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生处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留守经历的个体由于童年期父母缺位、家庭结构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因此,针对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必要性(田方,2016;徐隽,2017)。目前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大多基于群体视角,关注留守经历对社会适应的总体影响(郭冬梅等,2019;李玲淋,2019),无法反映群体异质性。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取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使用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的方法,探索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潜在类别模型,并探究人口学因素对不同社会适应类别的影响。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通过线下发放纸质问卷和问卷星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对来自重庆、广东、四川等地的1485名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展开调查。共获得有效数据1067份,有效率为71.85%。其中,男生540人(50.6%),女生572人(49.4%);大一187人(17.5%),大二357人(33.5%),大三319人(29.9%),大四204人(19.1%);来自农村地区773人(72.4%),城市地区294 (27.6%);独生子女303人(28.4%),非独生子女764人(71.6%);平均年龄为20.36 ± 1.47。
2.2. 研究工具
使用由方晓义等(2005)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参与者的社会适应性进行测量。该量表包含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情绪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共60个项目。量表采取Likert 5点计分(1 = 完全不符合~5 = 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参与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3。
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Mplus 8.0进行潜在剖面分析,根据模型相关指标确定潜在类别的数量并得出每个类别的分布比例。在此基础上,使用SPSS 26.0对不同类别在各人口学变量中的分布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以确定人口学变量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潜在类别的影响。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潜在剖面分析结果
以个体在社会适应量表七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作为外显变量建立潜在剖面模型,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特征进行潜在剖面分析的模型拟合性估计。不同类别数目的潜在剖面模型拟合指数见表1。随着分类个数的增多,似然比Log(L)、AIC和BIC逐渐减小。前四个模型的LMR和BLRT显著,第五个模型的LMR不再显著。综合比较Model 2~4,尽管Model 2的Entropy值为最高(0.879),但似然比Log(L)、AIC、BIC、aBIC相较于其他Model也最高,因此予以排除。对比Model 3和Model 4,我们发现Model 3的Entropy值大于Model 4,且Model 4中存在一个类别概率仅为0.11。综合考虑,我们认为Model 3,即包含3个潜在类别(C1, C2, C3)的分类模型为最优模型。
图1呈现了3个潜在类别在7个维度上的应答概率图。三个潜在类别在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的7个维度上的得分概率差别较大,C1、C2、C3三个不同的潜在类别显示出了不同的特点。
Table 1. Summary of fitting index of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model
表1. 潜在剖面分析模型拟合指数汇总
Model |
K |
Log(L) |
AIC |
BIC |
aBIC |
Entropy |
LMR |
BLRT |
类别概率 |
1 |
14 |
−7437.263 |
14902.525 |
14972.142 |
14927.68 |
|
|
|
|
2 |
22 |
−6047.479 |
12138.957 |
12248.354 |
12178.48 |
0.879 |
*** |
*** |
0.65/0.35 |
3 |
30 |
−5561.159 |
11182.319 |
11331.497 |
11236.21 |
0.882 |
*** |
*** |
0.59/0.15/0.26 |
4 |
38 |
−5298.415 |
10672.83 |
10861.789 |
10741.09 |
0.876 |
*** |
*** |
0.09/0.50/0.11/0.31 |
5 |
46 |
−5207.114 |
10506.227 |
10734.967 |
10588.86 |
0.845 |
0.047 |
*** |
0.08/0.42/0.18/0.29/0.04 |
注:K为自由估计的参数数目。***p < 0.001。
Figure 1. Scores of each latent classification in each dimension
图1. 各潜在分类在各维度上的得分
相对于其他两个类别,C1类别在社会适应得分上处于中间水平,因此将C1定义为“社会适应中等组”,占全体参与者的59%;C2类别在社会适应得分上低于其他两个类别,因此将C2定义为“社会适应不良组”,占全体参与者的16%;C3类别的社会适应得分相比其他两个类别最高,因此将C3定义为“社会适应良好组”,占全体参与者的25%。
3.2. 人口学变量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适应潜在类别的影响
以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适应潜在类别中的三个类别作为因变量,年龄、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作为自变量,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并把“社会适应良好组”(C3)作为基准的参考类别,推断出Odd-Ration (OR)系数,OR值表示了人口变量对类别产生的效应大小。在考察性别效应时,将哑变量设为男生(1),参照组设为女生(0);在考察独生子女效应时,将哑变量设为独生子女(1),参照组设为非独生子女(0);在考虑生源地时,将哑变量设为农村地区(1),参照组设为城市地区(0)。无序多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见表2。
如表2所示,性别在C1与C3组间表现出显著差异(OR = 0.674, p = 0.009),在C2与C3组间也表现出显著差异(OR = 0.569, p = 0.007)。具体来说,与女生相比,男生较少地进入C1和C2组,进入C1和C2组的可能性分别为女生的0.674倍和0.569倍。是否为独生子女在C2与C3组间表现出显著差异(OR = 0.600, p = 0.036)。具体来说,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较少地进入C2组,进入C2组的可能性为非独生子女的0.600倍。年级和生源地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of gender and being an only child or not on latent profiles
表2. 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对潜在剖面的Logistic回归
|
|
C1 (社会适应中等组) |
C2 (社会适应不良组) |
|
|
OR |
CI (95%) |
p |
OR |
CI (95%) |
p |
年龄 |
|
1.039 |
0.915~1.180 |
0.556 |
1.093 |
0.918~1.302 |
0.328 |
性别 |
男 |
0.674 |
0.501~0.906 |
0.009 |
0.569 |
0.377~0.858 |
0.007 |
女 |
1.00 |
|
|
1.00 |
|
|
年级 |
大一 |
0.956 |
0.545~1.676 |
0.876 |
0.660 |
0.287~1.517 |
0.328 |
大二 |
1.374 |
0.859~2.196 |
0.185 |
1.393 |
0.726~2.671 |
0.319 |
大三 |
1.353 |
0.876~2.088 |
0.173 |
1.457 |
0.804~2.624 |
0.215 |
大四 |
1.00 |
|
|
1.00 |
|
|
生源地 |
农村 |
1.077 |
0.775~1.495 |
|
1.265 |
0.787~2.036 |
|
城市 |
1.00 |
|
|
1.00 |
|
|
独生情况 |
是 |
0.797 |
0.577~1.101 |
0.169 |
0.600 |
0.372~0.968 |
0.036 |
否 |
1.00 |
|
|
1.00 |
|
|
注:其中“女”、“独生子女为否”是参照(自动设为基线值),因此其参数默认为0,无法估计。
4. 讨论
4.1. 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潜在类别特征
本研究以留守经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发现根据其社会适应能力,留守经历大学生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别:C2社会适应不良组(占比16%)、C1社会适应中等组(占比59%)、C3社会适应良好组(占比25%)。
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童年时期长期缺乏父母关心和保护,遇到困难后无法及时与父母沟通,缺少与父母情感互动,社会支持系统相对缺失(梁洁霜等,2019)。这些经历导致部分留守经历大学生表现出焦虑、孤独、网络成瘾等适应性不良的心理与行为问题(Ge et al., 2014;郭楠,2023)。其次,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缺乏教育方式,甚至是由祖辈代养(葛缨等,2018)。祖辈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方式相对保守落后,并且容易对孩子溺爱,缺乏指导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导致孩子性格任性,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梁在,李文利,2021);第三,由于大多留守经历大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他们在学业和自我认知上面临较大的挑战,与城市学生相比更容易感到自卑,难以融入集体(王嘉毅等,2016;朱旭东,薄艳玲,2020)。最后,来自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歧视和低期望,也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自信和社交适应(徐璐璐等,2022;刘欣,2022)。
尽管如此,C1和C3占总体的大部分,说明留守经历大学生中,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个体只占相对较少的部分。尽管留守经历所伴随的父母角色缺失、家庭结构不完整、更高的童年创伤经历等因素会导致个体在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但我国目前相对完善的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保护了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相对健康地成长(张涛,2015;覃琮,王雅,2020)。
4.2. 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适应潜在类别的影响
在性别水平上,通过Logistic回归发现,相较于C3 (社会适应良好组)类别而言,C1 (社会适应中等组)类别和C2 (社会适应不良组)类别的男生比例较小。结果可能反映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传统期望。男性往往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在面对逆境时被期望表现出更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自我努力(张旭等,2023)。此外,留守经历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使家庭在经济和情感资源的分配上倾向于优先支持男孩,女生则因此在发展机会上受到进一步压制(廖丽萍,张呈磊,2020)。
相较于C3 (社会适应良好组)类别而言,C2 (社会适应不良组)的独生子女比例较小。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和投入的教育时间有关。独生子女往往因为家庭资源的集中投入,获得了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物质保障,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安全感,不仅提高了孩子应对压力和困境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这种持续的关注和支持使得独生子女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积极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郭楠,2023)。
5. 启示
首先,尽管社会适应不良组占比仅为16%,但在我国相对较大的人口基数下,依然有大量具有留守经历的个体可能具有较差的社会适应功能。政府、学校和家庭应制定更为细致的支持措施,针对这一群体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心理辅导。例如,学校应多组织活动,以增进他们的社交能力,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教师要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家长应定期与孩子沟通,传递关爱,增强家庭支持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针对女生在“社会适应良好组”中占比更少的结果,应采取更加细致的支持策略,着重关注女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家庭应摒弃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提供平等的关爱与资源分配,尤其是父母的情感支持和沟通关怀;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项目,帮助女性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情绪调节能力。政府和社会机构则可通过教育和宣传,倡导性别平等,并提供更多的职业和教育机会,增强女性自信与社会适应能力等。针对非独生子女社会适应相对较差的情况,政府应当为多孩家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政策方面的帮助,保障每一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6. 小结
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社会适应功能分为“社会适应不良组(16%)”、“社会适应中等组(59%)”、“社会适应良好组(25%)三组。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适应潜在类别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男生在“社会适应中等组”和“社会适应不良组”中占的比例比较小;独生子女在“社会适应不良组”中的占比较少。
基金项目
广州市教育局青年博士启动项目(2024312213)。
附 录
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
下面列出了一些关于您个人情况的句子。请根据您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实际情况,写下一个数字,以表示您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程度。答案无对错之分,请认真作答,谢谢!
基本信息:
性别(男 女) 年级(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年龄____
生源地(农村 城镇) 是否独生子女(是 否)
项 目 |
完全 不符合 |
基本 不符合 |
说不清楚 |
基本符合 |
完全符合 |
1 每天的生活中总是有我感兴趣的事情 |
1 |
2 |
3 |
4 |
5 |
2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像现在这样生活 |
1 |
2 |
3 |
4 |
5 |
3 我总是感到心情愉快 |
1 |
2 |
3 |
4 |
5 |
4 我平时常看与专业有关的书 |
1 |
2 |
3 |
4 |
5 |
5 我很少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
1 |
2 |
3 |
4 |
5 |
6 遇到灰心的事情,我常常一筹莫展 |
1 |
2 |
3 |
4 |
5 |
7 我对现在的大学生活很满意 |
1 |
2 |
3 |
4 |
5 |
8 我清楚地知道毕业后该继续深造还是工作 |
1 |
2 |
3 |
4 |
5 |
9 我对现在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 |
1 |
2 |
3 |
4 |
5 |
10 我认为自己的优点多于缺点 |
1 |
2 |
3 |
4 |
5 |
11 很多人都找我和他们一起玩 |
1 |
2 |
3 |
4 |
5 |
12 我从来没有通过阅读各种有关择业的书籍去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
1 |
2 |
3 |
4 |
5 |
13 当我不想一个人做事时,总能找到人陪我 |
1 |
2 |
3 |
4 |
5 |
14 我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 |
1 |
2 |
3 |
4 |
5 |
15 我从不感到孤独 |
1 |
2 |
3 |
4 |
5 |
16 我总是去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以此来鼓励自己 |
1 |
2 |
3 |
4 |
5 |
17 我的业余生活很丰富,不需要做任何改变 |
1 |
2 |
3 |
4 |
5 |
18 我不知道怎么夸奖别人 |
1 |
2 |
3 |
4 |
5 |
19 我不会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制定计划 |
1 |
2 |
3 |
4 |
5 |
20 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
1 |
2 |
3 |
4 |
5 |
21 我很少感到紧张或焦虑 |
1 |
2 |
3 |
4 |
5 |
22 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些业余爱好 |
1 |
2 |
3 |
4 |
5 |
23 我总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 |
1 |
2 |
3 |
4 |
5 |
24 我经常对学习进行反思 |
1 |
2 |
3 |
4 |
5 |
25 当我受到打击时,我会想到自己好的一面 |
1 |
2 |
3 |
4 |
5 |
26 虽然我的业余生活很贫乏,但我不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
1 |
2 |
3 |
4 |
5 |
27 我总是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
1 |
2 |
3 |
4 |
5 |
28 我不知道如何分配学习时间 |
1 |
2 |
3 |
4 |
5 |
29 我觉得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 |
1 |
2 |
3 |
4 |
5 |
30 我非常厌烦现在的学习 |
1 |
2 |
3 |
4 |
5 |
31 与同龄人相比,我感到很知足。 |
1 |
2 |
3 |
4 |
5 |
32 我不习惯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 |
1 |
2 |
3 |
4 |
5 |
33 我不为自己的外貌而烦恼 |
1 |
2 |
3 |
4 |
5 |
34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我总是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
1 |
2 |
3 |
4 |
5 |
35 当我有困难时,有很多的人愿意帮助我 |
1 |
2 |
3 |
4 |
5 |
36 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
1 |
2 |
3 |
4 |
5 |
37 我知道如何关心别人 |
1 |
2 |
3 |
4 |
5 |
38 我的业余生活单调乏味 |
1 |
2 |
3 |
4 |
5 |
39 我常常通过转移自己的注意来调整情绪状态 |
1 |
2 |
3 |
4 |
5 |
40 我很少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 |
1 |
2 |
3 |
4 |
5 |
41 我会综合各种因素来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 |
1 |
2 |
3 |
4 |
5 |
42 我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让自己接纳自己 |
1 |
2 |
3 |
4 |
5 |
43 很多人都愿意和我交往 |
1 |
2 |
3 |
4 |
5 |
44 我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 |
1 |
2 |
3 |
4 |
5 |
45 我不知道做什么事情能使自己高兴起来 |
1 |
2 |
3 |
4 |
5 |
46 我喜欢学校的娱乐、休闲或锻炼场所 |
1 |
2 |
3 |
4 |
5 |
47 我总是总结考试失败的经验教训 |
1 |
2 |
3 |
4 |
5 |
48 我认为大学生活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
1 |
2 |
3 |
4 |
5 |
49 我总是想办法来提高记忆力、注意力等学习能力 |
1 |
2 |
3 |
4 |
5 |
50 我善于用言语和别人进行沟通 |
1 |
2 |
3 |
4 |
5 |
51我常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
1 |
2 |
3 |
4 |
5 |
52 我非常适应大学里的生活 |
1 |
2 |
3 |
4 |
5 |
53 不高兴时,我只会抱怨 |
1 |
2 |
3 |
4 |
5 |
54 我觉得现在的宿舍很舒适 |
1 |
2 |
3 |
4 |
5 |
55 遇到陌生人时,我不知道如何与他们交谈 |
1 |
2 |
3 |
4 |
5 |
56 当我想聊天时,总能找到人和我一起聊 |
1 |
2 |
3 |
4 |
5 |
57 我觉得自己对未来从事什么工作越来越迷惘 |
1 |
2 |
3 |
4 |
5 |
58 当心情不好时我会出去散散心 |
1 |
2 |
3 |
4 |
5 |
59 我觉得自己越来越适应大学的学习了 |
1 |
2 |
3 |
4 |
5 |
60 我会努力参加各种活动来丰富我的业余生活 |
1 |
2 |
3 |
4 |
5 |
注:中国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共60道题。七个维度。人际关系适应:11、13、18、20、35、37、43、50、55、56;学习适应:4、9、24、28、30、34、40、44、47、49、59;校园适应:17、22、26、32、38、46、54、60;择业适应:5、8、12、14、19、36、41、51、57;情绪适应:1、3、15、21、27、39、45、53、58;自我适应:6、10、16、23、25、29、33、42;满意度2、7、31、48、52;5、6、12、18、19、20、23、26、28、30、32、38、40、42、45、48、53、55、57为反向计分题;之后加总分,得分越高,表明适应能力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