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文科是目前教育改革重点领域,跨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应调整专业建设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要求。当前,“大云物移智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正成为推动新时代审计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对审计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基于此背景,聚焦审计数字化转型实践的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注重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急需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之上,融入相关的“大云物移智区”技术等内容,培养学生兼具审计专业、所服务的行业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三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本研究尝试探索基于“大云物移智区”技术的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为数字中国建设培养数字化、智慧型、复合型拔尖审计人才。
Abstract: The new liberal arts is the key area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s the main foc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s should be adjust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technologies, new industries, new formats and new models. At present, the technology of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Inter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lockchain” is becoming the core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udit in the new era.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audit industry, and the traditional audit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audi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actice and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focuses on social needs-oriented, and urgently needs to integrate relevant “Big Cloud and Mobile Intelligent Area”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profession,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ree fields: auditing, the industry it serves,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l of digital audit talents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Big Cloud and Mobile Intelligent Area”, and cultivate digital, intelligent and compound top-notch audit tal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hina.
1. 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审计领域也不例外。“大云物移智区”,即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这些新兴技术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正成为推动新时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核心力量[1]。国家层面来看,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审计数据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应用大数据技术,让大数字技术实现落地。2018年,《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大数据审计,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效。2021年,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审计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审计职能的拓展,聚焦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效。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审计法》明确要求,要重视审计质量的提升,保持审计技术与社会经济技术同步发展。可以看出,数字化时代推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审计工作与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活动密不可分,随着财务领域数字化转型推进,也对审计的数字化提出了要求,使传统的审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数字化审计指的是利用计算机运算技术将审计时获取的信息转化为数字,通过对数字的分析和运算来进行判断的审计方式。推动数字化审计发展将改变传统的审计作业模式,实现审计工作从线下搬到线上,实现审计证据的无纸化,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2]。
在审计领域中,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面临的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数据形式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大数据技术能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承载和处理,从而协助审计人员高效获取审计证据[3]。云计算是借助海量的计算机程序互联计算技术和大型综合数据库,自动化完成审计信息资源的云存储工作,便于审计人员调取所需数据。物联网具有的电子标签功能,能快速识别和统计实物资产,并且还能实现远程联网审计,摆脱地域和时间的束缚,审计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移动互联网使得审计数据的采集与调查、审计程序的开展、审计问题的询问、审计证据的提取等环节效率得以提高。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审计数据采集的局限性,其具有的图像识别技术和语言识别技术使得数据的采集形式与容纳度更为广泛,如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音频数据、图像数据、视频数据等。区块链技术应用可实现由事后审计、抽样审计、人工审计、数据审计,向实时审计、全面审计、智能审计、算法审计转变,促成审计范式的变革。
面对“大云物移智区”带来的这些行业变革,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存在诸多不足。课程体系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和基础账务处理技能培养,缺乏对新兴技术相关课程的融入;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对新技术应用于审计实践的探索热情;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企业应用场景脱节,学生毕业后不能快速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后的审计工作要求等。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适应“大云物移智区”时代要求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2. 现阶段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泛化培养”理念与数字化审计所需专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随着以“大云物移智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方式、审计证据、审计效果、审计师行为、审计形式等审计领域的工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4],我国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信息化技术能力与大数据思维能力有了更多需求,同时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往往是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每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传承”的培养目标进行制定的,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并且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与大数据时代要求完全接轨。这就导致了审计人才培养目标还未能与当下现实所需的数字化审计人才需求完全匹配。以某高校2022级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服务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掌握现代审计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较高业务水平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适应社会及区域经济经济发展的审计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见,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未体现当下现实所需的数字化审计人才需求。
2.2. 现行培养方案与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方案需求不匹配
现行审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更新远滞后于“大云物移智区”技术的发展速度,在审计学的课程设置中,涉及大云物移智区技术的课程设置比例失调,仅能简单提及大数据技术基础,对于该技术在审计学专业的应用以及涉及的技术基础类课程难以系统开设。当前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课程设置,要求总学分控制在140~160学分,有明确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要求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修读。以某高校2022级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课程设置中专业必修课58学分,专业选修课36学分,受学分及课时限制,受培养目标的影响,现有的课程体系仅开设了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这几门审计信息化模块方面的选修课程,在课程数量和质量方面难以达到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的需求。教材建设方面,符合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的教材较为短缺,教材的编写,未融入以“大云物移智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综上,目前还未能形成适用性广、系统性强的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3. 学生能力结构单一与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复合能力需求不匹配
“大云物移智区”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审计工作和审计职业带来了很多影响,尤其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产生的影响最为迫切,对审计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然而,现有人才培养培养体系中,审计学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理论课程为主,审计专业教师偏向传授会计、财务和工商管理等微中观知识,审计学与“大云物移智区”技术的相互融合不够重视,审计实践教学也主要侧重于财务或是审计软件的操作,缺乏“大云物移智区”技术的学习与实践,致使审计人才培养口径偏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
2.4. 师资配备与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
缺乏同时具备审计与“大云物移智区”技术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首先,一方面现有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审计专业教学经验,但对“大云物移智区”技术不熟悉,不具备数字化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具有“大云物移智区”技术专业背景的教师缺乏审计知识与审计实践经验。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搭建起一个相对灵活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开放、流动的审计与“大云物移智区”技术交叉学科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5.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与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需求评价体系不匹配
审计学专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目前,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制度、毕业信息反馈方面存在着许多弊端。比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等,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的教学评价工作主要由政府和学校进行,而用人单位、家庭、社会等方面而被排除在外。
3. “大云物移智区”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3.1. 明确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数智时代的产业人才需求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引进产业学院和企业成熟的“大云物移智区”技术资源,确定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知识构建、提升学生多维能力(数字信息处理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
3.2. 设置“审计 + 数字化”的跨界课程体系
第一,要紧扣新文科建设要求,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快升级改造传统审计专业课,结合审计专业特点,开展审计 + 数字化改造,增加审计数字化课程,促进审计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培养学生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经济监督的能力,提升审计专业人才审计大数据处理能力[5]。第二,在专业主干课中,要进一步改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更新为Python、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内容,增加《大数据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大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审计》等核心特色课程,以构建数字化审计人才所需的知识体系。第三,优化实践教学课程,着重设计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课程体系与审计实务之间的差距。通过提升审计仿真综合实验平台建设水平,提高《审计大数据实例分析》《大数据专业综合实验》《大数据审计综合实验》等实践课程含金量,帮助学生获得与数字化审计实践紧密相关的宝贵经验。
3.3. 组建校内外衔接的跨界教师队伍
数字化审计师资队伍一方面应具备扎实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务经验,另一方面还要熟悉“大云物移智区”技术、管理学、金融学和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6]。因此,这就需要组建校内外跨界师资队伍。首先,应从外部引进具有数字经济时代新兴技术教育背景的高水平教师,积极推进“大云物移智区”学科和审计学科课程教学的融合,提高审计专业学生的数字分析能力。鼓励不同专业教师围绕审计跨学科内容,开展教学研讨、学术交流、课题合作,不断拓展审计教学科研领域,提高教师应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促使审计专业教师不仅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更能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审计方法。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大云物移智区”分析技术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老师参加“大云物移智区”分析技术教学和实践培训,让老师了解最新技术和方法的动态。
3.4. 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高校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多方资源整合,联合建设数字审计实训实验平台。第一,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方式,与国家审计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搭建数字审计实训实验平台。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或毕业实习的时间,借助数字审计实训实验平台提供的实践机会,深入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第二,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治理目标,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打造审计智库论坛,建立智库数据平台,创新审计智库管理机制,提升审计理论策源地影响力,培养复合型审计治理人才。第三,加强高校之间的审计相关学术机构交流沟通,构建审计学术联盟,融合优质审计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审计治理人才。
3.5. 建立数字化审计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毕业生反馈机制
Figure 1. Cultivation pathway diagram
图1. 培养路径图
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检查其是否到达了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基于多元评价主体的数字化审计学生学业全面评价指标体系,坚持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与可操作性原则相结合,构建多维能力相关的评价指标,完善数字化审计学生学业的评价机制[7],注重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理论知识、学习策略、实践能力等方面。另外,建立毕业学生政府、学校、工作单位、社会等四方大数据平台反馈机制,对数字化审计专业学生的反馈评价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理论知识、数字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实践能力三方面内容,并将反馈机制良性化、常态化。
总之,针对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大云物移智区”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具体而言,数字化审计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胜任力包括:深厚的审计专业知识与数字化技术融合能力、精湛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能、以及高水平的职业判断和创新创新也能力。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跨界课程体系、组建跨界师资队伍、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评价与反馈体系等路径,培养既具备扎实审计理论基础,又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数字化审计人才,以满足新时代审计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服务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和数字企业的建设。具体见图1所示。
4. 结语
本文基于“大云物移智区”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究,以提高审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结合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通过明确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审计+数字化”的跨界课程体系、组建校内外衔接的跨界教师队伍、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数字化审计学生学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和数字企业建设,也就是数字中国建设,输送数字化、智慧型、复合型拔尖审计人才。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大云物移智区’技术的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3JGA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