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聚焦于农村发展,党和国家推行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构建。深入探寻乡村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依照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等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之中。由艺术家、评论家、高校学者等构成的多元主体,运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元素和手段对乡村文化生态进行改良、提升,从而催生了“艺术乡建”的持续探索,通过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的文化生态建设,构建新型乡村文化景观和艺术理想,促进乡村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学界,对于艺术乡建理论建构和实践经验的学理性阐释以及启发性思考相对稀缺。因此,展开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的专项研讨,对其价值导向和实现路径进行深度探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Abstract: Focusing on rural development,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significant measur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hich have strongly promoted the realization of an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in rural area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deeply explore the “excellent ideas, concepts, humanistic spirit, and moral norms in rural areas, and carry out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entities have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rural construction. A diverse group of individuals, including artists, critics, and scholars from universities, have used various artistic elements and mean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rural cultural ecology, thereby giving rise to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artistic rural construction”. By intervening in ru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artistic means, we can promote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areas, build a new type of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tistic ideal, and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Currently,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re is a relative lack of academic explanations and inspiring thoughts regarding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artistic rura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conducting in-depth discussions on the specialized topic of Chinese artistic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nd exploring its value orient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holds significan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1. 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融合
1.1. 艺术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
艺术之光在点亮乡村建设创新之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意大利的“艺术村庄”项目为例,该计划通过艺术家的介入,将废弃的乡村空间转化为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游客,也激发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艺术项目推进为该乡村地区带来约30%的旅游收入增长,显著改善了当地经济状况。艺术的介入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美学价值,还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艺术是人类灵魂的食粮”。通过艺术教育的推广,乡村地区的基础艺术教育普及率得以提高,为培养新一代乡村艺术人才奠定了基础。艺术与乡村经济的互动,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乡村艺术项目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艺术乡建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国内的艺术乡建活动多以传统村落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将艺术元素、艺术理念和艺术手段引入乡村建设发展中,通过艺术与乡村融合,推动乡村的文化生态建设,构建新型乡村文化景观和艺术理想,激活乡村的文化品质、经济活力和社会凝聚力,促进乡村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艺术创作、文化挖掘、旅游开发等手段,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自2012年住建部、文旅部等部委共同开展传统村落申报工作起,至今为止已有5批、将近7000多个村庄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扶持名录,并获得财政资金的扶持[1]。在脱贫攻坚战中积累的艺术介入的理念、方法和措施,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显示出艺术乡建实践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作为示例,从2015年开始实施至今,先后已有100多所高校艺术院系愿意参与到研培计划之中,累计为乡村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其中有众多培训者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凭借艺术创作,重新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对艺术乡建项目予以鼓励和支持,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动力。
在国外,艺术乡建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艺术乡建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乡村的转型和发展。例如:法国的普罗旺斯,日本的白川乡合掌村。通过艺术乡建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乡村的转型和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村,为我国的艺术乡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通过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艺术乡建正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艺术乡建的重要方向,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始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推动全球乡村文化繁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艺术乡建带来了新的可行性。如,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增强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从而还增强模拟再现乡村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等重要手段,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 乡村艺术教育政策的普及推广
根据《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政府对乡村艺术振兴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20年全国艺术发展专项资金中,有超过30%被用于支持乡村艺术项目。这一数据表明,政府正通过资金支持,鼓励艺术家和文化机构深入乡村,开展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从而激发乡村的创新活力。
在国家文旅部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下,从2015年起,已在全国地区广泛推广并设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些工作站大多数设立于边远贫困地区或具有鲜明文化脉络的乡村地域,建立站点的主体绝大多数是艺术类高校,秉承着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作为目标。作为高校和乡村非遗传承社区之间双向互动学习与交流的窗口,工作站多以木雕、刺绣、陶艺、竹编、民居营造等传统技艺为主题,通过开展工艺设计师与当地传承人对话、举办传统工艺大讲堂、进行技能实训、组织策划赛事与展览活动等形式,对传统工艺给予宣传推广,对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展开深入研究,探索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功能转型、审美提升与创新发展。艺术乡建的推动,成为了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在乡村地区,通过引入艺术教育,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比如,通过绘画、雕塑、音乐和戏剧等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并参与到乡村艺术项目中,从而在实践中学习艺术,同时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艺术教育的普及还应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教学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艺术教育,从而为乡村建设的创新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艺术在乡村空间的创新设计与实践
在艺术探索的引领下,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建筑改造成为点亮乡村建设创新之路的重要途径。以云南丽江雪山艺术村为例,该计划通过将传统建筑的外观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不仅保留了历史的痕迹,还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力和使用价值(如图1)。在乡村建设中,这种改造模式同样适用,它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美学价值,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可以为当地社区创造高达10%的就业机会。因此,通过艺术介入,将传统建筑改造为文化中心、艺术工作室或旅游住宿设施,可以有效吸引游客和艺术家,带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Figure 1. Snow mountain art village
图1. 雪山艺术村
在艺术探索的融入中,公共艺术空间的规划与实施成为点亮乡村建设创新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设计的公共艺术空间,不仅能够美化乡村环境,还能促进社区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例如,重庆北碚区柳荫镇艺术改造,通过引入公共艺术项目,成功地将废弃的旧仓库改造成了多功能艺术中心,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家的参与,年均游客量增加了30%。公共艺术空间的规划与实施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美学价值,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规划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社区参与模型”,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艺术空间的设计和管理中来,确保艺术项目与乡村文化相融合,同时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1]。因此,公共艺术空间的规划与实施必须考虑到其实际使用功能,确保艺术与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艺术与乡村建设的和谐共生。
4. 文化产业与艺术的创新融合
艺术在促进社区参与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小曲湾村项目为例”[2],通过在乡村地区开展一系列艺术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还成功地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创意相结合,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小曲湾村社区,通过艺术工作坊的形式,将外来艺术与当地村落文化进行融合升级改造(如图2),通过艺术家与当地居民们沟通协调,对当地的房屋居住环境进行了修缮,增添艺术装置共同创作维护当地文化历史和传说为主题的系列艺术,这不仅增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还让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通过艺术改善让本土村民和外来游客对本地文化有了新的了解和兴趣[3]。此外,艺术项目还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了一批乡村艺术人才,他们成为传承和推广乡村文化的中坚力量。通过艺术,乡村社区不仅能够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其独特的文化遗产,还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以可持续的艺术形式,通过空间生产、文化生产和产品生产三种生产模式,实现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公共艺术等价值的叠加,把地方资源与外在的社区设计和商业模式联系起来,实现内外融通,进而促使本乡村的文化和商业功能向周边辐射[4]。
在探索艺术之光点亮乡村建设创新之路的研究与实践中,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正成为引领变革的新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应用,为乡村艺术项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5]。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遥远乡村的艺术节庆活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Figure 2. Art workshop
图2. 艺术工作坊
而无需离开城市。根据《艺术科技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VR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7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209亿美元。这一趋势不仅为艺术作品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平台,也为乡村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观众群体。
此外,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如算法生成艺术、智能设计等,正在改变艺术创作的传统模式。艺术家和科技专家的合作,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加个性化和互动化,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乡村艺术活动中来。例如,谷歌的DeepDream算法能够将普通的照片转化为梦幻般的艺术作品,这种技术的普及使得艺术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乡村艺术家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乡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5. 艺术在乡村建设发展中的现状
积极方面:
艺术赋能乡村产业:艺术在乡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不仅提升了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激活了乡村资源,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如浙江龙游县溪口镇,通过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地标性竹装置艺术品,推动当地竹资源和传统工艺的开发,助力乡村产业升级。甘肃瓜州的“荒野艺术计划”,将大型雕塑装置置于戈壁荒漠,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旅游发展,使不毛之地成为热门景点,实现了从艺术到经济的转化。
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村校结合”实践模式,激发了村民的艺术天性,使传统工艺等得到传承和创新。借助传统民间节庆,将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结合,传承了文化传统,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通过乡村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提升乡村的整体美观度,打造独特的乡村风貌,让乡村更具诗情画意。
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艺术活动的开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接触和参与艺术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参与艺术创作,使村民找到了持久的快乐,艺术无声地浸润着人们的生活。
面临挑战:
可持续性问题:部分艺术乡建活动呈一次性或短期性,缺乏长远规划和持续投入,导致活动结束后难以形成持续的文化影响力,影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如一些乡村艺术季热闹过后留下荒废现场。
艺术家与村民融合不足:艺术家在乡建过程中未能充分理解和尊重村民意愿,导致艺术作品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难以获得村民认同和支持,无法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资金与人才短缺:乡村艺术项目资金来源有限,常依赖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影响项目规模和质量。同时,乡村艺术人才匮乏,专业艺术人才不愿到乡村,本土艺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制约艺术在乡村的持续发展。
6. 结语
通过艺术推动乡村建设发展在未来趋势发展中已经成为了未来乡村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借助艺术的力量来维护农村文化的延续、发掘及创新,以充实并强化农村旅游商品的深度与特性。深层探索传统的文化遗产,打造出独具地方特点且富有内涵的文化旅游商品。同时,重视对传统农业形态、手工艺技能、乡土习俗、民间故事与民间诗歌等无形文化财富的保护。推动整个农村文化建设的进步,深化区域内全部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运用“艺术 + 文化”、“文化 + 旅游”的方式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达成文化和旅游全面优化的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实施全覆盖式的旅游管理,促使所有人都能够分享到旅游带来的收益[6]。
“艺术是未来,艺术是希望。”乡村艺术的发展将为乡村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引领乡村建设走向更加创新和可持续的未来。
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S202310595354。项目名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小曲湾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