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商下结算风险研究
Research on Settlement Risk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China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境电商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跨境电商发展迅猛,但结算风险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小企业跨境电商结算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现有的研究大多缺乏针对性的应对策略,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商结算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支付平台风险、政策风险、汇率风险等。通过对跨境电商结算理论基础的探讨,阐述了结算的概念、特点及风险类型、成因与措施。研究结论表明,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商结算过程中面临多种风险,需采取有效应对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cross-border e-commer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rapid, but settlement risk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ir further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re is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on the settlement risk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In addition, most existing research lacks targeted response strategie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is study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ettlement risk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including usage risks, payment platform risks, policy risks, exchange rate risks, etc. By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settlement,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risk types, causes, and measures of settlement.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ace various risks in the proces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settlement and need to adopt effective response strategies.
文章引用:徐仙明, 马心怡. 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商下结算风险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 3902-3909.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484

1. 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商结算概述

1.1.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结算新特点

1.1.1. 传统结算方式改变

传统结算方式主要是汇付、托收和信用证进行结算,以前出于对资金安全和对方信用不确定性的考虑,属于银行信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一直在国际结算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对于跨境电商而言传统结算方式结算周期较长,手续繁琐,不利于中小企业回收资金开创新业务[1]。且信用证灵活性较差,信用证一旦开出,其条款相对固定,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如果贸易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如货物运输延迟、市场价格波动等,贸易双方很难通过修改信用证来适应变化,对中小企业而言具有较大的贸易损失风险。

1.1.2. 人民币跨境结算日益普遍

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跨境电商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商家和消费者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提高了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商结算效率。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与一些国家的电商企业合作,促进了人民币在跨境商贸领域的应用。我国中小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收付款,能够显著规避因汇率变动引发的风险。伴随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持续加速,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将日益成为进出口企业国际结算的一个重要选项。

1.1.3. 第三方支付平台兴起

随着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传统的结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结算的需要,故而催生了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开展跨境支付业务,大量第三方支付平台涌现并逐渐在国际结算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便捷的支付渠道,简化了结算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例如,PayPal、支付宝国际版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支持多种货币的交易结算,方便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和商家进行。

1.2. 跨境电商结算风险理论基础

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体现了事件结果的不确定性。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结算风险尤为显著。中小企业在推进电子商务过程中,于国际结算环节遭遇的风险尤为复杂多样。

国际结算环境的错综复杂,电子商务技术的专业性要求,加之中小外贸企业固有的局限性,共同加剧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结算中面临的风险挑战。跨境电商结算中的风险具体涵盖信用风险、支付系统风险、政策变动风险以及汇率波动风险等。这些风险类型相互交织,给中小企业的跨境电商业务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避,中小企业跨境电商发展则会面临危机与挑战[2]

2. 中小企业跨境电商下结算风险

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商交易中对交易风险掉以轻心,在跨境电商交易中,存在着交易欺诈、货物质量纠纷等风险。中小企业可能由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这些风险,从而影响结算的顺利进行。

2.1. 信用风险

传统结算方式风险承担较为明确,不同的结算方式风险点不同。汇款基于商业信用,风险主要由付款人或收款人承担;托收中出口商面临进口商拒付的风险;信用证则主要由开证行承担第一付款责任,但也存在开证行信用风险、单证不符等风险。

国际贸易双方,更倾向于资金周转周期短的结算方式进行跨境电商结算,但是由于其信用完全依靠商业信用,致使出口商和进口商均面临较大的商业信用风险问题。另外,还存在客户信用风险,就是交易一方不能履行全部责任而引发的风险。客户信用风险包括,买家不能按时支付货款,或以各种理由拒绝收货、要求退款,一些不良买家可能会利用跨境交易的复杂性进行欺诈行为。

2.2. 支付平台风险

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使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第三方支付平台。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支付系统存在差异,可能出现技术故障、系统漏洞或兼容性问题。某些支付平台可能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系统维护或故障,导致交易无法及时完成结算。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这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参差不齐,其经营和诚信都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其次支付安全存在风险,网络支付面临着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如果支付信息被窃取,可能导致资金被盗用。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虚假支付链接或钓鱼网站骗取买家的支付信息。最后资金清算风险,跨境支付涉及多个金融机构和中间环节,可能出现资金清算延迟、滞留或丢失的情况。在国际汇款过程中,由于银行间的清算问题,货款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到达卖家账户[3]

2.3. 政策风险

传统贸易结算受到的政策法规影响相对较为稳定和明确,国际上对于传统贸易的结算方式有较为成熟的规则和惯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交易双方在进行结算时可以依据这些规则进行操作,减少政策法规方面的不确定性。

中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新市场,面临新的政策环境与不同的法律法规,政策风险逐渐显现。政策风险主要有外汇管制风险和贸易政策风险。外汇管制风险主要指,各国对外汇的管理政策不同,可能对跨境电商结算设置限制。贸易政策风险主要包括,贸易政策的变化,如关税调整、贸易壁垒增加等,可能影响跨境电商的成本和利润,进而影响结算。

2.4. 汇率风险

传统贸易结算中也存在汇率风险,但由于传统贸易的交易周期相对较长,交易双方有更多的时间来应对汇率波动,并且大型企业通常会采用一些金融工具进行汇率对冲,降低汇率风险的影响。此外,传统贸易的结算金额一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摊汇率波动带来的成本。

汇率的波动是产生汇率风险的主要原因。跨境电商交易通常涉及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汇率的波动会给结算带来风险。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国际贸易中,出口商从出货到客户确认收货再到确认货款仍有很长的时间,在此时间差内极易出现不可避免的汇率变动问题,对交易双方造成汇兑损失风险,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加大了其价格竞争的压力,并且中小企业面对汇率风险的能力与意识不足,加剧了此风险。

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例见图1,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都有一定波动。

Figure 1. Fluctuations in the exchange rate of the RMB against the US dollar from 2021 to 2023

1. 2021~202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

3. 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商结算风险应对措施

3.1. 针对信用风险

3.1.1. 建立信用评估体系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买家审核机制来降低信用风险。对买家进行信用评估,在交易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买家的信用信息,如历史交易记录、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价、社交媒体上的口碑等。根据这些信息对买家的信用进行评估,确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以及交易的额度和条件。对于信用良好的买家,可以给予更优惠的付款条件和更高的信用额度;对于信用较差的买家,则要求其提供担保或采用预付款方式[4]

跨境电商平台应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对商家的监管,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平台可以通过建立多维度的信用评价指标,如商品质量、服务态度、物流速度等,全面评价商家的信用状况。同时,平台还可以加强对虚假交易和刷好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良好的交易环境。

3.1.2. 加强合同管理

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商结算中应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降低信用风险。在签订合同前,企业应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完整、准确、合法。明确结算条款,在合同中详细规定结算方式、时间、货币种类、违约责任等条款,确保双方在结算问题上有明确的约定。合同中应明确争议解决的方式和途径,如仲裁、诉讼等。选择合适的争议解决机构和法律适用,以便在出现信用纠纷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3.2. 针对支付风险

3.2.1. 选择可靠的支付平台

选择安全可靠的支付方式,选择知名、信誉良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跨境结算,这些平台通常具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和风险控制机制。企业应选择具有良好信誉、资金安全保障措施完善、纠纷处理机制公正合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一些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交易提供额外的保障,如在买家拒付的情况下,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此外,企业还可以关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用户评价和行业口碑,选择用户满意度高的平台进行合作。

图2为主要跨境电商支付平台2023年交易额,可以看出跨境电商支付平台交易额数量之大,使用可靠的支付平台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商支付安全性得到一定保障。

Figure 2. The transaction volume of major cross-border e-commerce payment platforms in 2023

2. 主要跨境电商支付平台2023年交易额

3.2.2. 加强交易身份管理

对交易双方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在与海外客户进行交易时,要求客户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核实。可以要求客户提供护照、营业执照等证件的扫描件,并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进行确认。对于企业自身,也要确保在支付平台上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并定期更新密码和安全设置,防止账户被他人盗用。

监控交易过程,建立实时交易监控系统,对每一笔交易进行跟踪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交易行为,如大额交易、频繁交易、异地交易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核实和处理。当系统监测到异常交易时,可以自动发送预警信息给企业相关负责人,以便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

3.3. 针对政策风险

3.3.1. 关注政策变化

安排专人负责关注国内外相关政策的变化,包括贸易政策、税收政策、外汇管制政策等。可以通过订阅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行业资讯平台、专业媒体等渠道,及时获取政策信息。每天定时浏览国家商务部门、海关总署等网站,了解最新的跨境电商政策动态。同时,关注国际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政策变化,如美国、欧盟等地区的贸易政策调整。

积极加入跨境电商行业协会或商会,通过行业组织获取政策信息和解读。行业协会通常会与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及时传达政策变化,并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解读服务。参加当地跨境电商协会组织的政策研讨会、培训活动等,与其他企业交流政策应对经验,共同探讨应对策略。

3.3.2. 制定应急预案

根据政策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在不同政策风险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包括调整业务模式、寻找替代市场、优化供应链等。如果某一国家加强了外汇管制,企业可以考虑调整结算方式,采用人民币结算或其他货币结算方式,或者寻找其他不受外汇管制影响的市场进行拓展。

3.3.3. 出口信用担保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国际合作的紧密程度不断提升。然而,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及各国贸易政策的差异性,外贸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风险。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中小外贸企业可以采取出口信用保险的方式,有效分散其潜在风险。出口信用担保机制,是指某些国家为促进出口增长,由官方设立的专门政策性进出口融资机构,为该国出口商或商业银行向国外进口商或银行提供的信贷提供担保的一种政策手段[5]

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商结算而言:保障收汇安全,降低交易风险,使出口商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时,能够减少因进口商违约或政治风险导致的货款损失。有助于提高出口商的信用等级,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出口商可以更灵活地选择贸易结算方式,如采用赊销等方式拓展业务,从而增加出口成交机会。出口信用担保还可以为出口商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帮助其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加快资金回笼速度,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3.3.4. 多元化市场布局

不要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市场,降低因某一国家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根据不同市场的政策和需求特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企业在巩固传统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各不相同,多元化市场布局可以有效降低政策风险。

根据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业务模式。在税收政策调整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优化供应链结构,降低税收成本;在贸易政策限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加强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

3.4. 针对汇率风险

3.4.1. 多元化货币结算

在跨境电商的交易活动中,企业应避免过度集中于单一货币进行结算,而应探索与各国客户采用多元化的货币结算方式。这种做法有助于分散汇率风险,因为当某一货币汇率发生波动时,其他货币结算可能保持相对稳定。例如,PingPong平台上的客户不仅采用美元等传统主流货币,还广泛运用墨西哥比索、新加坡元、波兰兹罗提、捷克克朗等十多种小众货币进行结算。相较于依赖美元或人民币结算,为新兴市场提供本地货币支付选项,能显著减少消费者的支付障碍,同时有效降低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

3.4.2. 利用金融工具

通过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企业能够锁定未来某一日期的汇率,与银行达成协议,确保届时以预先约定的汇率执行货币兑换,有效规避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此外,采用外汇期权策略,企业可购买期权以获得在未来特定时段内按约定汇率兑换货币的权利,若汇率走势对企业有利,则可选择不执行期权,从而利用更优汇率。再者,借助货币掉期交易,企业可与银行合作,将现有的一种货币债务转换为另一种货币债务,以此作为降低汇率风险的一种手段。

3.4.3. 实时收集汇率市场信息

关注汇率变化趋势。企业可以通过专业的金融资讯平台、外汇交易软件等渠道,及时了解各国货币汇率的动态,增强汇率风险意识,识别和计量公司的汇率风险敞口。

3.5. 针对中小企业自身

3.5.1. 规范财务管理

聘请专业财务人员招聘具有跨境结算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财务人员,负责企业的跨境结算业务。这些人员能够熟悉国际结算规则、汇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建议和决策支持。专业财务人员可以根据汇率走势,合理选择结算货币和结算时机,降低汇率风险。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跨境结算的流程、审批、风险控制等环节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结算过程规范、透明、可控。建立严格的结算审批制度,对每一笔跨境结算业务进行审核,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准确支付[6]

3.5.2. 提升企业自身能力

扩大企业规模中小企业应积极拓展业务,增加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

为了有效应对跨境结算风险,企业应致力于增强资金实力,并合理规划资金运用,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可以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削减成本开支、加速资金周转等策略来实现。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确保货款及时回笼,能有效减少资金的不必要占用;同时,企业还需审慎安排资金运用,避免过度投资于非核心业务或盲目进行市场扩张,从而确保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以应对潜在风险。

4. 结论

4.1. 研究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引擎,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它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然而,跨境电商的结算风险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商结算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支付平台风险、政策风险和汇率风险,并探讨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在跨境电商结算中的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风险相互交织,对企业的稳定运营和盈利能力构成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中小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包括建立信用评估体系、选择可靠的支付平台、关注政策变化、多元化货币结算以及利用金融工具等。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于中小企业规避结算风险,增强业务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

此外,中小企业还需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包括规范财务管理和提升企业自身实力。通过这些措施,中小企业能够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数据局限性、风险变化的动态性以及中小企业的差异性,本研究的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支持,关注风险变化的动态性,并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整,以提出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4.2. 不足之处

本研究在分析过程中主要依据现有文献和案例,缺乏大规模的数据支持和实证分析。因此,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跨境电商结算风险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全球经济环境、政策法规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风险类型和应对策略可能会不断涌现。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应对策略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风险挑战。

不同中小企业在规模、行业、地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其面临的跨境电商结算风险也可能有所不同。研究提出的应对策略需要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整。

本研究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境电商结算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然而,由于数据局限性、风险变化动态性和中小企业差异性等因素的存在,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支持、关注风险变化动态性,并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调整,以提出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立斌.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结算风险分析[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33): 28-29.
[2] 郑奕元. 分析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结算风险[J]. 消费导刊, 2020(29): 173, 175.
[3] 柏晓玲, 马国华. 跨境电商的国际结算方式及风险应对策略探析[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2): 134-135.
[4] 余以胜, 吕星海, 杨泽乾, 等. 跨境电商实务[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5] 马亲, 郭丹丹. 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外贸企业国际结算风险的防范[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9(20): 43-45.
[6] 何沛, 陈玉玲. 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研究——以G公司跨境电商为例[J]. 国际商务财会, 2019(11): 10-1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