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文化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思维感官基础上用来认知、理解、判断、评价或选择某种行为或事物的准则。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价值观是某种文化中的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引导着人们从现有的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作出选择[1]。而电视剧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大众文化形式,能够通过剧情、角色设定和情节发展,展现出特定时代下人们所遵循的价值观念,并且在一定程度下还能强化特定的文化价值观。
英剧《唐顿庄园》被公认为近年来制作最为精良的英国时代剧之一,它描述了格兰瑟姆伯爵家族波澜壮阔的家族史诗,完美再现了20世纪初大英帝国的社会风貌和时代氛围。基于此,本文以英剧《唐顿庄园》为语料,以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为理论基础,分别从五个取向的角度深刻剖析该剧中角色的人性,挖掘该剧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下的英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以期为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带来启示。
2. 理论框架
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在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开创了跨文化价值观研究的先河[2]。这一模式发表于《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中。在这本书中,他们正式提出了“价值取向”的概念:“价值取向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由评估过程中三种可区分的要素相互影响而产生,在解决普通人类存在的问题上,对人类的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3]。同时,价值取向概念提出后,他们还采用不同的价值取向维度来描述文化差异,使价值观研究从“理论”实现了向“应用”的转变。该模式中涵盖了五种不同的取向,作为他们文化研究的核心成果之一,深刻阐述了在面对决策时个体或群体所依赖的一套复杂而固定的原则体系。其中包括有五个方面: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人性取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和特征的提取。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征服、服从或和谐。时间取向可以分为三种,过去取向强调传统和尊重历史,现在取向通常注重短期和眼前,未来取向强调长期和变化。活动取向包括做、存在和成为,主要是指行动力的大小。社会关系取向包含个体主义、附属或等级关系。这些价值观取向紧密关联于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具有明确的指导和塑造作用。
3. 文献综述
国外已有很多学者借助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如:Watkins & Gnoth [4]; Uddin [5]; Wu, Afzaal, Ghaffar, & Naqvi, 2020 [6]; Putra & Shetty, 2023 [7])。例如,Wu et al., [6] 以小说《喜福会》为语料,从人与自然、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社会关系四个方面考察了中美父母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差异。而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也是蓬勃发展(如:陈卫伟[8];姜鹏[9];邢菲、田永丽[10];杜雪梅[11];秦丹丹[12];陈星[13];董玥、谢苑苑[14])。董玥和谢苑苑[14]从人性取向、活动取向等方面比较梳理中西药发展史,提出中药国际化发展新思路。综上所述,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揭示了不同文化在解决基本人类问题时所持有的不同观念和价值观。这些价值取向不仅反映了文化的独特性,也揭示了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该理论在跨文化管理、国际交流、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英剧《唐顿庄园》自其全球首播以来,便获得了广泛关注。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八频道也将《唐顿庄园》引进国内,成功在国内荧屏上播出。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国内观众的荧幕选择,更实现了该剧跨越文化界限的深远传播。值得深思的是,电视剧传递的不仅仅包括表层故事内容,也包括隐藏深厚文化的价值理念,而隐藏在英剧《唐顿庄园》热播现象背后的则是英国文化与价值理念的传播。然而,经过文献梳理可得,从跨文化角度对《唐顿庄园》的研究还比较少(例如:张树光[15];池丽霞、赵楠楠[16];刘丹丹[17]),在跨文化视角下对《唐顿庄园》的研究中,基于克拉克洪和斯托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对《唐顿庄园》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基于此,本文将以克拉克洪和斯托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唐顿庄园》中的文化价值观。
4. 语料来源
本文选取英剧《唐顿庄园》为语料,英剧《唐顿庄园》的故事设定在1910年代,具体涵盖了从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到1920年代初期的一战结束。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包括战争的冲击、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动摇。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庄园——唐顿庄园,该庄园位于约克郡,由第一代唐顿伯爵于1772年建造,代代相传至剧集故事开始时的罗伯特勋爵。故事的核心围绕着格兰瑟姆伯爵家族的家产继承问题展开。由于伯爵夫人未能诞育男性继承人,伯爵家族面临着产业无人继承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伯爵夫人及家族成员试图通过婚姻等方式寻找合适的继承人。影片中展现出的文化冲突从本质上而言可以用克拉克洪的价值取向理论予以解析。
5. 《唐顿庄园》中的文化价值观
5.1. 人性价值取向
关于人性的本质,自古以来便是哲学、伦理学及社会学等领域持续争论的焦点,不同文化与时代背景下的学者纷纷提出各自的见解,却鲜有定论。克拉克洪与斯托特贝克的分类:人性本恶、人性本善以及善恶结合,为这一古老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唐顿庄园的主人格兰瑟姆伯爵无疑是一位典范的绅士形象,他以其温和的性格、深厚的家庭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赢得了观众的尊敬。他拥有一位美丽聪慧的美国妻子珂拉,以及三位漂亮的女儿——玛丽、伊迪丝和西比尔,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温馨而复杂的家庭世界。格兰瑟姆伯爵也是唐顿庄园及其周边社区充满深情的守护者。他尊重传统,善待仆人,展现了其作为贵族领袖的责任感与同情心。同时,他对国家抱有深厚的荣誉感,过往的战争经历让他更加珍视和平与稳定,即便年岁已高,那份为国效力的热情依旧不减。然而这位近乎完美的伯爵也遭遇了人性的考验。面对妻子珂拉被西班牙流感侵袭的危急时刻,格兰瑟姆伯爵意外地陷入了情感的漩涡之中,与女佣简之间发生了一段微妙的情感纠葛。这一情节,虽非其光辉形象的主流,却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脆弱与挣扎。值得称道的是,格兰瑟姆伯爵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强大的自我控制力与道德底线。面对诱惑,他虽有过片刻的动摇,但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冲动,维护了家庭的和谐与个人的尊严。这一行为,非但没有损害他的绅士形象,反而使其更加立体、真实,让人物更加贴近人心,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实存在。
5.2. 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一个人对于世界普遍本质的理解,是任何社会和文化首要解决的问题。英国在历经两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后,其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环境恶化的阴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顿庄园踏上了变革之路。唐顿庄园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集约化经营,开始了畜牧业的发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唐顿庄园始终秉持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这一坚持成为了其独特的魅力所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扩张,新的挑战悄然而至。房地产投资商威弗尔先生的到来,带来了在唐顿建造高楼大厦的计划,这一提议直接触动了格兰瑟姆伯爵的底线。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土地用途的改变,更是对唐顿自然美景与宁静氛围的破坏,与他作为庄园守护者的使命和愿景背道而驰。站在庄园的高处,格兰瑟姆伯爵深情地俯瞰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决绝:“我们不过是唐顿的守护者,而非征服者。我们不应允许任何人以牺牲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为代价,换取短视的经济利益。”格兰瑟姆伯爵的立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与自然关系对抗性的一种深刻反思。他站在时代的前沿,呼吁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忘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这种前瞻性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唐顿庄园的故事,也因此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了一个关于责任、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话题。
5.3. 时间价值取向
《唐顿庄园》深刻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化,它们分别植根于回顾过去的保守主义与前瞻未来的现代主义之中。19世纪末,新技术与新发明的浪潮席卷了工业生产的各个角落,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全面兴起。《唐顿庄园》的故事背景正值这一“电气时代”的曙光初现之时,因此,庄园内外新式电器产品的不断涌现与广泛应用成为了剧情中不可忽视的元素。面对这一变革,庄园内的居民分为了两派:一派是坚守传统价值观的人,他们对于这些新奇而陌生的电器持排斥与抗拒的态度,视其为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挑战与颠覆;另一派则是拥抱现代价值取向的先行者,他们积极接纳并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改变,视其为时代进步的象征。
在《唐顿庄园》中,格兰瑟姆伯爵自伦敦归来,便吩咐了家中忠诚的仆人卡森在唐顿庄园内安装电话。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新事物,传统的卡森难以想象电话如何能超越长久以来书信往来的习惯,但他还是执行了命令,在庄园的客厅和自己的工作室内各安装了一部电话。为了更好地服务家族,卡森悄悄地在工作间里,对着这部装置反复模拟接电话的场景。然而,他意外地拨通了某个号码,引来了对方的接听。当对方得知卡森竟是在进行如此“原始”的练习时,不禁在电话那头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而这份笑声在卡森听来,却成了对自己笨拙行为的嘲笑,让他一时之间感到既尴尬又沮丧。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卡森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朴素与执着,也微妙地反映了《唐顿庄园》中新旧观念碰撞的微妙张力。
5.4. 活动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理论中的活动取向是指文化中的个体是否倾向于不断地做事或采取行动,什么样的活动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唐顿庄园》中每个角色的活动都可以侧面映射出他们对于新事物新潮流的复杂且矛盾思想。
在《唐顿庄园》的细腻描绘中,格兰瑟姆夫人俨然成为了保守主义精神的一面旗帜,她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出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眷恋与守护。面对接踵而至的新事物,格兰瑟姆夫人的第一反应总是本能地抗拒,她不愿看到那些她所珍视的传统习俗被轻易撼动。这份坚持,源自于她作为英国贵族的骄傲与固执,更源自于她内心深处对稳定与秩序的渴望。然而,在她的固执之外,还隐藏着一份难能可贵的智慧与韧性。当发现某些传统已无法抵挡时代的洪流时,她会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选择接纳这些不可避免的变化,从不会轻易认输。例如,转椅这一小小发明在格兰瑟姆夫人眼中,仿佛成了美国文化入侵的象征。这不仅仅是对一件物品的排斥,更是她对跨越大西洋的美国文化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新兴力量的一种复杂情感表达。但她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与韧性,去学习和接受那些曾经被她视为异类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是在与时代和解,更是在与自己内心的传统观念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5.5. 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
社会关系的构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展现出鲜明的差异,核心可归结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两大范畴。在《唐顿庄园》中,20世纪初英国贵族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人际关系模式。
《唐顿庄园》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既非绝对的集体主义,也非纯粹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融合了两者特点的独特形态。以格兰瑟姆夫人为例,她作为家族的精神支柱,虽不常居唐顿庄园,却以其独特的方式维系着家族的情感纽带。她的独立生活选择,体现了个人主义中对个体自由与空间的尊重;而她持续关注家族动态,积极参与家族事务,又彰显了集体主义中对家庭整体福祉的责任感。例如,格兰瑟姆夫人与子女间的互动,特别是她对女儿玛丽婚姻大事的干预,以及对伊迪丝出国费用的坚持承担,都是这种相互依赖与相对独立关系的生动体现。所以,《唐顿庄园》中展现的贵族家庭关系,是20世纪初英国社会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下的一种独特平衡。家族成员间既保持了一定的个人独立性和自由度,又通过共同的目标和责任感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社会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不仅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文化特征,也为现代社会理解复杂人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6. 结语
本文以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五种价值取向为基础,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唐顿庄园》中所反映的20世纪初英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观。研究发现,《唐顿庄园》深刻揭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的相对性;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显著转变;英国社会内部对新兴事物的态度对比;唐顿庄园的改革之路的阻力;集体归属与个人价值的平衡。然而,本文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唐顿庄园》中人物多达数十人,涵盖了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各种历史事件以及女权主义、等级制度、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因此,在本研究中很难对该剧进行全面的分析。但是,《唐顿庄园》克服了高低不同语境文化之间的交流阻碍,获得了中国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成功实现了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当下,电视剧对外传播的意义已不仅局限在文化传递上,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输出政策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我们要科学对待异质文化输入现象,坚持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精髓打造国产剧,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