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升本科基础护理学“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Three-Classroom Linkage” Course of Basic Nursing for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to Undergraduate
摘要: 目的:探讨中职升本科基础护理学一二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效果。方法:在专业课程立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下,设计“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方案,即“第一课堂”BOPPPS + 思政,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随机进入“第二、三课堂”育人模式,实现思政情感体验内化于心,践行德育内容外化于行;选取我校二年级中职升本科89名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课程结束后评价学生期末成绩优秀率(≥85分)和及格率;并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学期末学生结业成绩优秀率为64.05%,及格率为100%,课程思政教学课堂评价(满分100分)得分为(91.30 ± 6.10),有10人加入学校、学院志愿服务队,申报大创项目3项。结论:“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实现了学生走进课堂有生气、走出课堂接地气、走进社会有底气,促进课程思政真正地“落地”,保证了基础护理学育人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lassroom linkage courses of basic nursing for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ethods: Under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heme of the “three-classroom linkage” course was designed, that is, the “first classroom” BOPPP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vist theory, the “second and third classrooms” education mode was designed to realiz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heart, and the extern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in the practice. A total of 89 nursing students from the second yea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schoo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excellent rate of students’ final grades (≥85 points) and passing rate were evaluated after the cours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he excellent rate of students’ graduation results was 64.05%, the passing rate was 100%, the score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lassroom evaluation (full score of 100 points) was (91.30 ± 6.10), 10 people joined the school and college volunteer service team, and applied for 3 graduate enterprise projects. Conclusion: The “three-classroom linkag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alizes that students have vitality when they enter the classroom, are grounded when they walk out of the classroom, and have confidence in entering the society, promotes the real “landing” of th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ensures the effect of basic nursing education.
文章引用:孙莉, 张桃桃, 柯丽, 徐兰兰, 肖娟, 李艳. 中职升本科基础护理学“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 护理学, 2025, 14(2): 306-313. https://doi.org/10.12677/ns.2025.142041

1. 引言

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1]强调要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引领“课堂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升本”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新形式[2],湖北省高校于2015年开始招收中职毕业生(中职3年 + 本科4年),打破“职教天花板”[3]。中职升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简称“护生”)成为本科层次护理人才队伍的新兴力量。然而中职阶段护生思想不稳定[4]、医德教育效果欠佳[5],中职升本科护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参加课外活动过于功利问题突出[6],如何结合中职–本科两阶段重复学习基础护理学特点[7]、发挥中职生源护生参加过“技能高考”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8],夯实专业基础,提升职业素养;如何促进中职升本科护生深入反思专业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及人生意义,并激发他们内心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让其成长为优秀的护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应用于护理课程思政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9]。基于此,团队依托我校国家级混合式“金课”[10],以基础护理学课程——临终护理的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将思政充分融入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延伸至第二课堂(校内活动)、拓展至第三课堂(校外活动),构建德育递进的“三课堂联动”思政育人模式,实施及效果介绍如下。

2. 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22级89名中职升本科护理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其中男10人,女79人。

3. 研究方法

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整合利用国家级“金课”等思政教学资源,构建一二三课堂联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

3.1. 思政目标

临终护理教学内容的德育目标:尊重生命,敬畏死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死亡观;具有理性、实证、求实的科学精神;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坚持人民生命至上、严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塑造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立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投身安宁疗护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整合利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构建出集国家级“金课”、课程思政案例库、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3.2.1. 国家级“金课”

线上教学资源为基础护理学慕课(团队自制于2016年在人卫慕课网站上线),用于线上学习和交流[11];线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案例集、思政案例集、拓展资源库、思维导图图谱,用于第一课堂教学。

3.2.2. 课程思政案例库

团队基于课程思政案例集,由临床教师、专业课教师共同收集、筛选、凝练案例,实现学院与临床深度融合、护教协同[10],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共建,使案例既贴合专业又紧扣思政要素,提升专业课程育人力度,达到育人目的[12]。再邀请团队审核和修订,结合学生反馈、教学评价及专家团队审核意见不断完善和更新案例库,用于第一课堂教学。

3.2.3. 实践平台

在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依托我校生命科学馆、护理技能实验中心、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平台,“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为学生提供生动性、丰富性的实际情境;发挥中职升本科护生技能特长优势,通过志愿服务,开展第二、三课堂活动,使知识传授的小课堂与校园活动第二课堂、社会行知的大课堂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3.3. “一二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要充分,教学团队在教学中探索构建线上 + 线下、一二三课堂联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随机进入“第二、三课堂”,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责任感。以“临终护理–安宁疗护的理念”为例,介绍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一二三课堂教学。

3.3.1. 第一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教师及时将榜样人物、典型事迹等思政素材、拓展学习资源及学习任务清单,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线上主题讨论,如“你如何看待‘人民英雄’张定宇决定捐赠遗体用于渐冻症的研究?”做到走进思政案例在课前,让学生充分感知榜样人物的博爱仁心、无私奉献,打造“课程思政”育人高地。课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的BOPPPS教学模式[13]融入思政,开展辩论赛、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等参与式学习活动,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课后完成小组作业1——根据“魏则西留下的生命思考”,思考如何“四道人生”?小组作业2——宣传生前预嘱。

1) 导入(Bridge):教师以“25岁抗疫护士李慧的‘请战书——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案例导入,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其实践报国行的抗疫精神和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反思护理在护佑人类健康的价值和地位,建立专业自信,引入本课学习内容“临终护理”。

2) 学习目标(Objective):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及重难点,突出素质目标。

3) 前测(Pre-Assessment):通过“学习通APP”发布3道选择题,掌握学情。

4)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① 辩论赛(小组任务):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进行“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辩论赛,双方根据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展开论辩,通过组内协同合作及组间观点碰撞,引导学生秉持实证求真精神辨明事实真相,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② 教师讲解:辩论赛毕,教师应对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论据充分、表达流畅等予以肯定,然后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启发式点评,介绍“中国首例‘安乐死’执行医生的后悔与反思”案例,融入“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着重强调“安乐死在我国违法”,强调学生树立人民生命至上、严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提升法治素养。③ 问与答(个人任务):“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的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安宁疗护”对“生死两相安”的现实意义,通过正视我国生命末期患者死亡质量与国际平均水平间的差距[14],激发学生投身安宁疗护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④ 小组讨论(小组任务):“某肺癌患者病情日趋恶化,情绪极度消沉,吞咽困难无法进食又想吃东西,该如何护理该患者?”引导学生参考《安宁疗护实践指南》,学会用科学思维分析并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⑤ 问与答(个人任务):“当患者生命进入倒计时,生存时间与生命质量,该如何抉择?”引导学生以赵可式博士倡导的安宁疗护原则为指引,确保患者身体、心理和精神“三平安”,做到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区“五全照顾”,鼓励家人间互道“四道人生”,达到病人善终、家属善别、活着的人善生“三善”。培养学生心怀敬畏、博爱仁心、开拓创新的职业素养。⑥ 致敬榜样(个人任务):介绍“我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之母”赵可式教授,从事安宁疗护近四十年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和自豪感,提升职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科普宣传安宁疗护、提升国人死亡质量的社会责任感。⑦ 问与答(个人任务):对精读文献“《人口老龄化、临近死亡时间与医疗费用支出》”进行学习讨论,增强学生医者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科研育人。⑧ 小组作业(小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由魏则西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假如得了绝症,到底该如何选择?”本次授课前提交。教师于本次课程结束前进行反馈和点评,通过死亡教育提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敬畏、珍惜、欣赏生命,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职业素养。

5) 后测(Post-Assessment):3道选择题,方法同前测。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评估教学效果。

6) 总结(Summary):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的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自评学习效果。教师着重强调安乐死在我国不合法,采用“警示教育”的方式,强调学生敬畏生命,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死亡观,培育向善向美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广泛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目标,强化投身安宁疗护事业的职业责任感。

3.3.2. 随机进入式第二、三课堂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源于建构主义“弹性认知理论”。随机进入教学是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下,用不同方式实现不同的目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理解及知识迁移能力[15]。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三课堂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具体、生动丰富的学习“情境”,提供支持“学”的各种信息资源供护生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通过“协作学习”,从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 随机进入式第二课堂教学

① 通过班级群、学习通软件,推送榜样人物我校李勇老师被评为“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助推“建立十堰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公园”的先进事迹,介绍我校“巨鲸落·万物生”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首届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荣誉,启智润心,强化思想价值引领,营造浓郁思政育人氛围,文化育人。

② 指导性学习实践中要求每名护生实地参观学校生命科学馆、学校纪念堂以及参与缅怀“大体老师”活动1~2次,于学期末完成生命的思考心得体会。引导学生将“大体老师”博爱仁心、无私奉献的职业品格内化于心。

③ 与我校生命科学馆、遗体捐献接收站、“巨鲸落·万物生”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联合,每学期开展至少2次“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探索人体奥秘”科普宣传活动,宣传常见疾病表现与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疾病预防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介绍人体标本、遗体(器官)捐献知识和法律法规、遗体捐献志愿者感人事迹,学生以实践的方式领悟遗体捐献者的大爱善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将“救急恤患,慎独奉献”内化于心,以拓宽护生学习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自我修养。

2) 随机进入式第三课堂教学

① 开展“感恩捐献”志愿服务活动:与我校遗体捐献接收站、“巨鲸落·万物生”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联合,每学期开展1次“感恩捐献”志愿服务活动,如登门拜访遗体捐献申请者,开展健康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保健服务,采集捐献申请者的事迹等;走访慰问遗体捐献者家属,关注其身体、心理、生活及劳动情况,如协助失独家庭办理经济补贴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相关手续等。让学生在志愿实践服务中,铭记、追思捐献者,弘扬正能量,塑造护生向善向美的价值文化。

② 参与“倡导捐献”志愿服务实践:依托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科普宣传或调查公众遗体(器官)捐献相关知识、法律法规、认知现状及意愿现状等1次。以社会实践为引领,让“课程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引导护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4.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中职升本科基础护理学“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从对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进行评价。

4.1. 学生评价

4.1.1. 学生成绩

Table 1. Comparison of course completion (scores, x ¯ ± s )

1. 课程结业成绩比较(分, x ¯ ± s )

评价内容

分值

成绩

理论成绩(40%)

40

80.42 ± 0.73

技能成绩(40%)

40

87.67 ± 0.89

过程性评价(20%)

20

19.69 ± 0.20

小组汇报(5%)

5

4.78 ± 0.15

小组演示(5%)

5

4.89 ± 0.08

续表

小组讨论(5%)

5

5.00 ± 0.00

小组作业(5%)

5

4.88 ± 0.01

终结性评价(100%)

100

86.79 ± 0.52

课程结业成绩(100%) = 理论成绩(40%) + 技能成绩(40%) + 过程性评价(20%)。学期末学生课程结业成绩为(86.79 ± 0.52)分,其中理论(80.42 ± 0.73)分,技能(87.67 ± 0.89)分,过程性评价为(19.69 ± 0.20)分。结业成绩≥90分占27.78%,≥80分占92.22%,及格率为100%。见表1

4.1.2. 学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评价

参照《护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附录1《护理学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课堂评价表》[16],89名学生全部参与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均对课程思政教学表示认可,认为教师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教学课堂评价结果(满分100分)得分为(91.30 ± 6.10)分。学期末学评教结果授课教师均为优秀。见表2

Table 2. Evaluation resul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scores, x ¯ ± s )

2. 课程思政教学课堂评价结果(分, x ¯ ± s )

评价内容

分值

得分

思政目标科学

10

8.78 ± 1.19

思政内容合理

30

27.26 ± 2.51

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

30

27.33 ± 2.41

教学效果

30

27.92 ± 1.82

课程思政教学课堂评价总分

100

91.30 ± 6.10

4.2. 教师评价

以临终护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例,基础护理学课程被评为学校首批“课程思政先行课程”、湖北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督导组和教师们的听课评价为“优秀”,认为本次内容契合当下实际的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前、中、后环节,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5. 讨论

5.1. “三课堂联动”融入课程思政,提升了学生素养和能力

学生成绩优异,结业成绩及格率为100%,≥90分占近三成,≥80分占92.22%。

学生均对三课堂联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表示认可。课程结束后,以“请谈谈你在参与本课程各项教学活动的收获?哪方面得到了提升?对你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作为访谈提纲,对19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在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评判性、逻辑性思维及法治素养得到提升(“意识到‘安乐死是否能合法化’需要结合生命、权利、伦理和法律等方面进行理性辩论,绝不可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坚决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通过正视我国与发达国家国民死亡质量的差距,激发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改变了对安宁疗护的态度(“老师在课上借用的案例‘因临终母亲在ICU孤独离世而无法完成告别,导致女儿在六个月后被诊断为乳腺癌,她的身体以爆发性的疾病宣告悲伤的存在’,意识到宣传普及安宁疗护至关重要”“我国目前正在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迈进,倡议同学们积极投入安宁疗护事业,壮大安宁疗护队伍,让临终患者有尊严地谢幕,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富含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职业认同(“我被护理前辈25岁抗疫护士李慧的实践报国行的伟大抗疫精神和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特别感恩‘大体老师’生而奉献、身后遗爱的无私大爱让我们有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尤其是89级校友以‘大体老师’老师身份重回母校为他喜爱的医学事业贡献余温,深刻感知到生命的真谛及伟大意义”),明晰了职业规划(“通过走进社会进行安宁疗护、生前预嘱、遗体(器官)捐献等调查宣传等社会实践,对我未来职业规划和价值引领方面影响深远”)。

5.2. “三课堂联动”融入课程思政,激发了实践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自课程开设一年时间内,有10人主动加入学校、学院志愿服务队,学生利用周末、暑期在校内、校外、社区、农村等开展活动,如“巨鲸落万物生志愿服务队”科普宣传遗体(器官)捐献,“周丽急救志愿服务队”科普急救技术等,“南丁格尔情暖夕阳小分队”接力帮扶退休教职工,进入养老院、社区义诊;“南丁格尔关爱流动花朵小分队”关爱留守儿童,前往乡村或福利院以医学绘本形式进行医学科普;“南丁格尔彩丝带小分队”关爱肿瘤患者,按每周3~5次的频率前往学校附属医院肿瘤科为患者及其家属服务。申报大创项目3项,涉及安宁疗护、树葬等主题,凸显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效果。学生在志愿服务与劳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格、传承奉献精神、彰显青春风采、体现青年担当,用知识、爱和责任回馈社会。

6. 小结

综上所述,本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点及学情,开发和整合课程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探索构建“一二三课堂联动”德育递进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强磨练、长本领,将课程思政走进课堂内化于心、走出教室实化于行、走进社会外化于形,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将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用实际行动践行课程思政,可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借鉴和推广。

基金项目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2023年校级教研项目(编号YHJ202303)”;“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第三期立项项目(2023122653299)”;“湖北医药学院2024年校级教研项目(2024039)”。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307/t20230717_1069319.html, 2023-07-07.
[2] 郑鑫, 张晓洁. 基于CBE理念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J]. 科技视界, 2020(25): 45-47.
[3] 新华社. 湖北: 2015年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将实行技能高考[EB/OL].
https://www.gov.cn/jrzg/2011-12/10/content_2016890.htm, 2011-12-10.
[4] 詹嘉仪, 王慧, 廖雷. 浅析技能高考的作用及人才培养的困境[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20(17): 142-143.
[5] 农克祥.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医德实训教育初探[J]. 广西教育(中等教育), 2020(1): 24-25.
[6] 李晓敏, 邓颖. 中职升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体验的现象学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 2022, 19(4): 293-297.
[7] 董丽娇. 中职、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护理专业为例[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6(2): 69-72.
[8] 艾文利, 李鹏, 梁俊晖. 中职升本护理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22(4): 100-103.
[9] 李小芒, 李慧敏, 黄姣娥, 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内科护理学思政两课堂教学[J]. 护理学杂志, 2022, 37(8): 54-57.
[10] 李艳, 王金娜, 徐兰兰, 等. 基础护理学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 中华护理教育, 2022, 19(7): 587-591.
[11] 李艳, 肖娟, 徐兰兰, 等. 团队合作学习在基础护理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研究, 2019, 33(22): 3959-3963.
[12] 朱丽霞, 吴棒.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1(5): 92-96.
[13] Pattison, P. and Day, R. (2006) 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 (ISW) Handbook for Participants. The Instruction Skills Workshop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14] 中华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 安宁疗护家庭会议专家共识[J]. 中华护理杂志, 2023, 58(13): 1541-1544.
[15]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 [J]. 电化教育研究, 1997(3): 3-9.
[16] 安力彬, 李小花, 岳彤, 等. 《护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解读[J]. 中华护理教育, 2023, 20(1): 10-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