活动与实践活动之前,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设计,并能够合理的推算出预期的结果。作为体育的参与者,只要有意图从事体育活动,那么就必须有与之对应的体育目的作为支撑和引导,用这个角度来讲,体育目的成为了人类参与体育运动、从事体育活动的先导理念和前提条件。由此,体育目的的出现在体育科学发展中更具有前瞻性、引导性和稳定性。

2.3. 我国体育目的的狭义辨析

从狭义上说,体育的目的指由国家所提出的、具有宏观性、总体性、引领性的目的,它是针对体育事业的整体,或各类各种的体育形式、体育形态的发展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往往通过政府部门提出,以具体的政策、文件、官方话语、新闻发布等形式所表达出来,并且具有指导、规范、完整体育活动、体育健身的建立、开展、传播和推广的实际作用与效果。

体育目的的广义和狭义的意义,在整体看来是辩证统一的。我国体育广义的目的表现为实在性、广泛性,因此更偏重理论化与思想化的层面;我国狭义的体育目的表现为可操作性、可物化性,因此更偏重政策化、人为化的层面[5]

3. 我国体育目的发展历程

3.1. 衍生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

1949年10月,在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为了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的口号。这一口号的出现,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根基。到了1952年,毛泽东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次会议上,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话被印刻在了各个城市的体育馆、体育场与学校操场中。这一阶段为国家战后恢复时期的大背景下所提出的内容,主要针对国防事业、人民安全与新民主主义建设奠定基础,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与体育目的衍生的最初开端。而后,我国体育理论的发展走向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停滞阶段。

3.2. 焕发生机阶段:1978年~1999年

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本质的变化,1983年在《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一文中提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总任务是:普及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积极建设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服务。”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中规定的内容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这一阶段我国体育目的朝着运动技术的进步与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前进,强调各类体育同步、稳定、坚实发展。

3.3.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11年

来到二十一世纪,我国体育发展与体育目的的演变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一阶段我国体育目的朝着增强体质、提高素质方向发展,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一系列对我国体育事业飞速进步的举措,开创出我国体育工作新局面。

3.4. 体育强国建设阶段:2011年至今

到了近10年间,我国体育目的的变化更贴合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2011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根据国家‘十二五’总体部署和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升中国体育发展的水平和效益,改善发展结构和质量,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我国体育目的更加为社会为人民的实际需要进行考量与评定,更加符合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体育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4. 我国体育目的的层次分析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体育目的的内容总体呈现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体育要为人民服务。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体,是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始终不变;第二,体育要增强人民体质。这也是体育的价值所在,是体育最根源性的特征[7];第三,体育要为国家发展需要服务。只有国家的长治久安,才可以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这三点内容共同构成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心支柱,也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有效的手段[6]

4.1. 体育要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体育目的的发展也要紧紧跟随党和国家的领导,围绕人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围绕人民去办好事、办实事。因此,为人民服务是体育目的中最核心的层次内容[7]

4.2. 体育要增强人民体质

人民体质的好坏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健康水平和活力程度,国家体育的发展一定是建立人民体质健康的基础上,这不仅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前提和保障,也同样是发展各行各业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目的中最重要的层次内容。

4.3. 体育要为国家发展需要服务

一个国家发达程度高低、发展力度的大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强弱,体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为国家发展来进行服务,是构成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与坚实支柱,因此,为国家发展需要服务是体育目的中最基础的层次内容[8]

5. 我国体育目的的具体分类

5.1. 教育目的

教育是我国极为重视并且投入程度极深的内容,体育本就是教育的分支,我国体育的目的要为教育创造条件,体育的目的指向要使我国的教育改革创造全新的视野与要求规范,因此体育的目的最直接最明确的目的便是教育的目的,换言之,只有教育推行的顺利,体育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教育是体育大的方位与整体方向,体育是教育的点睛与亮点所在。

5.2. 文化目的

文化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体育不仅兼具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而且对于文化的创造与传播的方面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个样式的体育文化类型加深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并加快演变体育项目的种类与传播途径,因此体育的文化目的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分支。

5.3. 科学目的

我国体育发展同科学发展并行,体育事业的进步得益于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样体育事业也为科学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体育的科学目的是带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与强力支撑,同时科学的发展进步也能够让体育创新得到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靠。

5.4. 社会目的

强身健体越来越成为我国国民最重要的日常消遣与放松的方式,不同的运动项目带给国民不同的乐趣与实践,只有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变得强大,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才会更加有前进的动力,体育也是创造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手段。因此,体育的社会目的是极为重要的[9]

6. 我国体育目的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体育目的的发展由上面4个方面的目的,可细化分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需由这几种不同的体育方向,来分别探讨与解读对应的发展趋势。

6.1. 竞技体育

以竞技体育的长久兴盛为目的,改革管理模式,优化管理体系。各个竞技体育项目运动队根据比赛时间、要求,确定各个周期训练模式与训练方法、内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素质,不断探索训练方法,创新训练内容,为我国在全国舞台、世界舞台中不断争金夺银,为国争光。

6.1.1. 成就回顾

自1984年中国重返奥运会赛场以来,在历届夏季奥运会上共获得过数百枚金牌,其中包括田径、游泳等传统优势项目以及乒乓球、羽毛球等多个新兴领域。此外,在冬季奥运会上同样表现优异,实现了由冰雪弱国向强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6.1.2. 面临形势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单纯依靠少数几个重点项目难以保持长久竞争力。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更多非传统强项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平衡好竞技成绩与运动员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过度商业化倾向。

6.1.3. 战略方向

针对现存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应对:优化资源配置结构,确保资金能够更加公平合理地流向各个层级和地区;强化科技支撑作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训练效率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体育事业当中来。

6.2. 群众体育

以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为目的,将群众体育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科学运动引导摆在首位,同时对于实现社区体育的科技智能化、简约易行化提供服务便利,让群众想要参与、乐于参与体育运动,并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幸福快乐。

6.2.1. 背景与现状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目标,到2030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将达到45%以上。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通过举办各类群众性赛事活动激发民众参与热情。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超过360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

6.2.2. 存在问题

尽管成绩斐然,但我国全民健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资源分配不均,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科学健身意识薄弱,很多人缺乏正确的运动理念,盲目跟风或过度训练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相较于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大规模投资而言,来自民间资本的支持显得相对有限。

6.2.3. 未来展望

面对上述挑战,未来一段时间内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观念;积极培育壮大体育社会组织及企业,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6.3. 学校体育与青少年体育

以学校体育不断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青少年体育不断与培养兴趣爱好、良好行为习惯想贴近为目的。让更多的学生上好体育课,在体育课教学中强身健体,学习知识与技能,并且为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提供体力和精力的保障。大力发展体育培训,将不同的运动项目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高考成绩中。

6.3.1. 改革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一直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各类院校纷纷加大了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将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纳入必修课范畴;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等等。

6.3.2. 现实困境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深层次矛盾亟需破解: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中小学专职教师数量严重短缺;评价体系落后: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家庭支持缺失: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好坏而不注重其身心健康成长。

6.3.3. 改进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寻求解决方案:提高待遇水平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推行多元化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加强家校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10]

6.4. 体育产业

6.4.1. 行业概览

近年来,得益于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双重因素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该行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率接近两位数百分比。其中以健身休闲服务、体育用品制造等领域尤为突出。

6.4.2. 主要特征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消费群体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身体健康,并愿意为此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线上线下相结合:电商平台已成为购买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与此同时线下实体店也在不断创新体验模式吸引顾客光临;跨界合作频繁:与其他行业如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品线。

6.4.3. 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资源。

7.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我国体育目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紧紧抓住时代脉搏,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真正实现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伟大目标。体育逐渐成为了当今时代我国提高人民素质的关键词,增强体育的功能,发挥体育最有效最直接的作用,才是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和谐、人民的幸福安康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提供长久的动力与动能。因此,体育的目的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国情与不同社会发展状况来确定不同的目的,以适应国家、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体育的目的自始至终要面向于人,发展于人,造福于人,因此体育的目的最终指向是个体的人。

参考文献

[1] 孙科, 姜宇航, 朱天宇, 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工作方针的演变历程及其内在表征[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 33(4): 364-370.
[2] 安彦伟.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四川体育科学, 2017, 36(3): 219-232.
[3] 张孟红. 基于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6): 786-788.
[4] 姜成林. 普通逻辑学[M].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3: 22, 36.
[5] 张孟红, 王军, 关新枝.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分析[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3): 61-63.
[6] 刘丽娜. 体育系统整体观解读与概念研究思考[J]. 体育学刊, 2019, 26(6): 8-12.
[7] 李郁, 陈晔. 源于宗族的隐喻: 基于认知语言学对体育概念的解读[J]. 体育学刊, 2019, 26(6): 13-20.
[8] 卢元镇, 任海, 郝勤, 等. “体育概念及其价值功能的再认识”笔谈[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 45(5): 1-26.
[9] 丛密林. 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概念辨正[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4, 22(1): 3-5, 37.
[10] 丛密林, 张晓义.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研究: 以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 41(11): 139-14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