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社会兴趣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ocial Interest: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re Self-Evaluation
摘要: 本文选取967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小学生父母心理控制与社会兴趣的关系,及核心自我评价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社会兴趣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负相关,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兴趣呈显著正相关;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社会兴趣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967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social interes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re self-evaluation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social interes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core self-eval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re self-evaluation and social interes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ore self-evaluation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social interes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文章引用:苟芍. 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社会兴趣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J]. 心理学进展, 2025, 15(3): 319-32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3159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小学生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自我意识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在经历着快速的变化和发展,良好的心理发展基础有助于他们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Barber, 1996)。

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个体对自身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反映了个体对自己能力、价值和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期望(Bonneville-Roussy, Bouffard, & Vezeau, 2017)。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开始逐渐形成,并对他们的学习动机、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高核心自我评价的小学生往往更具自信心和积极主动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展现出较高的学习动力和适应能力;而低核心自我评价的学生则可能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发展(李洪玉,崔英文,何一粟等,2014)。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尤其是心理控制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黎建斌,聂衍刚,2010)。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引发孩子的内疚、焦虑等负面情绪来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限制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展。过度的父母心理控制可能会阻碍孩子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影响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张楠楠,2015),进而对其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兴趣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陈巍,2007)。

社会兴趣作为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关心以及愿意与他人合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心理倾向,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吴杰,郭本禹,2015)。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社会兴趣,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社会兴趣的小学生往往更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的社会适应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核心自我评价、父母心理控制和社会兴趣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中都起着关键作用。深入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为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探究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小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以及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兴趣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和干预措施,帮助家长和教师优化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1) 精准揭示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父母心理控制和社会兴趣的现状,详细了解小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特点、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个体差异。

(2) 深入剖析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明确父母心理控制的不同维度和方式如何影响小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进而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3) 系统探究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兴趣之间的关联,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如何影响小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关心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和能力。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为深入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通过探究核心自我评价、父母心理控制和社会兴趣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完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揭示家庭环境和个体心理因素在小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2) 实践意义,本研究的成果能够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对于家长而言,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引导家长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减少心理控制行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促进孩子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形成和社会兴趣的发展。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社会兴趣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问题与假设

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1) 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父母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小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低。

(2) 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心理控制与社会兴趣之间起中介作用。父母心理控制不仅直接影响小学生的社会兴趣,还会通过降低小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对其社会兴趣产生负面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深圳市某两所公立小学的3~6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105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回收105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100%。剔除83份无效问卷,最终收集有效问卷967份,问卷有效率为92.10%。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本研究采用Daniel. T. L. Shek编制的父亲心理控制量(CPPCS)和母亲心理控制量表(CMPCS)。两个量表题目相同,评分标准相同。各量表均共有10个题项,5个因子。5个因子分别是:无效情感(1~2)、人身攻击(4~5)、抑制言语表达(3)、过度控制(9、10)、取消爱抚(6、7、8)。量表采用4级评分,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2分表示不同意;3分表示同意;4分表示非常同意。所有条目的总分代表父母对子女心理控制的程度,分数越高表明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40,其中CMPCS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12,CPPCS的Cronbach’s Alpha值是0.926。

2.2.2.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本研究采用Judge等编制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ore Self-evaluations Scale,简称CSES),用于测量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的水平。国内的杜建政等学者于2012年修订了该量表的中文版,本量表适用于幼儿。该量表是一个单维度的自评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五级计分法,从1到5分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总分的范围为10~50分,分数越高说明被测者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833。

2.2.3. 社会兴趣量表

本研究采用台湾地区学者蒙光俊(2009)的中文版社会兴趣量表。该量表包括联结性、合作、同理心、尊重、贡献5个维度,共27题,无反向计分题。采用“完全不符合”1分、“很不符合”2分、“普通”3分、“很符合”4分、“完全符合”5点计分。将各项题目的得分情形加总,即可测得社会兴趣的高低状况,量表总分得分越高,则表示其社会兴趣越高,反之,量表总分越低则代表受试者社会兴趣程度越低。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为0.943。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1. 数据收集

在数据收集阶段,本研究主要通过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进行。在发放问卷前,研究人员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填写要求,强调了问卷填写的匿名性和保密性,以消除他们的顾虑,确保问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问卷发放过程中,研究人员积极协助学生解决填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题目,进行耐心解释,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并做出回答。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了初步筛选,剔除了填写不完整、答案明显随意或存在逻辑错误的问卷,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3.2. 数据处理

在数据分析方面,本研究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利用process模型4进行检验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心理控制与社会兴趣的中介作用。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文采用了Harman单因素检验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将三个研究变量父母心理控制、核心自我评价、社会兴趣纳入探索性因子分析中。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提取出9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24.10%,远低于40%的临界值。这表明在本研究中,不存在一个主导性因子能够解释大部分变量的方差,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较小(周浩,龙立荣,2004)。

4.2. 变量人口学差异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中三项数据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父母心理控制和社会兴趣的现状进行形变差异检验。结果显示,未发现明显性别差异(见表1)。

Table 1. Test of gender differences among variables

1. 各变量的性别差异检验

t

p

核心自我评价

34.41 ± 7.60

35.77 ± 7.49

2.806

0.005

父心理控制

15.64 ± 7.21

17.38 ± 8.08

3.516

0.005

母心理控制

15.41 ± 8.13

15.91 ± 7.95

0.973

0.330

社会兴趣

105.77 ± 18.42

105.25 ± 19.28

−0.420

0.675

4.3. 各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对全部样本的几个变量进行person相关分析。数据如下:(见表2)。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research variables (n = 976)

2.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n = 976)

M ± SD

1核心自我评价

2父心理控制

3母心理控制

4社会兴趣

1核心自我评价

±

1.000

2父心理控制

±

−0.372**

1.000

9

3母心理控制

±

−0.381**

0.617**

1.000

4社会兴趣

±

0.404**

−0.120**

−0.116**

1.000

注:**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根据表2的相关分析得出,核心自我评价、父心理控制、母心理控制和社会兴趣变量间相关性显著,其中,父心理控制(r = −0.372)和母心理控制(r = −0.381)均与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父心理控制(r = −0.120)和母心理控制(r = −0.116)均与社会兴趣显著负相关,社会兴趣(0.404)与核心自我评价间正相关。综上所述,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父母心理控制和社会兴趣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父母心理控制对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兴趣均有负面影响,而核心自我评价对社会兴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4.4. 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心理控制与社会兴趣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为了深入探究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心理控制与社会兴趣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Hayes开发的SPSS宏程序中的Model 4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并使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检验方法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验证,将样本量设置为5000,置信区间设定为95%。

分别以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为自变量,核心自我评价为中介变量,社会兴趣为因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表4所示:

Table 3. Test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re self-evaluation between fathers’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social interest

3. 核心自我评价在父亲心理控制与社会兴趣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路径

效应值

标准误

t值

p

父亲心理控制→核心自我评价

−0.364

0.029

−12.455

0.000

核心自我评价→社会兴趣

1.040

0.029

13.148

0.000

父亲心理控制→社会兴趣

−0.293

0.078

−3.759

0.000

(中介效应)父亲心理控制→核心自我评价→社会兴趣

−0.379

0.018

−20.669

0.000

Table 4. Test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re self-evaluation between mothers’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social interest

4. 核心自我评价在母亲心理控制与社会兴趣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路径

效应值

标准误

t值

p

母亲心理控制→核心自我评价

−0.359

0.028

−12.807

0.000

核心自我评价→社会兴趣

1.050

0.079

13.231

0.000

母亲心理控制→社会兴趣

−0.271

0.075

−3.612

0.000

(中介效应)母亲心理控制→核心自我评价→社会兴趣

−0.377

0.017

−21.629

0.000

表3表4中可以看出,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对核心自我评价的效应值分别为−0.364和−0.359,且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父母心理控制显著负向预测核心自我评价,即父母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小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低。核心自我评价对社会兴趣的效应值分别为1.040和1.050,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核心自我评价显著正向预测社会兴趣,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小学生的社会兴趣也越高。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对社会兴趣的直接效应值为−0.293和−0.217,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父母心理控制对社会兴趣存在显著的直接负向影响。

进一步分析中介效应,结果显示中介效应值为−0.379和−0.377,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心理控制与社会兴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意味着父母心理控制不仅直接对小学生的社会兴趣产生负面影响,还通过降低小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间接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兴趣。

5. 分析和讨论

5.1. 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父母心理控制和社会兴趣的现状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处于中等水平,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发展持有积极态度,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父母心理控制方面,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孩子的心理控制行为,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父母权威以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有关。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往往会通过让孩子产生内疚感等方式来促使孩子遵守规则、努力学习 。然而,过度的心理控制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小学生的社会兴趣也处于中等水平,小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也愿意关心他人,但在实际行动中,可能受到自身能力、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5.2. 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讨论

本研究证实了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心理控制与社会兴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父母心理控制不仅直接对小学生的社会兴趣产生负面影响,还通过降低小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间接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兴趣。父母的心理控制行为,如过度的批评指责、不合理的要求等,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认为自己不够好,从而降低核心自我评价。而低核心自我评价的孩子在面对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时,会缺乏自信和积极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与关心减少,进而表现出较低的社会兴趣。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父母的心理控制行为会打破孩子心理发展的平衡,影响孩子自我认知的形成。当孩子长期处于父母的高心理控制环境中,他们的自主探索和自我表达受到限制,无法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导致核心自我评价降低。而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个体对自身的总体评价,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动机和社会交往态度。低核心自我评价的孩子会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产生怀疑,缺乏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从而导致社会兴趣下降。在家庭中,父母总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格控制,孩子可能会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在学校里也会变得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对同学的事情漠不关心,这就是父母心理控制通过影响核心自我评价,进而影响社会兴趣的具体表现。

5.3. 研究结果的教育启示

基于本研究的结果,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兴趣,减少父母心理控制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认识到过度的心理控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决策空间。当孩子面临选择时,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引导,但最终的决定权应交给孩子,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避免使用引发内疚、收回关爱等心理控制手段。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以平和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经过,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让孩子产生内疚感。

在培养孩子的核心自我评价方面,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对孩子的积极行为和良好表现给予具体、真诚的赞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提升核心自我评价。家长也要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引导孩子将失败视为成长的机会,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坚韧精神,使孩子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轻易否定自己。

对于提升孩子的社会兴趣,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社区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家长自身也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展现出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的行为,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促进孩子社会兴趣的发展。

5.4.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从多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父母心理控制、核心自我评价与小学生社会兴趣关系的认识。在研究对象方面,应扩大样本范围,不仅要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的小学生,还可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其他年龄段,如幼儿、青少年等,以探究不同成长阶段三者关系的变化特点。通过纵向研究,跟踪同一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情况,深入了解父母心理控制对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兴趣的长期影响,为个体的全生命周期发展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在研究方法上,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除问卷调查法外,增加实验法,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人为操纵父母心理控制变量,观察小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兴趣的变化,更准确地验证因果关系。运用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观察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行为,以及小学生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获取更真实、客观的数据。结合脑电技术、眼动追踪等生理测量方法,从神经生理层面揭示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机制,为研究提供更深入的生物学依据。

在研究内容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除核心自我评价外,探索其他可能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如情绪调节能力、同伴关系、学校氛围等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社会兴趣之间的作用。研究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小学生是否能够缓冲父母心理控制对社会兴趣的负面影响,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是否起到调节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理论模型,全面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 陈巍(2007). 3-5岁儿童自主性与母亲心理控制水平的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 黎建斌, 聂衍刚(2010). 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8(12), 1848-1857.
[3] 李洪玉, 崔英文, 何一粟, 等(2014). 核心自我评价研究综述. 心理与行为研究, 12(3), 400-406.
[4] 吴杰, 郭本禹(2015). 社会兴趣: 概念、测量以及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3(5), 871-878.
[5] 张楠楠(2015). 小学生父母心理控制、自尊与社会退缩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6] 周浩, 龙立荣(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6), 942-950.
[7] Bonneville-Roussy, A., Bouffard, T., & Vezeau, C. (2017). Trajectories of Self-Evaluation Bia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arental Antecedents and Academic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63, 1-12.
https://doi.org/10.1016/j.jsp.2017.02.002
[8] Barber, B. K. (1996).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 Child Development, 67, 3296-3319.
https://doi.org/10.2307/1131780
[9] Ladd, G. W., & Profilet, S. M. (2018). The Child Behavior Scale: A Teacher-Report Measure of Young Children’s Aggressive, Withdrawn,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1008-1024.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32.6.1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