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视阈下高校艺术科研提升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Artist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OI: 10.12677/design.2025.10100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鲁 强, 孟 轶: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上海
关键词: 艺术科研提升策略计划行为理论Artistic Research Enhancement Strategie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摘要: 高校艺术科研主体普遍存在重视艺术实践与教学,轻视艺术科研的情况,使得艺术科研水平无法匹配艺术类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从艺术科研主体视角出发,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将艺术类教师的科研意向置于高校人事及科研政策、科研管理、艺术教师主体三个方面进行考量。研究发现:计划行为理论对艺术类教师由“科研意愿”转向“科研行动”具有指导作用;高校的科研和人事政策对艺术科研的主体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艺术科研主体对所在单位的人事、科研政策和科研氛围的理解认同程度影响艺术教师主体的科研态度和意向;科学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强化高校艺术类教师科研工作的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从而转化为科研行动。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从高校政策、管理和教师主体三个角度阐释了艺术科研提升的具体策略。
Abstract: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re is a common tendency to prioritize artistic practice and teaching while neglecting artistic research, resulting in a level of artistic research that cannot match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rt discip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ic research subjects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search intentions of art teachers in relation to personnel and research policies,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the subjects of art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the transition of art teachers from “research willingness” to “research action”; the research and personnel polici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a guiding and motivating effect on the subjects of artistic research;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personnel and research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atmosphere within their institutions, influences the research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of art teachers; and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model helps to strengthen the subjective norms and self-efficacy of art teachers in research work, thereby transforming these into research actions. Based on these viewpoint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artistic research are elabo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stitutional policies, management, and teacher subjects.
文章引用:鲁强, 孟轶. 计划行为理论视阈下高校艺术科研提升策略研究[J]. 设计, 2025, 10(1): 1-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5.101001

1. 研究背景

1.1. 高校艺术科研的现状、困境

现阶段,高校艺术教师普遍存在重视艺术教育和校内外艺术实践,轻视艺术科研的情况。高校的艺术科研实力在地区、院校间相差较大:东部地区高校的科研实力强于中西部;艺术专业院校的科研实力强于综合类高校;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高校的艺术科研实力强于普通高校。

1.2.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应用模式

计划行为理论发展自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intention)是决定行为(behavior)的直接因素,前者则受对于该行为的态度(attitude)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的影响。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变量,形成“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框架。

计划行为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的一般决策过程。包括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等5个核心概念。相关学者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进行了较多的本地研究:闫岩(2014)介绍了计划行为理论的形成历史、理论内涵、深化发展、现实应用,并回顾了国内的研究情况和应用前景[1]。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解释了个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如何影响其行为意向,进而影响其行为。韩清池(2018)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索了面向创新的众包参与意愿影响机理[2];牛新权、刘庆振(2019)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验证了信息加工、观影意愿到观影行为的一般决策过程[3]

在高校艺术科研领域,计划行为理论的适用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解释路径:艺术教师的科研行为意向受到政策激励、学术文化氛围等主观规范的显著影响,而知觉行为控制则体现为对资源和科研技能的自我评估,这些均是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变量。

2) 行为特性:艺术教师的科研行为通常基于长期积累和具体激励(如职称晋升),行为路径较为明确,符合理论对行为由意向驱动的假设。

因此,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的科研态度、科研主动性、科研意向、政策因素和科研环境,可以为高校的艺术科研提供策略分析。

1.3. 中国高校艺术科研的窘境

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国艺术学学科下设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5大一级学科。现阶段,高校艺术教师普遍存在重视艺术教育和校内外艺术实践,轻视艺术科研的情况。高校的艺术科研也存在地区、高校间分布不均的现象。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的历年立项为例: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高校艺术科研实力强,普通高校与之差距较大。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采集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问卷设计采集高校艺术科研主体的科研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从而得出高校艺术科研主体的科研意向、行为动机等现状,为艺术科研的提升策略提供分析依据。

2.1. 问卷设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

为了解中国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科研态度和科研工作的现状,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切入点进行问卷设计,包括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等5个核心概念(见表1)。其中,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表现正面或负面的感受。主观规范是主体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受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和顺从动机(motivation to comply)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主体的经验和预期,是主体对自身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评估。行为意向是主体对行为的主观机率判定,反映了实施意愿。行为是个人实际采取的行动。计划行为理论解释了个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如何影响其行为意向,进而影响行为。计划行为理论指出:个体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越积极、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实施某行为的意向就越强;个体的行为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越有可能实施该行为[4]。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计划行为主义五要素和科研环境,在问卷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访谈,发现高校艺术科研的现状和趋势,为高校的艺术科研提供策略分析。

Table 1. Questionnaire design based on the logical transmiss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逻辑传导的问卷设计

要素

说明

题项设计

计划行为理论要素

态度

问卷考察

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

(1 = 很乐意,5 = 很不乐意)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感受

科研压力的大小

主观规范

规范信念

科研政策及奖励的了解程度

顺从动机

人事(职称)政策了解程度

同侪压力

顶层压力

知觉行为控制

问卷收集

学历/职称情况

近三年发表是否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科研项目在研/结题情况

行为意向

问卷考察

是否关注项目申报信息

是否关注职称晋升信息

行为

问卷考察

是否积极申报科研项目

其他影响因素

科研环境

问卷考察

科研项目信息渠道

硬件设施

氛围评价

2.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了验证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

2.2.1. 信度分析

为确保问卷数据的内部一致性,计算了5个核心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结果如下:

变量

Cronbach’s α

科研态度

0.78

主观规范

0.82

知觉行为控制

0.85

科研意向

0.80

科研行为

0.79

上述结果表明,问卷中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均高于0.7,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能够可靠测量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的核心概念。

2.2.2. 效度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具体结果如下:

数据适用性检验:Kaiser-Meyer-Olkin (KMO)值为0.85,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 < 0.001,表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因子提取与载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4%。各变量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模型一致。

2.3.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基于以上问卷设计框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数据的收集。问卷采取线上发布的形式,在上海市高校艺术教师微信群、滚雪球等方式招募受访者。剔除无效问卷后,本研究共获得有效问卷108份。通过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艺术教师主体的科研意向、行为动机的“群体画像”。

2.3.1. 科研主体的职称及学历结构与科研行为具有强相关性

本研究以科研项目及核心论文的有无,作为科研意愿及行为的区分因素。基于问卷数据交叉分析得出,职称级别和学历背景越高,高校科研主体的科研意愿与积极性越高。

2.3.2. 艺术科研主体对从事科研态度不积极、但关注度高

从调查对象的科研态度和行为上看,78%的调查对象没有进行过科研项目;36%的调查对象近三年来未申报过科研项目;55%的被调查对象近三年来没有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体现出艺术专业教师科研态度不积极的倾向。调查对象的“科研态度”的数据统计也印证了艺术专业教师科研态度不积极的倾向:38%的调查对象表示“乐意科研,但无处下手”,对科研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超过50%。

从调查对象的主观规范、行为意愿分析,研究样本调查群体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比例为69%,有科研需求的对象所占比例多,因此83%的调查对象表示关注科研项目的通知;88%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职称晋升所需要的科研要求;72%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所在单位的科研奖励政策。但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多数通过他人获知科研消息:通过科研管理者作为消息渠道占比为77%。通过对问卷中“关注科研项目”和“课题来源途径”两个选项做交叉分析,得出80%“关注省部级课题”的问卷调查对象是通过科研秘书获得科研信息,66%“不关注科研项目”的问卷调查对象也通过科研秘书获得了科研信息,体现出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信息的传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调查对象的科研环境分析:83%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单位重视科研工作,但仅有47%的调查对象认为单位为科研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67%的调查对象表示所在单位的科研政策和人事政策对科研行为有引导作用。科研工作的动力因素(多选)占比较多选项为:职称晋升(64%)、个人成就(61%),科研奖励(17%)。

为了更加准确地验证科研主体的动力因素[5],将“科研主体对职称晋升的科研需求的了解程度”与科研主体“科研项目”、“核心论文发表”的问卷情况进行SPSS相关性分析(见表2),得出艺术科研主体的职称晋升与艺术科研行为显著相关。

Table 2.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artistic research

2. 艺术科研工作的动力因素

项目

平均值

标准差

科研主体对职称晋升的科研需求了解

科研主体是否拥有科研项目

科研主体近三年是否发表核心论文

科研主体对职称晋升的科研需求了解

1.56

0.84

1

科研主体是否拥有 科研项目

1.72

0.45

0.34*

1

科研主体近三年是否发表核心论文

1.44

0.50

0.61**

0.43**

1

注:*p < 0.05,**p < 0.01。

3. 深度访谈的设计与分析

笔者认为,深度访谈法适合了解复杂、抽象的现状。在本研究中,通过深度交流,获取艺术科研主体的各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综合概括与分析汇总。

为了消除被访者访谈时可能受到的心理压力,本文采取无结构的一对一深度访谈,尽可能地消除了被访者的顾虑,便于被访对象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科研工作的看法;另一方面,以客观对等的访问态度与被访者交流,能保障访谈所获取的信息相对真实深刻。访谈的对象从问卷填写人中,采用“目的性抽样”、“异质性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式确定访谈对象4人,对被访者进行15分钟的半开放式访谈,访谈时间为2023年11月4日。被采访人的具体情况和访谈情况详见表3 (基于研究伦理,对访谈对象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匿名处理)。

Table 3. Summary table of respondents’ responses

3. 受访者回复简述一览表

对象1

对象2

对象3

对象4

对象5

对象6

性别

职称

中级

中级

中级

中级

中级

中级

学历

硕士

硕士

硕士

博士

硕士

硕士

近三年 论文

CSSCI:2

CSSCI:0

其他论文:1

CSSCI:1 其他论文:2

CSSCI论文:4

CSSCI:1

论文若干

CSSCI:1

论文若干

近三年主持课题

2021年立项省部级课题1

上海市教委项目1

校内项目

校内项目

校内项目,省部级艺术重点项目

校内项目,2021年立项国家级艺术项目

重视科研的原因

职称晋升要求

课题指南与研究方向相关

职称晋升

职称晋升

职称晋升

积累多

个人科研面临问题

年龄超过了青年项目,硕士学历中级职称申报受限

专业类型导致部分课题 无入手

积极申请青年项目,但对科研项目要求、申请材料书写规范不了解

达到职称晋升的指标要求,但因没有省部级课题而无法晋升

佛系,没有大的困难,自身重视程度

完成科研项目的压力

科研动力因素

职称晋升

个人成就

职称晋升

职称晋升

职称晋升, 缓解压力

职称晋升,

个人成就

科研氛围评价

越来越好

较往年好了很多

较好

较好

越来越好

同事拿到项目给予激励

科研信息的来源

科研秘书

科研秘书

科研秘书

科研秘书

科研秘书, 同事

科研管理部门官网

由于受访者是上海市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师,采访对象的选取具有代表性。访谈结果初步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对艺术类教师由“科研意愿”转向“科研行动”具有指导作用,也验证了科研管理人员对艺术科研的意义。

4. 策略分析

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初步验证,可以得出计划行为理论对艺术科研的提升具有理论指导作用;高校的人事及科研政策对艺术科研主体的科研行为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科研主体对本单位的政策和科研氛围的认同影响科研态度和意向。因此,本研究从高校的政策引导,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和科研主体的主动态度三个方面,提出高校艺术科研提升策略。

4.1. 高校政策引导和激励:制定适配的人事及科研政策

高校的政策是学校管理原则的体现,具有导向性。高校的决策制定应有全面的布局与眼光,妥善处理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政策与高校科研水平息息相关:人事管理政策事关高校的人才引进和晋升的要求,从而决定了科研主体的层次,也是科研主体进行科研工作的动力要素;科研等系列政策事关科研奖励,科研扶持等内容,与科研提升息息相关。高校同时也要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的声誉动机,从而提升科研参与度。

基于艺术学科而言,高校适配的人事和科研政策的制定在尊重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应该具有前瞻性——以具体政策引导科研成果的产出方向,尤其应匹配学科评估和未来学科硕士、博士点申报的具体要求[6]。同时,具有艺术学科的高校应鼓励艺术专业教师参加各种艺术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用政策导向激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通过科研合作实现科学研究优势互补,推动艺术科研发展。

4.2. 管理科学化:增加科研主体的科研认同

现阶段,科研项目的申报条件是申报单位设有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因此,科研管理人员作为一线科研工作人员的支撑力量,在科研工作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协助科研人员做好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的申报、执行、结题验收等跟踪服务工作,在过程服务中做好数据统计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在聚焦科研管理体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促管、促研方面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在科学的科研管理下,强化高校教师关于科研工作的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从而提升艺术科研水平。

4.2.1. 了解各类艺术基金项目的申报政策,做好项目解读

国家级艺术科研项目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为主。课题之间存在限报或限项的情况,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年度项目与艺术学项目申报时间不同,同一申报人同年度只能选择一项申报,且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人同年度不能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大省部级基金项目对申报人的学历、年龄、职称具有一定限制,这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艺术类科研项目的申报条件和申报细节,尤其是与艺术学科相关的科研课题的申报政策,为一线的科研人员做好项目解读。

4.2.2. 改变“投喂式申报”现状,激发科研主体的活力

科研工作的主体从来都是一线科研工作者。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是科研工作者以资深的专业基础和研究方向,参照国家政策和热点需求,凝练研究基础,发表前期研究成果,在具体科研课题的指南下发后完善申请书内容。因此,科研申报不是“投喂式”的阶段性工作,而是科研工作者长期积累,自主谋划的长期性工作。科研申报具有周期性特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的发布每年定期发布,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提前了解科研团队的研究领域、人员组成、科研进展等情况,为科研团队做好项目申报的建议,为科研团队提前联系、谋划国家重大项目、成果的申报。

4.3. 针对艺术科研主体的策略分析

提高高校的艺术科研工作的效能,要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入手,提高科研人员对行为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能力,激发高校艺术学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3.1. 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平衡

高校的人才引进应按照学校的实际要求,合理利用政策因素,做好教师科研和教学的平衡。

4.3.2. 激励科研自驱意愿

高校教师对科研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越积极、知觉行为控制越强,科研行为的实施意向就越强,科研成果就会越丰富,因此要充分宣传学校各类科研政策和人事晋升政策,让教师了解人事晋升的科研需求和科研成果的奖励政策,支持科研成果转化,让教师投身于科研工作成为自己份内工作。

4.3.3.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高地的优势,为艺术科研工作者提供完善的科研服务、全面的科研信息、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卓越的科研支撑,从硬件设施上满足艺术科研的需要。高校应开展讲座申报的辅导、支持、评审工作,同时做好科研成果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5. 研究结论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研究方法,将高校的艺术科研提升策略置于高校人事及科研政策、科研管理、科研人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调查数据初步验证,得出计划行为理论对艺术类教师由“科研意愿”转向“科研行动”具有指导作用。高校教师的科研行为不仅受科研意愿的影响,还受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高校的人事及科研政策对艺术科研主体的科研行为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艺术科研主体对所在单位的人事、科研政策和科研氛围的理解认同程度影响艺术教师主体的科研态度和意向;在科学的科研管理下,有助于强化高校教师关于科研工作的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从而转化为科研行动,提升艺术科研水平。最后,从高校的政策引导、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和科研主体的主动态度三个角度阐释艺术科研提升的具体策略。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C202133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闫岩. 计划行为理论的产生、发展和评述[J]. 国际新闻界, 2014, 36(7): 113-129.
[2] 韩清池. 面向创新的众包参与意愿影响机理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J]. 软科学, 2018, 32(3): 51-54.
[3] 牛新权, 刘庆振.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电影营销传播策略分析——以《流浪地球》为例[J]. 电影评介, 2019(13): 63-65.
[4] 段文婷, 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2): 315-320.
[5] 张明新, 廖静文. 健身运动APP使用对用户跑步意向的影响——以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8, 71(2): 85-98.
[6] 杨维娜.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内蒙古艺术学院科研建设发展路径探析[J].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 15(4): 158-16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