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海南自贸港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Hainan Free Trade 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摘要: 海南自贸港作为中国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海南自贸港通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海南自贸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海南自贸港还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同时,要坚持系统观念,做好统筹谋划,不仅要向科技创新要动能,还要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支撑,向绿色低碳要潜力,向改革开放要活力,向新型劳动者队伍要效益。
Abstract: Hainan Free Trade Port, as a “test field”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openness, has unique natural resources and climate condition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s its core sign, feature innovation, key in quality, and essence of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Hainan Free Trade Port can inject new impetus in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y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ath of empowe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inan Free Trade Port needs to deepen institutional and mechanism reform, create a goo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new types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systematic view, do comprehensive planning, not only to obtain impetus fro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also to obtain support from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potential from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mpetus from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benefits from a new type of labor force.
文章引用:叶俊萍.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海南自贸港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1): 10-16.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1002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高效性,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这为新时代全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海南自贸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以建设“三区一中心”为战略定位,肩负着探索更高水平开放和更深层次改革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此背景下,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探讨海南自贸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其在海南自贸港的实践应用,我们可以为海南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海南自贸港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海南自贸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海南自贸港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刻理解,它是一种由技术革命、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及产业升级所催生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同时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海南自贸港如何通过区域合作、良性竞争以及提升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和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这些理论基础共同构成了研究海南自贸港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重要支撑和依据。

2.1.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2023年9月,在黑龙江的考察调研期间,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4年1月31日,习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新质生产力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基础之上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生产力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全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2]。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就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和高级形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强调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及跃升,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和要素创新性配置,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其核心特征在于高水平、先进性、引领性和现代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品层面的创新,更涵盖管理、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可持续的质态演进,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紧密相连,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支撑,展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方向。

2.2. 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理论基础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剧增,科技进步迅速。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全球兴起“经济热”。政府间经济与军事竞争加剧,虽创造巨大财富,却引发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西方“八大公害”事件促使人们反思工业化道路,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它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旨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缺陷,推动人类社会实现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而非抑制其发展。现实表明,无论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民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是解决社会实践中的思想认识问题,都离不开发展。经济发展构成了我们各项社会实践的物质基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也是确保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谐共生的基础。与此相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路径,将环境问题视为外部成本,侧重于末端治理,但效果不佳。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倡导绿色发展路径,强调经济发展需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致力于保护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3. 海南自贸港发展的现状分析

海南自贸港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推动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同时培育南繁、深海、航天等特色产业,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积极引进和培养战略人才和新型应用人才,海南自贸港实现了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开放水平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显著成果。这些成就彰显了海南自贸港的强大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

3.1.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海南自贸港的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稳步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海南聚焦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议题,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源泉,驱动经济在数量上实现合理扩张,在质量上达到显著提升。其开放发展战略成果显著,创新驱动能力蓄势待发,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融合,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状态,民生福祉日益增进,风险防控机制健全有效,整体高质量发展态势稳步上扬。

经济领域展现增量与提质并进。过去六年间,海南的GDP成功跨越两个千亿大关,至2023年已达到7551.2亿元,累计增幅超过四成。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形成20:19.2:60.8的比例布局,服务业比重上升4.4个百分点。海南以坚定决心减少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非房地产投资占比攀升至68.4%,六年间增长了18.2个百分点。此外,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192元,年均增长率6.7%,高出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

3.2. 主导产业分析

海南自贸港的主导产业分析展现出一个多元化、高附加值且具备强大带动效应的经济结构。以旅游业为引领,海南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海岛资源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持续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自贸港政策的深入实施,旅游业不仅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还在品质提升、服务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服务业在海南自贸港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一领域涵盖了现代金融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等多个细分行业[4]。在自贸港政策的推动下,这些产业不仅实现了快速增长,还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现代金融服务业通过引入更多外资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服务环境等措施,为自贸港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5];会展业则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性展会活动,提升了海南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现代物流业则通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效率等措施,为自贸港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海南自贸港的重要支撑。海南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推动互联网产业、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产业不仅为海南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除了上述产业外,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也是海南自贸港的主导产业之一。海南充分利用其热带资源优势,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加快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升级[6]。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撑和动力源泉。

4. 海南自贸港发展面临的挑战

海南自贸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一方面,尽管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政策优势,但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人才聚集等方面,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国内其他自贸区的快速发展,海南自贸港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亟需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1. 产业结构单一

海南自贸港的产业结构目前呈现出相对单一的特点,主要依赖于旅游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产业来支撑其经济发展。这些传统产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确实为海南的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带动了就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些传统产业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难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支撑,难以满足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海南自贸港面临的首要难题。相较于国内其他发达省份,海南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迫在眉睫。这限制了自贸港在吸引外资、拓展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能力[7]

4.2.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习总书记在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为实现科技强国奋斗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8]。海南自贸港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的短板,构成了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这些短板不仅体现在资源投入的总量上,更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与结构上显露出深刻的逻辑矛盾。从研发投入的视角来看,海南自贸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资本投入总量相较于国际先进自由贸易港及国内其他创新高地,存在显著的差距,这不仅限制了科研活动的规模与深度,也影响了科技创新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构建。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未能充分显现,意味着海南在吸引高端人才、优质科研项目、前沿技术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难以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和协同效应。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薄弱,是海南自贸港科技创新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尽管在专利申请、科技论文发表等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效率与质量仍有待提升,这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与影响力。

4.3. 人才流失和短缺

技术与高端人才的流失和短缺,也是制约海南自贸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南的薪资待遇与一些一线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增加了人才的生活压力,尽管海南自贸港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对海南的信心和归属感。自贸港的建设需要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支撑,但海南省在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储备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9]。这限制了自贸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竞争力,也影响了其作为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或金融中心的潜力发挥。市场容量的有限性也是海南自贸港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虽然自贸港政策为海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市场容量的限制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物流、人流、资金流的规模,影响了其成为国际贸易枢纽的潜力。

4.4. 国际竞争力不足

海南自贸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尚处于相对较弱的阶段。一方面,国际贸易规模的有限性是当前海南自贸港面临的一大挑战。尽管近年来海南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一些国际知名的自由贸易区相比,其贸易总量和贸易品种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南自贸港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影响了其通过国际贸易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国际品牌影响力的不强也是海南自贸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的一个体现。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不仅限制了海南自贸港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影响了其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和延伸,影响了自贸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5. 新质生产力推动海南自贸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推动海南自贸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路径的探索与实施,关键在于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元素。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不仅为海南自贸港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将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海南自贸港将在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5.1.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这一变革正在重新绘制全球创新的格局并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与此同时,以往依赖于传统要素的数量与规模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触及瓶颈,因此,追求高效益的科技创新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10]。科技创新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海南自贸港能够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种业、深海、航天等领域,海南自贸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海南自贸港的整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创新为海南自贸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海南自贸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海南自贸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关键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RCEP的签署也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因此,海南自贸港建设要紧跟国际贸易政策步伐[11],充分利用各区域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各区域的独特发展定位与未来产业趋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12]。同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间差距,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强化区域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为海南自贸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这一系列举措将共同促进海南自贸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3. 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底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海南具备发展绿色产业的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通过推动绿色发展,海南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绿色科技创新方面,海南自贸港正加大研发力度,推动先进绿色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3]。同时,海南自贸港也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全生物降解材料等,鼓励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为了打造绿色产业链条,海南自贸港正努力构建绿色供应链和产业链,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绿色发展。海南自贸港还在加强绿色金融支持,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为绿色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海口国家高新区、海南海马汽车和海口江东新区等实践案例,充分展示了海南自贸港在绿色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这些案例不仅体现了海南自贸港在绿色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绿色产业链打造等方面的努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实现自贸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协同推进[14]

6. 结语

海南自贸港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通过实施绿色科技创新、循环经济构建、人才教育与引进等可持续发展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还能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未来,海南自贸港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制度集成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2-01(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60.
[3] 陶伦康, 鄢本凤. 低碳经济视阈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 中国发展, 2011, 11(1): 7-12.
[4] 陈波. 海南自贸港的区位优势与产业发展方向[J]. 人民论坛, 2020(27): 30-33.
[5] 吴士存, 蔡振伟. 海南自贸区建设的时代背景、深远意义与推进路径[J]. 南海学刊, 2018, 4(3): 46-53.
[6] 杨清安. 加快推进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策研究[J]. 新东方, 2019(3): 30-35.
[7] 熊坚, 冯婉吉, 朱罗娜. 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J]. 管理现代化, 2021, 41(5): 61-67.
[8] 坚持科技创新 引领发展潮流[N]. 光明日报, 2024-11-06(03).
[9] 余升国, 安怡欣, 汪长宏. 海南自贸港服务贸易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 南海学刊, 2023, 9(5): 24-34.
[10] 任保平, 王子月. 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 37(1): 3-11.
[11] 耿梦嘉. 新形势下海南自贸港现状及发展建议[J]. 区域治理, 2021(6): 29-30.
[12] 傅国华, 马恺阳, 张德生.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背景下海南自贸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0(2): 92-100.
[13] 裴广一, 林小钰. 新质生产力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 现实依据、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J/OL].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8.
https://doi.org/10.15886/j.cnki.hnus.202404.0403, 2024-11-27.
[14] 黄兴海. 全力打造海南首个零碳服务区助力自贸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J]. 今日海南, 2023(8): 38-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