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新教材语篇中文化意识的呈现与教学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Discourse of New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摘要: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文章深入分析了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文化意识的内涵、呈现方式及教学策略,强调了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语言学习效果。
Abstract: Cultural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a crucial means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 The author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s, presentation mode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new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emphasi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Furthermore, spec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outcomes.
文章引用:刘洁, 周啟胜. 高中英语新教材语篇中文化意识的呈现与教学策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3): 239-24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3179

1.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对学科课程目标进行了全面重构。新课标将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聚焦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个关键方面[1]。其中,文化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角色日益突出。

鉴于当前文化与交流日益交融的趋势,加强文化融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已成为当前以及未来英语教育中的核心任务之一[2]。英语教材中的语篇是教师引导学习者接触并深入了解众多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及文化背景的重要途径,通过多样化的呈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方式,新教材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语言学习效果。为此,本文拟从解读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的内涵出发,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详细剖析语篇中的文化意识元素并提出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2. 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的内涵

2.1. 认识文化教学意义

依据新课标,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1]。基于此,从人与社会的主题视角,新课标揭示了英语学习在帮助学习者认识与了解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世界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从人与自我的主题视角,新课标提出了通过对多元文化的学习、理解和包容,形成做人做事的基本品德和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素养需求。语言课堂应站在育人视角看文化,体现语言教学的教育性特征,进而带给学习者文化思想、情感或价值观的启迪与教育,从育人的高度看待文化教学。

2.2. 确定文化意识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文化意识目标为: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1]

由此可见,目标构建强调“方式”和“结果”的整合,目标实践路径明确。具体而言,学习方式包括获取文化知识、领悟文化内涵、辨析文化异同及提炼文化精髓的各种路径。而学习结果则分为两个维度,展现了由“文化能力”至“文化品格”的递进逻辑。其中,文化能力体现在跨文化交流及对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上;文化品格则是更深层次的人文素养与价值导向,它涵盖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塑造自尊、自信、自强的个性特质。

2.3. 建构文化知识体系

新课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系统构建了文化知识。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服饰风格、建筑风格、交通方式,以及相关的创新成果等;而精神文化则涵盖了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教育体系、历史传承、文学艺术,同时也包含价值观念体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取向、社会行为准则与民俗风情等。鉴于此,新课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系统构建了文化知识,分别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设定了核心主题语境[1]。这些主题语境及其主题群,不仅界定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学习的范围,更为语言学习活动提供了富有意义的语境。

2.4. 整合课程基本要素

依据新课标,课程内容六要素(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1]。基于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语言教学需紧扣主题,从综合视野解读与处理语篇信息,旨在推动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巧提升、文化深层次理解、多元思维能力培养、价值观念辨析以及学习策略有效运用这六大方面的综合进步与发展。

语言的社会文化性确立了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借助语言得以传播。若无语言的承载,文化将难以展现和延续;相反,若脱离文化,语言便成为无意义的符号系统。鉴于此,阅读语篇应当促进主题语言知识的掌握,并推动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发展;同时,还需深入剖析和阐释文本中隐含的文化知识与深层文化意蕴,以实现对主题文化的深刻感知、理解、内化及应用迁移。

3. 高中英语新教材语篇中文化意识的呈现

3.1. 认同中华文化

高中英语新教材所选语篇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文物古迹、传统节日、书写体系、诗词歌赋及绘画艺术等,这些元素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学、文化学、书法艺术、美学及文学等领域的丰富内涵。无论这些文化元素以何种形式展现,它们均可被视为文化的“记忆库”,在构筑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以及强化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精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源泉[4]。它对于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激励学生主动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在全球文明演进中的关键地位,领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进而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

1) 坚定理想信念:例如必修二第一单元语篇Promoting Culturethrough Digital Images一文讲述了热心保护文化传统的专家和研究者通过将莫高窟进行数字图像化后,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向学生们传授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方法。同时,也启发学生文本也是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重要性的一种方式。传达了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坚定自信等核心的价值观念。

2) 培植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必修一第五单元语篇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是关于中国文字演变历程的说明性文本。该语篇从历史的视角切入,重新审视中国汉字系统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推出文字在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连接”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自信。学生能够追溯中国汉字的历史脉络,把握汉字与中华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联系,并积极思考汉字体系在国家进步历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有利于学生认识汉字的重要价值,学习中国历史,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奋斗精神:例如选择性必修一第五单元A Pioneer for All People以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这一事件为核心,描述了他为消除饥饿所做的努力、贡献及影响,赞扬了这位“全人类的先驱”的悲悯之心、使命感、创新能力、淳朴品质和执着追梦的精神。该语篇旨在通过探讨农业先驱获得的创新型研究成果对解决世界饥荒的积极意义,歌颂袁隆平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认识农业与农业创新的重要性、树立崇高理想,学习袁隆平为温饱问题着想并奋斗终身的精神。

3.2. 理解外国文化

新课标倡导学生深入了解外国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在对比分析、鉴赏、评价及深刻反思中外文化差异的过程中,拓宽自身的国际视野,增进对不同地域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评判标准[5]

1) 异国风土人情特色明显: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涵盖文史知识、民俗习惯及旅游体验等多个维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与综合素养,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与生活经历,对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深入理解外国文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以必修二第二单元语篇“Travelling around: Travel Peru”为例,该语篇主题聚焦“探索秘鲁”,学生通过研读关于南美洲国家秘鲁的介绍及旅游手册,能够全面了解该国的旅游资源,同时深入探索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及自然景观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阅读和学习本文,学生能认识并欣赏秘鲁美丽独特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增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非英语国家文化的契机,拓宽学生的国际认知视野。

2) 科学技术发展渗透其中。例如选修一第二单元Looking into the Future是介绍未来智能家居的科技类科普说明文。该语篇主题是“了解智慧家居的优缺点”。在当今社会中,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带来了许多便利,也带来了许多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对该语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技术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并思考这些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本单元不仅仅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简单眺望,更是一次深刻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契机,旨在培养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未来负责的态度。

3.3. 形成跨文化认知

语言知识的掌握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增进,尤其在跨文化交流的情境中,人们更加重视语言的实用性。因此,语言学习不仅涵盖跨文化知识的获取,更在于跨文化技能的培养与提升[6]。学生需深入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现出交际的得体性与高效性,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内化跨文化语用准则,指导他们在不同场合下做出得体的跨文化言语反应。

例如必修一第二单元“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介绍了英语的起源、演进历程、变化动因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此主题的深入探讨,旨在加深学生对英语,特别是其动态发展脉络的理解。本课旨在为学生英语学习之旅开启一扇窗,让他们洞察语言变迁的脉络,理解为何除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外,还存在印度英语、加拿大英语等。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在领略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培养跨文化意识与全球视野。

4. 高中英语新教材语篇中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于传播本土优秀文化及领悟国际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实践价值。笔者认为,在高中英语课程中,应增加英语文化教学内容的比重,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交流技巧,从而确保新课标中关于文化教育的目标得以有效落实,并顺应高考中对文化意识考察日益重视的趋势。

4.1. 立足教材实际,拓宽文化视野

首先,高中英语教材中富含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包含丰富的英语国家历史、人文及文化背景知识,涉及政治、历史、生活哲学、价值观念、民俗风情等多个维度。这些元素与语言知识紧密相连,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需超越这一层面。其次,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材要求教师需具备挖掘教材深层知识的能力,教师需深入解析文化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差异,体会语言表达特色,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深刻洞察中西方文化精髓[7]。最后,高中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汲取文化背景、塑造文化品格的关键阵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融入文化实践活动,以培养其跨文化理解力。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分析,探究母语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之间差异产生的根源,并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拓宽文化视野。

以必修一第三单元“Sports and Fitness”为例,教学流程可依据物质与精神两大文化知识维度划分为三个层次:首要层次在于引领学生探索全球各地的特色体育项目、知名运动员及重大体育赛事;其次,引导学生理性审视体育赛事,领悟体育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深层意义;最终层次则聚焦于将体育精神延伸至个人健身管理,培养正确的健身观念与健康生活方式。此教学模式从不同角度深化学生对运动与健身关系的理解,不仅拓展了课堂的内涵边界,此外,它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由此塑造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这一过程标志着文化教学从仅仅介绍文化习俗、传递文化知识,迈向了引导学生在文化习得与亲身实践中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大转变。

4.2. 开发课外资源,深化文化学习

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渐进且深刻的感悟过程,它构成了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学习体系。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立足于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资源,并激励学生主动利用课外资源,以拓宽其文化视野。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以英语为核心的主题聚会,课内融入线上的数智辅助手段,如豆包对话等,使他们能亲身体验英语文化的氛围,增强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另外,通过组织英语角、订阅英文期刊杂志、创作英语短剧等多种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融洽的文化氛围中有效沟通信息。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潜移默化的活动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学生不仅能直观感知中西文化的差异,还能提升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敏感度,并加强其跨文化适应能力。

以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Journey across a vast land”为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初步了解加拿大的地理、人口分布及主要城市,形成对加拿大的基础认知。课后,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加拿大的资料,并举办一次模拟导游活动,介绍加拿大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及城市特色。学生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自己搜集的信息,并用英语阐述相关内容。这种方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他们在活动中收获新知,深入了解加拿大的历史背景、地理特征、文化传统及节日庆典等,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3. 创设文化情境,发展核心素养

创设文化情境对于学生而言,有助于在逼真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应用、迁移及创新知识,进而达成跨文化交流的目标。在中学英语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当构建文化情境,借助易于理解的课堂交流活动,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文化习得,并增强其文化认知。

首先,选取的语言素材需紧密贴合现实生活,尤其是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是引导外语学习者沉浸于目标语言环境的关键。具体而言,教师可运用外国电影、文学著作、媒体资源等多种媒介,在课堂上展示地道的语言材料,组织围绕文化主题的互动活动,以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深入理解目标文化。其次,强化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文化导入应遵循实用性准则,确保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课堂教学主题紧密相关且适宜教学需求,借此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同时,文化导入还需遵循阶段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地规划文化教学内容,确保文化导入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在此过程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得以有机整合。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构建真实的文化学习情境。

例如在学习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Bridging Cultures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假设某同学正在纠结要不要出国留学,然后向学生征求意见。学生可以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辩论,一方面运用课内所学,另一方面在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5. 结语

高中英语新教材在语篇中呈现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注重文化对比与融合,以及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传达文化信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立足教材实际,开发课外资源,创设文化情境等教学策略。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增进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包容,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提供重要的素养基础。总之,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施富有成效的文化融入策略,方能逐步培育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思维习惯,进而提升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黄颖泉. 浅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与高效课堂建设[J]. 新课程(下), 2018(9): 156-157.
[3] 杨·阿斯曼, 金寿福. 文化记忆: 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 黄晓晨,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135-136.
[4] 李懿.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 江西日报, 2021-08-23(010).
[5] 渠静静.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正确文化意识的实践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35): 57-59.
[6] 戴军熔. 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的内涵要义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9(1): 43-49+55.
[7] 潘孝泉. 从语言的社会文化性透视中学英语文化教学[J].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4): 8-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