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深圳市F社区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研究
A Study of Group Work Intervention in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 Elderly in F Community of Shenzhen
DOI: 10.12677/ar.2025.121007,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艺, 王文棣: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小组工作Migrant Elderly Social Integration Group Work
摘要: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人出于各种原因跟随子女随迁至城市,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社会融入问题。以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与活动理论为指导,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对F社区的10名随迁老人展开了小组服务。社工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的角色作用,运用专业技能帮助随迁老人构建朋辈支持平台,满足其人际交往需求,促进组员在环境、文化、制度方面的融入。小组结束后经评估发现,小组成员的社会融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小组活动有一定的成效。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in China, more and more elderly people are moving to cities with their children for various reasons, and this group has widespread social integration problems. Taking the problems of social integr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article is guided by the social support theory and activity theory and uses group work methods to provide group services to 10 migrant elderly who live in F community. Social worker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s of organizers, directors, and educators and use professional skills to help migrant elderly build peer support platforms, meet thei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eds,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group members in terms of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system. After the end of the group, the evaluation found that the social integration level of the group members had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group activities ha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文章引用:李艺, 王文棣. 小组工作介入深圳市F社区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1): 47-60.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1007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下,大量青壮年赴大城市寻找机遇,随之产生的随迁老人群体日益庞大。他们背井离乡与子女在城市团聚,承担照顾孙辈与家务之责。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长69.73% [1]。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市流动人口近1244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51.29% [2]。在F社区实习期间,笔者在老年活动协助中察觉随迁老人普遍面临社会融入困境,需求亟待满足,因此,笔者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使其更好地适应随迁生活,并融入社会,避免他们沦为社会边缘群体。

1.2. 研究意义

鉴于随迁老人兼具流动人口与老年群体双重特性,极易被边缘化。本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旨在促进深圳市F社区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理论层面上,本研究补充了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相关研究,推动了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并提炼与总结了社区老年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现实层面上,通过小组工作介入,不仅提高了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度和生活满意度,而且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同时,以F社区为实践场域,笔者借助问卷调查、访谈及小组工作等方法,深入参与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专业素养,并期望将成果推广至其他社区,为更广泛的随迁老人群体谋福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有关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相关研究

1) 有关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研究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是多样化的。覃元林(2019)通过对安徽省淮南市社区的老漂族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老漂族存在精神健康、心理适应、思想落后、社交障碍、非平等性的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共性问题[3]。牛可可等(2020)认为随迁老人在远离家乡和熟人圈子来到新城市照顾孙辈的情况下,代际隔阂问题和社会隔离问题显得尤为严重[4]。刘素素等(2018)研究发现,随迁老人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存在着文化接纳能力较弱、社会支持网络匮乏、自我效能感较低等问题[5]

2) 有关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对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学者主要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论证。孙丽(2020)针对204位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状况及问题,从以下若干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天然联系及相互需要、城市文明的先进性、随迁老人自身的弱势地位、家庭养老功能的下降及居住模式的限制、城市人际交往的固有特性、政府的制度性障碍[6]。张岳然(2021)认为,随迁父母作为“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产物,其城市融入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影响,而代际扶持和迁移跨度作为这两方面的核心要素对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影响也最为显著[7]。杨克等(2023)对中等城市S市L社区的25位随迁老人开展调研,发现随迁老人在城市融入中面临系统性的困境,且影响因素复杂,在微观系统层面,表现为个体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社会交往等方面;在中观系统层面,表现为朋辈群体支持、家庭代际支持、家庭关系等方面;在宏观系统层面,表现为社区活动、城市文化、社会政策等方面[8]

3) 有关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对策研究

在促进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对策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应当从多方面促进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王康康等(2023)认为,应当发挥地方政府经济支持的作用和社区能动作用,还应当注重家庭的情感和经济配合[9]。彭大松(2020)基于深圳、贵阳两市流动老人城市融入专项调查数据,研究得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代际关系、崇尚尊老文化、高质量社区服务和完善的福利体系等,都将成为流动老人城市融入的重要动力[10]。李雨潼(2021)认为,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解决,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家人配合、老年流动人口发挥主观能动性,缺一不可[11]

2.1.2. 有关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研究

学者们认为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会融入有一定的服务成效,且能够形成一定的服务模式。吴庆妍(2022)针对社区随迁老人开展“耆乐融融——新城社区‘老漂族’社区融合计划”形成的服务模式和成效:“定时定点定向”发掘服务对象、以“3 + 1”多元服务促进互相交流、志愿服务促进个人成长[12]。孙丽等(2019)认为,可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增强城市适应主动性、改善家庭关系、重建社区集体意识与集体生活、消除政府制度性障碍等,来应对“城市性”缺陷,促进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与融合[13]。孙金明(2015)认为,基于积极老龄化的社会工作介入既可以为农村随迁老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提供更加专业和个性化的照顾,还能激发农村随迁老人潜能,鼓励其继续参与社区建设,提高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感[14]

2.2. 研究述评

通过阅读现有文献,学者对于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相关研究,主要从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及社会工作介入促进融入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较少有学者能够借助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并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展开实务研究。所以,本文拟借助社会支持理论和活动理论,通过小组工作介入,来推动随迁老人多方面地融入社会。

近年来,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学者们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法参考。

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随迁老人

随迁老人也被称作“老漂族”、“流动老人”、“外来老年人”等,学界对随迁老人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李红飞等(2017)认为,随迁老人是离开家乡,随子女到异地生活、帮子女带小孩做家务的老年人群体[15]。孔凡磊等(2020)认为,随迁老人即为了照顾隔代亲人或养老等原因,而离开原来熟悉的农村或城市环境,跟随子女来到大城市居住生活的老年人[16]。综上,本文将随迁老人定义为:55岁以上为跟随子女而离开原居住地,在迁入地居住两个月以上的老人。

3.1.2. 社会融入

国内学界对“社会融入”没有明确的定义,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定义了“社会融入”的概念,认为社会融入是指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17]。本文引用学者程首一对社会融入的界定,即来到新环境后被赋予新角色的个体为了不断适应新角色而能动地与社区中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的互动,从行为到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8]。本文针对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从心理融入、社区融入、区域融入、制度融入这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此判断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情况。

3.2. 理论基础

社会支持理论是现代社会系统理论的一个理论分支,它指的是“通过整合社会中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运用专业化或者非专业化的支持照顾网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或者亟需帮助的群体提供全方位、动态的照顾保护网络,帮助其恢复自身的社会化特定的角色”[19]

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确保个人的日常生活能够平稳运转,随迁老人跟随子女来到城市生活,社会交往场所随之产生变化,原来的社会支持网络也因此割裂,他们的子女因为工作原因而无法给予更多的陪伴,使他们面临社会融入困难的困境。因此,帮助随迁老人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促进其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

4. 深圳市F社区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4.1. 深圳市F社区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F社区的实习过程中,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和入户走访的方式,对F社区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有效问卷106份,有效回收率为96.36%。

4.1.1. 较低的自我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虽然随迁老人在社区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他们依然无法融入到社区的组织群体中。由于较低的自我身份认同,他们往往将自身排除在社区之外,以至于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选择和自己情况相一致的外地老人进行交往。

Table 1. Sense of belonging of migrant elderly to the community

1. 随迁老人对社区的归属感情况

对现在生活的社区有家的感觉

人数

百分比

没有

10

9.43%

不太有

76

71.70%

比较有

19

17.92%

非常有

1

0.94%

总计

106

100.00%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调查结果表1显示,在题目“您对现在生活的社区有家的感觉?”中,9.43%的随迁老人选择“没有”,高达71.70%的随迁老人选择“不太有”,17.92%的随迁老人选择“比较有”,仅有0.94%的随迁老人选择了“非常有”。

通过访谈了解到即使在该社区生活了一段时间,大部分老人仍认为自己是外地人,从侧面反映出随迁老人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存在较低的自我身份认同的现象。

4.1.2. 人际交往范围小,社区参与度低

随迁老人跟随子女随迁到新环境居住,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断裂,且大部分随迁老人需要照顾孙辈和操持家务,没有空闲时间进行人际交往,加上不会当地方言,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狭小且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

Table 2.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migrant elderly

2. 随迁老人的人际交往情况

与社区其他居民的交往情况

人数

百分比

交往很多

7

6.60%

交往一般

27

25.47%

交往很少

53

50.00%

几乎没有交往

19

17.92%

总计

106

100.00%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调查数据表2显示,在题目“目前您与其他社区居民的交往情况如何”中,17.92%的随迁老人选择“几乎没有交往”,50%的随迁老人选择“交往很少”,25.47%的随迁老人选择“交往一般”,仅有6.6%的随迁老人选择“交往很多”。

参加社区活动是促进随迁老人与社区内其他长者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参加社区活动的频次能够体现随迁老人的社区参与程度,每年参加社区活动的频次越多,说明他们的社区参与程度越高,相反,则越低。

Table 3. Frequency of migrant elderly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3. 随迁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的频率情况

参与社区活动的频率

人数

百分比

0次/年

22

20.75%

1~2次/年

44

41.51%

3~4次/年

20

18.87%

5~6次/年

15

14.15%

6次以上/年

5

4.72%

总计

106

100.00%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表3所示,每年参与社区活动频率为1~2次的随迁老人占比41.51%,其次每年参与社区活动频率为1~2次的随迁老人占比20.75%。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随迁老人的社区参与程度较低。

4.1.3. 文化适应有困难,环境熟悉度低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际沟通的必要工具,顺畅的语言交流能够促使随迁老人更好的社会融入。

Table 4.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daptation of migrant elderly

4. 随迁老人语言沟通适应情况

语言沟通适应程度

人数

百分比

非常适应

0

0.00%

比较适应

1

0.94%

一般适应

38

35.85%

不太适应

53

50.00%

很不适应

14

13.21%

总计

106

100.00%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调查数据表4显示,在题目“您对语言沟通适应情况?”中,13.21%的随迁老人选择“很不适应”,50%的随迁老人选择“不太适应”,随迁老人与当地老人交流存在障碍,导致随迁老人在融入过程中难度加大。

随迁老人从熟悉的原住地来到陌生的社区生活,生活场域发生巨大变化,风俗和饮食习惯较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对社区路线也需要慢慢摸索。调查数据显示,在题目“您对社会风俗适应情况?”中,9.43%的随迁老人选择了“很不适应”,50.94%的随迁老人选择了“不太适应”。

Table 5. Familiarity of the migrant elderly with the community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5. 随迁老人对社区及周边环境的熟悉程度情况

对社区及周边环境的熟悉程度

人数

百分比

非常熟悉

8

7.55%

比较熟悉

25

23.58%

不太熟悉

67

63.21%

不熟悉

6

5.66%

总计

106

100.00%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在题目“您对社区及周边环境熟悉吗?”中,如表5所示,5.66%的随迁老人选择了“不熟悉”,63.21%的随迁老人选择了“不太熟悉”。由于随迁老人在语言交流、风俗和饮食习惯、社区路线熟悉程度等方面与当地老人存在差异,导致他们随迁后在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

4.2. 小组工作方案与计划

4.2.1. 小组基本情况

1) 小组名称:“我在他乡挺好的”随迁老人社会融入支持小组

2) 小组类型:支持性小组

3) 活动地点:F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点半课堂

4) 计划招募人数:10人

5) 活动节次:5次

6) 活动开展频率:每周两次

7) 活动时间:2024年10月7日至2024年10月21日

8) 活动工作者:1名社会工作者,1名社区志愿者

4.2.2. 小组目标

1) 总目标

基于F社区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情况,小组最终目标是帮助随迁老人融入社会。通过小组活动满足随迁老人增强文化及环境适应、促进人际交往,以及提高制度融入度等方面的需求,促进随迁老人多维度地融入社会,提高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分目标

① 通过此次活动,80%的随迁老人组员的朋辈支持平台得到构建,满足人际交往方面的需求。

② 通过此次活动,80%的随迁老人组员能够掌握简单的粤语日常用语,熟悉社区及周边环境,了解可利用的5种社区资源(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2个奋斗驿站、社区公园),满足文化及环境适应方面的需求。

③ 通过此次活动,80%的随迁老人组员能够了解随迁落户政策的相关信息,知悉如何通过手机进行异地就医备案,促进制度方面的融入。

4.2.3. 小组成员招募

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招募小组成员,笔者采用两种形式招募小组成员,线上通过社区信息共享群、长者服务微信群、电话邀请等方式宣传活动,线下通过入户宣传、社区宣传栏张贴活动信息、面对面邀请的方式宣传活动,本小组共招募了10名随迁老人参加小组活动。

Table 6. Group activity program design

6.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节次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你我初相识

1) 使组员基本了解社会工作者和本次

小组内容,澄清小组目标与期望

2) 促使组员之间相互认识,了解彼此

3) 制定小组契约

1) 介绍此小组的内容和目的

2) 破冰游戏“击鼓传花”

3) 协助组员订立小组契约

4) 总结与分享

第二节

粤语知多些

1) 了解各地风俗及本地风俗,拉近组员之间的距离

2) 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粤语日常用语

3) 增强对文化和语言的适应

1) 社工介绍本地风俗,组员分享各自家乡风俗

2) 视频教学粤语日常用语

3) 组员互相练习巩固

4) 总结与分享

第三节

走进社区,

拉近你我

1) 提升组员对社区及周边环境的熟悉度

2) 使组员了解社区可利用的5种社区资源

3) 增强组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 分享社区所见所闻

2) 绘制社区地图

3) 详细介绍社区相关信息

4) 总结与分享

第四节

一切尽在

我手中

1) 学习使用微信的基本功能

2) 拓宽交友平台,构建朋辈支持网络

3) 了解随迁落户、异地就医备案相关信息

1) 社工讲解使用微信基本功能的操作流程

2) 邀请组员加入长者服务群,互加好友

3) 学习随迁落户、社会福利相关政策

4) 通过手机进行跨省异地就医备案

5) 总结与分享

第五节

再见,再见

1) 巩固本次小组成果

2) 增强组员对社区组织的了解,鼓励组员参与社区各类活动

3) 分享收获、处理离别情绪

4) 正式结束小组

1) 回顾往期小组活动

2) 长者和志愿者领域的社工介绍各自领域的活动情况

3) 引导组员分享感受

4) 拍照留念,发放奖品

4.2.4.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此支持性小组将从人际交往、文化及环境适应、制度融入等方面开展服务,帮助随迁老人能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从而使随迁老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小组活动大纲见表6

4.2.5. 可预见困难及对策

为了促进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小组活动预期目标,在策划小组活动方案的过程中,要对可能存在的困难或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见表7)。招募的小组成员是随迁老人,因此要考虑到组员的出勤情况,要激发组员的参与热情,照顾部分老年人反应速度较慢的情况,引导组员遵守小组契约。

Table 7. Foreseeabl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7. 可预见困难及对策

可预见困难

对策

组员因照顾孙辈或料理家务缺席活动

引导组员签订小组契约;活动时间尽量安排在所有组员都空闲的时间段,活动开始前电话提醒组员活动开展时间。

活动过程中的分享环节不顺畅,组员沉默

提前做好访谈调研,熟悉组员的背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出适当的鼓励与引导。

个别组员反应速度较慢

在开展活动期间,社工应当放慢语速,引导组员互相帮助,使每一名组员跟上活动进程。

4.3. 小组方案实施过程

基于F社区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笔者共设计5节小组活动,每节小组活动有各自的主题和内容,层层推进,多方面地促进随迁老人社会融入。

4.3.1. 第一节小组活动——你我初相识

为确保组员按时参加小组活动,社工在活动开始前电话提醒组员第一节小组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地点。由于组员之间互不认识,对此次小组活动也并不了解,有较强的戒心和防卫心理,小组气氛相对冷清尴尬。活动准时开展,首先,社工做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向组员说明本小组的活动目标和社工所扮演的角色、陈述小组的活动安排、了解组员的期待和顾虑,并对组员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回答,使组员更加了解小组活动的安排。为了缓解组员在小组初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打破僵硬的小组气氛,社工借助“击鼓传花”这一游戏进行破冰,使小组气氛逐渐变得温馨、轻松,破冰游戏结束,社工鼓励每一名组员轮流做自我介绍,每位组员自我介绍完毕,社工都会鼓掌给予肯定,其中不乏兴趣爱好和户籍地一致的组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互动也有所增加,在此过程中,社工了解了每位组员的基本情况和性格特征。在组员彼此熟悉后,社工与组员一起讨论,共同制定了小组契约,并邀请组员签字确认,促使组员遵守小组规范。社工引导组员一起交流参与本节活动的心得体会,并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最后,对每位组员的参与表示感谢,同时告知下节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地点。

总结与反思:本节活动目标达成情况良好,组员对小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组员之间也建立了关系,认识了彼此。本节小组活动的优点有:第一,社工提前通过致电的方式,告知组员小组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地点,避免了小组成员迟到缺勤的现象;第二,采用老年人能够理解的言语介绍小组背景(为什么开此小组)和介入策略(怎样做来达到目标);第三,开展过程中,及时对组员的提问进行回应,消除组员紧张戒备的心理。本节活动不足之处:第一,破冰游戏“击鼓传花”游戏声音过小,组员表示听不清,后续的活动应当提前调试好音响设备;第二,个别组员交头接耳影响小组秩序,社工应当及时引导组员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维持小组秩序。

4.3.2. 第二节小组活动——粤语知多些

首先社工带领组员一起回顾了前一节小组活动的内容,以及回忆了每位组员的名字和籍贯,以此来强化组员的记忆,并且再一次强调小组契约,促使组员遵守小组规范。社工利用视频介绍自己的家乡,进而引导组员积极地向其他组员介绍自己的故乡,包括文化、风俗、美食等,小组气氛十分热闹,拉近了组员之间的距离,紧接着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当地的风俗,使组员对当地风俗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认识到了各地文化的差异性。社工先是播放了一段有趣的粤语视频,激发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再借助相关的粤语教学视频,帮助组员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粤语日常用语。考虑到部分组员学习和接收新知识能力较差的情况,社工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带领组员跟读视频中涉及的粤语日常用语,又设计了相应情景,鼓励小组成员使用粤语进行日常对话练习,以促进小组成员在相互交流中学习粤语的日常用语。社工还推荐了经典粤语生活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鼓励组员继续收看和学习,以此保持组员学习粤语的热情。分享环节,组员们分享了这节活动中自身的表现和感受,认同本节小组的活动内容,最后社工总结了本节的活动内容,并提醒组员下节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地点。

总结与反思:本节活动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增强了组员对当地文化的适应,组员能够掌握简单的粤语日常用语。本节小组活动的优点有:第一,社工运用了自我披露的技巧,向组员讲述了自己在北方读书期间感受到的差异,有利于组员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第二,在练习粤语环节,鼓励会说粤语的组员带领其他组员学习粤语,提升了该组员的个人效能感和自信心,也拉近了组员之间的距离;第三,给组员布置了家庭作业观看粤语生活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鼓励组员巩固学习成果,保持学习热情。本节小组活动的不足之处:在其他组员分享自身家乡美食和风俗时,其他组员对于分享内容不太了解,社工应当提前准备相关照片或视频给予辅助。

4.3.3. 第三节小组活动——走进社区,拉近你我

首先社工带领组员一起回顾前一节小组活动的内容,并考查组员对简单的粤语日常用语的掌握情况,巩固组员们的学习成果。为了让组员们更好地适应随迁生活,拉近组员之间的距离,社工先行向组员们分享了自己初到社区的体验,紧接着引导组员分享社区中的所见所闻,探讨应当如何应对随迁后带来的差异问题,促使组员之间相互讨论和学习。绘制社区地图环节,社工向组员发放彩笔和卡纸,并鼓励组员在绘制的过程中标注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组员绘制完毕后进行展示,随后社工借助PPT、三维地图,图文并茂地向组员介绍社区历史、文化风俗等相关概况,促进组员对社区的可利用资源有更多更详细的了解,未体验过社区可利用资源的组员表示在本节小组结束后就要去体验榕树下奋斗驿站免费缝补衣物的服务。最后,社工和组员一起回顾了这一节的活动内容,巩固本节活动所学习的内容(五种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两个奋斗驿站、社区公园),并提醒组员下节活动时间。

总结与反思:这一节小组目标完成情况较好,提升了组员对社区及周边环境的熟悉程度,小组成员对5种可利用的社区资源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提高了组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节小组活动的优点有:鼓励对社区情况较为熟悉的组员带动对社区情况不熟悉的组员,使对社区情况不熟悉的组员对社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本节小组活动的不足之处:在绘制社区地图时没有强调小组契约,导致个别组员在这一环节有玩手机的现象,没有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观察到组员有违背小组契约的行为时,应当及时制止并强调小组规范。

4.3.4. 第四节小组活动——一切尽在我手中

社工带领组员一起回顾前一节小组活动的内容,向组员提问可利用的社区资源有哪些,巩固上节小组活动所学的内容。下一环节是学习使用微信的基本功能,社工运用PPT、图文结合的方式向组员们讲解,包括电话号码添加好友、扫一扫添加好友、更改好友备注、共享实时位置、更改字体大小、发起语音视频通话等内容;其次向组员介绍随迁落户的相关信息,为正在办理或者准备办理随迁落户手续的组员普及相关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组员用手机拍照记录;接着向组员讲解如何运用手机操作异地就医备案,使组员对异地就医备案流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讲解过程中不少组员做笔记记录操作流程,讲解完毕后将时间留给组员进行操作练习。组员们纷纷动手操作,相互帮忙,组员活学活用,利用所学内容互相添加好友;征得组员的同意后,社工将组员邀请进社区的信息共享群和长者服务微信群,从而拓宽组员的互动平台,增强朋辈支持,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对手机操作较为熟练的组员会帮助有需要的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有所增加,关系也更为紧密。社工邀请组员们分享感受,部分有老花的组员表示将字体调大后看手机方便了许多,希望以后多多开展这类实用性活动,最后社工将组员的分享和活动内容进行总结,并向组员告知下一节活动是最后一节小组活动,提醒组员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总结与反思:本节活动目标达成情况良好,组员学会了使用微信的基本功能,更好地融入智能社会;拓宽了交流平台,增强了朋辈支持;对随迁落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知悉如何运用手机操作异地就医备案,促进组员制度融入。本节小组活动的优点有:第一:鉴于组员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况,社工给每位组员发放了使用微信基本功能的操作流程纸质版材料,让组员带回家进行巩固练习;第二,随迁落户政策和异地就医政策是组员较为关心的内容,在介绍政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社工政策实施者角色的作用,促使组员通过社工更好地了解社会政策。本节小组活动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组员的操作能力较差,大多数组员需要社工进行一对一帮助,导致未能及时回应有需要的组员,导致小组进度有所耽误,压缩了原计划的巩固练习时间;第二,本节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应当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使其协助社工帮助有需要的组员。

4.3.5. 第五节小组活动——再见,再见

社工带领组员一起回顾前一节小组的活动内容,向组员提问使用微信基本功能的操作流程,并查看组员申请异地就医备案的审核结果,巩固学习成果。社工运用前四期的活动照片,来带领组员对整个活动历程进行回顾,帮助组员回想往期的活动内容以及组员之间互相帮助的场景,使组员意识到自己参加小组后的正向变化和收获;接着社工邀请负责长者和志愿者领域的社工分别介绍各自领域开展的社区活动,鼓励组员参加自己心仪的社区活动;随后邀请每位组员分享感受(如自身变化、参与体验与感悟等),组员们认为通过参加这个小组活动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也学会很多实用的知识,参加此次活动十分开心,希望社区后续能够多多举办类似的活动,每一位组员分享完毕后,社工给予总结和评价,以此巩固小组成效。所有组员分享结束后,社工对每位组员的主动分享给予了肯定,并对本小组的活动效果进行了总结,鼓励组员积极参加由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并与社区中的其他居民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拓宽自身社交圈,促使社区居民之间互帮互助。小组结束后,社工向中心主任反映组员情况,希望社区对随迁老人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怀,并在后续能够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以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告知组员5节小组活动圆满结束,小组虽已结束,但是组员与组员之间、组员与社工之间的情谊并没有结束,大家在今后的日子仍能联系,仍能互帮互助。最后,社工向组员发放参加者意见表及社会融入度评估表,从而更好地了解活动成效,填写完毕后,为组员分发活动奖品并合影留念。

总结与反思:这一节是小组活动的最后一节,社工与小组成员一起回顾了在小组初期所设定的活动目标,现在小组目标基本达成,因此小组也自然结束。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组员与组员之间,组员与社工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个别组员可能会产生离别情绪,社工应当发挥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对组员的离别情绪进行及时处理,对组员在活动过程中的正向变化给予积极评价,从而提高组员的个人效能感和信心,缓解小组成员因离开小组而产生的担忧与沮丧情绪,由于组员均在本社区居住,而且社工肯定了组员在活动过程中的正向变化,因此,在十名小组成员当中,没有需要社工特殊处理离别情绪的情况,小组活动圆满且顺利地结束,基本达成了小组目标。

5. 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5.1. 小组过程评估

5.1.1. 服务对象参与度

第一,出勤率方面,小组成员招募完毕后,电话询问每位小组成员的空闲时间,待协调完毕后,在微信群发布公告以及电话告知小组成员开展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让组员们合理安排各自时间。在第一节小组活动开始前一天再次发布微信群公告和电话通知组员第一节小组活动的时间地点,避免组员有临时变故,第一节小组活动组员出勤率为100%。在接下来的每一节活动结束后,社工均会提醒组员下一节小组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并在小组活动前一天以微信群公告和电话的方式提醒组员,后面四节小组活动组员的出勤率均为100%。

第二,成员活动表现方面,在每节小组活动结束后,社工都会在小组集会记录表上记录每位组员的状态以及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随着小组活动的开展,组员与组员之间、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逐渐亲近,小组凝聚力也逐步形成,活动过程中,对参与积极性较低的组员给予鼓励和关怀,同时引导组员之间互帮互助。

5.1.2. 社会工作者自我评估

实习期间,笔者进入社区调研、招募组员、设计活动方案和实施活动方案,笔者全程主持了五节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圆满结束,基本达到了小组活动的预设目标。通过问卷调查和社区访谈,了解社区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情况;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运用鼓励、引导、积极回应以及自我披露等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引导组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提升组员的个人效能感,促使小组目标的达成。但是,由于个人实务经验较少,控场能力、时间安排和技巧运用等方面仍需提升。在策划小组活动方案方面,基于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设计小组活动方案,适配度较高;在每节小组活动结束后,及时更新小组集会记录表,针对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依据组员的建议以及活动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灵活调整活动方案,使服务对象对小组活动充分满意。

5.2. 小组结果评估

5.2.1. 小组成员满意度评估

组员满意度调查表能够较好反映小组成员对小组活动的满意程度和认可程度,满意度问卷涉及7个内容:小组时间安排、小组形式、小组场地、小组内容、社工工作表现、社工工作态度、自身在本次小组中的投入程度。5个维度测量满意度: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值赋值为1分~5分。

Table 8. Group member satisfaction survey form

8. 组员满意度调查表

评价内容

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非常满意

平均分

小组时间安排

0

0

0

2

8

4.80

小组形式

0

0

0

4

6

4.60

小组场地

0

0

0

3

7

4.70

小组内容

0

0

0

1

9

4.90

社工工作表现

0

0

0

0

10

5.00

社工工作态度

0

0

0

0

10

5.00

自身在本小组中的投入程度

0

0

0

1

9

4.90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将组员填写的满意度调查表汇总(见表8),组员对小组时间安排、小组形式、小组场地、小组内容、社工工作表现、社工工作态度、自身在本小组的投入程度这7方面的评价均为满意或非常满意,充分表明组员对本小组活动认可程度高。在收集参与者意见表时,组员纷纷对社工的表现以及小组活动给予了肯定。组员们一致认为小组时间安排合理,并且社工在每节活动开始前都会发布微信群公告和电话告知组员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地点;小组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对于组员的需求和问题也十分契合,有利于组员社会融入;在社工的鼓励引导以及组员之间的帮助下,每名组员都能够积极投入到小组活动中;社工在活动过程中给予每一位组员关怀,并在每节小组活动结束后对组员们的成长给予肯定。

5.2.2. 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Table 9. Summary of goal achievement

9. 目标达成情况汇总表

目标

构建朋辈支持平台,满足人际交往需求

9

1

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掌握简单的粤语日常用语

9

1

熟悉社区及周边环境,了解5种可利用的社区资源

10

0

了解随迁落户相关政策,知悉如何通过手机进行异地就医备案

10

0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目标达成情况:通过目前达成情况汇总表(见表9)得知90%的组员通过此小组构建了朋辈支持平台,满足了人际交往需求,拓宽了交际圈,更好地适应了随迁生活;90%的组员通过本小组对当地风俗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能够掌握简单的粤语日常用语,提高了对文化及语言适应程度;100%的组员通过本小组提高了对社区及周边环境的熟悉程度,了解到了5种可利用的社区资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区生活;100%的组员通过本小组对随迁落户相关政策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知悉如何通过手机进行异地就医备案,促进了制度融入。

5.2.3. 前后测小组活动介入效果

Table 10. Pre- and post-social integration scale

10. 社会融入度前后测表

小组成员

前测分数

后测分数

改变值

A

52

70

+18

B

40

68

+28

C

46

69

+23

D

39

67

+28

E

32

63

+31

F

36

69

+33

G

48

72

+24

H

43

70

+27

I

45

71

+26

J

51

70

+19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通过社会融入度评估表前后测对比分析发现(见表10),10名组员的社会融入度都有所提高,发生了正向的积极的变化,由此可见,本小组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效果,对小组成员的社会融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组员F的改变程度最大,由于其随迁至深圳市的时间仅有一个月,社会融入问题最为严重;组员A的分值变化最少,其随迁至深圳市的时间两年多,社会融入情况相对其他组员较好,但仍有18分值的改变,说明此小组活动对每一名组员都起到了正向作用。

6. 总结与反思

6.1. 总结

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借助社会支持理论和活动理论,在了解深圳市F社区随迁老人社会融入情况的基础上,针对F社区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对F社区的十名随迁老人开展了5节小组活动。如今,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需要一系列举措循序渐进地推进。从小组结果评估来看,小组工作介入对随迁老人社会融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小组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会融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服务对象仅限于小组成员,且社工个人力量薄弱,通过小组工作影响外部环境效果甚微,所以,想要彻底解决随迁老人社会融入问题,不仅需要小组工作的介入,还需要调动个人、家庭、社工、社区、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

6.2. 反思

第一,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能力有待提高。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和活动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为该社区随迁老人提供服务,共开展了5节小组活动,更多的是在微观层面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宏观层面提供的帮助较少,仅用到了社区这一正式支持网络,没有为随迁老人构建其他正式支持网络。实务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达到小组目标,较少地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从而导致为了实务而实务,实务脱离了理论,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实务经验有待提高。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缺少实务经验,大部分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停留在所学的课本中,此次从发放问卷、招募组员、撰写小组活动方案到实施小组活动,对于笔者来说既是挑战又是锻炼。在开展小组活动期间,第一节小组活动面对小组成员紧张到语无伦次,有时也不知道应当如何有效制止小组成员违反小组契约的行为,有时不知道应当如何根据小组进度转变自身角色,有时候不知道如何调动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笔者在整个论文的实习过程中实务能力有所提升,虽然实务经验并不丰富,但是在每一节小组活动结束后都会进行反思,不断总结,不断从中吸取经验。

第三,未能链接各方资源。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过程未能发挥资源连接者的作用,在小组活动开展前,未能与社区居委会、社区自组织和老年群体的活跃人士进行合作,这样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把握社区随迁老人这一群体的情况,快速有效地与社区居民建立友好关系;在开展小组活动期间,可以链接社区的社康医生这一人力资源,为组员开展健康讲座,满足组员对于健康保健的需要;F社区是一个综合性质的社区,未能链接社区的商业资源,可以在筹备活动资金期间联系社区所辖属的超市,为小组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减轻活动资金压力,从而保证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及趣味性。

第四,未能较好地发挥组员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随迁老人为了跟随子女而居住在陌生的城市,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家庭支持系统尤为重要。但是,子女因为忙于生计,往往会忽视父母的问题或需求,所以,在后续的活动中,应当增加组员家庭情感支持的内容,并进行与之内容相适应的社会工作服务,促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使子女了解到父母因为随迁而产生的不适感与无助感,从而提高家庭支持系统对随迁老人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 [EB/OL].
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7.html, 2021-05-11.
[2] 深圳市统计局. 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第六号) [EB/OL].
http://tjj.sz.gov.cn/ztzl/zt/szsdqcqgrkpc/szrp/content/post_8772123.html, 2021-05-17.
[3] 覃元林. 地区发展模式下“老漂族”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的策略——基于淮南市社区的调研[J]. 人口与健康, 2019(12): 50-51.
[4] 牛可可, 高娅楠, 刘世颖.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社会与公益, 2020(6): 74-75+82.
[5] 刘素素, 张浩.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 18(6): 19-25+44.
[6] 孙丽. 随迁老人城市生活适应状况调研报告——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J]. 社会与公益, 2020, 11(10): 74-78.
[7] 张岳然, 张文武, 李如如. 代际扶持、迁移跨度与中国随迁父母的城市融入——基于CGSS2015数据的分析[J]. 江海学刊, 2021(2): 137-143.
[8] 杨克, 焦芸菲. 责任的围城: 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系统性困境——以中等城市S市L社区为例[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 39(1): 62-69.
[9] 王康康, 李旻. 社区活动对农村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的影响效应与机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0(3): 78-88.
[10] 彭大松. 家庭化流动背景下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37(6): 105-114.
[11] 李雨潼. 中国老年流动人口特征及社会融入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 2021(3): 270-275.
[12] 吴庆妍. “老漂族”社会融入的社工探索[J]. 中国社会工作, 2022(6): 12-13.
[13] 孙丽, 包先康. 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状况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城市性”兴起为背景[J]. 广西社会科学, 2019(7): 67-72.
[14] 孙金明. 农村随迁老人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J]. 人民论坛, 2015(36): 152-154.
[15] 李红飞, 甘满堂. 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深圳市L社区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1): 31-37.
[16] 孔凡磊, 孔梅, 李程, 等. 随迁老人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 40(11): 2443-2447.
[17] 陈成文, 孙嘉悦. 社会融入: 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41(6): 66-71.
[18] 程首一. 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5.
[19] 杨善华.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