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事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DOI: 10.12677/ces.2025.13317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匡纾含, 李秀娟*, 岳彩德, 李思羽: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时事事例环境学概论Current Affairs Cases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摘要: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如果按照教材内容采取传统讲授法容易流于枯燥。文章探讨了将时事事例引入高校环境学概论课堂教学,在以三大污染及相关环境政策类知识为主线的基础上加入相关性强的时事事例,结合实践应用效果,发现该方法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其参与度,用之于课堂行之有效。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is a fundamental course for environmental majors. If taught traditionally based solely on textbook content, it can easily become dul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examples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universities. By incorporating relevant current affairs examples into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pollution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combining this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 outcomes, it is found that this method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but also increases their engagement. It proves to be highly effective in the classroom.
文章引用:匡纾含, 李秀娟, 岳彩德, 李思羽. 时事事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3): 228-23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3177

1. 引言

对于环境学概论这门环境学最基础的学科来说,里面多的是常见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无聊,兴趣寥寥。随着我国近些年来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与环境有关的时事事例越来越多,将时事事例引进环境学概论的课堂,使上述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但要想用好这一方法,则需要教师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及时搜集最新事例,并在事例的筛选上多下功夫,方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

2. 时事事例引入教学法

时事事例教学法是根据知识点,寻找合适的时事事例引入课堂,与所讲授的知识点有机结合、扩展、延伸,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1]。时事事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法是以一个具体的事例为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多个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者、组织者身份,既要做好讨论开局,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和运用。但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存在“被中心”、“被自主讨论”、“被自由交流”、“被积极分享”的情况,于教学实践并无益处[2],我国也有学者指出新式课堂教学模式里存在“热闹却又低质量”[3]的教学现状。但时事事例教学法则更加机动灵活,可以随时根据课堂知识点插入,可以随时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而且,相对于案例教学以一个大的案例贯穿整个课堂不同,时事事例教学法可以针对多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进行应用,与知识点的融入也会更加自然。这一方法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 [5]

3. 时事事例教学法在环境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将事例教学应用于环境学概论的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3.1. 时事事例

目前高校课堂的环境学概论引用时事事例良莠不齐,有些仅限于以知识为基础的事例,缺少联系实际;有些事例年代久远,学生很难产生真正的共情;有些事例是教师从“百度”等网页上搜寻来的,有些过于偏向科普(比如“秒懂百科”中的概念解释内容),缺少面向环境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深度和专业性。

3.1.1. 教材中涉及时事事例数量少且偏于老旧

当前环境学概论权威教材虽然经过多个版本,但仍然难以紧跟最新法规政策、时事事例。而且,选入书中的时事事例数量普遍偏少,事例引用过少导致事例对知识点的覆盖不足,难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奚旦立的《环境学概论》(第二版),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部分,关于土地荒漠化部分仅仅引用了1958~1975年的苏丹撒哈拉沙漠蔓延情况和亚太地区受到荒漠化影响的雨灌作物地和灌溉作物地的面积。而且,当前教材中的多为公众所熟知的老旧事例,如胡筱敏的《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部分,关于“公用资源超过最大持久量的原因”部分,引用的事例是新英格兰地区龙虾捕捞导致海区龙虾捕捞量的大幅度下降。该事例年代久远,远不如引用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加拿大纽芬兰渔场被迫禁渔关闭更能引起学生兴趣。其他诸如伦敦烟雾事件、八大公害、酸雨导致德国大理石女子雕像破坏事件更是为环境学、生态学的多门课程所反复引用,如果只是泛泛而言而不从新的角度挖掘亮点,将会把学生的兴趣消磨殆尽。

3.1.2. 课堂中引入的时事事例与当下脱轨

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培养的学生大多就业于中小企业,而非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然而,学生在校听到的事例大多与央企、国企、外企等大型知名企业相关,这就导致学生听到的知识与他们学生时期去企业开展的实践训练课程相脱离,与他们毕业后就业的企业状况相差甚远,使他们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还有的事例过期但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比如关于我国环保制度方面,奚旦立的《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在“环境与法”部分列有“排污收费制度”,实际上我国在2018年就已经出台了《关于停征排污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财税〔2018〕4号,企事业排污费已经改成了需要向税务部门缴纳的“环保税”,排污费制度已经作废,但该教材一直停留在2014年的版本,并没有最新版本发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及时跟进最新政策法规,对于教材内容做到必要的更新和补充。

3.1.3. 引用事例喧宾夺主

有的事例时效性挺强,内容也很吸引人,但在引用过程中却容易造成将大量时间用在对于事例的解读和延伸上,与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关联较少,容易造成喧宾夺主,背离了时事事例教学法的初衷。

3.2. 教师方面

3.2.1. 事例教学停留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方面

由于环境学概论多为非量化的知识点,因而许多教师采用的是“引入时事事例让学生积极讨论”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往往给出一个事例就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而没有进行深度的引导,教学效果往往止于“踊跃发言”、“发散性思维”、“展示了参与的热情”方面。至于探讨的结果,却很少进行及时归类和有效分析。

3.2.2. 教师对于事例的运用不够得当

时事事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理论知识功底、掌握事例教学方法,更需要有持续学习的习惯和态度。当前普遍存在的状况是教师缺少主动学习精神,事例储备不足,政策类知识尤为缺少。有的选用事例过于牵强,不能将本节知识点进行有机串联,给人生拉硬拽之感。有的对于事例的引用出于猎奇方面,没有对事例和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无法使学生对于知识进行高效地吸收。个别教师选用负面和消极的时事事例进入课堂,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可以从负面事例中吸取教训,殊不知可能会适得其反[6]

3.3. 学生方面

环境学概论虽然是环境专业的必修课,但由于属于基础理论课,其覆盖范围较广,深度相对来说偏于浅显,所以很多学生抱着平时听不听都无所谓,只要考试前好好准备考试就可以通过的心态,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事例式教学的有序开展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找最新的政策法规和事例事例,但现实中往往学生由于时间有限或心理的怠惰,造成实际上事例法教学课时参与度不高。一般是教师随机提问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根据经验,考虑到整体授课的时间安排,一般一节课只能随机提问3~4个同学,而对于能够体现主动积极参与的抢答,抢答率一般只有“50%~60%”,可见抢答的参与度并没有如预期那么高。

4. 时事事例教学法在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4.1. 事例方面

4.1.1. 充实事例数量

及时跟进“生态环境部”官网,特别是其中的“环境要闻”、“地方快讯”,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环境动向、各地试点亮点。及时关注所在省份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官网,将一些时事热点事例及时补充进事例数据库,并通过智慧树等方式推送到班级群,方便学生提前预习。发动每个学生积极搜寻事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在每节课安排3~5个学生进行资讯分享环节,每个学生2分钟以内,要求其分享的资讯时效性强、有新意,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增加自己的事例库。同时,也要注意到,随着现在小红书、抖音在学生们中间的盛行,跟环境有关的各类资讯层出不穷,有些为了博取流量,往往采取夸大事实或者片面解读的方式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们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很容易被带入主播的偏激情绪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咨询分享后能够进行适当点评,并及时纠偏,以保障资讯分享的效果积极正向。

4.1.2. 合适事例的选择

本着新颖、积极、能够与知识点结合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事例,同时不为问题设置标准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讨论空间。比如在清洁能源核能这一部分,可以以日本核污染废水排海为事例让学生就核能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在固体废弃物污染及治理这部分,可以引入我国新成立的资源循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其各大股东主要负责治理的固废类型展开阐述;在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方面,可以引入“一带一路”国家发电厂废气治理的事例与教材中氮氧化物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进行结合。还可以与当地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使之成为“近距离可及可感”的教学事例,还可以引导学生就企业遇到的难题展开头脑风暴进行讨论,更加接地气。

4.2. 教师方面

教师应大胆尝试,不断引进新的时事事例,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教师分享的时事事例也要做到客观真实,最好标注出处和时间,不能为了强调某些知识点而对于数据进行随意夸大。如果涉及到视频事例,则应力求视频中语言稳重大方,少用AI合成的语音,避免油腔滑调、杜绝脏话俚语。同时,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给以引导,防止方向跑偏,要具有收放自如的能力,做到对于时事事例“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并在此过程中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方法。同时,可以在单元测试、课后作业中布置一些与时事事例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养成日常主动关注分析环境时事的良好习惯。

4.3. 学生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时间、作业数量进行合理地分配,可以将学生对于事例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作为课堂表现成绩的一部分。此外,还应该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时事事例讨论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并能尊重别人的发言。在面对与环境时事有关的测试、作业时,要拓宽思路、积极思考,养成正确看待、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时事事例教学是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其时效性强、贴近现实而容易引起学生共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看待环境问题的能力。但从环境学概论教学实践来看,事例教学法在实施中不免会遇到一些误区。教师只有通过丰富充实事事例资源、优选相关性强的时事事例并加以适当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知识内容服务,达到时事事例教学法预想的效果。

基金项目

该论文获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博士基金“南四湖表层沉积物及水生生物中砷元素形态价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sgybsjj2020-05)、2024横向课题项目“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最新政策法规搜集汇总与初步分析”(30520060)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林兴龙. 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分析[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1, 32(3): 133-135.
[2] 周序, 张春莉, 王玉梅. “学生中心”: 一种被给予的观念——基于高校师生的诉说[J]. 现代大学教育, 2021, 37(4): 32-39+111.
[3] 王洪才, 李湘萍, 卢晓东, 等. “推进一流本科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笔谈) [J]. 重庆高教研究, 2019, 7(1): 23-46.
[4] 樊蓉. 社会热点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 2022.
[5] 徐本岩, 陈子婴. 时事热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及路径和方法探讨[J]. 农场经济管理, 2022(8): 60-62.
[6] 秦娟华, 陈蕊花. 时事新闻热点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2(2): 91-9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