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体育非遗发展的文化生态学分析
Cultural Ecology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ianjin
DOI: 10.12677/aps.2024.12614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田 瑛*, 戈 莎: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天津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体育非遗天津Cultural Ecology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ianjin
摘要: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天津,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天津体育非遗进行深入调查,进行文化生态分析。研究认为,天津体育非遗发展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体系,体育非遗的发展应该从文化的整体角度出发,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综合考量,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Abstract: Tianjin is a famous cultural cit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600 years. It has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ng and making good use of th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ianjin’s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 culture, promot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Tianji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ltural ecolog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ianjin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mean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ianjin is an ecosystem system in which many factors interact, influence and restrict each othe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culture, from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so a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文章引用:田瑛, 戈莎. 天津市体育非遗发展的文化生态学分析[J]. 体育科学进展, 2024, 12(6): 1010-1017.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4.126145

1.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掀起的“非遗”保护运动的发展,国内外对于“非遗”的保护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非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根源,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命脉。文化生态学主要是“从环境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中研究文化,使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更为科学和完整。文化生态的研究者也从美国人类学家的狭小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和多学科领域”,加拿大著名学者诺思洛普·弗莱所指出的那样:“自然之外的人类的所有的活动,所有的创造都应视为文化。列入“非遗”目录里的民间文艺和传统技艺就是大文化范围里的一个分支,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毫无疑问完全可以应用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研究。而文化生态学的提出有助于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境遇,实现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文化生态学理论基础

2.1. 中国文化生态学发展历史

Figure 1. The structure pattern of cultural ecosystem

1. 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

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已从早期美国人类学家的狭窄领域扩展为全球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逐渐关注文化生态学,尤其是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学者们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从这一新视角分析区域和特色文化。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中全面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见图1),强调其研究文化发展的规律。近年来,文化生态学在多个领域取得新进展,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丰富了理论体系,并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2. 文化生态学的系统理论思想

文化生态学采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将事物视为一个有机体,并将其置于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生产生活和时空环境中加以研究,给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核心和方法论意义主要有:系统论思想和文化适应两个方面。受系统论影响,文化生态学研究主要持有:整体观、动态开放观、层次观、多样平衡观[1]

整体观。无论是在无机世界还是在有机世界,无论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思维,都要求我们从整体上对事物加以研究和把握,整体性是各个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层次观。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构成文化生态系统的每个子系统都是由它下一层次的要素序列所构成,下一层次的要素下还有更小的要素序列。

互动观。主要是文化生态系统并不是固定的、静止的系统,构成文化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联系,并不断有信息的进入和输出。

多样平衡观。文化生态系统的生物链上存在着多姿多彩的文化物种,这些文化物种同生物物种一样,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学者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侧重解释文化变迁的生态学研究和把文化类比为生态系统的文化研究。前者把文化置于生态之中,旨在厘清受制于生态因素的文化演变,尤其擅长辨析技术创新所带动的演变与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条件的关联,后者把文化类比为生态一样的系统,虽然研究文化创新和文化演变的自然科学,在后一用法里趋向强调多因素构成文化整体的方法论。本文将文化类比为生态一样的系统,根据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评估文化本身结构上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的平衡[2]

3. 天津体育非遗的文化生态学分析

基于文化生态学研究的侧重点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从整体观的角度对天津市体育非遗的文化生态学进行分析,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进行分析(见图2)。

3.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所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基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对特定自然环境的适应,决定了文化的模式和形态。自然环境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坚实基础[3]

天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天津地处华北平原,紧邻渤海湾,地理位置便捷,水陆交通发达,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这一地理优势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尤其是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天津的龙舟竞渡和冰上活动等,都是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和支持。此外,天津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河流如海河及其支流。这些水系不仅为农耕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水上体育活动如赛龙舟、划船等奠定了基础。海河流域的独特环境孕育了多样的水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发展各种陆上体育活动,如武术、摔跤等。平原地形有助于这些活动的普及和传承,尤其是传统武术,得益于平坦的地理环境,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此外,天津附近的海岸线也为帆船、风筝等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地,为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天津的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植物和动物资源丰富。这些资源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也为一些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素材。例如,天津的武术文化中,常以动物的姿态和动作为模仿对象,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内容。而且,天津的生物资源还为一些传统工艺和体育活动的道具制作提供了材料,如风筝的竹条和纸张等。

Figure 2. Technical roadmap

2. 技术路线图

3.2. 社会环境

3.2.1. 历史背景与文化积淀

天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是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自元代设卫以来,天津一直是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明清时期,随着漕运和盐业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民间体育活动如武术、龙舟竞渡和摔跤等逐步兴盛,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西方文化和现代体育项目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的体育文化。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非遗景观。这些活动不仅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也展示了天津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的重要角色。

3.2.2. 社会结构与社区互动

社会结构和社区互动在天津体育非遗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天津的官府对体育活动的重视和支持,促进了体育非遗的形成。官民互动使得一些体育项目得到推广和普及。商贾阶层的积极参与和赞助进一步推动了体育非遗的发展。天津的商业文化发达,富裕的商人和市民有能力组织和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使得一些体育项目得以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各类社区组织如行会、宗族和村落在体育非遗的传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3]。这些组织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也是体育非遗的保护者和传播者。此外,天津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各族群之间的互动和文化交流为体育非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保障。不同族群的传统体育活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天津体育非遗的独特景观。

3.2.3. 经济发展与城市变迁

天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商业繁荣为体育非遗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更多人有能力参与和支持体育活动,推动了体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天津的商业繁荣为体育非遗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富裕的商人和市民有能力组织和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使得一些体育项目得以发扬光大。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更多人有能力资助和赞助体育活动,推动了体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新的体育场所和空间,为体育非遗的展示和传承提供了平台。公园、广场、体育馆等现代城市空间成为体育非遗的重要载体。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外来人口带来了新的体育文化和项目,同时也丰富了天津本地的体育非遗内容。

综上所述,天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是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社会结构和社区互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等共同塑造了天津独特的体育非遗景观。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宝贵的遗产不仅需要保护和传承,还应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4]。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体育非遗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确保这些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体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通过宣传教育和社区参与,提高公众对体育非遗的认知和参与度,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3. 文化环境

3.3.1. 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

天津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天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是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元代设卫以来,天津一直是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明清时期,随着漕运和盐业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天津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得它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点,这为体育非遗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民间体育活动如武术、龙舟竞渡、摔跤等逐步兴盛,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防身技艺和健身方式,在天津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许多家庭代代相传的技艺。龙舟竞渡作为一种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民俗活动,也在天津的节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摔跤作为一种古老的竞技项目,既是力量和技巧的比拼,也是社区互动和娱乐的重要方式。晚清和民国时期,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西方文化和现代体育项目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的体育文化。天津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重要城市,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非遗景观。西方的足球、篮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在天津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与本土的传统体育活动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景观。

3.3.2. 民间信仰与宗教影响

天津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活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天津的庙会、祭祀等宗教和民俗活动,为体育非遗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活动不仅是体育竞技的展示,也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庙会是天津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庙会期间,传统体育活动如舞龙舞狮、划旱船、抖空竹等成为吸引群众的重要内容。庙会不仅为体育活动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不同社区和群体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体育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庙会期间,人们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技艺和力量,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祭祀活动也是天津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这些活动通常伴随着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同时也通过体育竞技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勇气和技艺。祭祀活动中的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划旱船等,不仅具有宗教和仪式的意义,也成为展示地方特色和民间技艺的重要场合。

3.3.3. 节庆活动与社区文化

天津的节庆活动和社区文化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体育非遗展示的重要时刻。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体育非遗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节庆活动中,传统体育项目如拔河、赛龙舟、舞狮等成为节日庆祝的亮点,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和观众。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也促进了体育非遗在社区中的传播和传承。节庆活动是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活动,社区成员不仅能够享受到节日的欢乐,也能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此外,天津的社区文化活动,如社区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等,也为体育非遗的展示和传承提供了平台,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社区体育比赛不仅是展示个人技艺和团队合作的场合,也是增强社区成员之间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要方式。通过社区文化活动,体育非遗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传承,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增强了社区成员的文化认同感。

3.3.4. 多元文化与融合创新

天津作为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城市,其多元文化和融合创新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天津聚集了汉族、回族、满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天津体育非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多元文化的交汇和融合,使得天津的体育非遗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现代体育项目的发展,为传统体育项目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其更加丰富和多样。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体育活动中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推动了体育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在天津,不同民族的体育活动如回族的摔跤、满族的射箭等都在丰富天津体育文化的同时,与汉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舞龙舞狮等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非遗景观。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汇和融合,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也推动了体育非遗的创新和发展。天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是多种文化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民间信仰与宗教影响、节庆活动与社区文化、多元文化与融合创新等共同塑造了天津独特的体育非遗景观。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宝贵的遗产不仅需要保护和传承,还应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体育非遗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确保这些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体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通过宣传教育和社区参与,提高公众对体育非遗的认知和参与度,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 天津市体育非遗保护与发展策略

4.1. 优化体育非遗文化生态环境

天津市风土人情丰富、文化多样,各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遍布于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因此,应将非遗保护工作作为重要手段,设立重点保护区,采取整体性的保护策略,突出体育非遗的特色,以点带面,发挥地区优势,促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形成。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回族重刀为例,在开展相关传承活动的同时,收集其历史资料、理论体系和技艺体系等,并将其整理为书籍和影像资料,实现静态保护。回族重刀的主要传承基地位于天津市河北区,该区域的历史面貌和民俗习惯等生态环境应得到保留。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相结合的方式,文化保护部门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协同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编制发展纲要。

4.2. 打造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培养文化保护意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公众能够更深入地体验体育非遗,感受其独特魅力,关注其发展,并在日常生活中留下印记。我们可以利用人们追随潮流的特点,从大健康这一热门话题入手,将体育非遗与健康和养生相结合,深入挖掘相关内涵。通过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和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为体育非遗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渠道。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期间,可以组织专场表演,向公众发放宣传手册,并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亮相,设立专门比赛进行展示和交流,从而将体育非遗融入大众视野。建立一个由政府领导,各社会组织和传承基地自我运营、自我管理的闭环模式。

4.3. 依靠自身价值,实现现代化

体育非遗正面临失传的威胁。首先,相关保护部门需要加强对体育非遗原始资料的保护,确保古籍、影像、文字等证明资料的妥善保存。其次,应当拓宽资料收集的方法和渠道,以获取更多的项目素材,尤其是注重对基层老艺人的采访和研究,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深入挖掘,有助于更好地保存体育非遗的研究成果。最后,应科学地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抢救出优质项目基因。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承群体,通过文字、图解和视频等方式,对项目的展现形态、技艺要素和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和记录,从而保存这些项目的优质基因,以便在未来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参考和借鉴。

4.4. 创新发展,融入现代产业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其路径依赖于项目的创新发展、市场化运作、政府扶持及社会力量的跨界融合。通过对项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与设计,注入新的概念、元素、角色和形式,可以丰富项目的表达方式,调整内容组织,从而增强其实用性和观赏性,同时拓宽项目的传承与传播渠道,激发社会大众对项目的热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根据其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融合创意与设计,推广常态化演出、培训、康体养生及安防服务,并利用数字技术和影像动漫技术实现商品转换,发展赛事运营等方式,以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常态化和市场化体育技艺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传播提供支持,帮助传承群体开展相关活动。具体措施包括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培育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给予经过认定的非营利性组织和企业税费优惠政策,搭建多方位的项目集散平台,对于符合条件的传承群体、企业和社团给予补助和奖励。

基金项目

天津师范大学基金资助项目(2024KYCX069Y)。

NOTES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马冬雪. 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2] 高丙中. 文化生态的概念及其运用[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39(2): 168-174+238-239.
[3] 李小娟.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研究[J]. 体育科技, 2018, 39(3): 65-66.
[4] 刘中强, 黄山鹰, 刘昊. 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 体育非遗的创造性转化路径[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3(2): 138-14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