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定义与分类展开阐述,并综述了中药灌肠、艾灸、针灸、耳穴压豆、五音疗法以及中药足浴等中医护理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中医护理技术在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医护理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领域的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 review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ema,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auricular point pressing, five-tone therap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ot bath, and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echniques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echniqu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echniques in the field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 related research.
1. 引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引致原因尚未得到全面清晰揭示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全球各地的发病率在0.5/10万~24.5/10万之间[1],UC患者结直肠癌患病风险高出未患UC人群2.4倍[2],病情迁延不愈,对患者心理造成严重负担。相关文献报道,在我国,伴随着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与基础饮食摄入结构的逐渐改变,引致溃疡性结肠炎人口群体中的发病率测算数据值逐年增高。主流观点指出,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是经由多种基因序列共同参与的,具备鲜明遗传易感性特征的,与工作生活环境因素、免疫系统生理功能因素,以及肠道组织结构感染性病理改变因素深度关联的消化系统疾病[3]。最近若干年间,针对UC患者开展辨证施治工作,同时结合整体观的理念,采用中医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有的放矢的护理,在促进患者康复进程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药灌肠、艾灸疗法、针灸疗法、耳穴压豆、五音疗法、中药足浴等。西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患者展开治疗处置进程中,将控制减缓患者的炎症病变视作主要关切方面,客观上尽管能够发挥对患者病情某种程度的缓解作用,然而患者在用药期间会伴随出现类型多样的不良反应事件,且在停止用药后,极易呈现出病情复发情况。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中医的研究不多,且各个研究间存在差异,缺乏总结。基于此,本文对中医护理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进行综述并展望,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安全、有效的施治方案提供参考。
2. 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型论治
我国中医学专业领域的不同学者围绕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病因病机阐释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尚缺乏统一的辨证论治标准。西医把溃疡性结肠炎归为炎症性肠病一类。从中医角度来看,溃疡性结肠炎可归属于“久痢”、“泄泻”、“便血”等病症类别。在疾病的活动期,其核心病机为湿热在肠道内蕴积,致使气血运行出现失调。而本病易出现血便的病机是湿热致瘀、瘀热伤络[4]。2022年发布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指出,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主症、次症及舌脉表现将其分为8种证型,分别为湿热蕴肠证、热毒炽盛证、浊毒内蕴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瘀阻肠络证、脾肾阳虚证[5]。
3. 中医护理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领域的关键构成板块,隶属中医外治法体系。其历史可追溯至原始时代,底蕴深厚。众多研究证实,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内科疾病患者,有助于改善其身体状况与心理状态。赵岩及其团队在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展开治疗时,以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采取美沙拉嗪搭配温针灸的综合疗法,有效率攀升至96.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单纯运用美沙拉嗪实施单一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仅仅停留在75.0%。深入探究这一显著成效背后的深层作用机制,极有可能是温针灸以协同增效的方式推动治疗进程稳步向前,最终促使理想的治疗效果得以达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带来更大的康复希望[6]。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技术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症状的重要方法。
3.1. 中药灌肠
在中医内病外治的诸多方法里,中药灌肠还有个名称叫肛肠纳药法。在运用中药灌肠处置方法中,药物制剂能够直接接触病理改变发生部位,继而对病灶组织结构发挥作用,使炎症性病理改变剧烈程度逐渐降低,从而促进患者病灶的愈合进程,且不会对机体的肝脏及肾脏器官生理功能产生损伤。已有研究显示,在针对UC患者实施的中药灌肠治疗方案里,康复新液有着至关重要的效能。此药物能够加快机体对坏死组织的清理速度,推动体内部分坏死组织剥落,助力健康肉芽组织的萌发形成,与此同时,它在修复多种溃疡以及创面组织方面效果显著,进而达到强化机体免疫力的目的。王宏昌等人[7]将68例活动期大肠湿热证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早晚纳肛使用美沙拉嗪栓,治疗组早上纳肛用美沙拉嗪栓、晚上中药灌肠方保留灌肠。结果显示,中药灌肠方治疗该病症疗效较好,能减轻肠道炎症、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肠道溃疡愈合。近些年来,灌肠疗法领域不断推陈出新,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应运而生。其中,改良后的保留灌肠法备受瞩目,诸如中药直肠滴注、气药灌肠法均隶属这一范畴。这些全新技术大幅拓展了药物与病变区域的接触范畴,使得药物的吸收效能得到有力增强,进而在相应程度上促使治疗成效迈向新台阶。
3.2. 艾灸疗法
目前,艾灸的作用机制已得到证实,它能够从多个靶点、多个环节对肠道发挥调控功效。艾灸具有温通、温补的特性,能激活穴位,使肠道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推动细胞物质能量代谢,增强机体抗损伤及抗氧化能力。具体表现为,艾灸能够使抗炎因子的表达上调,对促炎因子的生成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抑制炎性反应的效果。相较于西药,采用艾灸治疗UC,不仅有效率更高,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张嘉程等经近20年文献研究发现,艾灸可用于治疗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的UC。高频选穴有天枢、中脘等穴位,多采用隔姜灸和温和灸,时长21~30分钟或3~5壮,每天1次。这些穴位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多个层次,对肠道黏膜起到保护作用,促进结肠黏膜的修复,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恢复肠道菌群正常水平,从而实现对UC的治疗[8] [9]。
3.3.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通过调控机体的免疫机能,来调整特定细胞因子的生成,这些细胞因子可减少炎症反应,还可预防UC中的肠道组织纤维化进程,从而实现对肠黏膜的保护。在临床工作中,用于UC的常见针灸穴位主要有:脾俞、天枢、气海、大肠俞、关元、足三里、神阙、太冲、中脘、肺俞、上巨虚、丰隆、阴陵泉等。栾娜[10]在针对15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开展的研究中发现,相较于口服药物治疗,运用中医针灸疗法对该疾病进行医治,所取得的效果要显著更优。一些临床研究成果表明,在治疗成效方面,针灸疗法相较于氦氖激光照射器耦合光纤疗法,以及某些西药联合用药的方案,展现出了一定优势。
3.4. 耳穴压豆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这一记述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所谓宗脉,指的是百脉之宗。耳部堪称全身经络分布最为密集的部位,由此可见,人体周身的经络与气血,都直接或经由不同途径间接汇聚于耳部。王贺等[11]将7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于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额外实施耳穴压豆。具体操作为:操作者首先对患者耳廓予以常规消毒处理,随后取用王不留行子耳穴贴,准确粘贴在所选穴位处。同时,嘱咐患者自行揉按耳穴,每个穴位的揉按时长把控在1~2分钟,每天每个穴位需揉按2~3次,每次揉按时间为20~30秒。耳穴压贴的频率为每周2次。该项研究表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在缓解患者黏液脓血便等临床症状上,成效更为突出。而且在整个治疗期间以及后续回访过程中,治疗组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病例。另有研究显示[12],UC患者往往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层面的异常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使内脏活力降低,胃肠动力不足,进而引发胃肠功能紊乱,推动结肠溃疡的产生与发展。而耳穴压豆能显著缓解上述不良情绪。耳穴压豆属于无创操作,方法简单,深受患者欢迎,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3.5. 五音疗法
音乐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身心调节艺术疗法,在UC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追溯至古代,《灵枢·邪客》里便有“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的记载。五音疗法将角、徵、宫、商、羽五种音阶与人体五脏对应,其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原理在于,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在特定时间挑选适配的音乐进行治疗,使音乐旋律与人体经络的共振效应达到最大化,以此实现对相应脏腑功能的调节。研究[13]显示,基于准确的辨证分型,五音疗法能够借助播放对应曲目来改善患者状况。例如,情绪低落、抑郁的患者,从中医角度多属肝郁,这类患者适宜聆听角音曲目,如《绿叶迎风》等;对于精神不振的患者,往往是由于心火不足所致,此时可借助聆听徵音曲目,以实现血脉的疏通与调畅。而那些存在纳谷不馨的患者,通常属于脾胃虚弱类型,可聆听诸如《梅花三弄》这类宫音曲目;对于悲伤情绪强烈、容易哭泣的患者,听商音曲目有助于通调周身百脉,缓解悲伤情绪;而针对容易受惊、焦虑的患者,羽音曲目能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选取两种或更多不同音色的曲目进行搭配,能收获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朱云燕[14]将173例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择时采用五音疗法。结果表明,五音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理状态,缓解病情,减轻肠道黏膜病变,提升治疗效果。
3.6. 中药足浴
在《黄帝内经》中,早有“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的记载。足部是人体经络里三条阴经的起止点。人体五脏六腑在足部都存在对应的反射区域与穴位,借助足部治疗,对许多疾病都能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从中医理论来讲,中药足浴具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的功效。依据现代药理研究,浸泡皮肤的药液成分,能够通过汗腺、毛囊等途径渗透到人体内部,从而发挥药效。国医大师徐景藩指出,使用中药足浴方时,精准辨证是关键,只有准确分辨疾病证型,才能恰当选择治疗方案。在用药上,应选用诸如附子、桂枝、川芎这类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药物,以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关于中药足浴的操作,徐景藩认为,水量没过脚踝最为适宜;水温需稳定在60~70℃;足浴过程中,可辅以脚掌与脚背相互搓揉的动作;建议每天进行2次,每次时长为30分钟[15]。中药足浴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良好的实用价值。
3.7.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通过将羊肠线长时间植入特定穴位,促进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实现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目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疗法:足三里作为主要治疗穴位,结合脾俞和关元穴。此组方旨在温煦阳气、驱散寒邪,同时通过补益气血、祛除湿气,达到调理脾胃功能的目的。龚鸿[16]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接受穴位埋线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了96.0%;而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仅为68.0%,由此可见,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穴位埋线疗法能够对特定穴位产生长时间的刺激作用,进而实现促进破溃疮面愈合、加快炎症消退的良好效果。
3.8. 穴位敷贴
在穴位敷贴治疗领域,溃结宁膏展现出了卓越功效。其依托药物的皮肤渗透特性,精准靶向作用于足三里、天枢、肾俞、膈俞关键穴位。这一过程中,巧妙激活了“经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进而实现对胃肠器官功能的精准调控。药物的有效成分顺着经络通道层层传导,深入对应的脏腑,逐步调和胃肠的气血阴阳状态,使之趋于平衡,最终达成温补肾阳、暖脾止泻的理想治疗效果。皇金萍[17]以60例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样本,把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乌梅丸加减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额外增加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CD3+、CD4⁺、CD4⁺/CD8⁺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并且观察组在这些指标上的提升幅度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将穴位贴敷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4. 中医护理技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不足及展望
当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独特价值,但对其潜在风险和局限性的探讨仍存在明显不足。一套完整、科学且成体系的技术评价体系亟待建立。在实际临床场景中,护理技术的评价方式既缺乏系统性,也难以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为改善这一现状,建议充分整合和利用卫生资源,提升循证研究证据的质量。通过将专家共识与科研证据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医护理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共同探索其实施规范,从而为中医护理技术的科学应用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虽在各类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但与西医护理操作相比,存在操作流程不规范、不系统的问题。例如,在针对UC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范,不同护理人员的操作可能存在差异,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制定规范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完善的流程和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针对护理人员开展系统化培训,使其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规范操作,从而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在应对UC患者问题时更加规范、科学,切实提升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5. 小结
借由针对现有临床研究文献资料展开综合性梳理分析,不难理解,指向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患者群体推进开展契合其病情表现特征的,借助适宜中医护理技术,能够支持获取良好效果,值得引起关注。应加强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完善中医护理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应用中的评估系统与技术规范,制定科学规范的诊疗方案和疗效评价标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造福广大患者。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