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转型背景下企业智慧审计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The Trend and Challenge of Enterprise Intelligent Audit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OI: 10.12677/ecl.2025.142662, PDF, HTML, XML,   
作者: 查 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大数据智慧审计挑战Big Data Intelligent Audit Challenges
摘要: 在信息化转型时代背景下,众多企业通过智慧审计这一信息化转型产物解决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对防范化解审计风险、提高经济治理水平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从分析企业智慧审计的趋势和挑战角度出发,通过发挥智慧审计优势来实现审计创新;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用智慧审计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转型。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any enterprises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audit projects through intelligent audit, the produ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audit risk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economic governan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trends and challenges of intelligent audit in enterprises, realizes audit innovation by leveraging the advantages of intelligent auditing; improves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cultivates digital auditing talents, and realizes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nterprises through intelligent auditing.
文章引用:查洵. 信息化转型背景下企业智慧审计发展的趋势与挑战[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2): 1379-1385.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2662

1. 引言

在经济飞速变化的今天,企业信息化转型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已越来越显示出其低效、适应性不强的缺陷,已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市场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兴起就是对这种挑战的一种有效应对。在这种信息化转型的背景下,不但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对企业的经营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实时处理数据,有效防控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1]。当然,没有一个制度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将面临技术升级、数据安全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挑战。然而,这些问题和对策,却为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显示出它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信息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的智慧大数据审计技术能够实现巨量、跨区域、跨系统、跨年度的电子数据的实时挖掘与分析,对于有效识别系统性风险、构建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审计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计需求,智慧审计应运而生。从新技术、新手段对审计工作的作用来看,信息化转型背景下企业智慧审计发展的趋势与挑战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2. 智慧审计的趋势

智慧审计是将人工智能、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审计业务中,以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互动平台为基础,结合审计机构、审计专业人员和审计业务,形成了适应各种管理业务的智慧审计[3]

智慧审计有鲜明特点:第一,它可以感知审计专业人员的各项活动,以这种自主感知提高审计活动的效率。二是借助网络采集信息,具体细化审计要素,实时、高效、安全地传输多媒体信息,形成智慧审计网络体系。三是通过借助智慧的信息系统,针对性地管理审计活动,从而智慧化地规范审计业务流程与审计行为[4]。根据这些特征,智慧审计具有如下的趋势:

2.1. 审计平台化

智慧审计平台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引入审计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审计管理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智慧化。电算化审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高投入的资金,高水平的技术,海量的数据支撑,为建设智慧审计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必要将不同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进行综合;要求进行业务协作,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数据与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5]

2.2. 审计业务模式的全量转变

从过去实地调研到如今智慧审计,审计工作经历多年发展。在现代的资讯科技里,所有的储存都是以资料来定义的。在审计过程中,在处理传统的结构化资料时,也包含了非结构性资料,如数字,图像,声音,文字等。大数据审计能够全方位地反映被审计客体的各个层面的信息,为利用IT手段实现总量审计提供了可能性,并使细化审计得以回归[6]

随着大数据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方法难以应对,“小数据”不再适用,传统的思考方式也不再适用,样本审计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也会给审计师带来更多的风险。所以,审计人员要面对并适应风险,最终依赖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其进行核查、揭示、查证[7]

2.3. 审计智慧化

审计智慧化当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结合,让人能用自然语言和电脑交流,对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风险,避免人工审查的漏洞。审计人员利用语音处理技术对音频文件分析,转化文本,找出关键词。

数据挖掘技术借助大数据,通过多维度分析风险特点,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从而实现审计工作的前瞻。审计师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和可视化界面,对购销交易进行分析,并提出审计建议[8]

当然区块链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不能忽视,作为一种共享数据库,即便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数据也不会丢失,符合信息化转型背景的行业需要。

3. 加快推进智慧审计建设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转型背景下,加快推进智慧审计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首先,企业的信息化转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政管理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并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次,企业的信息化转型有利于节约企业的经营费用。将繁琐的人工作业转变成自动作业,可降低人为失误,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是对企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通过加快推进智慧审计建设对企业进行信息化转型,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9]

3.1. 加快推进智慧审计建设,助力行业信息化加速发展

智慧审计在信息化转型的推动下,融入新一代技术,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化成果形成智慧网络体系,对信息资源的充分使用使得各项业务顺利进行,并且更加安全、智慧与高效。

单一客户的多需求是行业信息化主要特点。一个客户众多业务的主要要求需要智慧审计精确定位数据。以容诚会计师事务所为例,针对以上重要特点,其在具体进行审计工作时,审核员可以运用智慧审计云平台对这个客户的信息进行过滤,可以知道这个客户以前完成的其他项目类型、现在正在进行的项目类型以及合同信息中所记载的信息,从中挑选出适合的审计报告,从中寻找问题经验并进行分析,更快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采取相应对策。对于同一客户的多个项目,运用智慧审计安排各个项目团队在工作中相互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3.2. 加快推进智慧审计建设,辅助科学化管理审计工作

智慧审计的建设,是对管理观念和方式等进行的一场转型。从管理的内涵来看,需要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在经营层面,既要做好宏观经营和战略经营,又要做好微观经营和常态经营;在管理方式上,既要借鉴过去的成功经验,也要探讨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强化企业的管理。

按早期会计报表审核程序,若遇客户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材料收集进度缓慢会让审核时间更长。因此,一些事务所对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和新型专项审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突破了传统的审计程序模式,对进行了创新性的重构。新型专业化审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起初,即使是顾客本身也无法定位真实需求,结果只会重新计算审核时间。因此,在审前信息调查显得极其必要。即确定了客户的初步审核需要之后进行信息调查,在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审计人员确认信息来对客户的真正需要进行判断分析。通过智慧审计创新重构后的审计流程表优化之后,审计阶段的非现场事前预审时间投入占比30%,现场审计占比25%,报告撰写出具占30%,底稿编制归档占15%,实现科学化管理审计工作[10]

3.3. 加快推进智慧审计建设,推动实现企业信息化转型

首先,企业智慧审计建设能够快速实现海量数据探查。相比于人工,智慧审计可以更快地完成对全盘审计数据的筛查与分析,从而可以通过数据探查,发现未知的规律与信息,从而帮助审计公司更直观地了解全局情况。其次,企业智慧审计建设能够精准定位数据问题。相比于人工,智慧审计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到高风险业务模块,通过对各个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精准深入分析,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关联性,从而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风险预警与结果预测。最后,企业智慧审计建设性价比高。智慧审计没有边界限制,它的成本比无形累积的人工要低得多,它可以很容易地对迅速的业务发展做出反应,还可以将问题进行规律性的处理,并固化到系统中,方便于对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计算或判断[11]

除此之外,智慧审计还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潜在风险,然后加以预测;项目拟采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从大量的信息中抽取出与之相关联的重要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构建风险分析模型,以达到主动发现、主动评估、判断趋势、及时干预的目的。二是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建构性功能。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数据资源,运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对我国企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趋势原因进行分析,深层次为企业提供制度基础,保障管理,从而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及制度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12]

总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内控及各种风险的知识地图,建立决策引擎,建立风险模型工厂,建立实时、精确、严谨的端到端的智慧审计系统,由“人审”转向“机审”,从而减少审计风险,达到实时审计的目的,从常规的线下模式变为准实时模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转型。

4. 智慧审计面临的挑战

4.1. 系统风险障碍

在信息化转型的背景下,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大数据审计平台包含了许多未公开的隐私信息,需要重点关注信息相关的安全问题如数据泄露与盗取、数据存储不当导致丢失,存储数据的服务器或网站遭到黑客攻击,这样的安全问题使得服务器无法正常运行。目前,系统风险障碍主要表现在系统易受攻击,访问操作不够安全;虽然具有低成本、大容量等优点是智慧审计的优势,但风险依然不容忽视[13]

4.2. 系统规划障碍

系统风险因其具有广泛普遍特点,没有针对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可以理解,因此,如何将不同的审计目标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审计师的工作理念、工作习惯难以改变,还停留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没有改变“数据先行”的工作思路,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影响到被审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及时披露;大数据获得的成本很高:为了保密起见,一些企业提供少量且没有代表性的数据,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14]。因此,实际有用的系统规划数据非常缺乏,系统规划障碍明显。

4.3.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审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监督范围界定不清,对风险的管理缺乏跨市场、跨区域的管理;网络金融平台上的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渠道;我国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还不健全,存在着信息碎片化的问题;科技管理缺乏技术创新;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体系不健全,监管以事后监管为主,形成了“信息孤岛”。

4.4. 大数据审计缺乏人才

信息化转型背景下,来自大数据的审计人才较为缺乏,制约了审计效率的提高。在信息化转型背景下,审计人才能够集数据采集、存储信息并且管理与应用,这样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获得依然困难。且目前审计人员所使用的方法,数据的来源主要是财务业务数据,依赖数据库软件并且简单查询对比,高级语言的大数据平台不能熟练操作,智慧审计等前沿技术在已有审计文献中的应用较少,即这方面的研究程度也不高。

5. 企业智慧审计的发展建议

信息化转型过程中,企业的大数据审计已经朝着智慧审计发展,数据处理支撑部门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对今后智慧审计发展有了更高要求。智慧审计,人才的关键性不言而喻,可以说,人才的缺乏将会从根本上影响大数据审计工作。要想发展好智慧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做好。目前,企业的智慧审计应该做好以下人才培养措施实现信息化转型:

5.1. 加强数据保护,规避系统风险

云计算面临着访问不当、系统漏洞、接口安全不高等问题,从而造成了大量待保护的数据信息泄露、信息被盗而丢失等安全隐患。内部审计信息化改造既要适应信息化转型背景,又要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还要加速企业的转型。为了保证信息化转型,企业部门要强化对数据资源的保护,并对数据的安全性进行多种对策。一是要对内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促进内审人员加强对网络安全的认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二是要对网络信息系统等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各种安全隐患都能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减少或者排除数据安全隐患。另外,每一家公司在完成了自己的审计工作之后,都要根据审计结果,制订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帮助公司的各个业务过程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规避系统风险。

5.2. 更新思维观念,统筹智慧规划

在信息化转型背景下,各种资料数据资源的收集渠道与方法也在持续地创新,呈现出高效率特点。为了帮助公司信息化转型,所有的审计员都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适时地突破传统的人工审计思想,转变传统的审计工作方式,充分意识到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从全局的高度做好各个方面,保证审计重要的环节都能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也要适时更新审计师的固有观念。通过文化的培养加上相应的指标考核,让他们用创新的思维和视角,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统筹智慧规划。

5.3. 加快制度建设,推进智慧体系

在信息化转型环境下,应当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则来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和引导审计工作顺利进行。首先,强化对审计师法律法规的认知,在法律许可下进行智能化的审计程序,从而降低各种风险。在此基础上,应不断改进智能审计规范。例如聘用审计人员等方面做出调整,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智慧体系,各部门协作形成专业审计队伍,以数字技术挖掘审计目标的数据资源。不断更新信息收集机制,通过划分权属、分类查询实现集中管理,并且在出现风险问题传递有效信息,对审计事项的追踪和执行,保证各种问题都能得到彻底解决。最后建立监管评估机制,重点关注审计人员在信息化转型进程中多方面的评估,避免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提高专业素质水平。

5.4. 重视人员培训,推进科技强审

继续加大计算机审计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参与多媒体网络培训和案例教学工作。尤其要加强对新入职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培训,通过参观介绍、案例讲解的形式,讲解大数据审计基础方法、思路和组织模式、大数据审计前沿技术及应用场景,详细说明数据管理规章制度、数据归集和规划情况等学习资源。在大数据审计项目中,同时设置业务主审和数据分析技术主审,深度融合审计业务与大数据审计技术,有助于推进科技强审,进一步发挥大数据审计优势,实现企业信息化转型。对于个人而言,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数据审计人员,在培育智慧审计思维能力、学好智慧审计新技术的同时,要开拓新视野,立足新实践,以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勤恳敬业的职业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成为信息化转型时代下高素质审计人才[15]

6. 结语

在信息化转型背景下,对企业智慧审计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水平。智慧审计将对社会管理的方式与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提升政府管理的能力,提升政府管理的效率与服务的质量。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审计业务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智慧审计一定会成为审计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是,因为研究能力有限,又受限于数据采集的困难,所以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即针对目前企业信息化转型还存在着资金投入大、人才短缺、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对智慧审计能够精准定位数据问题缺乏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支撑,难以详细了解智慧审计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因此,针对本文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本文当下的研究背景,对后续研究做出展望,即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构建多元化模型来提供更为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注重智慧审计模式和系统的应用,合理确定智慧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和财务管理的深度结合、信息安全等方面着手,才能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向信息化转型。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智慧审计,以科学的方法推动智慧审计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 赵璟. 智慧审计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探索[J]. 经济师, 2023(3): 85-86+88.
[2] 鲁清仿, 燕万年, 王开一, 胡友良. 智慧审计构想与实践探索——基于解构法律法规条款[J]. 审计研究, 2018(1): 28-34.
[3] 张莉, 祁渊, 朱琦. 智慧审计: 审计技术、个体与组织的动态平衡[J]. 审计月刊, 2019(9): 4-7.
[4] 李云红. “问题与风险导向”审计智慧创新驱动研究[J]. 中国内部审计, 2017(11): 22-28.
[5] 王文华. 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审计建设的思考[J]. 西部财会, 2019(2): 70-72.
[6] 黄嫦娇. 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审计的应用问题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 40(34): 106-107.
[7] 范真荣. XBRL视角下智慧审计平台建设探讨[J]. 财会通讯, 2014(4): 101-103.
[8] 张文华, 赵卫华, 曹圻. 中国电信: 智慧化内部审计体系构建探索[J]. 中国内部审计, 2018(9): 15-21.
[9] 王茜. 智慧审计新探索——3S技术助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J]. 河南农业, 2019(11): 56-57.
[10] 周婷. 智慧审计助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高质量发展[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4(12): 107-110.
[11] 武晓芬, 田海洋. 智慧社会治理下的人工智能审计平台构建研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9, 32(3): 17-22.
[12] 王丁贵. 以智慧审计平台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J]. 杭州(周刊), 2018(35): 40-41.
[13] 陈艳丽.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智慧审计探讨[J]. 中国市场, 2021(5): 186-188.
[14] 曹婷.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审计平台设计[J]. 商业会计, 2020(7): 44-47.
[15] 周诗琪.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智慧审计平台架构[J]. 商场现代化, 2019(24): 81-8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