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的同质化社会批判
On the Social Critique of Homogenisation in Marcuse’s On e- Dimensional M an
摘要: 分析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现代工业社会同质化现象的批判。马尔库塞认为,科技进步和消费主义导致了单向度思维的盛行,抑制了个体的批判性和否定性思维。他指出,这种同质化体现在文化、政治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压制了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立性,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为抵抗这种压迫,马尔库塞呼吁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发展多向度思维,并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解放,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社会。
Abstract: In One-Dimensional Man, Marcuse critiques the homogenisation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in industrial civilisation, pointing out that this homogenisation restricts the individual’s capacity for critique and reflection, making people “one-dimensional human beings”. He argues that this phenomenon stems from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sation, which has led to the com- mercialis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arts, the disappearance of political antagonisms, and the affirmative domination of the realm of thought. Marcuse asserts that transcending such a society requires the awakening of class consciousness among the proletariat, the cultivation of multi-directional thinking, economic dematerialisation, the defence of the proletarian position in politics, and a collectivist and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culture, in order to overthrow oppression and build a society free from capital exploitation. He emphasised that true freedom lies in negativity and critique, not superficial freedom of choice.
文章引用:陈一雷. 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的同质化社会批判[J]. 哲学进展, 2025, 14(3): 206-21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3117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给我们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基于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洞察,以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为最终目标,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系统剖析了20世纪50年代科技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单向度”思维模式的成因。他将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视为极权主义社会,批判其中的物化现象。随着科技进步,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越来越多人沦为机器附庸,工人意识和思维受冲击,屈从统治阶级意志,沉迷虚假需求,丧失批判、否定和创新能力,沦为“单向度”个体。

2. 马尔库塞同质化社会的剖析

同质化社会是马尔库塞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同质化社会不仅塑造了单向度的人,也渗透在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在一个同质化的社会,个体很容易失去反思、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即失去了其主体性而逐渐沦为一个客体,使其主体客体化。在《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认为同质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文化、政治、价值观等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缺乏人应有的多样性与个性。同质化社会将多样性的现实与个体统一到高度同质化的观念之中,让人们在既定的规则和观念下思考和行动。这种同质化和单向度的趋势已经蔓延

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果大众传播媒介能把艺术、政治、宗教、哲学同商业和谐地、天衣无缝地混合在一起的话,它们就将使这些文化领域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商品形式”[1] (p. 47)。如果商品价格成为了反映和定义物品价值的唯一方式,艺术变成了一件可以出售的商品,这不仅是对事物本身价值的一种贬损,也是对其真实价值的遮蔽。当一切都变得同质化,社会就会成为我们思想和生活的牢笼,让我们不再敢追求另外一种生活,而是只能遵循这个畸形的同质化社会所确立的规则。当主体用金钱去量化一切事物的时候,个体我们就彻底沦为了金钱的奴隶,成为金钱拜物教的虔诚教徒,那么我们本应该有的同理心、道德责任等美德就会消失。在现代社会,人被物化为工具且觉得正当合理,马尔库塞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来自于发达的工业文明,发达的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变成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在这里把单向度的社会等同于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其新在于不同于以往的政治极权主义具有暴力与恐怖的性质,而是技术的进步所产生的新型极权主义社会。

在这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中,作为主体的人是不自由的。“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2] (p. 3)。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仅需轻触指尖,我们就能轻松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从出行方式到美食选择,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拥有广泛的选择权。然而,真正赋予我们自由的,不是选择的权力,而是我们拒绝选择的自由。

发达的工业社会看起来是稳定而自由的,但其实并不自由,马尔库塞指出自由的本质不是肯定性而是否定性。即“免于匮乏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具体实质”。当一个比较容易满足于现状,一个社会越来越满足于个人需求的时候,独立思考、自由意志、政治反思和批判能力就会被剥夺。事实上,思想、言论、信仰的自由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的观念,自由在于它的否定性、可能性和批判性。当我们只能选择要么工作要么挨饿的时候,这种看起来自由的选择就会给大多数人带来焦虑和不安。而真正自由的社会是不必强迫人们在工作和挨饿间二选一。“个人作为一个自由的经济主体,不再被强迫在市场上出售自身的时候,那么这种自由选择权力的消失才是一个文明社会最大的成就之一”[1] (p. 4)。自由不在于选择而在于如果我们只能在非此即彼或非常有限的选项中做出选择,那么这种自由其实是一种虚假的自由。决定我们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是什么。

3. 社会同质化的具体表现与成因

马尔库塞指出,同质化现象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文化领域看,高层文化与现实同一起来,文化艺术作品逐渐商业化;从政治领域看,社会同质化成功地实现了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消除了社会中的相对派;从生活领域看,同质化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同一起来。马尔库塞强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在文化、政治、生活领域变得越来越相似。

(一) 文化领域的同质化呈现与根源

马尔库塞以高层文化世俗化作为文化领域同质化的表现,“正在发生的不是高层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堕落,而是高层文化被现实所拒斥”[1] (p. 46)。当一切艺术作品都变得物质化和商业化,崇高文化就逐渐消失或者说逐渐被世俗文化所侵蚀,当理想和现实、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张力被抹平和消失之后,多向度的文化就逐渐消失了,从而彻底的服从和顺应现实,那么单向度的社会就产生了,单向度的人就产生了。马尔库塞批判文化艺术领域快乐原则侵蚀真实原则,艺术作品异化为商品,沦为顺应商业规则、提供心理安慰的调剂品,失去批判反思价值,成为讨好观众的手段,贬损自身价值,也让人们失去批判、否定和反思能力。当我们习惯于被讨好、被迎合、被赞美,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批判、否定和反思的能力。当艺术和文化失去了否定性的力量,它就失去了让人反思的意义,从而转向了另外一种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一种意识即幸福意识。“它是自主性和理解力正在衰退的标志”[1] (p. 62)。这种幸福意识是一种强加在人身上的一种外在的、虚假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短暂的它只能使人们暂时逃避现实,把在现实中的不满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宣泄。

高层文化俗化根源于技术进步,“不断发展的技术现实不仅暗中破坏了艺术异化的形式,而且也破坏了它的基础;这就是说,不断发展的技术现实不仅使某些艺术风格失去了其合法性,而且还使艺术的要旨失去其合法性”[2]。技术的进步扩大了人们获取文化的途径,同时也对高层文化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大众传媒使人们接受了多元文化,同时大众传媒也在侵蚀高层文化,使其本身的价值逐渐俗化变成大众文化,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这样,表达理想的高层文化便不再能够提供与现实根本不同的抉择,不再具有同现实有根本区别的另一向度。高层文化的同质化使其失去了批判性、反思性和超越性,不再具有与现实相对立的向度,而是成为与现实的附属品,失去了其个性造成文化领域单一化。

(二) 政治领域的同质化特征与成因

马尔库塞提出工业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从政治领域看,它成功地实现了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因而消除了危害社会继续存在的政治派别。在发达工业社会之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总是鲜明对立的,资产阶级压迫奴隶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然而到了工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关系严重淡化了,工人阶级甘愿被资本家剥削、压迫和奴隶,工人把自身的利益与资本家的利益紧密结合,他们认为只有工厂恢复正常运作才能赚到维持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标准化和常规同化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工作,先前那些资本主义阶段的无产者的确是在劳役重压下的牲畜,当他生活于肮脏和贫困中时,他只得依靠身体的劳动来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和奢侈品”[1] (p. 22)。其实,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工人不再反抗,失去了对资本家的否定性、批判性,变成了和资本家同一战线的单向度的人。工人阶级不再去推翻资产阶级实现真正的自由,而是不断压榨自己的剩余价值使资本家赚取更多的钱,这种现象在马尔库塞看来是人的异化进一步加深的表现,在这种更深层次的异化形式中,人对物的依赖程度加深,同时受到物支配的程度也不断加深。在发达工业社会,资本家和工人的生活越来越相似,“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旅游胜地,如果打字员打扮得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也拥有凯迪拉克牌高级轿车,如果他们阅读同样的报纸,这种相似并不表明阶级的消失,而是表明现存制度下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1] (p. 8)。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弱化了,工人阶级放弃了阶级斗争甘愿成为被资本家用技术控制的奴隶。“新的技术工作世界因而强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1] (p. 27)。随着技术控制着生产,自动化在工厂的普遍运行,工人只是流水线上的一环,在这个流水线上工人不需要过度的思考,只需要机械地重复工作。工人阶级失去了工厂的工作导致了蓝领工人逐渐白领化,逐渐丧失其否定性和革命性,并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发生的质的转变,他们不再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而是与资产阶级同一起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主导下进行物质生产。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失去了他的对立面,使政治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三) 思想领域中的同质化态势与诱因

马尔库塞认为,“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的流行也标志着单向度思考方式、单向度哲学的胜利”[3]。他强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技术理性的统治和消费主义的盛行,肯定性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压抑着否定性思想,而否定性思想则鼓励人们挑战权威,对社会中的不公平、压迫和异化现象进行揭露和抗争。

“语言分析声称要治疗思想和言语所染上的令人混淆的形而上学观念症——以往那些不成熟和较少科学性的时代所留下来的幽灵,这些幽灵尽管无所指又不解释,却仍然出没于心灵之中”[4]。维特根斯坦把形而上学归咎于无意义的问题排除在哲学之外,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如果哲学只追求实证和肯定,那么哲学就变成了一种肯定性思想,哲学的批判性也只能在某个固有的框架中进行,哲学也就失去了对现实的反思批判能力,然而哲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其反思性和批判性。

马尔库塞从语言维度上升到思想的抽象性层面,认为抽象性才是思想的本质。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以“工人抱怨工资低”为例子阐述了人们在封闭的语言系统中同一化。“在一个公司里,有员工对薪资水平表达不满的问题。经公司调查这名员工的妻子在住院治疗急需用钱”[5]。这个时候“员工抱怨工资低”就会被转移为“员工为其妻子住院治疗而抱怨工资低”,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一个本质区别,“工资低”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工资是一个共相概念,当问题变成了某人的妻子为了住院治疗而急需用钱而抱怨工资低的时候,这个问题看起来就变得形象而又具体,在这里工资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具体的概念。于是公司就成功将普遍性问题转移为个别性问题,导致认为解决了个别性问题也就意味着普遍性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工资低这个普遍性问题,员工只是陷入了资本家所设置的语言陷阱而不自知。马尔库塞认为,这是工业文明中典型的管理手段,管理者会用表面上具有人性化和有效性的策略去应对问题,但这实际上是转移了问题、弱化了问题。把普遍性问题具象化,把抽象概念单一化,并指向一套相应的操作或行为,这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操作主义。操作主义是工业文明中,通过封闭语言来禁锢和引导人们思想的常见的做法,当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具体的操作而不是一个更加普遍的意义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思想就很容易被指向具体的问题而不去反思和批判那个更抽象、普遍的问题,所以操作主义实际上是限制了行动者的多元性,让其思想和行为趋向于单一化和单向度,从而导致其缺乏反思、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和精神,把抽象问题具象化,把普遍问题个别化,这是语言操作的常见表现。马尔库塞认为操作主义的特征就是让概念的意义等同于一套相应的操作,通过语言的窄化、单一化某些重要的概念性问题和观点,把它们的意义限定在某一个特定的话语规则和行为中,从而误导人们的思想。

总之,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在文化、政治和思想领域变得越来越相似,成为这个同质化社会的一部分。同时,尽管这个同质化的社会限制了个体的自由,但它同样提供了一个舒适且稳定的环境,使得这种不自由显得相对安逸。它使人们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使人们安于美好现状甘愿做一个没有利爪的老虎。这种美好的状态给生活于其中的人以假象抹平了他们反抗的棱角甘愿做一只困兽,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不会思考的客体。

4. 超越同质化社会的可能路径

在马尔库塞看来,要从这个同质化社会中解放出来,前景是十分黯淡的。他认为,鉴于个体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及创造性内在维度的缺失,人们似乎已无力或无意再发起任何形式的抗议。然而,“青年学生、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无业游民、其他种族的受压迫者及失业群体等,作为最有可能提出抗议的力量,他们受社会同质化趋势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可能仍保留了一定的批判与否定精神”[1] (p. 207)。但是由于马尔库塞是从文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路径出发,而非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所以没有深入揭示出当代资本主义弊病背后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他最终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性已丧失,且解放前景颇为黯淡的悲观论断。

不管在哪个时代,无产阶级都是作为先进的主导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统治,所以要超越这种技术发达带来的同质化社会的异化现象,首要任务是要重新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为超越同质化社会培育多向度思维。

(一) 觉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时代的主导力量,承担了社会变革的伟大使命。但是在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既不可能具有一种十分清晰的形式,也不可能有意识地对历史事件发生影响,于是,重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刻不容缓的历史问题。鉴于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从经济、政治、文化的维度来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就变得十分必要。

在经济上,扬弃物化,摆脱商品拜物教的束缚,使人的类本质得到复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商品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不再是人而是作为一件物品被出售,人被赋予了物的意义。同时,人与人的关系也变成了物的关系,人受制于自己的产品。这种物化现象无处不在,不断加深,从而使物化结构内化到人的意识之中,形成了与现状认同的物化意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6]。于是,卢卡奇得出了一个结论,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历史的总体性原则,而这种总体性原则的生成又取决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

在政治上,坚决捍卫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实现自我认识,“从这一立场出发,无产阶级的作为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同一的主体-客体的本质才能发挥出来”[7]。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但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也要保证自身的先进性,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在解放全人类之前也要对自身进行解放即在意识形态上得到解放,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意识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被迫出售劳动力,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只有推翻这种压迫制度,无产阶级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

在文化上,资产阶级宣扬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文化,这无异于一种精神鸦片,无意识地麻痹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并深受其毒害,无产阶级的文化受到了主流文化的压迫和边缘化。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就需要摆脱这种文化的束缚,坚定自己的阶级文化即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自成一体的文化形式,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总之,无产阶级只有在经济上扬弃物化、政治上捍卫自己的立场、文化上坚定集体主义和革命精神觉醒自己的阶级意识,才能实现推翻这个同质化的社会,建立一个没有资本剥削、压迫的健全社会。

(二) 培育无产阶级多向度思维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激烈地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和分析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拒斥,在他们看来,传统的形而上学是抽象性的代名词这与他们追求的实证性、具体性和确定性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他们极力把形而上学排除在哲学之外,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它只是抽象词汇的集合体。如果像他们说的那样,抽象性思维是无意义的,那么人作为一个类存在就只剩下具象性思维,这种思维会使人无法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只能局限在事实的表面现象,无法正确理解本质问题。要想摆脱这种堕落的局面,就必须吸收多元文化,重建传统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培育多向度思维模式。

在思想文化领域,葛兰西认为,为了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无产阶级首要之务是在市民社会领域内与资产阶级竞争,以夺取文化的主导权。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战略,在于培育和发展属于自身的有机知识分子群体。有机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的竞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鉴于此,无产阶级政党应当不遗余力地吸引有机知识分子加入其组织,旨在将他们培育成为政党团体的核心支柱与推动力量。“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有机知识分子在市民社会领域对资产阶级的思想阵地不断地进行‘分子式的入侵’,利用报纸等宣传工具在学校、家庭、工会等领域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改造广大民众的世界观,使他们意识到资产阶级文化的虚假性和落后性,从而获得健全的意识[8]。”

列宁非常重视对无产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传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无产阶级群众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他们能够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列宁还批判了经济派的一些错误观点,他们认为仅靠经济斗争就可以发展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这种看法是狭隘的,“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9]。这对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进行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

5. 结语

在总结马尔库塞的思想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他指出,发达的工业文明导致了人类的物化,使人们成为金钱的奴隶,丧失了同理心和道德责任感,生活在一个单向度的社会中。这种社会通过技术进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压制了反对意见和批判性思维。马尔库塞强调,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反思性和批判性,而现代社会的操作主义则通过封闭语言系统限制了人们的多元思维,使思想和行为趋向单一化。无产阶级通过吸收多元文化和重建传统形而上学的合法性来培育多向度思维,以此摆脱同质化社会的束缚。

参考文献

[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2] 陈俊. 技术与自由——论马尔库塞的技术审美化思想[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 26(3): 50-54.
[3] 刘洋, 贾中海. 对中国社会“科技异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以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为视角[J]. 广西社会科学, 2020(8): 96-101.
[4] 罗栋. 自然科学美感的两个维度[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8(4): 21-25.
[5] 罗特利斯伯格, 迪克森. 管理和工人[M]. 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1947.
[6] (匈)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7] 任鹏.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山西青年, 2017(3): 84-85.
[8] 赵冰心.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学术交流, 2020(8): 16-24.
[9] 《列宁全集》第6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