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态思想”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但是又处处呈现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经典之作,它扎根于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洞察,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构成了其生态思想的关键内容。本文从工业革命对人与自然等的影响出发,构成了《资本论》生态思想的出场背景、主要内容和当代启示。随着时代和实践的推进,《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愈加显现出深远的时代价值,能够进一步使人民重视自然的价值,关注劳动者权益,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生态环境共同体。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thought” is not explicitly mentioned in Marx’s writings, but it is everywhere in Marx’s classic works.
Capital is Marx’s classic work of political economy, which is rooted in Marx’s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 the early capitalist society, as well as his ec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which constitutes the key content of his ecological thought. Starting from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etc., this paper constitut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
Capital, its main content and contemporary revelation.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ime and practice, the ecological thought in “
Capital” shows more and more far-reaching value of the times, which can further make th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nature, pay attention to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promote the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uild a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munity.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要求日渐提升。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自此开启全面统筹发展新篇章。治国有常,利民为本。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国家领导人越来越开始关注生态之于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前人思想给予我们很多启发,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人与自然关系、物质变换是马克思建构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前提,也是《资本论》阐述生态思想之重要性的重要依据,可予以后人对生态文明建设参考研究。
2. 《资本论》中生态思想的出场背景
社会思潮涌动。在马克思撰写《资本论》之时,正值人类自然科学大突破的时代,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涌现。马克思立足这些成果,结合辩证唯物主义新发展解读“自然”,完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拓宽认知,形成生态批判思想,指引全人类解放事业。细胞学说揭示了生命的基本结构与组织规律,让马克思认识到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存在着基础性的构成“单元”,从微观层面去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为剖析社会经济结构如同剖析生物体结构一般,提供了类比思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让人们洞悉物质世界运行机理,展现自然统一性与连贯性;进化论以“物竞天择”冲破“神创论”,重塑人类对生物世界的认知。
环境问题凸显。18世纪中期起,欧洲核心国家经历了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建立起大工业生产体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资本论》诞生于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迅猛发展之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一些固有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其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污染造成极大的污染,继而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著作中呈现了资本主义为了发展经济,创造更大的个人经济利益,对各种工厂生产的环境治理投入较少,工厂职工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危害,生活苦不堪言,比如“陶工……他们常患消化不良症、肝脏病、肾脏病和风湿症,表明体质极为虚弱。但他们最常患的是胸腔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和哮喘病。有一种哮喘病是陶工特有的,通称陶工哮喘病或陶工肺结核。还有侵及腺、骨骼和身体其他部分的瘰疬病,患这种病的陶工占三分之二以上”([1]: p. 284),“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1]: p. 490)。环境污染会危害人民的健康,环境污染加剧或其相对重要性上升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生态恶化是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著作中这些内容从生态环境污染会对人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入手,阐述了生态与经济、社会、人的关系。
全球生态问题初现。一是殖民地生态破坏。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不仅对殖民地的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也对殖民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满足宗主国的经济需求,殖民地大量的自然资源被掠夺性开发,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许多原住民的生存环境和传统生活方式也受到了极大冲击。二是生态问题的跨国影响。随着国际贸易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生态问题开始跨越国界产生影响。一个国家的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可能会通过贸易、气候变化等方式影响到其他国家。例如一些工业国家大量燃烧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开始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引发了一些地区的气候异常和自然灾害增加等问题。
3. 《资本论》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逻辑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他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1]: p. 587),人必须依赖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1]: p. 586)。自然不仅提供了物质基础,还为人类的劳动提供了对象和手段。“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 p. 56),劳动本身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自然界是人类生活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人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人与环境总是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可以有人创造,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自己创造的。“人和自然,是携手并进的。”([1]: p. 696)人与自然之间不存在二者对立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若是对自然加以破坏,无度开采能源,则一定会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二) 物质变换: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流砥柱
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关系。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进行加工和改造,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又将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等返还给自然界,形成一个物质循环的过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自然生理过程,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商品为突破口,先研究商品基本属性,溯源至劳动二重性,继而深入剖析商品生产全程,一步步梳理出构建生态思想的逻辑脉络。《资本论》中指出“价值只有在使用和消费中才能够得到实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1]: p. 49)因此,研究商品就不能离开商品本身,认识商品需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入手,既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联,也要探究人与人的社会联系。
循环经济是生态思想的延伸。“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1]: p. 115)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人民应该积极实施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强调资源效率、废物最小化和系统思维。在生产中,“关于生产条件节约的另一个大类,……指的是生产排泄物……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2]: p. 94)把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加以分类回收利用,既有助于削减生产成本,又能够抬升利润率,进而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目标。“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2]: p. 115)也可以说循环经济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变换裂缝愈合的重要途径。
科技进步对于生态具有极大的影响。马克思强调:“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3]: p. 429)深刻地揭示了工艺学、人对自然的关系、生产过程、社会生活关系以及精神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了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技术、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揭示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表明人类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运用各种工艺技术去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展现了人类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展示了人类的精神观念也并非完全被动,它会对生产过程产生反作用。新的精神观念和科学思想能够推动工艺学的创新和发展,为生产活动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 资本趋利性:资本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资本主义生产就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为了扩大资本积累、保证利润的增长,人和自然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并引发了生态危机。资本本性是追逐利润最大化,为此资本家会掠地、开发自然资源来降本获原料。这种无节制地索取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枯竭,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
人的自然力的异化。“私有制的最直接的结果是生产分裂为两个对立的方面:自然的方面和人的方面,即土地和人的活动”([4]: p. 33),导致人与自然站在了对立面。一是人与自身自然的异化。资本主义的分工制度使得工人长期从事单一、重复的劳动,这导致工人的身体机能和智力发展都受到限制。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只是作为机器的附属物,按照固定的节奏和方式进行操作,他们的身体和大脑无法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资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资本家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和生态平衡,大量开采矿产资源、砍伐森林、污染水源等,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自然遭到破坏对人类的负面后果。一是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这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最终会使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影响到生产的可持续进行和人类的长远发展,这可以看作是自然以资源匮乏的形式对人类的一种报复。二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1]: p. 762)。工厂排放的废气使空气变得污浊,空气质量下降,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等,危害人类健康。外部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妇女病不能生育,孩子畸形发育,男人虚弱无力,四肢残缺不全,整代整代的人都毁灭了,他们疲惫而且衰弱”([5]: p. 453)。“霍乱、伤寒、天花以及其他流行病的一再发生,使英国资产者懂得了,如果他想使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不致成为这些流行病的牺牲品,就必须立即着手改善自己城市的卫生状况。”([4]: p. 67)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理机能,影响了人口的正常繁衍和健康发展,使整个群体面临着生存危机,凸显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重要性,一旦自然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人类自身将遭受极其沉重的打击。
4. 《资本论》中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所致力于建设的现代化,其核心特征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唯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达成双重和解,人类方得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环境质量。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完善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二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提高产业的绿色化水平。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科技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环保技术和装备,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三是提升社会环保意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态文化氛围。
(二)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6]: p. 50)。《资本论》揭示了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本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往往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借鉴这一思想,认识到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要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追求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对企业科研创新给予资金支持。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教育,改革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施人才吸引计划,加大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环境监管等。
(三) 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生态思想充分发挥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4]: p. 419)人民意识的转变又反哺经济发展。一旦民众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念,他们就不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摇身一变成为积极的推动者。在消费端,具有生态意识的民众会优先选择绿色环保产品,用市场力量促使企业调整生产方向,向绿色制造迈进;在生产环节,劳动者凭借对生态保护的热情,或是主动学习节能减排技术用于工作实践,或是积极投身生态产业创业浪潮,成为推动产业生态化升级的有生力量;在社会层面,民众还能通过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监督企业排污行为等,营造全社会珍视生态、共促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全方位激活人民群众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潜能,让马克思生态思想落地生根,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
基金项目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新疆青年生态文化认同研究(XJNUQB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