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毒品问题不仅是我国一类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全世界的一大难题。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2022年世界毒品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3亿人使用毒品,超过3600万人患有吸毒障碍,2010年至2022年期间,吸毒人数增加了22%。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在《2023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指出,在2023年,中国现有吸毒人员89.6万名,同比下降20.3%。全年共查处吸毒人员19.5万人次,同比下降1.1%。2023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5万名,缴获毒品25.9吨,同比分别上升12.6%、21%和18%。因此物质成瘾仍旧是困扰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
戒毒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核心在于生理脱毒、心理重建和社会适应三个关键阶段的协同推进。研究表明,这三个环节相互依存,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可能影响整体戒毒效果(赵路淋,2022)。从治疗目标来看,戒毒不仅涉及身体机能的恢复,更包含社会功能的重建和行为模式的矫正等深层次需求(包涵,2020)。值得注意的是,成瘾者往往面临双重依赖的困境:既存在生理上的成瘾机制,又存在心理上的依赖倾向。在戒断期间,他们的心理防线较为薄弱,当遭遇生活压力或情绪困扰时,容易通过复吸来寻求慰藉(刘瑜,田瑾,2014)。
戒毒人员在经过强制戒毒之后,在回归社会阶段会存在适应困难的情况,即在社会适应过程出现一定的问题(吕飒飒等,2016)。对于戒毒患者而言,在回归社会之后是否能够主动接受家庭和社会的监督和帮扶,重新适应和融入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即是其社会适应的体现(殷明,2014)。因此,在毒品矫治工作中,如何提高其社会适应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他们摆脱毒品,重新融入社会的基本前提(吕飒飒等,2016;陈家言等,2020)。
Piaget (1952)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社会适应就是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受到环境的限制而主动寻求改变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个体将面临的新经验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则是个体遇到新的经验后,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经验的过程。二者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寻求到一种平衡,即产生了适应过程。不同环境能够塑造认知过程,在积极的环境能够增加个体的积极经验,从而有效增加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让个体产生更积极的社会适应。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个人品质和积极组织系统的一门学科(俞晓歆等,2012;任俊,2006)。而且有研究证明积极心理学促进强制戒毒人员人格的发展(王凤兰等,2016),为其更好地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关汝珊等,2019)。
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学要研究人类或人类社会的积极力量,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首先,从主观层面上看主要研究积极情绪体验,幸福感是其中一种(任俊,2006;Seligman, 2002),幸福感对于戒毒人员有重要的影响,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任延涛,唐浩,2024),并且有效减少复吸问题(刘兆民,李遵清,2009;Zand et al., 2017;Clarke et al., 2020)。其次,从个体层面上看主要研究积极人格品质,希望是其中一种(Seligman et al., 2005;任俊,2006;Seligman, 2002),并且希望对于药物滥用问题有很重要的影响(Gutierrez et al., 2020; Reddon & Ivers, 2023),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建构积极的认知资源,从而有效帮助药物复吸的预防(Snyder et al., 1991; Bullard, 2007)。再次,从集体层面上看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社会支持是其中一环(王文超,伍新春,2020),社会支持对于戒毒人员重新适应社会重要作用(Billings & Moos, 1982; Smedema & Ebener, 2010),增加人文关怀能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康复(刘兆民,李遵清,2009)。
尽管其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二十余年,但积极心理学已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毒品戒断以及恢复有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学界关于社会支持、希望和幸福感两两之间的相关研究很多,但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很少,尤其在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链式中介作用对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尚不清楚,因此需要将三者同时纳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之下进行深入探究。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云南西双版纳州强制隔离戒毒所、云南曲靖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重庆市南岸女子教育矫治所的戒毒人员。收集数据时使用纸质问卷进行收集,本次问卷共收集505份,其中重庆市女子份数为270份、云南曲靖市为85份、云南西双版纳为150份,删除测谎题错误率大于70%、问卷填写缺失值过多的数据115份,剩余数据390份,数据有效性77.23%。被试年龄范围为16~63岁(M = 38.01, SD = 10.40)。
2.2. 研究工具
2.2.1. 成人素质希望量表
(1) 成人素质希望量表(ADHS):该量表是Snyder等人的希望理论为基础进行设计,是一个自陈量表,共计12个项目,任俊(2006)翻译的中文版ADHS。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0.779具有良好的信度。
2.2.2. 总体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主观幸福感量表由Fazio (1977)进行编制,我国学者段建华(1996)进行修订,本量表共有18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0.745,具有良好的信度。
2.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由Zimet等人(1988)进行编制,我国学者姜乾金(1986)进行修订,共有10个题项。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0.943,具有良好的信度。
2.2.4. 新型毒品依赖患者社会适应评估量表
新型毒品依赖患者社会适应评估量表:陈家言等人(2020)编制新型毒品依赖患者社会适应评估量表,量表采用Likert式7级评分法,总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社会适应水平越高。量表的最终版本共有17个题目,总共分成3个维度,个体心理适应、对家庭环境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主要反映患者对社会接纳和排斥的适应性。在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数为0.882,具有良好的信度。
2.3. 研究程序
本研究将所用问卷整合为一个问卷,采用纸质问卷进行测评,在问卷开始之前,通过问卷指导语向所研究对象介绍研究目的、测量内容以及知情同意等。研究对象同意参与本研究才可进入问卷的正式部分。为了验证问卷结果的可信度,在问卷中插入七个测谎题。最后是相关人口学基本信息的收集。
2.4.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首先对数据进行量表信度分析、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探讨戒毒人员特质希望、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社会适应四个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其次,使用SPSS的process程序进行中介模型检验,探讨特质希望、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复吸倾向和社会适应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2.5. 伦理审核
本研究已获得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伦理审查批准,批准号为H24204。所有参与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被告知其参与研究的权利和隐私保护措施。研究过程中遵循了相关的伦理规范,以确保参与者的安全和利益。
3. 结果
3.1. 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本研究的各变量。在性别变量上,女性戒毒人员的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高于男性戒毒人员,存在显著差异;在吸毒种类变量上,吸食新型毒品的戒毒人员领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显著高于吸食传统毒品的戒毒人员。
3.2. 特质希望、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对特质希望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N = 390)
表1. 本研究所用量表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N = 390)
|
M ± SD |
领悟社会支持 |
特质希望 |
社会适应 |
主观幸福感 |
领悟社会支持 |
4.69±1.06 |
1 |
|
|
|
特质希望 |
2.67±0.51 |
0.216** |
1 |
|
|
社会适应 |
4.64±0.88 |
0.512** |
0.237** |
1 |
|
主观幸福感 |
4.14±0.61 |
0.319** |
0.186** |
0.301** |
1 |
注:***表示p < 0.001,**表示p < 0.01,*表示p < 0.05。
根据结果得知,除了各变量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为进一步检验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在特质希望和社会适应、复吸倾向之间起的中介作用提供了基础。
3.3. 共同方法偏差
由于本研究的数据收集采用的是自我报告的方式,所以可能面临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为提高研究的严谨性,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所有的问卷项目进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主成分的变异量为20.025%,小于临界值40%,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4. 中介模型检验
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4.0模型6验证链式中介,Bootstrap次数为5000次,结果如图1所示:
Figure 1. Diagram of the chain mediating model of social adaptation
图1. 社会适应链式中介模型图
如图1和表2所示,特质希望到领悟社会支持(0.448, p < 0.001)、主观幸福感(0.147, p < 0.05)社会适应(0.198, p < 0.001)路径系数均显著;领悟社会支持到主观幸福感(0.168, p < 0.001)、社会适应(0.368, p < 0.001)路径系数显著;主观幸福感到社会适应(0.199, p < 0.01)系数显著。
Table 2. Results of the test of 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adaptation
表2. 社会适应链式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
效应值 |
Boot标准误 |
BootCI上限 |
BootCI下限 |
效应占比 |
总效应 |
0.407 |
0.085 |
0.241 |
0.574 |
- |
直接效应 |
0.198 |
0.076 |
0.009 |
0.049 |
48.6% |
间接效应1 |
0.165 |
0.048 |
0.077 |
0.267 |
40.5% |
间接效应2 |
0.029 |
0.017 |
0.002 |
0.069 |
7.1% |
间接效应3 |
0.015 |
0.008 |
0.003 |
0.032 |
3.8% |
注:间接效应1:特质希望→领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间接效应2:特质希望→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间接效应3:特质希望→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
4. 讨论
4.1. 戒毒人员性别与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在性别这个人口学变量上,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有研究指出,女性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相对更加平稳(杨玉祥等,2013),而女子强制矫治所的工作人员大多为女性,对于心理因素更为注重,定期开展心理辅导矫治工作,因此女性戒毒人员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更高,并且通过中介模型得知领悟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所以主观幸福感也随之变高。
Table 3. Differences in study variables based o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N = 390)
表3. 研究变量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N = 390)
|
|
社会支持 |
特质希望 |
社会适应 |
主观幸福感 |
|
|
(M ± SD) |
(M ± SD) |
(M ± SD) |
(M ± SD) |
性别 |
男 |
4.52 ± 0.90 |
2.68 ± 0.54 |
4.72 ± 0.85 |
4.03 ± 0.50 |
女 |
4.84 ± 1.16 |
2.66 ± 0.49 |
4.58 ± 0.90 |
4.22 ± 0.68 |
吸毒种类 |
T |
3.02*** |
−0.35 |
−1.59 |
2.93*** |
传统毒品 |
4.56 ± 1.08 |
2.69 ± 0.49 |
4.51 ± 0.86 |
4.17 ± 0.65 |
新型毒品 |
4.81 ± 1.05 |
2.65 ± 0.53 |
4.76 ± 0.88 |
4.12 ± 0.59 |
T |
−2.22** |
0.63 |
−2.82** |
0.83 |
注:***表示p < 0.001,**表示p < 0.01,*表示p < 0.05。
4.2. 戒毒人员吸毒种类与领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吸食新型毒品的戒毒人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比吸食传统水平的戒毒人员要高,因为新型毒品主要是人工合成的精神活性物质,其致幻性相较于传统毒品而言可能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加之新型毒品吸食者主要为近年涉足的目标人群,大多为年轻群体,因此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好于传统毒品吸食者(李国栋等,2017)。此外,链式中介模型的结果得出领悟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社会适应,因此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社会适应水平越高。
4.3. 特质希望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主观幸福感和领悟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戒毒人员的特质希望水平会对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并且主观幸福感和领悟社会支持的起链式中介作用。首先,特质希望可以正向预测戒毒人员主观幸福感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与陈灿锐等(2009)、Snyder (2002)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进入了戒毒所之后,戒毒人员的生活规划更为明确,并且受到相关教育矫治之后,他们逐渐对于戒毒有更为清晰的目标,具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面对困难时,他们能够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充满希望,就更容易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和充实感,从而幸福感能够正向提升。同时,在戒毒所的环境中,他们能够获得更多身边人的支持,能够并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因此,提升希望水平将有助于戒毒人员更有效地理解和感受社会支持的作用。此外,有了特质希望、主观幸福感和领悟社会支持这三大积极心理力量作为支撑,他们出所以后有了更为强大的心理支撑,也就进一步保证了其社会适应水平。这一结果弥补了在戒毒人员群体中,积极心理学三大力量的相关研究的空白,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4.4. 研究展望与不足
第一,本研究采取横断面研究,无法推断出因果关系,未来可以考虑纵向研究设计。第二,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可能存在主观偏差,可以考虑观察法或实验法。第三,由于场所特殊性采用的是纸质填写,导致了缺失值过多或者漏答错答的情况发生,未来若有条件可以考虑使用线上平台进行;第四,本研究选取的男性、女性戒毒人员为不同地区的不同性别,可能结果难以反映单一地区的结果,未来被试选择上可以在不同地区同时选取男性、女性戒毒人员,使结果更具推广性。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
(1) 女性戒毒人员的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水平比男性高;
(2) 吸食新型毒品的戒毒人员领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水平比吸食传统水平的戒毒人员要高;
(3) 特质希望对戒毒人员的社会适应水平具有正向预测;
(4) 主观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在特质希望和社会适应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