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二语习得学科史上,语言迁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常会无意识地将母语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运用到二语学习中,由此产生的现象叫作语言迁移,也称为母语迁移,而这种迁移有时候是正向的,有时候是负向的。Kholood Saigh和Norbert Schmitt (2012)探讨了母语为阿拉伯语的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形式方面的负迁移问题[1]。这些学习者在处理英语短元音和长元音的过程中,受到了母语的影响,使其拼写和识别英语单词的方式与母语学习过程相似,导致他们在英语元音拼写方面存在困难(“元音盲”) [1]。Paul Anthony Dissington (2018)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揭示了母语与二语学习之间产生负迁移的联系,通过研究智利西班牙语使用者由于母语负迁移而导致的常见词汇错误,旨在分析由这些错误产生的系统教学和实践的影响[2]。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角度看,汉语的内容、特点和思维等无疑也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诸多负迁移,包括词法、句法和语篇方面等方面的负迁移,而这些负迁移现象最能直观地反映在英语写作中。郜进(2012)认为在句法结构和规则上,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存在很大的不同[3]。英语重形合,句子从属关系大都是用连接词表达出来,达到语言形式的完整。汉语重意合,不拘泥于形式逻辑的束缚。因此,受此类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易出现主谓一致性、词序、流水句、兼语结构等方面的句法错误,写出“中国式英语”[3]。中英文的代词在形式上和用法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值得提出来进行比较详尽的对比和研究以使学习者更好地克服汉语对英语代词学习的负迁移。
2. 母语负迁移的概念
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看,母语正迁移和母语负迁移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两种主要影响。当母语的语言规则与目的语形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的正迁移现象会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这种正迁移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当两种语言的词汇类似时,母语词汇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第二语言词汇的掌握;句法结构的相似性也有助于学习者更快地理解和应用目的语的语法规则。然而,当母语的语言规则与目的语形式存在显著不同时,母语负迁移现象便会出现。这种负迁移会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使学习者在表达和理解时遇到困难。例如,英语学习者在面对复杂的从句结构时,可能会因担心犯错而避免使用,转而采用大量简单句进行表达,这实际上是母语负迁移的一种体现,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英语语言的自然和简洁原则。同样,对于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来说,英语的语法和词汇规则也可能成为他们理解和表达汉语的障碍。
母语负迁移在外语学习中是难以避免的,它普遍存在于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正如Lado (1957)所指出的,母语负迁移是外语学习中的一大阻碍,外语与母语差异的大小很大程度决定了外语学习的难易程度[4]。通过正迁移,学习者可以轻松地掌握两种语言间的相似之处;而负迁移则因这些差异而产生,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难度。Gass和Selinker (2001)也强调了这一观点[5],他们指出学习第二语言或新知识时,除了目标语本身的难度外,母语的影响也是导致学习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4] [5]。
3. 理论基础
3.1. 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理论在探讨母语迁移现象中扮演着核心角色。Fries (1952)率先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是一个关键的参考点,通过对比母语和目标语,我们可以预测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6]。1957年,对比分析理论随着《跨文化语言学》的出版而正式诞生。Lado进一步指出,当新知识与母语存在关联时,学习难度会相应降低;反之,当差异显著时,学习难度则会上升[4]。通过对比目标语和母语之间的异同来促进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并预防负迁移的产生是对比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对比规律,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减少他们在二语学习中的错误发生率。
3.2.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由Selinker (1969)提出,他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且独立的语言系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结果[5]。中介语在语言学习的初期阶段通常较为简单,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一系统逐渐变得复杂。它不仅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静态截面,也代表了从学习开始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动态过程。由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总是存在差异,中介语错误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
现代语言学家普遍认为,中介语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现象。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深入,中介语也在不断发展,其间的错误也是语言进步的一部分。为了有效实现语言教学的目标,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识别、分析和纠正中介语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错误。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万州某中学初三年级的2个班的学生为样本,旨在研究母语对初中生英语写作中代词的负迁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万州某中学初三年级十八和二十班的共102名学生,其中男生55名,女生47名,两个班本学期期中考试英语平均分为92分。
4.3. 研究方法
语料分析法:笔者收集了万州某中学初三年级十八和二十班两个班共计102名学生的期中考试作文试卷(部分见附录)。由于期中考试采用的是正规的考试形式,因此收集到的作文试卷都是比较规范且有效的样本。然后对各份作文试卷中出现的有关代词误用的现象进行标记、记录、分析和归类。
4.4. 研究过程
在对比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对102份作文试卷逐一阅读,对其中出现有关代词误用的现象进行标记、记录、分析和归类。
4.5. 研究结果分析
笔者在经过对102份作文试卷的阅读和分析后,归纳出以下四种主要误用情况,分别是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误用、主格与宾格误用、形容词性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误用以及反身代词误用,误用频率和所占百分比如表1所示。
Table 1. Statistics of various errors
表1. 各类错误统计
错误类型 |
频数 |
占百分比 |
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误用 |
6 |
21.43% |
主格与宾格误用 |
12 |
42.86% |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误用 |
4 |
14.3% |
反身代词误用 |
6 |
21.43% |
总计 |
28 |
100% |
1) 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误用。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是放在名词前面来修饰名词的一种物主代词,它具有形容词的特性,常放在名词前面作定语,表明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是“谁的”,如“my”“his”“our”等。英语中的宾格是一个名词, 在英语句子中表动词的直接宾语或用作介词的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由于汉语词法没有区分这两种类型的代词,因此在英语学习之初,学生在写作中经常混淆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
例句1. It is also no difference to me to agree with his. (S3)
分析句子可以得知学生想表达的意思是“同意他”“他”在这里位于动词短语“agree with”后面,所以应该是要用宾格形式,即“him”,而学生在这里用的“his”是人称代词“he”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误把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形式用成了宾格形式。在汉语中的“他”,主格形式和宾格形式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会给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造成一定的负迁移。
例句2. But I unforgettable people is teacher Jiang. (S30)
本例句中,学生想表达的意思是“但是我难忘的人是江老师”,但是在英文中想要表达的“我难忘的人”正确的形式是“My unforgettable people”,人称代词要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形式,而在汉语表达习惯中往往不需要表达成“我的难忘的人”,因此汉语与英文中不同的表达习惯会对学生代词误用产生一定的负迁移。
2) 主格与宾格误用
英语和汉语都有主格和宾格,主格形式通常放在动词的前面作为句子的主语,而宾格形式通常放在句子的末尾或中间部分作为动词和介词的宾语。汉语中主宾格词形没有变化,其变化主要反映在语义上。在英语写作中,主宾关系则要按照规则进行变化,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经常会误用主格与宾格。
例句1. Her let my school life full of warm and love. (S17)
学生想要通过该例句表达的意思是“她让我的学校生活充满温暖和爱”。该句中的“她”是主语,因此要用主格形式,即“she”,而例句中用的“her”是宾格形式。在中文中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并没有形式上的差异,所以“她”的主格和宾格都是“她”,但是在英文中,“she”的宾格必须是“her”。
例句2. Why she can let me unforgettable. 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she. (S30)
学生通过该例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为什么她让我难忘,那现在让我来告诉你关于她的一些事儿吧”,该例句中学生并没有区分“she”的主格和宾格,正确的人称代词形式应该是“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her”。
例句3. He helped my to go out of danger. (S39)
该句中,学生想表达的意思是“他帮助我脱离了危险”“我”位于谓语动词“helped”之后,因此在该句中作宾语,英语中要用“我”的宾格形式“me”,所以正确的表达是“He helped me to go out of danger.”
3) 名词性物主代词与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误用
在英语中,代词是指代名词或句子的词,包含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两种特殊形式。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要放在名词前起修饰作用,意思是某人的,如his,her和its,当一个已知的名词被提及时,通常使用名词性物主代词,如mine,ours,yours。由于汉语中没有这种代词的区分方法,在英语学习的早期阶段,学生容易忽视这类代词的使用。
例句1. He is always there helping ours English and use humorous words to let us happy. (S35)
学生通过该例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他总是帮助我们的英语学习以及用幽默的语言让我们开心”,句中的“我们的”放在名词“英语”之前修饰该名词,因此应该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our”,正确的表达是“He is always there helping our English and use humorous words to let us happy.”该生把名词性物主代词误用成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汉语中没有区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所以往往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难以区分两种代词形式的用法。
例句2. Hers encouragement makes me full of energy. (S59)
学生通过该例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她的鼓励让我充满能量”。和例1相似,这里句中的“她的”是要修饰“鼓励”,所以要用人称代词“she”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形式,即“her”,该句正确的表达是“Her encouragement makes me full of energy.”学生也是混淆了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形式。
例句3. They like family of my. (S82)
学生通过该例句想表达“他们喜欢我的家庭”,学生本可以简单表达为“They like my family”,但学生既然用了以上例句,那么正确的表达应该是“They like family of mine”构成双重属格结构,这属于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之间的误用。而在汉语中,无论是“They like my family”还是“They like family of mine”,都翻译成“他们喜欢我的家庭”。
4) 反身代词误用
英语中反身代词要与它所指代的名词或代词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带有强调的意思。在汉语中也有反身代词的用法,但在表示人称复数时,单词词形并无变化,在英语中则要做出变化。
例1: Doing exercise is a good way for relaxing ourself. (S90)
学生通过该例句想要表达的是“锻炼是一个放松我们自己的好方式”。反身代词在英语中表示强调的意思,在人称和数上要与所指代的名词或者代词保持一致。在汉语中,“我自己”和“我们自己”仅仅是“我”和“我们”的区别,但是在英文中,“my”要变成“our”,“self”要变成“selves”,因此本句正确形式为“Doing exercise is a good way for relaxing ourselves.”
中介语理论提出者Selinker认为,由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总是存在差异,中介语错误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现代语言学家普遍认为,中介语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母语负迁移而将某些代词误用,实属正常现象,老师应该从心理上接受和理解学生所犯的代词误用情况,尽可能结合学生角度和自身经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等,以减少母语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负迁移。
5. 教学建议
5.1. 明确英汉代词体系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中英文代词用法的系统对比。教师应系统对比汉语和英语在代词使用上的差异,让学生明确两种语言在代词种类、用法和位置等方面的不同。如教师可以整理归纳一个中英文代词变形对照表,方便学生直观地区分中英文代词的形式和用法的不同,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展示学生常犯的人称代词错误,如主格、宾格混用,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混用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差异的理解。
5.2. 增强跨文化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心接受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现象,让他们明白母语对二语学习本身就是有负面影响的,因此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人称代词用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母语对二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适时介绍英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称代词的使用等。另外老师可以针对性地找一些包含人称代词较多的英文原著、新闻和文章让学生们进行阅读,提升对英语中人称代词用法的感知和理解。
5.3. 培养批判性思维
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问题分析。教师要鼓励学生分析自己在写作中人称代词使用的问题,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思考如何避免类似错误。还可以邀请同学分享自己如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如何更正和避免再犯类似错误的心得体会,营造出一种不会犯错误而羞耻,敢于分享犯错和改错心得的一种和谐包容的氛围。二是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人称代词误用现象进行反思与评估。首先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等是否还可以优化,从而减少母语对学生人称代词使用的负迁移。其次教师要及时评估和反馈学生的人称代词使用情况,从而使学生及时发现和克服人称代词使用方面的问题。
5.4.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发现和发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人称代词的教学上。比如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语境中练习使用人称代词,多感官多情景增强他们对人称代词的感知和体验。教师还可以利用技术工具,比如一些在线平台、语法检查工具等等,辅助学生进行人称代词使用的练习和纠错。
6. 结语
本文就母语对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代词的负迁移进行分析,得出母语对初中生英语写作中代词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误用、主格与宾格误用、形容词性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误用、反身代词误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如使学生明确英汉代词的体系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学方法。无论是中国的外语学习者还是其他国家的外语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不论是对比分析理论还是中介语理论,都认为这种负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师都要清晰地认识和接受它。教师可以尽量创新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减少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学生也可以尝试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来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附录:部分学生作文样本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7 S18
S30 S37
S39 S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