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骨穴透涌泉穴治疗颈型颈椎病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Jinggu Point Penetrating Yongquan Point
DOI: 10.12677/acm.2025.151286, PDF, HTML, XML,   
作者: 蒋思宇:成都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四川 成都;解 勇*: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中医骨伤科,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京骨穴涌泉穴Cervical Spondylosis Jinggu Point Yongquan Point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一例完整的京骨穴透涌泉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病案报道以及文献复习,为临床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为临床实践者更好地利用针灸治疗提供一些资料,为患者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获得研究所需资料,报道一例完整的京骨穴透涌泉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病案。结果:经过精准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后,该患者颈肩疼痛得到明显缓解,一个疗程结束时,患者VAS评分为1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以及颈椎病疗效评分明显好转。回访患者至今未复发。结论:京骨穴透涌泉穴的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关节疼痛以及功能。
Abstract: Purpos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by reporting a complete case and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f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by acupuncture from Jinggu Point through Yongquan point, and to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practitioners to make better us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so as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medical expenses for patients. Method: Research information has been obtained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and reported a complete case of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by acupuncture from Jinggu Point through Yongquan point. Result: After accurate diagnosis and aggressive treatment, the patient’s neck and shoulder pain was significantly relieved. At the end of one session, the patient’s VAS score was 1, and the cervical vertebra dysfunction index and cervical spondylosis efficacy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return visit patients had not yet returned.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Jinggu point through Yongquan poi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cervical joint and pain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文章引用:蒋思宇, 解勇. 京骨穴透涌泉穴治疗颈型颈椎病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临床医学进展, 2025, 15(1): 2175-2183.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5.151286

1. 引言

电子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健康隐患,颈椎病即为隐患之一。有研究表明[1],颈椎病发病率在近几年稳步上升,并且在发病人群中,年轻人占了很大一部分,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的都市白领与长期低头写字看书学习的在校学生为易发人群,且有研究表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6.51%比10.49%) [2]。长期的肩颈疼痛不适不仅影响患者的心情,也影响着患者的社会生活质量,常有患者自觉焦虑、抑郁、沮丧等,部分严重的病情甚至会发展成心理疾病[3]

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84年)将颈椎病的类型分为六种,即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及其他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它常是各类颈椎病的早期,早期的治疗既有利于病情的治疗,也有利于减少向其他类型颈椎病的转变的风险。

目前西医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上大多使用口服消炎镇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暂时缓解颈项的局部疼痛,但这些药大多有胃肠道等不良反应[4]

相对于西医治法,中医的治法更安全,更彻底。针灸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选穴常取局部选穴,需要求患者采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而大部分住院患者选择用手臂抵住额头的方式俯伏坐位或俯卧位,扎上针后连接电针仪的时间加上15分钟的电针治疗时间,患者都不能活动上肢或颈部,以防银针在体内弯针或断针,因此患者常在治疗后感到手麻或额头不适。采取远处选穴,用京骨穴透涌泉穴的针刺方法则无以上担忧。京骨穴透涌泉穴的操作简便,无需加电针治疗仪,在临床上操作更方便省力。李美君等人[5]观察了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结合麦肯基疗法使用京骨穴透涌泉穴针刺疗法的治疗过程,结果治疗显著地改善了患者颈部疼痛的情况,对患者的颈椎曲度的恢复也有帮助,同时还改善了患者的颈椎活动度。

本文通过报道一例完整的京骨穴透涌泉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个案,以及相关的文献复习,详细介绍这种治疗方法,以此为临床介绍一种新思路,为患者和临床工作者带来双向利益。

2. 病历资料

本节报道了一例就诊于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的脊柱专科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记录了该患者的一般信息、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案的设计与治疗结果。

2.1. 临床资料

患者杨某,女,23岁;因“颈痛3年,加重5天”,于2022年2月19日来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脊柱专科门诊就诊。

患者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肩部疼痛,3+年间反复发作,1+年前患者至“郫都区中医院”门诊就诊,诊断“颈型颈椎病”,行针灸理疗等治疗后效果不佳(具体诊疗不详),仍反复发作。5+天前患者因伏案久坐上述症状复发加重,无头晕、恶心呕吐,无踩棉感及束带感。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脊柱专科门诊就诊,自发病来,患者精神可,饮食可,二便调,睡眠可。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

2.2. 检查

2.2.1. 中医望、闻、切诊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精神可,形体适中,步入诊室,自动体位,查体合作。未闻及痛苦呻吟、叹息、咳喘之音及异常体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2.2. 专科检查

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无明显侧弯畸形,颈部肌肉紧张,C7棘突及双侧棘旁压痛明显,颈椎双侧斜方肌、肩胛提肌可扪及条索状改变,头部叩击试验(−),双侧椎间孔挤压试验(−),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手霍夫曼征(−),双上肢、双下肢感觉、血循、肌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末出;VAS评分:3分。

2.2.3. 影像学检查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X线片(2022-02-19)可见颈椎序列线连续,生理曲度变浅。部分椎体边缘轻度骨质增生,椎间隙未见明显狭窄及增宽,少许前纵韧带钙化。结论、意见或建议:颈椎轻度退行性变。患者X线片如图1

Figure 1.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radiographs of the patient’s cervical spine (anteroposterior radiographs on the left and lateral radiographs on the right)

1. 患者颈椎正、侧位X线片(左为正位片、右为侧位片)

2.3. 治疗

采用京骨穴透涌泉穴针刺治疗,穴位定位参考“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十版)《针灸学》[6],器具选取规格为Φ 0.25 × 75 mm (三寸)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呈自然放松伸直状态,暴露脚部皮肤,精准定位后用75%的医用酒精对穴区皮肤进行喷洒消毒,消毒范围大于定位点周围3 cm,使用免洗手消毒凝胶后,用夹持进针法将毫针先刺入京骨穴,适当捻转得气(出现酸、胀、麻等感觉)后,再刺入2~2.5寸透进涌泉穴,得气后适当使用平补平泻法(均匀地提插捻转,角度约为180˚,频率60~100次/分)。留针15 min,期间观察患者症状体征,15 min后取针,取针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30 s,以防针孔出血,还可缓解患者疼痛。治疗每日1次,1次选取一侧穴位,左右侧穴位依次轮流治疗,共5次。

2.4. 疗效测评

患者在经过5次治疗后,颈肩部疼痛明显好转,颈椎旁压痛范围明显减少,肩部压痛点数量减少,只存在少量不适,能正常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2.4.1. 疗效评定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给出的《诊断疗效标准》[7],将患者进行评价。1)治愈:患者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椎功能恢复正常,能自如参加到社会生活和工作中;2) 好转:患者原有症状有所减轻,颈项部疼痛有所减轻,颈椎功能有所改善;3) 未愈:患者症状未有改善,或者甚至加重。

根据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疼痛有所减轻,可将患者疗效评定为好转。

2.4.2. 治疗期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在患者整个治疗期间,患者的VAS评分在稳步下降,并无反弹,如图2

Figure 2. VAS scores of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2. 患者治疗期间VAS评分情况

2.4.3. 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下降,患者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明显好转,如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cervical spine dysfunction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1. 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问题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

疼痛强度

2

1

个人护理

1

0

提起重物

1

0

阅读

3

1

头痛

0

0

集中注意力

2

1

工作

1

1

睡觉

1

0

驾驶

0

0

娱乐

1

1

2.4.4. 颈椎病疗效评分表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总体病情保持稳步好转,如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scor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 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评分比较

临床表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

颈部疼痛

0

0

肩背疼痛

4

2

上肢疼痛

2

2

上肢麻木

0

0

颈肩压痛

4

2

颈部活动

0

0

椎间孔挤压试验

0

0

感觉障碍

0

0

上肢肌力

0

0

肌腱反射

0

0

3. 讨论

颈型颈椎病常出现头颈部的疼痛以及相应的压痛点,还可见颈肌痉挛、疲劳或者肌力不协调,从而造成人体的生理曲线发生异常改变。有研究表明,只有单侧颈痛的颈型颈椎病患者在进行颈椎的各项活动时,非疼痛侧胸锁乳突肌较疼痛侧肌肉收缩能力会有所减弱[8]。林建平[9]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患上颈型颈椎病时,其颈椎功能障碍类型也会有差异,30岁以上的患者比30岁以下的患者NDI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更高。

罗永宝[10]认为颈型颈椎病的西医病因有三类,分别是长时间低头工作、内外平衡力失调和其他因素。导致颈型颈椎病发生的原因不少,学习压力、高强度工作、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引起的各种劳损从而导致肌肉的痉挛、疲劳或肌力不协调,造成颈椎韧带和关节囊的松弛,关节结构出现损伤而变得松弛时对颈椎的支撑作用会减弱,再导致颈椎不受束缚的过度运动,这一不良循环最终导致颈型颈椎病的发生,追问患者病史,患者长期伏案工作,平时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长期姿势的不健康导致颈部发生劳损,从而引发颈型颈椎病。

中医学将“项痹”“颈筋急”“项强”等类型列在颈椎病的范围中,中医的颈椎病辩证分型较常见的是肝肾不足型、风寒湿型、痰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以及气血亏虚型五个类型[11]。《类证治裁•痹证论治》中有提到“诸痹,风寒湿三气杂合,而犯其经络之阴也”,风寒湿邪是最常见的导致颈椎病的外邪。除此之外,颈椎病的发生,张仲景认为内因在于肝肾不足[12],肝主筋,肾主骨,《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写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肾藏衰。”年老后内因有肝肾逐渐衰退,经络不荣则痛,再加上长期保持不当的坐姿,颈椎病的发病率每年都只增不减。

西医学中,颈型颈椎病目前并无标准化的诊断标准,它的定义在国际上仍有分歧,需极大地结合患者的病史、相关体格检查以及医师的临床经验来进行临床诊断[13],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一种说法为颈型颈椎病是各个类型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即早期颈椎病。有研究[14]参照《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中的内容以及结合在1994年国家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内容,将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综合总结出以下几点:1) 患者有长期慢性劳损病史。2) 患者主诉颈肩部疼通以及枕部疼痛等,同时可伴有相应部位的压痛点。3) 辅助影像学检查结果可显示患者颈椎部分节段有退行性改变。4) 其他颈部疾患或其他疾病引起的颈部不适症状除外。部分资料中也有表示颈型颈椎病无明显的影像学改变,所以对于颈型颈椎病是否有颈椎退行性病变还存在争议。有一项研究[15]对77名颈型颈椎病的患者做了CT检查,结果显示65%的患者存在生理曲线异常改变的现象,因此颈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不十分典型,需结合临床,认真观察做出诊断。而中医的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总的来说可概括为:枕颈部痛,颈部易于疲劳,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同时伴有相应压痛点,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16],这与患者的舌脉相吻合。

西医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牵引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神经节阻滞疗法等其他疗法[17]

药物治疗常采用消炎镇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董玉芹[18]的研究中,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发生副作用反应的病人有约47%的人发生肠胃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虽然药物治疗起效快,但治标不治本,易反复,长期服用还对人体有害,所以药物治疗并非治疗的最佳选择。牵引治疗对青少年效果最好,而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且牵引的效果也因人而异。其它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都是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反复发作,已经影响到正常社会生活的患者,目前比较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射频消融术、经皮椎间盘激光气化减压术等。

中医治疗颈型颈椎病有中医内治法和中医外治法。中医内治法常用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中医外治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大多为对症治疗,有推拿疗法、针刺疗法、针刀疗法、艾灸疗法、穴位敷贴疗法、练功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等。中医外治法具有历史悠久、对人体损伤小或没有损伤并且治愈率高的优点,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其中针刺疗法是最传统也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方法,临床效果很好。申斌[19]在对250名使用中医外治法干预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整理后,发现中医外治法在减少患者复发次数和每天复发次数都有着明显的效果。

针刺是各类型颈椎病常用的镇痛疗法之一,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更佳,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应用方便、无毒副作用、止痛效果显著、经济安全等优点。针刺治疗通过刺激相应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颈型颈椎病的选穴可分为局部选穴和远部选穴。局部选穴是取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所有腧穴主治的共同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表现。局部选穴常选阿是穴、脑户穴、百会穴、天柱穴、大杼穴、大椎穴、风池穴、颈4~7夹脊穴、颈百劳穴、肩井穴等,孙丹[20]的一项研究中,将8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了传统组和优化组,传统组选穴是根据病症的轻重加减选穴,数量繁多,优化组是简化后的固定选穴,每一组的选穴数量少,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组的患者较传统组的患者在治疗后,颈部的压痛点数量比治疗前的压痛点数量更少,VAS评分较治疗前更低,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张建强[21]则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了取阿是穴的一组,和取常规取穴一组,结果取阿是穴组的综合疗效显效率为90.0%,显著性优于常规取穴组53.3%的综合疗效显效率。

远部选穴是取腧穴的远治作用,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远部选穴常见的有申脉穴、后溪穴、手三里穴、列缺穴、中渚穴、阳陵泉穴、悬钟穴和昆仑穴等。京骨穴透刺涌泉穴即为远部取穴。

京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跖区,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的赤白肉际处,可治疗头痛项强,腰腿痛,癫痫、目翳等疾病,现代医学常使用京骨穴治疗背肌筋膜炎,最近一项研究[22]将8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常规电针治疗,另一组采用针刺京骨穴结合推拿按摩阳性激发点治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针刺京骨穴结合推拿按摩阳性激发点治疗组的患者症状改善更明显,临床效果更佳。现代医学研究[23]还发现针刺京骨穴能降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的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京骨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原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在上肢与下肢部的腧穴,朱佳敏[24]认为生命活动开始的最初动力来源是原气,原气在三焦中运行,走遍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在经过某一脏腑时会成为相应脏腑原气,具有相应脏腑的特征,不同的脏腑原气也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和作用,而已经具有脏腑特征的原气会循行留止于位于经络中的原穴,因此原穴就是经脉与脏腑之间构成相应联系的物质基础。针刺原穴可增加调补五脏之元气以达到祛邪和通调五脏六腑功能的目的。膀胱与肾互为表里,关系密切,通过针刺京骨穴调理肾气可达到治疗颈部不适的目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其直者:……还出别下项,寻肩髆内”,其循行经过肩背头颈,能疏通经脉经过的局部经络气血,达到以远治近、以下治上的目的,起到生发气血以舒筋止挛的作用[25]

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简便取穴为屈足卷趾时足底最凹陷处。可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病等急症以及神经病证,还可治头痛,头晕目眩,失眠,以及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26]艾灸涌泉穴对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失眠的治疗大有裨益。还有一些研究表明[27] [28]吴茱萸贴敷涌泉穴可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和中低度发热,并且治疗效果较西医药治疗效果显著。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井穴为经气初出之处,针刺涌泉可激发经气,通过调整足少阴肾经经气,可使与肾经相表里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得以激发,同时激发全身肾气[2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肾生骨髓, 髓生肝”,在形体中肾主骨,肝主筋,在五行中有相生,正常情况下,母可促进子的生长,五行中肾属水,肝属木,而水又生木,即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泻原则,肝气虚可通过补其母肾气进行调理,即可通过针刺涌泉穴调补肾气以达到补肝而舒筋的效果。

京骨穴透刺涌泉穴是从京骨穴的位置进针,在京骨穴得气后针尖刺向涌泉穴的位置,一针透两穴,不仅可加强两穴的联系,还可使腧穴与经络之间的气血更好地循环[30],沟通了膀胱经与肾经之间经气的联系,增强了针效,从而更好地舒筋活络,缓解颈型颈椎病的疼痛。

该患者门诊X线摄片检查可见颈椎轻度退行性变,结合患者病史,患者总体病情不严重,予以对症治疗,并嘱咐患者适当休息。对症治疗采用颈型颈椎病最常用的疗法,即针灸疗法,因患者述1年前行局部针灸治疗效果不佳,便考虑使用远部选穴即京骨穴透涌泉穴的疗法,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患者各项评分指标也皆有改善。

4. 小结

根据患者整个疗程情况,可见京骨穴透涌泉穴治疗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有确切的疗效,能缓解患者肩颈部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优于局部针刺效果,且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这种疗法。

不足的是,首先,患者的疗效评估主要为主观评估,受实验器材的限制影响,缺乏客观评估。再者,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没有金标准,这还有待医学界的统一。其次,临床上治疗颈型颈椎病多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结合的综合治疗,将京骨穴透涌泉穴的治疗方式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的效果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最后,京骨穴透涌泉穴在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少,现有文献对此治疗法的报道也较少,缺乏系统的统计学分析来证明此疗法的普遍治疗效果。

声 明

该病例报道已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孙震, 雷立健, 刘鹏, 程倩云, 史建鹏, 李东芳. 大学生群体颈椎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9, 40(4): 631-633.
[2] Lv, Y., Tian, W., Chen, D., Liu, Y., Wang, L. and Duan, F. (2018) Th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Symptomatic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Chinese Adults: A Community-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19, Article No. 325.
https://doi.org/10.1186/s12891-018-2234-0
[3] 夏娥. 心理护理对颈椎病患者情绪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J]. 心理月刊, 2020, 15(20): 132-133.
[4] 张雨桐, 王姿雯, 杜佳蓉, 徐韬, 杨紫艺, 周梦媛, 汪杏, 赵凌. 国内外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临床研究概况[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 30(4): 591-598.
[5] 李美军, 蔡海燕, 罗慧艺. 京骨穴透涌泉穴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100例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21, 13(1): 48-50.
[6] 梁繁荣, 王华. 针灸学[M]. 第4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71-73.
[7] 朱立国, 赵勇. 颈椎病诊断疗效标准[C]//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2007: 5.
[8] 卜寒梅, 王平, 刘爱峰, 李远栋, 吴思, 张超, 冯敏山. 基于表面肌电图评价颈型颈椎病单侧颈痛患者颈椎活动时两侧胸锁乳突肌功能[J]. 中医正骨, 2021, 33(7): 28-32, 37.
[9] 林建平, 陈少清, 李明, 张婷, 王诗忠. 颈型颈椎病患者不同年龄段颈椎功能障碍类型的差异[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1, 55(3): 252-255.
[10] 罗永宝, 何纯青. 颈型颈椎病理论研究概述[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5): 46-48.
[11] 张雪. 颈型颈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12] 万峰, 叶品良, 魏座英, 申金贵. 《金匮要略》痹症病因病机及治法探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1): 3-4.
[13] 谢鸿炜, 张桦. 颈型颈椎病诊断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 脊柱外科杂志, 2021, 19(2): 136-140.
[14] 裴帅, 沈晓峰, 俞鹏飞, 刘锦涛, 姜宏, 李宇卫, 徐波. 旋顶手法恢复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的有效性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1, 29(7): 29-33.
[15] 李树功. 颈型颈椎病的影像诊断和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25): 6, 8.
[16] 李振辉. 为什么颈椎病患者常选择中医治疗? [N]. 广东科技报, 2022-01-28(009).
[17] 王珊珊, 郭理想. 颈椎病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新疆中医药, 2021, 39(2): 115-118.
[18] 董玉芹. 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8(22): 106, 108.
[19] 申斌, 于川, 余威, 支小晶, 刘福奇, 见国繁. 中医外治预防颈型颈椎病复发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 17(23): 34-36.
[20] 孙丹, 胡可慧, 李信明, 冯庆奎, 任正强, 罗智超, 王琼, 罗会用. 颈部优化选穴治疗颈型颈椎病89例[J]. 四川中医, 2020, 38(11): 181-184.
[21] 张建强, 荣姗姗. 针刺规律性阿是穴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 中国针灸, 2013, 33(S1): 31-34.
[22] 胡强, 汪春春. 针刺京骨穴配合推拿阳性激发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 19(16): 123-125.
[23] 徐英杰, 李晓陵, 尹羽薇, 王丰, 曹丹娜, 赵旭, 高曦, 孙辉, 谭福柱. 针刺飞扬、京骨穴配合中药贴膜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6水平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18): 4441-4443.
[24] 朱佳敏, 黄水花, 许金森, 潘晓华, 罗来, 徐芳媛. 从原穴角度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路[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 30(8): 5-7, 34.
[25] 袁建, 刘华. 针刺京骨穴联合推拿治疗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 18(5): 86-88.
[26] 沈闪闪, 叶鹏飞. 艾灸涌泉穴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康复期失眠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 36(9): 41-43.
[27] 李灵常, 胡灿红.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21, 40(10): 122-124.
[28] 吴佳, 郦杭婷, 倪琪琦, 何桂娟. 吴茱萸贴敷涌泉穴对中低度发热肿瘤患者的降温效果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5(10): 1149-1153.
[29] 李梦玲, 朱永政, 王琦, 贾仰理, 贾红玲, 张永臣.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涌泉穴主治优势病症和配伍规律[J]. 山东中医杂志, 2021, 40(6): 552-558.
[30] 路琳, 牛冉冉, 吕玉娥, 等. 透刺对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 40(10): 2058-20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