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引,二者辩证统一、相互契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理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内容创新:丰富教育内涵、方法创新:注重实践体验以及载体创新:融合现代科技等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Abstract: 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German Ideology has rich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s and serves as a value guid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wo are dialectically unified and mutually compatib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ual innovation,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content innovation, enriching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method innovation, emphasiz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carrier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ng modern technology.
文章引用:马府爽.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 哲学进展, 2025, 14(3): 126-13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3105

1. 引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深入地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其创新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性活动,它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联系。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刻阐释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剖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多个维度,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洞见。

()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强调:“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 (p. 514)。人的需要作为推动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原始动力,其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整体进步的关键。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从基本的生存需要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人的需要体系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这种需要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马克思强调“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2]。这表明生产是满足需要的基本手段,而需要的不断发展又推动着生产的进步和创新。需要是人类行为动机的源泉,它激发人们产生各种行动的欲望。这些行为动机引导人类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劳动实践之中,通过劳动实践,人们能够满足自己原有的需求。而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又会催生出新的需求,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通过满足人的多样化需要来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已经得到满足的每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

() 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 (p. 330)”。唯有当个人的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方能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进而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前进与成长,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不同形式,进而催生了分工的产生,分工致使人们不再独立思考问题、解决疑难,而是简单、机械地从事某方面的工作,不利于发展个人的能力和素质,长此以往,这种分工模式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全面潜能释放。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分工的局限,鼓励个体参与多样化的劳动实践,以培养其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因此,人们应该促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和谐发展,提高个人的生产能力和素质,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

() 人的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个性的形成过程就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它表现为社会积极性主体不甘于受动性并冲破和超越这种受动性的限制而主动地、有选择地塑造自身的个性[4]。这种个性的全面发展被认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要求,这是因为个性的充分发展不仅涵盖了智力、情感、道德和身体等多方面的成长,而且还包括了个人独特性的培养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确立有个性的人”。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旨在促进生命各个组成部分健康、平稳发展的理念,它不仅强调了身体和智力的均衡成长,还特别注重情绪、意识以及其他心理要素的健全与和谐。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追求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其中包含了情感、认知、道德和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均衡进步。在这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下,人们不再受到物质匮乏的束缚,也不再被社会分工所局限,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社会环境为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平等和自由的氛围中,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人类的共同进步。

()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多个人的合作”[1] (p. 33)。“社会关系的完整性能在完整、多样、和谐的社会关系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所需的社会条件”[5]。全面丰富人的社会关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存在于特定的社会之中,其生存与进步依赖于具体的社会联系,并且会随着这些联系的演变而演变。人的发展方式、发展途径以及发展的水平,本质上取决于生产力,然而,它同样直接受制于在生产关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交往规则和技巧,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层。文化交流则能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之间的人们相互了解和沟通,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和谐。社会实践则让人们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职业,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社会和自己,为形成多样化的社会关系打下基础。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强调教育应致力于促进个体在智力、情感、道德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个体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其核心理念和方法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紧密相连。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共同构成了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价值引领:反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全面的能力的发展”,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方面[1] (p. 144)。这一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忽视了个体能力的培养。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更加注重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深度而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要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关注个体的生活世界,实现教育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张晓光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6]。这要求教育者在内容创新中,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价值引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应深刻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路径:通过“知情意行”转化促进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其理论根基深植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在认知维度层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化的理论传授建构主体的理性认知框架。在情感维度建构上,通过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塑造主体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归属,形成“集体记忆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认同为意志品质的锻造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主体意志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使个体在面对价值冲突时能够保持道德定力,最终在实践维度上实现知行合一,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7]。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载体,将理论认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种知情意行的系统转化机制,实质上重构了人的存在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知性教育与德行培养的二元割裂,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

() 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深度互嵌的结构性关联

人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包括道德品质、思想境界的提升,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高度契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帮助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这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定、内容设计、方法运用等方面,都体现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和追求。

() 理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内在需求,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一方面,要树立尊重受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以个体实际为基础,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有侧重地进行因材施教,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道德品质的塑造,应该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知识技能,又具备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探索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求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譬如实践启发式、谈论式等教学方式,通过这些方法来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创新,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 内容创新:丰富教育内涵

内容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旨在通过拓展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品质,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内容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深厚源泉。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道德素养。此外,时代新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时代要求。紧跟时代发展,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发展战略等内容融入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内容创新应着眼于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拓展,通过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深厚源泉。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文化自信,提升道德素养。

() 方法创新:注重实践体验

实践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感受、理解和领悟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社区服务平台、企业实践基地等,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二是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确保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周密的安排,我们要确保受教育者能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真正地获得知识和经验,从而在实践中受益匪浅。同时,教育者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亲身实践中收获知识和感悟,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

() 载体创新:融合现代科技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显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难以满足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的,因而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要积极顺应社会潮流,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并且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相应的辅助活动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图像、音频和视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8]。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育者可以展示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同时,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体验空间,让他们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5. 结束语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被广泛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导向之一。这一理论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实质和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一项旨在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将人的发展理论作为其核心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其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同时,这种发展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还能够显著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最终,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推动人们向着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不断迈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33, 144, 330, 514.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94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9.
[4] 骆静. 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个性[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河海大学, 2007.
[5] 朱青青.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时代意蕴[J]. 学理论, 2022(9): 25-28.
[6] 张晓光.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230.
[7]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92.
[8] 裴文庆.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1): 46, 5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