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点强调了全民健身要具有生活化属性,并且要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活动,除了体育活动开展要有可达性,还要有适应性,也就是说开展的体育赛事要适应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1]。而国内群众体育热情也不断地在高涨,群众在社区自发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和赛事,也越来越丰富,除了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体育赛事也非常火热。河源市的“村BA”组织就是这样一种自下而上的乡镇篮球组织形式,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是促进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2]。通过对“村BA”组织及其组织的篮球赛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其现象背后的机制和特点,为乡镇篮球组织以及其他自发性乡镇体育组织的建立和有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提到的河源市“村BA”是在河源市的围绕乡镇举办的篮球比赛,但是不仅仅局限于村级比赛,河源市的“村BA”发展比较久,所以除了村级比赛,还包括了镇级、县级等各个乡镇层级的比赛。因此,本研究以河源市“村BA”的开展现状、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河源市“村BA”的参赛队员、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参与者、资金来源等为调查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利用广东理工学院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等,以“群众性体育”“体育赛事活动”“村BA”等关键词检索,查阅了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著等各种类型的文献。
3.2. 问卷调查法
3.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信度主要采取重测法进行检验。针对河源市“村BA”参赛队员进行第一轮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两周后,再针对已调查的参赛队员中随机抽取15人进行第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根据两次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 = 0.831 (P < 0.01),r ≥ 0.8即说明测量达到了足够的信度,因此本次调查问卷重测信度良好,稳定性较高。
3.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根据论文调查内容和目的进行问卷的设计,以充分了解河源市“村BA”赛事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向参与河源市“村BA”的球员发放了共计176份问卷,并成功回收了173份,回收率高达98.3%。有效问卷为172份,有效率达到了99.4%。研究数据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够真实反映“村BA”赛事的现状和球员们的真实情况。发放情况如下表1:
Table 1. Questionnaire distribution
表1. 问卷发放情况
问卷发放地 |
东源县义合镇 |
河源东源县骆湖镇 |
合计 |
发放问卷数量(份) |
72 |
104 |
176 |
问卷回收数量(份) |
70 |
103 |
173 |
有效问卷数量(份) |
70 |
102 |
172 |
4. 河源市“村BA”的基本情况
4.1. 河源市“村BA”的运行机制
河源市的“村BA”篮球大赛,有比较成熟的运行机制,调查发现,河源市“村BA”在比赛前、中、后都有成熟的管理方式。根据工作内容可以作以下分类:
在比赛前,有村民组织的综合协调组去策划整个赛事的规模、时间表、场地等等。综合协调组会去联系澎湃新闻、当地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增加赛事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比赛报名、比赛期间以及比赛结束是由赛事组织组负责。报名期间赛事组织负责资格审查、分组抽签等工作;并制定比赛的具体赛程和规则,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全程比赛赛事组织组都要与各参赛队伍保持密切沟通,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比赛期间,还要负责场地的准备工作,包括预定篮球场,布置篮球场、以及维护和保管河源市“村BA”的比赛所需的设备等等。通常河源市“村BA”还有村民志愿者组成小组,为选手提供医疗救护支持,以及负责一下赛事现场的秩序维护和指挥调度,确保比赛按照既定计划顺利进行。
裁判是由综合协调组到河源市篮球协会、乡镇的中学、小学等邀请经验丰富的裁判员来负责赛事的裁决工作。
4.2. 河源市“村BA”的竞赛管理
河源市的“村BA”利用村口的公共篮球场和政府提供的篮球场地,创造出低成本但高参与度的比赛环境。赛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依靠当地村民的自发组织,从场地布置到赛事执行,都是由村民共同参与和负责。
媒体宣传方面,利用自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的推广,和抖音博主、当地的公众号合作,比如河源球迷、万绿河源、义合体协、河源知多滴等,赛事知名度逐渐扩大,吸引了更多村民的关注和参与。比赛期间,村民还会带着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到赛场周围摆摊销售,这不仅丰富了赛事的活动内容,也为当地农产品提供了展示和销售的平台。通过推广河源市“村BA”品牌,有效传播和推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时带动了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开辟了新渠道,充分发挥了赛事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以河源的“华丰杯”“村BA”篮球赛事为例,根据不同的人群设立了多个组别,如村村组、公开组、中年组、少年组(男)和女子组,以包容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参赛者。所有参赛队员的户籍均需为河源,其中村组需以原行政村为单位参赛,凸显了乡土氛围和社区凝聚力。赛事采取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由各乡镇(街道)自主组织队伍,通过层层选拔,每个乡镇派出一支代表队进入大区赛。合理的竞赛体制不仅有利于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激发公众对体育活动的热情[3]。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Village BA” held in Heyuan City in 2023
表2. 2023年河源市举办“村BA”的分布
地点 |
开始时间 |
具体情况 |
连平县忠信镇 |
10-07 |
每年都有,已经是第十届“村(居)杯”男子篮球赛 |
东源县义合镇 |
9-30 |
从9月30日至10月6日为期一周,共有10支参赛队160多名队员参赛。 |
东源县骆湖镇 |
7-15 |
10支参赛队伍,2014年起,东源县骆湖镇每年都会举办篮球联赛 |
在这个过程中,八个赛区中的各支队伍将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各赛区选拔出两支队伍参加总决赛。这样的竞赛机制既激发了基层篮球运动的活力,也促进了体育精神在河源市的传播和民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河源市举办河源市“村BA”的地区有东源县双江镇、涧头镇、紫金县蓝塘镇等,其中规模较大,开展时间较长的赛事(见表2)。
4.3. 河源市“村BA”裁判员现状
在河源市“村BA”篮球赛事中,裁判员队伍主要是由当地的学校和相关协会成员。调查结果显示,有河源市教育和体育局下属的篮球协会成员、中学和小学的体育教师,而且这些裁判员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有执裁过其他市级比赛,能够在河源市“村BA”中担任裁判工作。这些裁判员中还有国家一级裁判,拥有丰富的比赛裁判经验和专业的执裁能力。
4.4. 河源市“村BA”的发展经费
河源市“村BA”裁判员的执裁费用、比赛的奖品等开销,主要依赖于社会企业的赞助资金和广告费。这些社会企业看到了河源市“村BA”的影响力和潜在的商业价值,愿意投入资金来支持赛事的举办,同时也借此机会进行品牌推广。当地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是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的会提供场地或奖品物资支持,还有的会志愿担任现场工作人员,为赛事的顺利进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5. 河源市“村BA”赛事参与情况调查
5.1. 河源市“村BA”参赛队员基本情况
Table 3. Gender and ag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 in the “Village BA” competition in Heyuan City (N = 172)
表3. 河源市“村BA”参赛队员性别、年龄特征(N = 172)
基本信息 |
分类 |
人数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128 |
72.32 |
女 |
44 |
24.86 |
年龄/岁 |
16~23 |
63 |
35.59 |
24~35 |
57 |
32.20 |
36~55 |
46 |
25.99 |
56及以上 |
6 |
3.39 |
从河源市“村BA”赛事的参赛队员基本情况可以得知,如表3所示,河源市“村BA”在河源市广泛的民间基础和全民参与的特点。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队员以128人的数量占据较大比重,达到了72.32%,而女性队员也有44人参与,占比24.86%,显示了篮球在男女中都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年龄层面,参赛队员覆盖了从青少年到中老年的广泛年龄段,其中16至23岁的青年占35.59%,24至35岁的成年人占32.20%,36至55岁的中年人占25.99%,56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虽然只有6人,但3.39%的比例也体现了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
5.2. 河源市“村BA”参赛队员参赛动机
调查了解参赛队员的参赛动机可以了解当前赛事是否有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对于河源市“村BA”可持续发展而言,满足了多种参赛动机的赛事,才更有可能建立起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参与者基础[4]。而且河源市“村BA”是一项群众自发组织的比赛,尊重参赛队员的动机有利于提高乡镇的联系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带来的凝聚力也是河源市“村BA”可持续发展的基础[5]。
调查了172名参赛队员的参赛动机,调查结果见表4。调查发现,有67.23%的参赛队员参与的最主要动机是休闲娱乐,这说明了“村BA”对于河源市乡镇的居民而言提供了一种更为健康的放松和娱乐的方式。有54.24%的参与者选择了促进社交交往为参赛动机,40.68%参赛者的重要目的是强身健体,有37.85%的队员参赛是为了赢得比赛的奖励与荣誉,28.81%选择了提高篮球技术水平。
表明赛事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方式,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同时,54.24%的参与者选择了促进社交交往。而40.68%参赛者的重要目的是强身健体,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接着,有37.85%的队员参赛是为了赢得比赛的奖励与荣誉,显示出赛事中的竞争性和激励作用。最后,28.81%选择了提高篮球技术水平,则反映出参赛者对个人技能提升的渴望。
从上述调查可以得知,河源市“村BA”赛事作为一项“草根”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功能,满足了参赛选手的各方面的需求;但考虑到参与者的动机多样,河源市“村BA”需要设计更多元化的比赛和活动,以及要组织更多促进社区凝聚力的活动满足参赛队员的社交需求。
Table 4. Motivations of participating players in the “Village BA” competition in Heyuan City (N = 172)
表4. 河源市“村BA”参赛队员参赛动机(N = 172)
参赛动机 |
人数(人) |
百分比(%) |
强身健体 |
72 |
40.68 |
休闲娱乐 |
119 |
67.23 |
促进交往 |
96 |
54.24 |
提高篮球技术水平 |
51 |
28.81 |
赢得比赛奖励与荣誉 |
67 |
37.85 |
其他 |
12 |
6.78 |
5.3. 河源市“村BA”的品牌建设满意度
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对“村BA”品牌整体形象表示“比较满意”的参赛队员占比最高,达到了54.80%,即97人;表示“一般”的参赛队员有28人,占比15.82%;而表示“不太满意”的参赛队员有52人,占比29.38%。这些数据反映出,大多数参赛队员对“村BA”的品牌形象持肯定态度,认为其整体形象比较满意。不过,也有近三成的参赛队员对品牌形象不太满意,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村BA”品牌形象还存在改进的空间。
Table 5. Competitors’ satisfaction with the overall brand image of “Village BA” in Heyuan City (N = 172)
表5. 参赛队员对河源市“村BA”品牌整体形象满意度(N = 172)
品牌形象满意度 |
人数(人) |
百分比(%) |
不太满意 |
52 |
29.38 |
一般 |
28 |
15.82 |
比较满意 |
97 |
54.80 |
表6总结了参赛队员对河源市“村BA”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改进意见。调查共收集了172位参赛队员的反馈,其中参赛队员可以选择多个改进意见。根据表6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参赛队员认为增加对外宣传力度是最需要改进的方面,有119人选择了这一项,占比达到69.19%。其次,89人选择了加强与本地文化的融合作为改进意见,占比为51.74%。提升赛事的观赏性和参与性也得到了相对较高的关注,有83人支持,占比为48.26%。由此可见,参赛队员们普遍认为河源市“村BA”品牌建设需要在增强宣传力度、加强文化融合、提升赛事质量和观赏性等方面进行改善。
Table 6. Suggestions of the contestants on the improvement of brand building of “Village BA” in Heyuan City (N = 172)
表6. 参赛队员对河源市“村BA”在品牌建设的改进意见(N = 172)
品牌建设的改进意见 |
人数(人) |
百分比(%) |
提高赛事的专业水平 |
67 |
38.95 |
加强与本地文化的融合 |
89 |
51.74 |
增加对外宣传力度 |
119 |
69.19 |
提升赛事的观赏性和参与性 |
83 |
48.26 |
强化与企业和商家的合作 |
61 |
35.47 |
其他 |
2 |
1.16 |
6. 制约河源市“村BA”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6.1. 活动资金短缺
调查发现河源市的“村BA”比赛经费虽然需求不高,但是还是需要费用支持专业的裁判员执裁、比赛的预热表演、自媒体宣传、奖品等等,经费上更多的是乡贤企业支持的,政府直接提供的经费比较少。经费来源不够坚固可能会导致后期赛事难以维持下去,而且经费不足将会导致赛事奖品设置缺乏吸引力,同时因资金缺乏也会导致场地疏于维护。
6.2. 场地设施不齐全
经调查发现河源市“村BA”的体育竞赛都是在室外篮球场上进行的,这些篮球场的条件和质量只能基本上满足比赛需求,比如计分板之类的还需要人工手动翻页,在比赛前的热身环节的雪糕筒也需要队伍自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选手的发挥和体验。其次,篮球场的座椅也维护的不够好,比如有积水等等,需要观众自己清理,比赛结束后也是靠志愿者和观众自觉打扫卫生,影响观众的观赛热情。而且室外篮球场经常受到天气的影响,因此河源市“村BA”开设时间普遍在夏天,但是夏天虽然雨天少,但是广东省的夏天温度较高,在比赛的时候影响参赛队员的竞技状态,而且长期的日晒雨淋也会导致场地老化、损坏,增加维护成本。
6.3.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尽管大多数参赛队员对“村BA”的品牌形象表示比较满意,但仍有近三成的参赛队员对品牌形象不太满意,提示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此外,参赛队员对品牌建设的改进意见提供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的具体方向。尽管河源市“村BA”努力将赛事与河源市的地方特色相结合,但仍有超半数的参赛队员认为与本地文化的融合需要加强,赛事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展示,以增强品牌独特性和吸引力。
7. 河源市“村BA”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7.1. 多方位、多渠道筹资
河源市“村BA”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争取更多的政府支持和资金资助。可以通过编制详细的赛事规划书和预算报告,向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同时,强调“村BA”在促进社区活力、推广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争取政府将其视为公益性项目给予支持。此外,还可以探索与政府合作开展公益活动或社会责任项目,通过这些活动获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7.2. 加强场地设施的完善和升级
场地设施的质量是影响河源市“村BA”体育竞赛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影响因素之一,为了推动河源市“村BA”的持续发展,应加大体育场地建设力度、维护现有场地并合理利用。对现有的篮球场进行定期维护和管理,如清洁场地、修复损坏的设施、更新老旧的设备等,以确保场地的安全和可用性。同时,可以建立场地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场地的使用和维护行为,延长场地的使用寿命。
7.3. 积极打造特色品牌与提升知名度
河源市“村BA”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费支持的影响,因此,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不仅是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关键,也是吸引更多赞助商和投资者的重要途径,从而为河源市“村BA”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从研究结论得知河源市“村BA”体育比赛环境比较开放,开放的氛围会吸引比较多的外地人过来,因此河源市“村BA”在维护开放性的同时也要保持本土特色。需要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来提升河源市“村BA”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河源市开展“村BA”的几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民俗表演特色,比如河源市的花朝戏、客家山歌、客家童谣等等,也有当地的非遗民俗活动,如春节习俗“追火龙”活动。因此河源市“村BA”可以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放在比赛前的开赛仪式或者比赛的时候的中场休息表演。
8. 结语
河源市的“村BA”体育环境极具开放性;赛事去商业化。但这也导致经费支持来源单一,活动资金短缺,制约了河源市“村BA”的可持续发展;赛事实现了全民参与,促进了乡村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但“村BA”赛事的举办也透漏出不足之处: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规范场地的使用和维护行为,延长场地的使用寿命;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开发与赛事相关的纪念品和商品销售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增强品牌建设与文化融合,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赛事的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和展示河源市的地方文化特色,在赛事中融入更多本土文化元素和活动,让“村BA”成为传播河源文化的重要窗口。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