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1]强调要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引领“课堂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升本”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新形式[2],湖北省高校于2015年开始招收中职毕业生(中职3年 + 本科4年),打破“职教天花板”[3]。中职升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简称“护生”)成为本科层次护理人才队伍的新兴力量。然而中职阶段护生思想不稳定[4]、医德教育效果欠佳[5],中职升本科护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参加课外活动过于功利问题突出[6],如何结合中职–本科两阶段重复学习基础护理学特点[7]、发挥中职生源护生参加过“技能高考”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8],夯实专业基础,提升职业素养;如何促进中职升本科护生深入反思专业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及人生意义,并激发他们内心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让其成长为优秀的护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应用于护理课程思政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9]。基于此,团队依托我校国家级混合式“金课”[10],以基础护理学课程——临终护理的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将思政充分融入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延伸至第二课堂(校内活动)、拓展至第三课堂(校外活动),构建德育递进的“三课堂联动”思政育人模式,实施及效果介绍如下。
2. 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22级89名中职升本科护理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其中男10人,女79人。
3. 研究方法
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整合利用国家级“金课”等思政教学资源,构建一二三课堂联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
3.1. 思政目标
临终护理教学内容的德育目标:尊重生命,敬畏死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死亡观;具有理性、实证、求实的科学精神;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坚持人民生命至上、严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塑造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立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投身安宁疗护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整合利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构建出集国家级“金课”、课程思政案例库、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3.2.1. 国家级“金课”
线上教学资源为基础护理学慕课(团队自制于2016年在人卫慕课网站上线),用于线上学习和交流[11];线下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案例集、思政案例集、拓展资源库、思维导图图谱,用于第一课堂教学。
3.2.2. 课程思政案例库
团队基于课程思政案例集,由临床教师、专业课教师共同收集、筛选、凝练案例,实现学院与临床深度融合、护教协同[10],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共建,使案例既贴合专业又紧扣思政要素,提升专业课程育人力度,达到育人目的[12]。再邀请团队审核和修订,结合学生反馈、教学评价及专家团队审核意见不断完善和更新案例库,用于第一课堂教学。
3.2.3. 实践平台
在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依托我校生命科学馆、护理技能实验中心、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平台,“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为学生提供生动性、丰富性的实际情境;发挥中职升本科护生技能特长优势,通过志愿服务,开展第二、三课堂活动,使知识传授的小课堂与校园活动第二课堂、社会行知的大课堂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3.3. “一二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要充分,教学团队在教学中探索构建线上 + 线下、一二三课堂联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随机进入“第二、三课堂”,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责任感。以“临终护理–安宁疗护的理念”为例,介绍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一二三课堂教学。
3.3.1. 第一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教师及时将榜样人物、典型事迹等思政素材、拓展学习资源及学习任务清单,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线上主题讨论,如“你如何看待‘人民英雄’张定宇决定捐赠遗体用于渐冻症的研究?”做到走进思政案例在课前,让学生充分感知榜样人物的博爱仁心、无私奉献,打造“课程思政”育人高地。课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的BOPPPS教学模式[13]融入思政,开展辩论赛、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等参与式学习活动,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课后完成小组作业1——根据“魏则西留下的生命思考”,思考如何“四道人生”?小组作业2——宣传生前预嘱。
1) 导入(Bridge):教师以“25岁抗疫护士李慧的‘请战书——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案例导入,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其实践报国行的抗疫精神和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反思护理在护佑人类健康的价值和地位,建立专业自信,引入本课学习内容“临终护理”。
2) 学习目标(Objective):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及重难点,突出素质目标。
3) 前测(Pre-Assessment):通过“学习通APP”发布3道选择题,掌握学情。
4)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① 辩论赛(小组任务):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进行“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辩论赛,双方根据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展开论辩,通过组内协同合作及组间观点碰撞,引导学生秉持实证求真精神辨明事实真相,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② 教师讲解:辩论赛毕,教师应对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论据充分、表达流畅等予以肯定,然后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启发式点评,介绍“中国首例‘安乐死’执行医生的后悔与反思”案例,融入“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着重强调“安乐死在我国违法”,强调学生树立人民生命至上、严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提升法治素养。③ 问与答(个人任务):“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的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安宁疗护”对“生死两相安”的现实意义,通过正视我国生命末期患者死亡质量与国际平均水平间的差距[14],激发学生投身安宁疗护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④ 小组讨论(小组任务):“某肺癌患者病情日趋恶化,情绪极度消沉,吞咽困难无法进食又想吃东西,该如何护理该患者?”引导学生参考《安宁疗护实践指南》,学会用科学思维分析并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⑤ 问与答(个人任务):“当患者生命进入倒计时,生存时间与生命质量,该如何抉择?”引导学生以赵可式博士倡导的安宁疗护原则为指引,确保患者身体、心理和精神“三平安”,做到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区“五全照顾”,鼓励家人间互道“四道人生”,达到病人善终、家属善别、活着的人善生“三善”。培养学生心怀敬畏、博爱仁心、开拓创新的职业素养。⑥ 致敬榜样(个人任务):介绍“我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之母”赵可式教授,从事安宁疗护近四十年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和自豪感,提升职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科普宣传安宁疗护、提升国人死亡质量的社会责任感。⑦ 问与答(个人任务):对精读文献“《人口老龄化、临近死亡时间与医疗费用支出》”进行学习讨论,增强学生医者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科研育人。⑧ 小组作业(小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由魏则西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假如得了绝症,到底该如何选择?”本次授课前提交。教师于本次课程结束前进行反馈和点评,通过死亡教育提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敬畏、珍惜、欣赏生命,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职业素养。
5) 后测(Post-Assessment):3道选择题,方法同前测。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评估教学效果。
6) 总结(Summary):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的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自评学习效果。教师着重强调安乐死在我国不合法,采用“警示教育”的方式,强调学生敬畏生命,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死亡观,培育向善向美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广泛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目标,强化投身安宁疗护事业的职业责任感。
3.3.2. 随机进入式第二、三课堂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源于建构主义“弹性认知理论”。随机进入教学是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下,用不同方式实现不同的目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理解及知识迁移能力[15]。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三课堂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具体、生动丰富的学习“情境”,提供支持“学”的各种信息资源供护生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通过“协作学习”,从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 随机进入式第二课堂教学
① 通过班级群、学习通软件,推送榜样人物我校李勇老师被评为“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助推“建立十堰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公园”的先进事迹,介绍我校“巨鲸落·万物生”遗体及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首届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荣誉,启智润心,强化思想价值引领,营造浓郁思政育人氛围,文化育人。
② 指导性学习实践中要求每名护生实地参观学校生命科学馆、学校纪念堂以及参与缅怀“大体老师”活动1~2次,于学期末完成生命的思考心得体会。引导学生将“大体老师”博爱仁心、无私奉献的职业品格内化于心。
③ 与我校生命科学馆、遗体捐献接收站、“巨鲸落·万物生”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联合,每学期开展至少2次“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探索人体奥秘”科普宣传活动,宣传常见疾病表现与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疾病预防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介绍人体标本、遗体(器官)捐献知识和法律法规、遗体捐献志愿者感人事迹,学生以实践的方式领悟遗体捐献者的大爱善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将“救急恤患,慎独奉献”内化于心,以拓宽护生学习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自我修养。
2) 随机进入式第三课堂教学
① 开展“感恩捐献”志愿服务活动:与我校遗体捐献接收站、“巨鲸落·万物生”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联合,每学期开展1次“感恩捐献”志愿服务活动,如登门拜访遗体捐献申请者,开展健康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保健服务,采集捐献申请者的事迹等;走访慰问遗体捐献者家属,关注其身体、心理、生活及劳动情况,如协助失独家庭办理经济补贴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相关手续等。让学生在志愿实践服务中,铭记、追思捐献者,弘扬正能量,塑造护生向善向美的价值文化。
② 参与“倡导捐献”志愿服务实践:依托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科普宣传或调查公众遗体(器官)捐献相关知识、法律法规、认知现状及意愿现状等1次。以社会实践为引领,让“课程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引导护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4.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中职升本科基础护理学“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从对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进行评价。
4.1. 学生评价
4.1.1. 学生成绩
Table 1. Comparison of course completion (scores,
)
表1. 课程结业成绩比较(分,
)
评价内容 |
分值 |
成绩 |
理论成绩(40%) |
40 |
80.42 ± 0.73 |
技能成绩(40%) |
40 |
87.67 ± 0.89 |
过程性评价(20%) |
20 |
19.69 ± 0.20 |
小组汇报(5%) |
5 |
4.78 ± 0.15 |
小组演示(5%) |
5 |
4.89 ± 0.08 |
续表
小组讨论(5%) |
5 |
5.00 ± 0.00 |
小组作业(5%) |
5 |
4.88 ± 0.01 |
终结性评价(100%) |
100 |
86.79 ± 0.52 |
课程结业成绩(100%) = 理论成绩(40%) + 技能成绩(40%) + 过程性评价(20%)。学期末学生课程结业成绩为(86.79 ± 0.52)分,其中理论(80.42 ± 0.73)分,技能(87.67 ± 0.89)分,过程性评价为(19.69 ± 0.20)分。结业成绩≥90分占27.78%,≥80分占92.22%,及格率为100%。见表1。
4.1.2. 学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评价
参照《护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附录1《护理学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课堂评价表》[16],89名学生全部参与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均对课程思政教学表示认可,认为教师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教学课堂评价结果(满分100分)得分为(91.30 ± 6.10)分。学期末学评教结果授课教师均为优秀。见表2。
Table 2. Evaluation resul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scores,
)
表2. 课程思政教学课堂评价结果(分,
)
评价内容 |
分值 |
得分 |
思政目标科学 |
10 |
8.78 ± 1.19 |
思政内容合理 |
30 |
27.26 ± 2.51 |
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 |
30 |
27.33 ± 2.41 |
教学效果 |
30 |
27.92 ± 1.82 |
课程思政教学课堂评价总分 |
100 |
91.30 ± 6.10 |
4.2. 教师评价
以临终护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例,基础护理学课程被评为学校首批“课程思政先行课程”、湖北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督导组和教师们的听课评价为“优秀”,认为本次内容契合当下实际的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前、中、后环节,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5. 讨论
5.1. “三课堂联动”融入课程思政,提升了学生素养和能力
学生成绩优异,结业成绩及格率为100%,≥90分占近三成,≥80分占92.22%。
学生均对三课堂联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表示认可。课程结束后,以“请谈谈你在参与本课程各项教学活动的收获?哪方面得到了提升?对你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作为访谈提纲,对19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在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评判性、逻辑性思维及法治素养得到提升(“意识到‘安乐死是否能合法化’需要结合生命、权利、伦理和法律等方面进行理性辩论,绝不可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坚决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通过正视我国与发达国家国民死亡质量的差距,激发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改变了对安宁疗护的态度(“老师在课上借用的案例‘因临终母亲在ICU孤独离世而无法完成告别,导致女儿在六个月后被诊断为乳腺癌,她的身体以爆发性的疾病宣告悲伤的存在’,意识到宣传普及安宁疗护至关重要”“我国目前正在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迈进,倡议同学们积极投入安宁疗护事业,壮大安宁疗护队伍,让临终患者有尊严地谢幕,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富含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职业认同(“我被护理前辈25岁抗疫护士李慧的实践报国行的伟大抗疫精神和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特别感恩‘大体老师’生而奉献、身后遗爱的无私大爱让我们有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尤其是89级校友以‘大体老师’老师身份重回母校为他喜爱的医学事业贡献余温,深刻感知到生命的真谛及伟大意义”),明晰了职业规划(“通过走进社会进行安宁疗护、生前预嘱、遗体(器官)捐献等调查宣传等社会实践,对我未来职业规划和价值引领方面影响深远”)。
5.2. “三课堂联动”融入课程思政,激发了实践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自课程开设一年时间内,有10人主动加入学校、学院志愿服务队,学生利用周末、暑期在校内、校外、社区、农村等开展活动,如“巨鲸落万物生志愿服务队”科普宣传遗体(器官)捐献,“周丽急救志愿服务队”科普急救技术等,“南丁格尔情暖夕阳小分队”接力帮扶退休教职工,进入养老院、社区义诊;“南丁格尔关爱流动花朵小分队”关爱留守儿童,前往乡村或福利院以医学绘本形式进行医学科普;“南丁格尔彩丝带小分队”关爱肿瘤患者,按每周3~5次的频率前往学校附属医院肿瘤科为患者及其家属服务。申报大创项目3项,涉及安宁疗护、树葬等主题,凸显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效果。学生在志愿服务与劳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格、传承奉献精神、彰显青春风采、体现青年担当,用知识、爱和责任回馈社会。
6. 小结
综上所述,本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点及学情,开发和整合课程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探索构建“一二三课堂联动”德育递进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强磨练、长本领,将课程思政走进课堂内化于心、走出教室实化于行、走进社会外化于形,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将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用实际行动践行课程思政,可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借鉴和推广。
基金项目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2023年校级教研项目(编号YHJ202303)”;“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第三期立项项目(2023122653299)”;“湖北医药学院2024年校级教研项目(2024039)”。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