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念界定
20世纪70年代前,情绪被认为是形成超出制度框架的集体行动的核心要素,如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提出的“乌合之众”,认为这是由非常简单和夸张的情绪无意识驱动并表现的[1]。随着情绪在集体行动领域的研究从个体范畴发展为群体和社会范畴,社会情绪成为集体行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最初社会情绪的使用与社会认同和外群体偏见有关,Smith认为偏见是个体作为群体成员的社会认同,以外群体为靶对象所体验到的社会情绪[2]。社会情绪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成员所产生的情绪体验,群体情绪、群际情绪等是社会情绪的不同表达方式[3]。随着社会情绪自身概念的发展与外延,学界对社会情绪的界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1. 个体社会情绪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情绪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显著特征,它产生于个体的情绪体验,经历与社会分享的过程,要求个体对自身在社会情境中的处境和状态有更加广泛的表征。这种个人情绪经社会泛化后,就因外化体现,变为群体性所具有的一种共同心理指向和特征的情绪。也就是说,社会情绪是人们对社会关注进行社会评价而体验到的情绪状态。社会情绪具有调节社会行为的功能,同时有助于个体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4]。
Forgas [5]根据社会情绪形成的原因,将其分为社会评价情绪和社会关系情绪,即社会评价情绪是指人如何感觉他人的,如蔑视、憎恨、羡慕和爱等;而社会关系情绪来自于个体如何知觉他人对自身及关系的感觉结果,如羞耻、尴尬、妒忌、骄傲、伤心、焦虑等。徐晓坤等[6]则从社会情绪的神经基础出发,将社会情绪分为自我意识情绪、自我预期的情绪和依恋性社会情绪三种类型。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由于关注他人对自身或行为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可称为自我意识情绪,它可分为正性和负性两类,负性的包括内疚、害羞、尴尬等,正性的如自豪等。在面临机会选择或竞争情境时,个体对不同行为方式的后果做出预期,并根据自身的期望和价值取向调节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和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引发的情绪可以称为自我预期的情绪,如后悔与嫉妒等。而依恋性社会情绪更多地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
个体角度所界定的社会情绪突出的是伴随个体社会化过程而发展出,体现个体情绪和社会情绪间的可融性和互感性,对于个体社会认知和行为有重要作用。强调的是伴随个体社会化过程而发展出的情绪能力。事实上,社会情绪较之个体情绪出现的原因更为复杂,对此,要注意不能将一个个个体情绪的简单相加之和认为是社会情绪。
1.2. 群体社会情绪
从群体的角度,社会情绪是以群体利益为中心,在一定社会环境下某一群体或某些群体或整个社会多数人所共享的情绪体验。社会情绪并非个体情绪的叠加或混合,而是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的结果,也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个体和群体的情绪反应,是一种较为内在的、持续的、稳定的社会情感[7]。同时,社会情绪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的知觉,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这种知觉和体验对个体或全体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8]。
群体社会情绪体现在多个层面的具体问题研究上,如微观层面体现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与行为方式等;中观层面体现为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安全感、幸福感等;而宏观层面体现为国家范畴内的社会公平与社会信任等问题[9],Rivera用三个概念来代表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情绪,即情绪氛围指的是全社会在面对某一问题时产生共同的情绪反应,如战争失败后产生的绝望情绪;情绪气候指的是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稳定的情绪特质,如极权主义国家中社会成员间的恐惧情绪;情绪文化指的是全社会长期形成的情绪体验或表达的规则、标准等,突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对情绪的重要影响,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负性情绪表达是受到抑制的[10]。
群体角度所界定的概念突出了社会情绪是一种动态互动的过程,是建立在个体对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知基础上而形成的社会反映,具有连续性,并受到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不指向具体的社会事件,而是社会成员在特定时期形成的较为一致的情绪体验或对未来的信念。
综上所述,社会情绪的概念界定和类型分别从群体中的个体和个体中的群体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事实上,个体与群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根据不同的特征,总是隶属于不同的群体。如果脱离个体所属的群体对其社会情绪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个体社会情绪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环境或社会结构,而隶属的群体是其最重要的社会情境。因此,当前对社会情绪的理解主要是沿着个体与群体互动的角度,强调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某种较为一致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对于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
2. 社会情绪的研究主题
在CNKI上检索主题词“社会情绪”,并选择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和CSSCI,一共获得389篇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来分析当前国内关于的社会情绪研究。根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得出图1,在此基础上对社会情绪的主题进行归类,发现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情绪表达与社会情绪治理两大主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研究。
2.1. 社会情绪表达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媒体时代使得新的舆论场形成。近年来公众针对公共事件的评价呈现明显的情绪化倾向,网络成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口。这一主题下主要研究公众在社会媒体平台所表达内容中的社会情绪,及其蕴含着公众对公共事件的态度、见解、倾向与关注话题等。热点公共事件的网络传播与扩散是网络社会情绪及舆情演进的关键性因素,多元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社会情绪生成与演进日益复杂化。随着社会情绪的表达渠道辅以技术加持,表现出碎片性、裂变性等新特征[11],也使得社会情绪表达与传播呈现放大效应[12]。许多学者从具体的公共事件来分析社会情绪表达与传播的过程,如朱代琼与王国华分析了公共事件中人们社会网络情绪演变过程[13],也有学者爬取“亚航失联”事件相关数据,寻找情绪传染的规律[14]。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topics on social emotions
图1. 社会情绪的研究主题分布图
2.2. 社会情绪治理
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冲击,使学界关于社会情绪的研究到达一个峰值。王俊秀等学者一系列关于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的研究,主要考察公共卫生事件下不同阶段民众社会情绪的变化,发现消极性社会情绪整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而乐观性社会情绪整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未来预期也更为乐观。从整体来看,中青年群体乐观情绪更多,中年群体愤怒、恐惧、悲伤、担忧等消极情绪最少,而老年群体的乐观情绪最少,消极情绪最多[15] [16]。他们也出版了一系列《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认为社会情绪是被社会整体形势所唤醒的,在事件初期的负向情绪很高,但社会对事件的关注、重视和对风险的判断都滞后于这一情绪的变化,之后正向情绪开始上升,负向情绪有所缓解。也有学者从公共卫生事件的复工阶段来分析不同阶层社会情绪和压力因素的变化规律,发现民众的积极情绪始终高于消极情绪,而且随时间持续向好;而低阶层者的情绪始终比高阶层者更消极,安全压力在社会阶层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经济压力在社会阶层与消极情绪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17]。
3. 社会情绪的生成机制
当前社会情绪是积极进取、理性包容、成熟开放,总体上积极健康的[18]。但也应看到,随着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境况和社会地位不断分化,人们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日常生活中社会情绪所表现的双面性。如社会情绪中各种负向情绪基调在不断积聚、膨胀和演变,不容小觑,因而厘清社会情绪的生成逻辑,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人困扰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有效推进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当前学界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社会情绪的生成机制。
3.1. 社会比较
费斯汀格认为人类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称为社会比较。当个体处于一种新的或模糊的情绪状态时,又无法用生理、经验的线索判断自己的情绪状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通过社会比较来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1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成员或组织之间的利益诉求表现出差异化或多元化的特征。社会成员难以依赖原本的身份标签来获取社会资源而维持生存,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然而每个人的教育背景、人格特质、年龄家庭等因素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身份地位[20]。这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公平的现实,而基于比较而产生的公正失衡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当这种不公平感带来人们的紧张和不满,缺乏合理的渠道舒畅时,无能感就可能会演变为一种负面性的社会情绪[21] [22]。
3.2. 同质性吸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体现的是同质性吸引,即有相似情绪体验的个体更容易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群体。许多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假设,即人们更愿意与和自己有相似情绪体验的人合作或交往[23]。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诉求和发泄情绪的重要渠道,社会情绪也跨越了传统边界,在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中共生[24]。便捷、高速的互联网为社会情绪的展示与放大提供了载体,让带有负面社会情绪的人们快速、低成本地组织起来。传播载体和方式的变化使不同时空的个体或群体联结成为可能,并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条件,在节奏连带与不间断的互动中,群体成员共享的情感,行为群体团结和符号认同在一系列互动中得到持续强化,最终形成群体情感能量,成为社会情绪爆发的驱动力[25]。也就是说,最初经由同质性吸引而结成的群体,在社会互动达到一定程度,会强化成员间的身份认同,进而实现社会情绪的再制。
3.3. 情感感染
情绪感染是指个体的情绪影响与之交往的他人或群体,是社会或群体内部形成相对一致情绪体验的重要机制。当个体进入某一群体时,会注意并捕获其他群体成员的情绪状态,此时情绪的效价和唤醒水平以及个体差异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舆论是启动社会情绪的刺激源,人们因现实社会不满而产生的各种不信任、焦虑、惊恐、怨恨、愤怒等情绪,如果经由社会共享过程以群体形式出现,可能会加大社会情绪的传播,并在社会情绪再生产过程中不断评价和调整,成为普遍性的群体情绪[26]。其中,社会成员的共享情绪是社会行为的动力机制,人们消极的社会情绪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舆论场,进而滋生规模化的群体性事件[27]。这种生成逻辑体现的是“加和效应”,当社会生活中的个体表达出某种情绪后,并通过相互间的感染、传递汇集而成为众多人的一种带有共性的情绪特征时,演化为社会情绪[28]。
4. 社会情绪的影响机制
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的真实流露,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事件的“助推器”和社会信心的“温度计”。社会情绪往往积累于个体的日常生活,并借助特定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情景予以表达、传播与放大,其本质是个体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事实上,社会情绪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存在隐性或显性的矛盾,人们的社会心态、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及其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也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现象,必须正视和科学地分析社会情绪的影响机制[29]。
4.1. 社会情绪与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30]。有学者认为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中具有动力倾向的核心要素,是其测量的感情性因素,当社会成员面对着特定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时,会产生积极肯定或消极否定的感情性反应[31]。社会情绪是社会需要满足与否的直接体验,由内在的需要、动机、驱力激发,表现为外在的可感知的情绪,在人际和群际互动和社会行动中成为社会心态的能量,推动和调节着社会的运行[32]。
社会情绪的“沉默的螺旋”方式会影响群体社会心态表达。在公共空间的舆论表达过程中,当基本议题处于一种“相对限定”的范畴领域时,公共意义使得每个个体清楚地注意到环境中的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而沉默的螺旋就是对可感知的赞同或不赞同态度的反应。如果人们为他们的观点找不到一些广为流传、经常被提到的说法,就会陷入沉默,缄口不言。这种表现隐含着人们的大量情绪性因素,甚至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给社会心态表达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又通过许多具体的实际行动展现出非预期的后果。对于社会心态研究来说,社会整合、社会和谐、社会成长和社会进步是总的目标和方向,社会心态研究把社会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看作是社会成长和成熟的标志,思维社会是健康社会应该具有的心态。同样的,社会情绪是多样化的,随着社会事件的发生,群体性的、外显的社会情绪会随时发生变化,社会情绪对社会心态发挥着调节作用,积极的社会情绪有助于调节社会心态;同时,社会情绪发挥着信号作用,是社会运行状况的指征,即“晴雨表”[33]。
4.2. 社会情绪与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他人、社会及人际关系的感觉和认识,也称为社会知觉。社会情绪是在对社会关系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是建立在个体对社会的人和事的认知、心理变化的基础上的社会反映。同时,社会情绪又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认知评价。有学者从“网络接点”理论来解释情绪对认知的影响[34],即语义记忆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它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语义概念联系起来,每个语义在这个网络中都是一个结点,不同的结点代表着不同的情绪。情绪是以概念化形式在记忆中存储的结点,它与另外的结点,与该情绪有关的情景、动作、物体、对事物的态度等构成一个网络。当人们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情绪结点便被激活,由此引起与之有关的结点的激活,从而倾向于对该事物有某种态度或表现出某种行为。
普遍认为,社会情绪与社会认知是相互作用的过程[35],社会中的个人知觉他人友善、和蔼、亲近及重视人际关系时,会出现积极的社会情绪,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能够全面地正确地认知、评价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对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正确评价、充分认识又会增强积极的社会情绪体验,对他人也就会更友善、更和蔼、更亲近、更重视人际关系,因而更能与人相处,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消极的社会情绪的人总对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做出消极的认知评价,因而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被他人和社会认可和肯定,获得的支持就相对比较少,从而感到更孤独、焦虑与悲观[36]。
4.3. 社会情绪与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人为与社会生活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认知和行为的主动性调整,是个体与各种社会生活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情绪影响个体适应社会各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也不断发生变化。具有积极的社会情绪的个体能够接受和支持不同的观点或信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他人或物有较高的忍耐性,能有效理解他人、深刻认识社会关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而具有消极社会情绪的个体一般表现为过重的压抑感和对社会的不满,使人们排外、保守,并具有防御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进而表现为工作生活的消极被动、缺乏创造性[37]。
过去人们过多地看到某一社会情绪的负面意义,但事实上,有些看似负面性的社会情绪其实也蕴含着正向意义。如“幸灾乐祸”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社会情绪,但研究发现,从面部表情和面部肌电图上看,单纯的开心和幸灾乐祸似没有显著差异,虽然被试自我评价在幸灾乐祸时开心的程度较低,但肌电图却提示其开心程度更高,这说明幸灾乐祸可能是一种更内隐的心理活动[38]。也有观点认为幸灾乐祸有利于保护自己或所在群体的自尊心,对内群体认同度高的个体,当外群体遭遇不幸时,更容易幸灾乐祸。并且,幸灾乐祸后会经历一个调整期,可能会产生内疚、羞愧、后悔等道德情绪,提高亲社会行为。伴随着幸灾乐祸情绪经历的自我认同期、联结期、幸灾乐祸期和调整期,内部复杂的互动过程会产生正向影响[39]。
5. 总结与讨论
从社会情绪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概念界定、分类、相关主题、社会情绪的生成机制及其影响机制等方面出现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整体来看,过于重视那些微观个体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和宏观层面普遍性社会焦虑、紧张等情绪类型研究,忽视了积极性社会情绪可研究的价值。对于社会中成员共享的普遍社会情绪体验的形成机制并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系统的解释,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补充。
5.1. 强化社会情绪的理论研究
社会情绪作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这几门学科交叉的一个研究分支,应该考虑如何吸纳这些学科大量的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扩充自己研究的理论支撑。由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得出社会情绪研究的学者和机构分布图2、图3,可以发现分布散乱、缺少勾连。学者间联结与合作较少,研究较为孤立,同时机构间的交流也较少,应该打破学科、机构间壁垒,积极沟通交流学术成果。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scholars related to social emotions research
图2. 社会情绪研究有关的学者分布图
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institutions related to social emotions research
图3. 社会情绪研究有关的机构分布图
5.2. 关注社会阶层差异
当前对社会情绪的研究主要从广义的群体内部来讨论,将社会情绪纳入社会结构中进行思考,认为社会情绪是人们主观性体验,这种主观性体验既是当前社会分化的产物,也是透视社会结构及其问题的社会表征。主要集中在社会普遍存在的某些焦虑、紧张等情绪,鲜少有分析社会各个阶层中突出性的情绪问题,忽略不同阶层特性下社会情绪的差异。社会情绪的生成受到社会比较、同质性吸引、情绪感染等因素的影响,本质上其产生与社会互动有关,但不同阶层的互动关系是不同的,并没有细致分析呈现不同阶层互动的特性和氛围,对社会情绪的生成停留在普遍结构性背景,忽视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感受。
5.3. 重视比较研究
社会学中强调的比较研究能帮助人们理解各种社会现象的异同,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利用比较研究来分析社会情绪,能够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或同一阶段的不同时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揭示社会情绪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也能够从地区特征的维度进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地区的社会情绪特征;也能够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情绪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取其精华,拓宽研究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