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与行”——本土化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的实现路径研究
“Responsibility and Action”—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Localized Social Work
DOI: 10.12677/ass.2025.143233, PDF, HTML, XML,   
作者: 曹梦婷: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吴菊花: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本土化社会工作职业道德实现路径Localization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Ethics Implementation Path
摘要: 社会工作领域正迅速发展,推动着相关研究不断迈向深入,其研究范畴日益广泛且重要。在这一进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工作价值同等重要,它们共同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根本性的指导。对于实务操作而言,职业道德发挥着关键的规范、引导和制约作用,确保服务过程的专业性和伦理性。然而,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探讨,尤其是对当前职业道德状况及其根源的深入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充分。当前,社会工作领域的职业道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工作专业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与伦理准则相吻合。但不可否认,仍有不少现象出现与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的要求严重不符,甚至完全相反。社会出现一些社会工作者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事件。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L市200多家不同性质机构的社会工作者进行调研。从宏观角度出发,对社会工作领域中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包括社会工作者个人素质提高,行业内部管理及现行制度法律层面等。其目的在于通过上述途径的落实,能够有效地促进本土化社会工作职业道德之达成,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与本土化之发展。
Abstract: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is rapidly evolving, prompting deeper research and expanding its scope, whic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this process,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social workers are equally important as the value of social work, and together they provide fundamental guidance for social work services. For practical operations, professional ethic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guiding, and constraining, ensuring the 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s of the service process. However,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ocial work,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social workers, especially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ethics situation and its roots, is not yet fully explored. Currently,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largely align with the values and ethical standards advocated by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But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henomena that seriously do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even completely contradict them. There have been some incidents of social workers viola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such as boundary violations and privacy breaches, which have raised public concern. This study comprehensively used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o investigate social workers from more than 200 different types of institutions in L City.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behaviors that violate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personal qualities of social workers, internal manage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current institutional and legal aspects. The purpose i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localized social work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bove channels, and to advanc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文章引用:曹梦婷, 吴菊花. “责与行”——本土化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的实现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3): 436-44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3233

1. 引言

当前社会工作在多个关键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此外,社会工作还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多个层面,特别是在禁毒康复、矫治帮扶及矛盾调解等领域展现出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标志着社会建设历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于社会工作领域而言,社会工作作为基础性行业必须回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此期间,社会工作要紧握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依托法治基石与制度框架应对发展挑战,并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强化自身内在优势,扩大队伍规模增进民生福祉、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为社会建设进程贡献了专业力量。这一趋势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强化自身责任感,严格遵循行业规范与制度要求,确保在实践中履行其职责使命。

2. 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涵盖职业态度、责任与纪律,要求社工在实务中遵守行为规范。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不仅反映了社会工作者对职业的敬重和热忱,更是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的权利和福祉。因为社会工作是一项以利他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非营利性专业活动,这一特性显著区别于其他追求盈利职业,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道德准则要求。从这一角度出发,社会工作者所秉持的职业道德观念之高低,直接关联并深刻影响着其为服务对象所提供服务的品质与成效[1]。换言之,构建并维护崇高的职业道德价值体系,对于确保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社会工作产自西方,在融入中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社会工作中国化的挑战,就要求一线社会工作者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一项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除政策支持之外,归根结底需要取决于这项事业从业人员自身素养和行为规范。但是,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购买力的不断增强和一线社工队伍的日益壮大,时不时就会有社工职业道德失范事件在媒体上披露出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社会工作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这加剧了不同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不良竞争趋势,这对广大社会工作者是否能够始终遵守职业道德底线构成了一个考验。学术界对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始终保持持续的关注和讨论。

目前社会工作者在职业伦理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他们面临着哪些职业伦理上的挑战?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挑战的出现?加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伦理建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随着政府对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投入不断加大,社会工作项目正迎来快速增长的时期。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专业理念为导向的非营利性专业实践,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标准,这种道德标准直接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2]。研究社会工作的职业伦理,有助于全面理解社会工作者在职业道德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制定出提升当前状况的策略。

3. 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

在对社会工作者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社会工作者面临着社会认知不足,就业不足及质与量的双重差距等诸多挑战。尽管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日益提升,但在职业发展进程中仍存在忠诚度不高、价值冲突明显等问题。2012年,民政部正式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文件,其具体内容要求有:① 尊重服务对象。社工实务中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起点,用专业知识技能提供适配服务,捍卫其合法权益,回应诉求。② 与同事合作。日常工作里,社工需与同事构建平等互信关系,分享经验、交流见解,携手攻克难题,实现共同成长。③ 专业责任。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需要与机构的使命和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并致力于维护机构的良好形象和声誉;根据专业素质和服务范围,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强专业技能,并保持专业的声誉。④ 社会责任。社工应发挥专业特长,投身社会公共事务助力社会建设,聚焦资源合理分配,为处境不利群体争平等机会与权益,推动社会迈向公平和谐新阶段。这些职业道德都在不断的要求社会工作者提高专业能力、保持专业形象;勇担社会责任、提升社会福祉。社会工作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专业,它需要社会工作者不仅对所学专业理论有较深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研究。技能层面上社会工作者还要能灵活地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工行政各种工作方式,根据服务对象特定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工作模式不再适应解决这些问题。这要求一线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我,增加应对新问题的能力[3]。无论是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背景还是非职业背景来看,社工都要高度重视持续的学习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社工的学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及外出接受培训、研读学术文献、参与分享和交流活动,以及聆听高等教育机构的相关讲座。因为社会工作的职业伦理是积极的并与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伦理标准保持一致[4]。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看,社会工作者应确保严守隐私权,不泄露敏感私密信息,让服务对象袒露心声无忧;从同事的角度看,我们应该与同事保持相互的尊重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成长和进步;从机构的角度看,它能够有效地执行其对诚信和能力增强的职责;从职业的视角出发,我们应当不断地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并持续推动社会工作向本地化方向发展;从社会的角度看,有能力积极地鼓励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并关心及改进处境不利群体的生活状况。然而,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部分社工的职业道德出现了偏差。

4.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康德的义务伦中认为“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一普遍立法原则为社会工作伦理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根基。强调社会工作者需以“绝对命令”履行职业责任,如“尊重服务对象隐私”是道德义务的体现[5]。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各类复杂问题时,所遵循的行为准则需具备普适性,如在资源分配中,公平公正的准则应一以贯之,不因服务对象的身份、地位而改变 ,确保每一位有需要的个体都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受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转变等因素影响,人们在社会中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与他人互动并实现社会功能。依据社会角色理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分别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对应着特定的行为规范以及外界的期望[6]。同时社会角色理论强调个体行为受角色期望与规范的约束,其理论框架为:识别伦理问题;权衡伦理原则,而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助人者,要将服务对象的福祉优先,选择行动方案该社工未能履行“边界管理”的伦理义务,导致角色失调。结合康德义务论,其行为违背了“不得将服务对象视为手段”的道德律令,凸显了伦理理论与角色实践的结合必要性。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专业性质的角色,肩负着社会对其帮助他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期望。他们需要依照社会工作职业道德规范来开展工作,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角色职责[7]。一旦出现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就会致使角色出现失调状况,不仅损害自身形象,也会对整个行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5. L市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问题及违背原因调查情况

社会工作职业道德违规的宏观趋势据《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23)》,2020~2022年公开报道的社工伦理违规案例中,边界越界如双重关系)占比32%,隐私泄露占比25%,利益冲突占比18% (民政部,2023)。

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的实际状况,问卷调查于2024年3月至5月在L市进行,样本覆盖200多家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下属机构(40%)、民办非企业单位(35%)和基金会(25%)。问卷内容涵盖职业道德认知、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培训需求等方面。依据《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量表》设计问卷,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80%。

Table 1. Investigation data table on professional ethics issues and reasons for violations of social workers

1.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问题及违背原因调查数据表

内容

人数

占比

因方便工作不顾服务对象意愿强行安排任务

48

30%

难以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真实需求

64

40%

追求评估排名影响服务

40

25%

机构对政府或居委会依赖程度较高

96

60%

依赖对工作自主性产生较大影响

80

50%

认为监管机制不健全

112

70%

缺乏资金效益评估机制导致投机心态

80

50%

入职前未接受全面职业道德教育

96

60%

培训内容空洞、形式单一

112

70%

存在个人主义倾向

32

20%

工作中优先考虑个人利益

24

15%

问卷调查显示,40%的社工承认难以准确把握服务对象需求(见表1)。其中,30%的社工表示“因方便工作不顾服务对象意愿强行安排任务”,此外,70%的社工认为“监管机制不健全”是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6. 社会工作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6.1.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6.1.1. 实务过程的职业忽视

表1所示45%的社工承认难以准确把握服务对象需求。一名资深社工(编号S03)指出,“行政考核压力导致服务目标异化,我们不得不优先完成指标而非倾听需求。”揭示了社工在“行政资本”与“专业资本”的博弈中陷入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理应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选择权,允许他们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服务。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行政考核体系(如“评估排名”)导致社工行为偏离“需求为本”的专业目标。如表1所示,40%的社工承认评估期间服务活动被搁置,印证了“制度性目标”对职业道德的挤压效应。

同时,由于社工常被误认为“居委会人员”,这种身份认同导致服务对象往往对这种强迫行为采取默认态度。但社会工作的核心服务理念是“以需求为中心”,着重于依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来提供专业的服务支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社工尤其是新入职或没有专业背景的社工,往往难以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甚至忽视这些需求,仅凭主观判断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背道而驰。45%的社工承认难以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仅凭主观判断提供服务。在追求评估排名方面,超过25%的社工表示在评估期间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准备评估上,影响服务活动开展。

问:有在帮助服务对象过程中因为别的事情而无法完成任务、中断或者改变任务的吗

一位新手社工提到:“在一个社区服务项目中,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没有充分询问居民意见就安排了活动,结果参与度很低,后来才意识到没有尊重他们的意愿。”

机构管理者(编号S02)表示:“很多时候我们想开展创新服务项目,但居委会有不同意见,我们只能放弃。”

资深社工(编号S04)指出:“在面对项目到中期、后期评估阶段,为了完成项目设定的内容只能以完成指标为目的而不是服务对象的需求。”

因此,在社会工作进展的过程中,也纳入了对社会工作服务效果和质量的评估步骤[8]。社会工作协会通过专业评估,不仅可以验证项目的成效向资助方提供反馈,还能对一线社会工作者进行有效监督,推动他们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反思。然而在评估项目实践中会出现排名。评估体系的排名特性导致一线社会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排名,对此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来应对评估,而非专注于提供服务。在评估期间,项目的正常进度受到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从为服务提供转移到了评估准备上,导致服务活动被暂时搁置。

6.1.2. 过度依賴,缺乏自主性

在如表1所示,60%的社工机构表示在工作中需要经常按照居委会的指导和安排行事,50%的机构认为这种依赖对工作自主性产生较大影响。一位机构管理者在访谈中无奈地说:“很多时候我们想开展一些创新的服务项目,但居委会有不同意见,我们只能放弃,因为担心得不到支持。”因为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轨迹与西方社会工作的进展方向存在明显的不同。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倾向于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这与西方的自下而上发展模式截然不同。这种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为中国社会工作者带来了额外的责任,即需要妥善处理社会工作与政府和居委会等官方机构的互动关系[9]。从理论上,社工机构与居委会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即一种非直接的上下级隶属结构。但在实际操作中,社工机构常常需要按照居委会的指导和安排行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工机构的自主性。这种情况也导致了社工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指导从而缺乏独立性。

6.2. 社会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的原因

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视角出发,在分析问题时应全面考量其所处的宏观环境。因此,在研究社会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时,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探讨社工内部的主观因素,而应将目光放到社会生活背景中,对社工职业道德进行全方位的审视。通过对社工职业道德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表现与影响进行深入剖析,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本质与规律,进而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6.2.1. 社会工作发展不完善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外来品,在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行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些社会工作者在违反职业道德后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和警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风气的蔓延。在中国,社会工作走的是一条“嵌入式”发展路径,其成长与发展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与推动。同时政府作为社会工作项目的主要采购方,承担着为社会工作者提供福利待遇及支付服务费用的重任。然而,由于当前缺乏有效的资金效益评估机制,政府部门难以精确衡量投入资金的实际产出,这样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部分从业人员的投机心态,有可能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尽管采用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员工提升服务水平,但这样的激励措施还不能完全遏制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下滑趋势。这些都是由于中国没有对社会工作行业建立起完善的政策导致的。因此为了确保政府资金能够实现最大的效益,建立一个合理的惩罚机制变得至关重要。通过将责任明确到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可以有效地促使工作人员认真对待工作,保持对职责的尊重,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促使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高效和更优质的帮助。这样的措施不仅能够确保政府资金得到合理分配和使用,还能促进社会工作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6.2.2. 社会工作教育有限

因为社会工作认知度低、工资低,导致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在开始工作前,并没有接受过全面的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教育,这使得他们在职业实践中缺少了必要的道德指导和规范。尽管有些社会工作者接受过职业道德培训,但由于职业道德培训的内容空洞和形式的单一性,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使得社会工作者在面对职业道德困境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访谈中,有社工反馈:“学校的职业道德课程就是老师照本宣科,我们没有实际参与感,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工作中。”其原因有来自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上的投入和重视不够,常常忽略了学生在实践中的主动性。社会工作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它的发展必须强调专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导向的职业,在发展中常常面临福利待遇不佳、社会认可度低和职业声望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工作主要服务于社会上的处境不利群体,这些群体在资源分配中处于不利位置,为这些群体提供服务通常不会带来物质回报。因此,社会工作者若想长期从事这一职业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不可或缺的。

在社会工作教育的早期,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往往被忽视,它并没有被单独设置,而是作为一种偶然的、非制度化的课程。尽管有些地区设立了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的课程。但是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大多仅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参与度不高,导致职业道德未能得到充分的内化。由于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上的短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存在明显的不足[10]。这些学生一旦毕业并步入社会工作领域,其行为可能会对个人、服务对象、所属机构、专业声誉乃至社会整体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6.2.3. 社工自身原因

在社会工作领域中,个人主义倾向逐渐显现,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一些社会工作者在职业实践中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规范。甚至有些社工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挪用或滥用项目资金,有时甚至不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这类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声誉,也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近年来,社会工作领域内的多起丑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些事件中的社会工作者在心理层面还是在行为表现上显示出极低的自我约束能力。即便他们日后不从事社会工作,这种根深蒂固的自律缺失问题也必然会对个人、家庭乃至所在公司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这些案例数不胜数,除极少数人向服务对象伸出不轨之手之外,也有个别社工把贪得无厌的眼光转向机构内部。他们利用职权违规代管理本单位财务甚至侵吞本单位资金,严重触犯法律法规势必受到法律制裁。

机构这些虽属个别现象,但却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社会工作行业的质疑与不信任。目前社会工作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认可度还不是很高,这些负面事件的发生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工作者的困境,使他们的处境更加尴尬和困难。通过深入探究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状况的内在原因,可以发现,其根本问题在于从业者的个人素质的参差不齐[11]。在社工队伍中,既存在具备高度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的优秀社工,也不乏那些深受利己主义驱使、专业素养不足的人员。这种差异性不仅受到外部社会和行业环境的影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道德水准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7. 社会工作职业道德实现路径

7.1. 健全社会工作相关制度和法律

法律是道德的支撑,具有强制力。它最重要的功能是限制社会工作者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并为他们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南。但是仅仅依靠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个人道德素质并不能彻底解决社会工作职业道德违规问题,这需要通过立法手段来加强管理。社会工作是外来品,在此基础上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国的社会工作领域的法律规范。这些规范应明确规定违法行为,确保社会工作者清楚地了解行为的界限。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工的职业道德,可以建立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档案系统。这个档案系统里面要包括社会工作者的个人信息、所属机构的详细信息以及他们的实践活动记录,例如,在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的表现、从业生涯中有无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自身的成长历程等方面。完整规范的系统可以引导社会工作者遵守职业规范,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化进程。基于这套档案系统,社会工作协会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的严重程度发出不同级别的警告,以避免他们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依法对那些严重违背法律规定的社会工作者施以严格的处罚,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威严和有效性。同时对于那些表现出色的社会工作者,应给予表彰,并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他们的成就,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

7.2. 加强行业建设

当前,社会工作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匮乏挑战。随着社工机构承接的政府民生项目数量不断攀升,对于一线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为了避免项目执行中的空档,对社会工作者的招聘标准不得不适当放宽,以此来迅速增加团队规模。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社工的数量但并没有提高社会工作者整体的专业素质,且导致的后果是项目成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为了强化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一方面,通过实施惩罚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减少这类事件;另一方面,对那些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社会工作者给予认可和奖励,可以极大地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对于那些因个人利益而违反职业道德的社会工作者必须实施相应的惩罚,以增强职业道德的约束力。同时,社会工作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体系,定期评估社工的职业道德表现并提供反馈。对于社会工作上的任何职业道德违规行为,都应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以保护社会工作行业的声誉和信誉。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社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能推动社会工作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7.3. 加强社会工作者职业素质建设

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为深入的职业道德培训,对于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修为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能够引导社会工作者的行为,还能加深他们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培育恰当的道德情感与信仰并激励他们积极遵守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准则。具体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应要求各个高校应将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来独立开设。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还要通过实习将职业道德知识实践化和内化。同时各个高校应举办针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的活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是社会工作机构对于刚刚入职的社会工作实习生需要进行全面的入职培训。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社会工作者的入职培训缺失,导致新入职的员工没有得到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执行任务。因此,在他们正式开始工作之前,应该安排培训。职业道德的培训能帮助新社工理解机构的核心价值和组织架构,增强他们对机构的认同感,并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三是社会工作机构自身也需要不断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长期的一线实务中,社会工作者可能会面临多种诱惑,有时可能思想上有所放松。因此机构应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以帮助社工保持警觉维护职业道德的基本底线。通过这种持续的教育,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确保他们在复杂和多变的工作环境中始终遵循职业操守。

8. 总结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特定角色,且角色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社工作为专业角色,其职业道德就是对该角色规范的具体体现。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工作专业提倡的伦理价值是高度契合的。在服务对象层面,他们不仅致力于确保服务对象的自主决策权和知情同意权得到充分保障,还严格遵守隐私保护原则,维护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同时保持清晰的专业界限;在同事间相处时,社会工作者展现出相互尊重、紧密合作的精神风貌,携手共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机构层面,他们积极履行承诺,勇于担当,致力于机构的能力建设与提升;在专业发展上,社会工作者坚持终身学习,不断精进专业技能与素养,并努力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在社会层面,他们更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大众广泛参与,共同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以助人为核心的专业实践,其内涵远超单纯地在困境中给予帮助,更侧重于激发受助者内在的克服困难能力与自救意识。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需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应当全心全意地维护案主的权益,确保服务质量,助力案主尽快摆脱困境。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是社会工作者行为的基本规范,个人道德修养是确保这些准则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关键。唯有秉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社会工作者方能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为社会及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毅珊. 中国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的建设路径研究——以广西L市社会工作者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9): 5085-5091.
[2] 罗肖泉. 关于中国社会工作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 伦理学研究, 2009(2): 34-38.
[3] 王泽淮. 略论民政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J]. 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2006(9): 73-74.
[4] 谢霄. 民政部发布《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J]. 中国社会工作, 2013(1): 4.
[5] 李丽珊. 从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的分歧探讨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其应对模式[J]. 学园, 2013(17): 188-189.
[6] 王锡政. 社会角色视角下在职社会工作者隐性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23.
[7] 耿阳雪. MSW实习生的角色不适及调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23.
[8] 蔡畅. 社会工作职业化问题及对策探析[J]. 新西部, 2019(20): 27-28.
[9] 王佳.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上) [J]. 中国社会工作, 2015(28): 9.
[10] 于秀清. 行业规范必须落实到每一名社工的行动中[J]. 中国社会工作, 2017(16): 22.
[11] 马燕燕.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究[J]. 民风, 2023(3): 119-1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