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研究基础
1.1. 学者对社区参与的界定
学者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研究社区参与。有学者以社会学理论为视角,如研究社会资本视域下的社区居民参与[1];有学者以老龄化模型视角,研究老年人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实现积极老龄化[2];有学者跨学科领域以生命历程、性别为研究视角,探讨性别对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3]。有学者从宏观层面出发,探讨政治文化视角下居民参与合作治理的逻辑[4]。有学者从中观层面出发,研究与居委会互动关系[5];或是以社区治理为主体,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6]、社区治理共同体[7]作为视角进行研究。有学者从微观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出发,构建社区参与的分析框架[8]。还有学者从日常介入视角研究社区参与[9]。
对于社区参与的界定,有学者提出了一种社区参与的分类观点:一是根据参与内容和社会互动的角度不同进行划分;二是根据参与者的意愿、自身特征和能力进行分类;三是根据参与的动机和对社区的归属感[10]。
根据参与的内容,有学者将社区参与分为参与社区集体活动、政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和文化参与[11];有学者把老年人社区参与主要划分为文体娱乐性参与、志愿性参与、自治性参与三种类型[5]。根据老年人的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有学者将社区参与分为四种类型“积极主导型”、“消极应对型”、“自我发展型”与“权益诉求型”[8]。根据老年人的参与动机,有学者认为更为包容性的社区参与的概念不仅包括居民对公共事务有目的性的参与,还应包括以居民不同需求为基础的多样化的社区参与[12]。
根据社区参与主体的主动程度、参与行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结果的影响程度,有学者将社区参与分为表面参与、浅层参与和深度参与[7]。根据参与是否涉及公共议题以及是否参与决策,有学者认为社区参与可分为强制性参与、引导性参与、自发性参与、计划性参与[9]。
1.2. 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理论基础
目前关于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老有所为、积极老龄化作为基础理念,以一些经典的社会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展开的,如活动理论、赋权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
活动理论是分析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的描述性理论。“活动”是主体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13]。将活动理论引用进老年人参与的主题内,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个体可以通过参与各类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融合。在老年群体的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活动理论认为“参与社会活动”这一环节在老年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主加入相关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身体衰老、社会地位改变等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为老年群体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给予更多力量[14]。活动理论推崇老年人主动地加入或组织社会活动,从而达到一种有效的群体交流形态,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具价值[15]。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应该积极促进老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以取得一个积极的社会形象,进而提升其对生活的满足感,响应我国积极老龄化政策的号召[14]。
赋权理论是指权利缺失的弱势群体通过运用外部资源获得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社会适应性平衡,并强调这是一个“减少无权感”的改变过程[16]。无权感的减弱,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并提升自身价值感。
社会交换理论指基于互惠原则,凭着信任程度、需要程度,人们在交往中会与他人交换资源。由于社区参与需要通过社区居民的个体互动而实现,在社区参与过程中,社区居民借助人际关系的沟通交流、增进理解和信任等情感;同时付出一定的资源或精力,来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或实现权利[17]。老年人拥有社会交换理论中提到的资源,可以用于和其他人进行交换[18]。有学者认为老年人社会交换方式包括家庭内部交换、社会性交换、制度性交换和志愿性交换[19]。
以上这些理论为老年人的社区参与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各自在解释和推动老年人社区参与方面的独特贡献。无论是活动理论,还是交换理论,在探究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动机时都落脚于社会适应,老年人通过调节社会参与来适应社会变化[10]。活动理论强调了老年人的主动性;赋权理论则关注老年人的权利和能力提升;社会交换理论则从互惠互利的角度揭示了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现实动力。这些理论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在研究中,我们可以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来研究老年人的社区参与。
2. 国内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研究状况的分析
2.1. 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的意愿
沈光辉、蔡亮光认为人本价值取向注重休闲活动、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6]。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包括社交、自我实现等方面,在参与处理社区事务的过程中,老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经验,以提升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的价值理念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政策中有所体现。“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在全社会倡导积极老龄观,引导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发展。
工具价值取向强调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意愿与权利,更多关注老年人分享人生经验、提升社会参与能力、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过程[16]。推进庞大规模的城市老年人群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可以发挥老年人的时间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9]。这样的价值理念在老有所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政策中有所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2.2. 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的方式与途径
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形式众多,比较主要的有志愿者服务参与、经济参与、社区治理参与。
志愿者服务参与是老龄化政策下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志愿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进行社区参与,既能满足一般老年人又能满足有特殊专长的老年精英的社区参与,在低龄老年人的社区参与中是一个重要的途径[20]。
经济参与是低龄老年人在社区参与中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低龄老年人的“再就业”,帮助低龄老年人充实退休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21]。
低龄老年人可以通过邻里互助养老的方式实现社区治理参与,这种方式主要依靠共同生活在社区中的低龄老年人在精神、心理、日常服务等方面相互支持和帮助,以社区邻里互助网络或者组织的形式运行和管理,解决老年人各种需求的社区参与方式[12]。
2.3. 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的价值
低龄老年人因为刚刚从岗位或者工作中退休,自身仍然有很强烈的社区参与意愿,渴望能够在晚年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出贡献,且其本身还仍未完全适应退休的生活,仍然渴望能够继续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低龄老年人自身来说,其正处于晚年时期,身体的各项能力都有所下降,适度的社区参与不仅可以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预防孤独和认知衰老,更能让他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状态,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存在感。杨宗传学者指出老年人继续参与一定的社区活动有助于身体健康的保持,延缓老化,并促进身体各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吸收系统运转正常,各式各样的社区活动也有助于低龄老年人不断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发展,使精神充实、心情愉悦[22]。朱正杰、施正丽、张浩、曹望楠、纪颖、史宇晖则指出社区参与水平越高,老年人认知障碍发生风险越低,他们认为老年人在参与社区获得的认知刺激可以激活强化各种神经生物学通路,使其认知功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获得的物质和情感支持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缓冲负面情绪对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23]。
社区参与对于老年人的作用不仅在于能够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更有助于社会的剩余劳动力开发和利用,使低龄老年人在晚年仍然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王莉莉学者认为低龄老年人在刚刚退休的阶段进行社区参与不仅可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也可以缓解人才资源短缺,减轻社会负担[24]。赵莹学者认为低龄老年人进行社区参与可以更好地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有效补充我国人才资源不足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资源缺失带来的困难[25]。
2.4. 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由于低龄老年人在身体上的原因使得他们的社区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身状况的影响。Angela Kamidi学者从“热浪”现象及自己的调查研究中得出,低龄老年人的社区参与主要受到年龄、性别、经济、教育四个方面的影响。研究中指出低龄老年人相对于高龄老年人具有更高的社区参与度,且退休之后仍在继续工作的男性要多于女性;就经济状况而言,经济有保障的老人更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而在教育水平上,文化水平较高的低龄老人相比于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群体能更好地融入社区文化中[26]。
从整体角度来看,低龄老年人的社区参与不仅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姜振华学者从社区的方向上进行分析,得出在社区自治程度高、社区居民委员会能够发挥核心组织力量的社区,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会较高[27];钟清玲、喻思思两位学者则指出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也是影响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活动可以带动低龄老年人的积极性[28]。
3. 总结
低龄老年人的社区参与是当下不容忽视的社会一部分。目前国内学者对社区参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且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同时,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欠缺与不足。
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目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表面现象的描述,缺乏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许多调查将调研范围局限于一块相对较小的地区内。这样虽然有助于简化调查过程,但同时使研究不具有普遍性,反而是更加具有地域性,难以反映更为真实的老年人社区参与现状;
研究方法单一:现有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社科类的研究调查方法,这可能是因为课题的性质相对偏理论一些,但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调研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了理论,实践不到位:大多数研究结尾会给出相对应的建议,但这些建议往往是政策方面的,很难落实,这就导致了研究的价值受限;
缺乏长期跟踪研究:目前的研究大多是短期内建立模型,再问卷调查,最后得出数据和结论,很少有长期的跟踪研究来调查老年人社区参与的长期发展状况和趋势,因此也就很难揭示其动态变化和潜在影响因素;
对老年人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不够:许多调查将调研范围局限于一块相对较小的地区内。对老年人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局限在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来探讨,对个人的差异往往停留在性别和健康程度的探讨,而老年人存在教育程度等更潜在的个体差异。
综上所述,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加强研究深度和广度,扩大研究范围;采用更多元的研究方法,结合实验法、概念测试法等以提高结论的科学性;加强跨学科研究,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全面分析老年人社区参与问题;加强政策的落实,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或措施;开展长期跟踪调研,保证结论的实用性;关注老年人个体差异,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基金项目
本文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资助,是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