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目前学界对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研究较多,文献资料主要为专著、学位论文和期刊,既有系统性的著作,也有对单个方言点的记录考察,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对陕北亲属称谓语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陕北晋语方面。《陕北方言词典》(刘育林、安宇柱,1991)《陕西方言词汇集》(张崇,2007)《陕北语大词典》(杨明芳,2011)《神木方言研究》(增订本) (邢向东,2020)等工具书和方言专著中收录了不少人品类、称谓类词汇,其他文献则侧重于词汇、语汇系统及其与民俗文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概括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对陕北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只是零散的探析,缺少系统梳理和全面探究。关于定边方言的称谓语,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对定边方言称谓语的研究主要散布在少数对陕北方言词汇进行研究的论文或者方言著作中。因此,对于定边方言称谓语的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的研究价值。
2. 定边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分类
“亲属称谓”是指与自己有亲属关系之人的称呼方式。关于亲属称谓的分类,胡士云(2007)提出,亲属关系的发生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出生等血缘关系所致,二是由婚姻关系所致,三是由法律认定所致[1]。根据亲属关系的发生方式,人们将亲属分为血亲和姻亲,根据是否与自己有直接关系,又有直系血亲、旁系血亲、直系姻亲、旁系姻亲之分。同时,中国社会基于传统宗法观念,把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和妻亲三类。宗亲即内亲,是由同一祖宗所出的男性亲属及其配偶以及未出嫁的女子;外亲指血缘由女性相联系的亲属,分为嫁到本宗的女子娘家的亲属和本宗女子嫁出后其夫家的亲属;妻亲指妻子的亲属。
目前,关于亲属称谓语的精确定义尚未统一,相关术语的使用也存在差异,如有“亲属关系词”、“亲属称谓”、“亲属称谓词”及“亲属称谓语”等说法[2]。本文倾向于采用“亲属称谓语”这一表述,它不仅涵盖了丰富的亲属称谓词汇,也包含了由这些词汇构成的短语形式。
根据前人的分类标准,结合定边方言亲属称谓的基本情况,将亲属称谓语具体分为父系亲属称谓(见表1)、母系亲属称谓(见表2)、夫方亲属称谓(见表3)、妻方亲属称谓(见表4)、其他亲属称谓等五种类型。
Table 1. Paternal kinship terms in Dingbian dialect
表1. 定边方言父系亲属称谓表
辈分 |
称呼对象 |
面称 |
背称 |
曾祖辈 |
曾祖父 |
太爷[tʰᴇ44ie24] |
太爷爷[tʰᴇ44ie24ie0] |
曾祖母 |
太奶[tʰᴇ44nᴇ52] |
太奶奶[tʰᴇ44nᴇ52nᴇ0] |
曾外祖父 |
外太爷[vei44tʰᴇ44ie24] |
同面称 |
曾外祖母 |
外太奶[vei44tʰᴇ44nᴇ52] |
续表
祖辈 |
祖父 |
爷爷[ie24ie0] 爷[ie24] |
同面称 |
祖母 |
奶奶[nᴇ24nᴇ0] 奶[nᴇ52] |
伯/叔祖父 |
排行 + 爷爷 |
伯/叔祖母 |
排行 + 奶奶 |
舅祖父 |
舅爷 |
舅祖母 |
舅奶 |
姑祖母 |
姑奶[ku21nᴇ24] |
姑祖父 |
姑爷[ku21ie24] |
姨祖母 |
姨奶[i21nᴇ24] |
姨祖父 |
姨爷[i21ie24] |
父辈 |
父亲 |
爸爸[pa24pa0]、大[tɑ24]、大大[tɑ24tɑ0] |
爸、大、老子、老掌柜 |
母亲 |
妈[ma24]、妈妈[ma24ma21]、 妈呀[ma24i0] |
妈 |
伯父 |
大爹[tɑ44ti0]、二大[ər44tɑ24]、碎大[suei44tɑ24]、二爸[ər44pa21] |
同面称 |
伯母 |
大妈[tɑ44mɑ24]、二妈[ər44mɑ24]、 小妈[ɕiɔ52mɑ24] |
叔父 |
排行 + 叔[ʂu24] 大 |
叔母 |
婶娘[ʂɤŋ52niɑŋ24] |
姑母 |
娘娘[niɑŋ21niɑŋ0] |
姑父 |
姑夫[ku21fu0] |
平辈 |
兄/嫂 |
哥哥[kuo24kuo0]/嫂[sɔ52]、嫂嫂[sɔ52sɔ0]、嫂子[sɔ21tsɿ0] |
大哥/大嫂、二哥/二嫂、 老大、老二(只称兄) |
弟/弟媳 |
姓名或小名 |
姓名或小名、 兄弟媳妇 |
姐/姐夫 |
姐姐[ʨie52ʨie24]/姐夫[ʨie52fu0] |
同面称 |
妹/妹夫 |
姓名或小名 |
姓名或小名、 妹子[mei52mei0]/妹夫[mei52fu0] |
堂兄弟 |
哥哥/姓名或小名(称呼弟弟) |
堂叔哥 堂叔兄弟 |
堂姐妹 |
姐姐/姓名或小名(称呼妹妹) |
堂叔姊妹 |
姑表兄弟 |
哥哥/姓名或小名(称呼弟弟) |
姑舅[ku24tɕiəu53] |
姑表姐妹 |
姐姐/姓名或小名(称呼妹妹) |
姑舅[ku24tɕiəu53] |
子辈 |
儿子/儿媳 |
姓名或小名 |
小子/儿媳妇 大/猴 + 小子 |
续表
|
女儿/女婿 |
|
女子/女婿、 大/二/碎 + 女子/女婿 |
|
侄子/侄媳 |
|
侄儿/侄媳妇儿 我哥(兄弟)家小子/媳妇儿 |
侄女/侄女婿 |
侄女/侄女婿 我哥(兄弟)家女子/女婿 |
外甥 |
外甥[vᴇ44sɤŋ0] |
外甥女 |
外甥女[vᴇ44sɤŋ0ny52] |
孙辈 |
孙子/孙媳 |
姓名或小名 |
孙子[suɤŋ21tsɿ0] 孙媳妇[suɤŋ21ɕi21fu0] |
孙女/孙女婿 |
孙女[suɤŋ21ny52] 孙女婿[suɤŋ21ny52ɕy0] |
外孙/外孙女 |
外孙子[vᴇ44suɤŋ21tsɿ0] 外孙女[vᴇ44suɤŋ21ny52] |
曾孙辈 |
曾孙 |
姓名或小名 |
重孙子[tʂʰuɤŋ24suɤŋ21tsɿ0] |
曾孙女 |
重孙女[tʂʰuɤŋ24suɤŋ21ny52] |
Table 2. Maternal kinship terms in Dingbian dialect
表2. 定边方言母系亲属称谓表
辈分 |
称呼对象 |
面称 |
背称 |
外曾祖辈 |
母亲的祖父 |
外太爷[vei44tʰᴇ44ie24] |
同面称 |
母亲的祖母 |
外太奶[vei44tʰᴇ44nᴇ52] |
外祖辈 |
外祖父 |
外爷[vei44ie24] |
同面称 |
外祖母 |
外奶[vei44nᴇ52] |
母亲的伯/叔父 |
大外爷[tɑ53vei44ie24] 排行 + 外爷 |
母亲的伯/叔母 |
大外奶[tɑ53vei44nᴇ52] 排行 + 外奶 |
母辈 |
舅父 |
舅舅[tɕiəu44tɕiəu0] |
同面称 |
舅母 |
妗子[tɕiɤŋ44tsɿ0] |
姨母 |
姨姨[i24i0] |
姨父 |
姨夫[i24fu0] |
平辈 |
舅表兄弟 |
哥哥/姓名或小名(称呼弟弟) |
姑舅[ku24tɕiəu53] |
舅表姐妹 |
姐姐/姓名或小名(称呼妹妹) |
姑舅[ku24tɕiəu53] |
姨表兄弟 |
哥哥/姓名或小名(称呼弟弟) |
两姨[liɑŋ52i24] |
姨表姐妹 |
姐姐/姓名或小名(称呼妹妹) |
两姨[liɑŋ52i24] |
Table 3. Kinship terms for the husband’s relatives in Dingbian dialect
表3. 定边方言夫方亲属称谓表
辈分 |
称呼对象 |
面称 |
背称 |
夫之父辈 |
公公 |
爸爸[pa24pa0] 大[tɑ24] 大大[tɑ24tɑ0] |
老公公[lɔ52kuɤŋ21kuɤŋ0] 公公[kuɤŋ21kuɤŋ0] 他爷爷 |
婆婆 |
妈[ma24]、 妈妈[ma24ma21] |
婆婆[pʰuo24pʰuo0]、 老婆婆[lɔ52pʰuo24pʰuo0] 老人[lɔ21ʐɣ44] (不分性别) 他奶奶 |
夫辈 |
丈夫 |
姓名或小名、 零称谓 |
老汉[lɔ52xɛn44]、 掌柜的[tʂɑŋ52kuei44ti0]、 |
大伯子/大伯嫂 |
哥哥[kuo24kuo0]、大哥[ta53kuo21] 嫂[sɔ52]、嫂嫂[sɔ52sɔ0]、嫂子[sɔ21tsɿ0] |
大伯子[tɑ52pei21tsɿ44] 先后[ɕiɛn44xəu0]、 |
小叔子/小婶子 |
姓名或小名 老 + 排行 二兄弟/三兄弟 |
姓名或小名、 小叔子[ɕiɔ24ʂu21tsɿ0]、 先后[ɕiɛn44xəu0]、 弟媳妇儿 |
大姑子 |
姐姐[ʨie52ʨie24]、 大姐[tɑ53ʨie21] |
大姑儿姐姐[tɑ44kuor21ʨie52ʨie0] |
小姑子 |
姓名或小名 |
姓名或小名、 小姑儿[ɕiɔ52kuor24] |
Table 4. Kinship terms for the wife’s relatives in Dingbian dialect
表4. 定边方言妻方亲属称谓表
辈分 |
称呼对象 |
面称 |
背称 |
妻之父辈 |
岳父 |
爸爸[pa24pa0]、老爹[lɔ52ti21] |
丈人[tʂɑŋ44ʐɤŋ0] 老丈人[lɔ52tʂɑŋ44ʐɤŋ0] |
岳母 |
妈[ma24]、妈妈[ma24ma0] |
丈母娘[tʂɑŋ44mu21niɑŋ24] |
妻辈 |
妻子 |
姓名或小名 |
婆姨[pʰuo24i0]、 家里的[tɕiɑ21li52ti0] |
内兄 |
哥哥[kuo24kuo0] |
妻哥[ʨʰi21kuor24] |
内弟 |
姓名或小名 |
小舅子[ɕiɔ52tɕiəu21ʦəʔ0] |
内姐 |
姐姐[ʨie52ʨie24] |
妻姐姐[tɕʰi21tɕie52tɕie0]、 大姨子[tɑ44i24tsɿ0] |
内妹 |
姓名或小名 |
小姨子[ɕiɔ52i21tsɿ0] |
襟兄弟 |
姓名或小名 |
姐夫[ʨie52fu0]/妹夫[mei52fu0]、 挑担[tʰiɔ52tɛn44]、 |
其他亲属称谓
户家弟兄[xu44tɕia21ti44ɕyɤŋ21]隔两代以上的堂兄弟
户家姊妹[xu44tɕia21ʦɿ52mei44]隔两代以上的堂姐妹
堂叔弟兄[tʰɑŋ24ʂu21ti44ɕyɤŋ21]堂兄弟
堂叔姊妹[tʰɑŋ24ʂu21ʦɿ52mei44]堂姐妹
堂叔兄弟[tʰɑŋ24ʂu21ɕyɤŋ21ti44]堂弟的背称
隔山(弟兄姊妹) [kei21sɛn21]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表兄弟[piɔ52ɕyɤŋ21ti44]姑表;小姑舅,指姑表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关系
后妈[xəu44mɑ0]继母(背称)
后老子[xəu44lɔ52tsɿ0]继父(背称)
带肚子[tᴇ44tu44tsɿ0]妇女怀着孕改嫁他人
童引媳妇儿[tʰuɤŋ24iɤŋ52ɕi21fər0]童养媳
顶门儿[tiɤŋ52mə̃r24]无子之人过继侄儿或抚养养子顶起门户
亲家[tɕʰiɤŋ44ʨiɑ0]亲家公、亲家母
老爹[lɔ52ti21]兄弟的岳父或姐妹的公公
老妈[lɔ52mɑ24]兄弟的岳母或姐妹的婆婆
婆姨汉[pʰuo44i0xɛn44]夫妻
娘老子[niɑŋ24lɔ52tsɿ0]父母亲
亲亲[tɕʰiɤŋ21tɕʰiɤŋ0]亲戚
拜识[pᴇ44ʂʅ0]结拜兄弟;男性的同辈或同性朋友
两姨[liɑŋ52i24]姨表
3. 定边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结构特征
定边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构词方式主要为综合型,大部分称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综合运用了复合、附加、重叠等多种构词手段,其中以附加式和偏正型最为突出,还存在少量联合式、动宾式。偏正型称谓数量最多,受与其对应的共同语的结构方式影响较大,附加式称谓中,后缀“子”的构词能力较强。
3.1. 复合式
1. 偏正型
胡士云指出,“在笔者调查的1900余条亲属称谓中,有九成左右的亲属称谓都是定中结构”。“不过,这些构词方式在全部的亲属称谓中并不占主要地位,占主要地位的是以修饰成分加中心语的构成方式。”胡士云提出的这类定中结构的亲属称谓构词现象叫做“中心称谓的扩散现象”[1]。他认为汉语的亲属称谓都是以中心语素为原点,而后通过加修饰成分的方式向外扩散,构成了可以表示不同亲属关系的称谓系统。
定边方言的亲属称谓语也采用这样的中心扩散方式,这类偏正型亲属称谓语中的两个词根之间是修饰限制关系,形成“修饰成分 + 核心称谓成分”这一结构模式,这种亲属称谓的结构方式数量庞大。修饰成分还有数词、形容词、方位名词等。
定边方言亲属称谓的核心称谓成分有:爷、奶、娘、婆;大、妈、姑、舅、姨;哥、嫂、姐、弟、妹;女、儿、媳、甥、侄、孙等。
修饰成分在称谓语中发挥的修饰限定作用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类:
1) 表示领属关系。例如:姐夫/妹夫、姑夫/姨夫、妻哥/妻姐姐/妻嫂子、兄弟媳妇/儿媳妇/孙媳妇等。这类词通过两个亲属称谓词根各自含义叠加的方式进行表义,我们可以按照“…的…”这一模式理解其内涵。
2) 表示辈分或系属。例如:侄儿/侄女、孙子/孙女等。对于这类复合词的解释,我们需要根据前一个亲属称谓语的内涵来判断。“侄儿/侄女”“孙子/孙女”表示子辈、孙辈亲属中与儿子、女儿地位对等的人。
3) 表示排行。中国传统文化自古重视伦理秩序,用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次序,而在定边方言中,则用数词或形容词表示。例如:自己的父亲排行是老大,对父亲弟弟的称呼为二爸(二爹、二大)/三爸(三爹、三大),以此类推。相应地对他们的配偶称为二妈/三妈。再如二舅/三舅/四舅、二妗子/三妗子/四妗子、二姑/三姑/四姑、二姨/三姨/四姨等。
除了用数词外,定边方言亲属称谓在区别排行时还用到形容词,如“大”“小/碎/猴”(“猴”是“小”的方言说法)。“大”表排行第一,“小/碎/猴”表排行最末。例如:大爹/大姨/大伯子/大姨子/大小子/大儿子,小大/小妈/小姨/小舅/小儿子,“碎儿子/碎小子/碎娘(排行最小的姑姑)/碎舅”,“猴儿子/猴娘”等。
4) 表示亲疏远近。例如:堂叔弟兄/堂叔姊妹、户家弟兄/户家姊妹、隔山弟兄/隔山姊妹。“堂叔、户家、隔山”等修饰成分显示了称谓对象的亲疏远近,“堂叔弟兄/姊妹”指堂兄弟/姊妹,“户家弟兄/姊妹”指隔两代以上的堂兄弟/姊妹,由于血缘关系间隔较远但仍属于同一家族支系,故称“户家”,与“堂叔”区别。“隔山弟兄/姊妹”指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他们的父系宗亲不同,血缘关系疏远,故称“隔山”。
定边方言还用方位名词表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例如:外孙子/外孙女、外甥/外甥女、上姑舅/下姑舅等。“上/下姑舅”侧重于区分姑表兄弟姐妹的地位,舅舅的子女称为“上姑舅”,姑姑的子女称为“下姑舅”,由“上”“下”这样的空间概念表达姑舅关系中的地位高低[3]。“外 + 核心亲属称谓成分”这一形式自古就有,用以区分宗亲和外戚。定边方言中的“外爷/外奶”“外甥/外甥女”就是古代宗族观念的体现,现代社会已没有宗亲和外戚的严格区别,故“外”这一修饰成分表示女方亲属关系。
5) 表示先后次序。例如:后娘/后老子、大姨子/小姨子、大舅子/小舅子、大姑子/小姑子、大伯子/小叔子等。“大、小、后”等修饰成分往往标示着亲属关系的前后顺序,包括年龄、地位等方面。
2. 联合型
联合型亲属称谓语一般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亲属称谓语并列组合而成,基本上都属于偏义联合,即只有一个语素表义。定边方言中的这类称谓语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平辈亲属关系中,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联合形式的主要含义由一个词根或两个词根的意义来承担。例如:
“先后”是普通话中“妯娌”一词在方言中的表现形式,表示妯娌关系。“先”“后”本来是表示时间或次序的词,在方言中指两个按先后顺序嫁入同一家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子,即先结婚的媳妇和后结婚的媳妇,后来由并列短语经词汇化过程变为复合词,语义引申为先后嫁进来的媳妇,主要含义由“先”“后”两个词根来承担。
“弟兄”由“弟”和“兄”两个语素复合而成,指哥哥和弟弟。而“兄弟”则仅指弟弟。
2) 联合形式的主要含义不是两个亲属称谓词根单独含义的简单组合。例如:
“婆姨”是对已婚妇女和妻子的称呼,既是社会称谓语,也是亲属称谓语。作为亲属称谓语的“婆姨”指的是妻子,在这一联合形式中,“婆”表示祖辈女性长辈,“姨”表示母辈女性长辈,“妻子”义基本没有体现。
“姑舅”这一亲属称谓词由来已久,古代用来称呼丈夫的父母或者自己的公婆,是长辈亲属称谓。《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在定边方言中,“姑舅”是平辈亲属称谓,用来指称姑表亲戚,即姑姑或舅舅的孩子,其中,称呼舅舅的孩子为“上姑舅”,称呼“姑姑”的孩子为“下姑舅”,这里是借用方位名词表示亲属关系的远近。
“姊妹”由“姊”和“妹”两个语素复合而成,在定边方言中既可以指称兄弟姐妹,也可以指称姐妹。这实际上是定边方言亲属称谓异性混称特征的一个表现。
3. 动宾型
动宾型亲属称谓语中的两个词根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类词数量很少,主要是姻亲称谓,如“挑担”“带肚子”“顶门儿”。
“挑担”在定边方言亲属称谓中表示女婿之间的关系,普通话中称为“连襟”。普通话中的“挑担”是动宾短语。“挑着担子”有对称、平衡、连接的意思,这一短语在方言中通过隐喻手段发生了语义的延伸,将有血缘关系的姐妹比喻为起连接作用的担子,挑着担子的两个人或几个人通过担子联系在一起,语义延伸为具有连襟关系、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男子。“挑担”一词也经历了动宾短语词汇化的过程。
“带肚子”是指妇女改嫁时所带的前夫的孩子,“带”这一动词支配着后面的名词性成分“肚子”。“肚子”本意是身体部位,在这里指小孩子。
“顶门儿”是指无子之人过继侄儿或抚养养子顶立门户,“顶”这一动词具有支撑、顶住之意,支配着后面的名词性成分“门儿”。
3.2. 附加式
附加式亲属称谓语一般由亲属称谓词根添加附加成分构成,即“词缀+词根”或“词根+词缀”。附加式亲属称谓语的词汇意义主要由词根承担,有时候词缀会对整个亲属称谓语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定,造成称谓语意义的改变[4]。故定边方言亲属称谓的附加式构词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加上词缀后,亲属称谓语的主要含义发生改变,这种词缀主要有“老”,例如:
“老爹/老妈”中的“老”不表示辈分,而是有尊敬的意味,指的是兄弟的岳父或姐妹的公公/兄弟的岳母或姐妹的婆婆。可见词缀“老”可以改变合成词的词汇意义,用来称呼长辈。
2) 加上词缀后,亲属称谓语主要含义不变,这类词缀一般是表示排行的“大、二、三、碎”等词以及“子”尾词,例如:
“大、二、三、碎”这类排行词的使用范围较广,可以表示除父辈亲属称谓之外的各种亲属关系的行次,包括姑舅姨及其配偶、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儿女及其配偶等,如“大姑/二姑/碎娘”“大哥/二哥/三哥”“大女婿/二女婿/碎女婿”等,加上词缀后并不会改变亲属称谓的主要含义。
“子”尾式是方言中常见的构词手段,定边方言也不例外。亲属称谓中的“子”往往作为后缀,附加在亲属称谓词根之后,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如“女子”“小子”“小姨子”“小舅子”“妗子”“妹子”“婶子”等。
3.3. 重叠式
重叠式由两个相同的亲属称谓词根复合而成,包含亲昵和喜爱的感情色彩,故常见于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且多用于面称,重叠后意义不变。定边方言中很多核心亲属称谓语都可以重叠,并且同辈亲属称谓语之间能够一一对应,如“爷爷/奶奶”“大大/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姑姑/姨姨”等。
4. 定边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亲属称谓词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时代与文化的缩影。它们反映了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人们心理状态的变迁。定边方言的亲属称谓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对亲属关系的称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宗法制度、儒家伦理思想以及社会结构的重要体现。
4.1. 宗法制度与儒家伦理的体现
亲属称谓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基于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思想。这一体系通过清晰界定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维护家庭与社会的稳定秩序,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尊重长辈、关爱晚辈的伦理观念。
在定边方言中,宗族以男性为中心,父系、夫系亲属的称谓区分较为详细。例如,直系宗亲的称谓通常不加修饰成分,如“家孙子/家孙女”,而旁系宗亲则需添加修饰成分,如“堂叔、户家”等。女性亲属的称谓则常带有“外、表”等修饰成分,反映了传统社会中的男权优势。
4.2. 血缘关系与亲疏远近的反映
亲属称谓语清晰地反映了家族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直系亲属(如父母、祖父母)与旁系亲属(如伯叔父、堂兄弟姐妹)的称谓差异,体现了家族内部的辈分和等级关系。例如,“上姑舅/下姑舅”这一称谓,反映了舅舅(男性)与姑姑(女性)子女之间的等级差异,体现了男权社会的权势关系。这种亲疏关系的表达还通过空间隐喻实现,如“上/下”“里/外”等方位词的使用,凸显了语言的文化内涵[5]。
4.3. 尊卑有序与长幼有别的传统观念
定边方言的亲属称谓体系充分体现了尊卑有序和长幼有别的传统观念。例如,通过数字、形容词、方位名词等表示排行、辈分或次序,如“先后”一词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儒家礼制。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也深刻体现在称谓中。婚前,男女双方用“叔叔”“姨姨”等拟亲属称谓称呼彼此的父母;婚后,丈夫称呼妻子的父母为“丈人”“丈母”,而妻子称呼丈夫的父母为“公公/他爹”“婆婆/他妈”,体现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伦理观念和男女之间的不对等关系[6]。
4.4. 地域差异与方言特色的体现
定边方言因其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的特殊性,与普通话及周边方言有着广泛的接触与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特色。例如,普通话中的“伯父”在陕北方言中有“大大”“老老”“大爸”“大爹”等多种称呼方式,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这些差异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还加深了人们对不同地区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定边方言的亲属称谓语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生动体现。
5. 结语
定边方言的亲属称谓体系不仅是亲属关系的标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的生动体现。其称谓精准定位家庭角色,遵循长幼有序,体现对长辈的尊敬与晚辈的关爱。同时,称谓中的性别差异反映了封建观念的影响,但随着社会进步,这种差异逐渐淡化。未来,期待更多学者深入研究定边方言及其亲属称谓,挖掘其文化价值,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