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苗绣产业数字化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Path of Digital Development of Miao Embroidery Industry in Gu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贵州苗绣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苗绣产业通过多元形式整合文化内容,盘活非遗资源,推动贵州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打开了乡村振兴新的突破口。然而,贵州苗绣产业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复合型人才匮乏、产品同质化严重、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为了突破这些发展困境,贵州苗绣产业需要创新人才孵化方式,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推进品牌化运营,提升苗绣产品的竞争力,加大技术研发,丰富产品表现形式,以期进一步推进贵州苗绣产业数字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Abstract: As a cultural treasu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the Miao embroidery industry integrates cultural content through multiple forms, revitaliz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tegrates cultural content through multiple forms, promotes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ural industries in Guizhou ethnic areas, and further opens up a new breakthrough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development of Guizhou Miao embroidery industry,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compound talents, serious product homogeneity, and single communication mode, which hinder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Guizhou Miao embroidery industry.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se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Guizhou’s Miao embroidery industry needs to innovate talent incubation methods, cultivate more professional talents, promote brand operation,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iao embroidery products, and enrich product expressions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the marke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Guizhou’s Miao embroidery industry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杨锏. 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苗绣产业数字化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2): 1425-1429.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2668

1. 引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考察时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2]。自2021年起,贵州以加快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品牌化为目标不断推进工作。202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3],明确了重点实施“六大工程”确保目标实现,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展苗绣,贵州省文旅厅组织实施了3名国家级苗绣及相关项目(苗族服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启动了苗绣项目数字化保护试点,制定印发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方案》[4]。可见,党中央对传统文化、苗绣产业、产业数字化的叮嘱与勉励,进一步说明苗绣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贵州苗绣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贵州在推进苗绣产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在设计环节,借助数字技术创新图案与风格;在生产环节,利用数字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在销售环节,线上平台与电商直播结合拓展销售市场。这些数字化应用不仅推动贵州苗绣产业提质升级,而且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一) 贵州苗绣在设计环节上的数字化应用

贵州苗绣不仅在外观上具备极强的观赏价值,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审美观念,而且在设计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具有美学和文化双重价值。贵州苗绣的图案设计精美,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苗族人民通过在设计中保留和运用这些传统元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苗族的历史文化代代相传。如今,将数字技术纳入贵州苗绣产业,并利用数字技术对苗绣产业的设计环节进行创新,是数字时代贵州民族地区苗绣产业数字化应用的重要举措。贵州苗绣在设计环节的数字化应用主要体现在记录纹样技艺和建立数字资源库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高清摄影、3D扫描等数字化手段,对贵州苗绣的传统纹样、针法技艺等进行全面采集,形成高清图片、视频等数字资源,为后续的苗绣设计研究和创新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将采集到的苗绣数字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构建苗绣纹样数字资源库,便于设计师随时检索和调用,有助于苗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 贵州苗绣在生产环节上的数字化应用

在苗绣的生产环节,数字化应用已成为关键驱动力。一方面,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数字化刺绣机能够精准地绣出复杂图案,保证苗绣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数字化管理系统对生产流程进行实时监控,从原材料采购到苗绣产品交付,实现了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苗绣产业数字化发展还推动了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与个性化定制,苗绣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有助于苗绣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技术革新,将现代纺织刺绣技术和非遗苗绣技艺进行结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产业的倍增发展。

(三) 贵州苗绣在销售环节上的数字化应用

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苗绣产品销售可以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例如在淘宝、抖音等平台,商家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示苗绣产品,消费者可以轻松下单购买苗绣产品。同时,直播带货也成为苗绣销售的重要方式,主播可以详细介绍苗绣产品的特点、制作工艺等,与消费者进行实时互动,从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线上销售渠道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而且提高了销售效率,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快速了解产品信息,企业也能及时收到反馈,调整产品策略。此外,贵州省深入壮大电子商务主体,提升贵州电子商务发展规模,搭建贵州电商产业、流量、品牌矩阵,这不仅为贵州本地企业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贵州特色产品能够借助电商平台走向更广阔的销售市场。总体而言,数字化应用在贵州苗绣销售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苗绣产业不断发展,进一步培育壮大非遗经济。

3. 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苗绣产业数字化发展困境

(一) 生产工艺落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苗绣产业在数字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严峻挑战。生产工艺落后是贵州苗绣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一方面,苗绣长期依赖传统手工刺绣,导致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另一方面,传统工艺在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缺乏创新,且产品质量不稳定。例如,一些苗绣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绣线,在色彩的丰富度和耐久性上远不及现代的数字化材料,苗绣产品在绣制过程中易出现针脚不匀、丝线断裂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品质。此外,技术创新能力的缺失也阻碍了苗绣产业的发展,苗绣产业未能及时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如电脑辅助设计、自动化刺绣设备等,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附加值不高。可以看出,贵州苗绣产业在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严重制约了苗绣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贵州苗绣产业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才,不断提升生产工艺水平,从而推动苗绣产业的数字化发展。

(二) 传承人青黄未接,缺乏复合型人才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文化资本理论中所提出的“身体化的状态”,是行动者身体和心智长期作用而内化于心的秉性和才能[5]。传承活动是非遗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习得核心技艺并通过经验、悟性内化于心而掌握手工艺的身体活动[6]。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传承人因年龄增长,难以继续从事高强度的传承工作,然而年轻一代由于缺乏足够的兴趣、投入和培训,在技艺水平、文化理解等方面难以达到老一辈传承人的标准。数字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精通苗绣技艺,还需具备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知识。但目前苗绣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导致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使得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难以跟上步伐。

(三) 传播方式单一,受众对苗绣认知不足

苗绣产业在传播上主要依赖传统的线下展示与口口相传的方式,然而在数字时代,传统的传播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例如,一些苗绣产品仅在本地集市或民俗活动中展示,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这导致苗绣的受众范围狭窄,很多潜在的消费者对苗绣的了解和认知有限。此外,线上传播渠道也未充分发挥作用,虽然有一些电商平台销售苗绣产品,但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手段,宣传方式未充分考虑受众特点,无法精准触达目标人群。因此,苗绣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未能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给大众,使得受众对苗绣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导致苗绣在市场上难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可以看出,单一的传播方式导致受众认知不足,阻碍了苗绣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不利于苗绣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4. 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苗绣产业数字化发展路径

非遗作为一笔重要的文化战略资源,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快速崛起的最为重要的“文化原动力”[7]。非遗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既是对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让贵州苗绣在数字时代流传下去,成为贵州苗绣的时代课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绣技艺,贵州省积极推动苗绣的数字化保护和应用,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苗绣宣传和推广力度,激发贵州苗绣的“内生动力”。

(一)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实现从到“守旧”到“创新”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苗绣产业数字化发展路径关键在于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实现从守旧到创新的跨越。传统苗绣工艺虽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但在生产效率、产品创新等方面存在局限,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入先进的数字化设备与技术,进一步打破瓶颈。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委托苗绣企业或科研机构开发数字化苗绣文化展示平台,用于苗绣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这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技术研发。在设计生产环节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苗绣图案的设计更加精准且高效。例如,设计人员利用电脑软件设计出复杂的苗绣图案,通过数字化刺绣设备将其绣制在各种面料上,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实现图案的多样化创新。从传统的手工刺绣到数字化的创新工艺,贵州苗绣产业正不断适应时代发展。

(二)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外部支持”到“自主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8]。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苗绣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复合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懂得传统苗绣技艺,又需要懂得使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要从多方面入手。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安排苗绣基础课程,还应加入数字化设计、市场营销等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还具备运用数字化软件进行图案设计、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的能力。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人才提供实践机会与项目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如此一来,人才不再一味依赖外部支持,而是凭借自身能力实现自主发展,为苗绣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贵州苗绣产业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前行。

(三) 采取多元化营销手段,实现从“流量”变“销量”

在推动贵州苗绣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多元化营销手段是实现从“流量”到“销量”转变的关键。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苗绣品牌建设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紧抓年轻化、数字化消费新趋势,助力贵州苗绣开拓新场景,打造丰富多样的营销渠道。线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电商平台等进行苗绣产品的展示与推广。例如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精美的苗绣作品视频,吸引大量用户关注,培养不同风格的主播、搭建不同场景的直播间去覆盖不同品味的消费者。在电商发展的强劲浪潮下,贵州苗绣搭乘互联网平台的东风,实现了飞跃式的传播与发展,贵州苗绣被主动推到消费者面前,越来越多的网友熟知这一独具魅力的传统技艺。线下则开展苗绣文化节、民俗展览等特色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苗绣品牌的知名度,还为消费者提供了亲身体验苗绣文化的机会。未来,贵州苗绣产业将持续精准发力,深入剖析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精心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通过传播品牌故事、文化内涵,吸引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多管齐下的宣传方式,让苗绣产业在数字化发展中,实现从“流量”到“销量”的转变,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5. 结论

如今,在乡村振兴这幅宏伟蓝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各个角落,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与推动创新发展的双重使命。近年来,贵州苗绣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贵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贵州苗绣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例如:生产工艺落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传承人青黄未接、缺乏复合型人才、传播方式单一、受众对苗绣认知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苗绣产业将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苗绣宣传和推广力度,从而实现贵州苗绣的持续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贵州苗绣必定能够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更为积极和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圆梦小康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总书记点赞的苗绣有怎样的魅力? [EB/OL]. 2021-07-22.
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722/c164113-32166034.html, 2024-12-08.
[3] 贵州省政府新闻办. 第五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暨多彩贵州苗绣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EB/OL]. 2021-10-20.
http://news.gog.cn/cms_udf/2021/gzmx/index.shtml, 2024-12-10.
[4] 人民网. 贵州苗绣: 针为笔线为墨 千年技艺闯“世界” [EB/OL]. 2023-09-22.
http://ent.people.com.cn/n1/2023/0922/c1012-40082962.html, 2024-12-11.
[5] 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 包亚明,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1997: 192.
[6] 王月月, 段勇. 从遗产到资源: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乡村角色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东南文化, 2022(5): 19-25.
[7] 苑利, 顾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 东南文化, 2021(3): 6-11.
[8]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24-07-22(00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