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国家治理体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作为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承担着维系社会稳定与促进发展的双重责任。为了实现基层治理中的“共建共治共享”目标,需要在基层资源分配不均、群众参与度低以及管理协调不畅等问题上多关注。基层治理应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提升他们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共同构建更加完善、和谐的社会治理多元化一体。通过社区治理引领,社区可以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共治,最终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善治目标,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高效运转与长远发展。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communities, as important units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bear the dual responsibility of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in grassroots governanc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so that community governance can more effectively solve the current bottlenecks, difficulties, and pain points, such a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grassroots resources, low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and poor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In this process, party organizations should not only play a pioneering and exemplary role, but also promote the widespread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social forces by optimizing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structure. Grassroots governance should be centered on the people, enhance their subjectivity and enthusiasm in social governance, and jointly build a more complete and harmonious diversified and integrated social governance. Through community governance guidance, communities can gradually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ultimately achieving the grassroots good governance goal of “co construction, co governance and sharing”, and promoting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1. 引言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加强地方基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推动社区治理多元化一体的形成,强调共建单位的共治与融合,能够实现治理结构的创新与优化。在这一模式下,各类共建单位与社区紧密结合,共同应对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引领,社区能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实现民众参与决策与管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这种共治模式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率,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与支持,进而保障和改善民生[1]。探索融合型社区治理多元化一体的有效路径,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创新举措,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既能提升治理水平,又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从而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
2. 核心概念界定
2.1.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涵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社会性,还促进了实践性,以确保政府职能各项工作与活动的有效开展[3]。治理过程强调不同历史时期和环境下,包括其思想、目标和方向的重要作用,确保社会发展始终紧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目标,推动社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贡献社会[4]。
2.2. 社区治理多元化为一体
在现代社区治理中,各类主体在多元化一体内的互动与协作是实现良好治理的关键,基层治理组织能够有效地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社区的整体发展,社区治理多元化一体的构成主要来自居民个体、市场主体、民间组织、社会主体、政府主体这五大方面[5]。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治理机制,社区治理多元化一体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还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既为居民提供了更多参与治理的渠道,也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6]。在基层治理组织的引导下,各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将推动社区向更加和谐、繁荣的方向迈进,从而能够实现社会治理的整体优化与提升。
3. 社区治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社区治理停留在初级层面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各级组织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镇街、社区、社工机构、物业公司等各方力量需要统筹整合,通过形成组织优势,以最大化服务资源和服务功能。这一过程要求充分考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推动社区治理建设。然而,目前的社区治理面临两大主要问题。首先,各方之间的互联互动不够密切,缺乏有效的利益关系抓手,导致多方联动未能制度化和常态化。尽管社区内存在不同的服务资源,但缺乏相应的机制使得这些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其次,社区的合作共享机制尚不健全,尽管社区治理基础得到不断夯实,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和具体的工作抓手,使得动态管理和监督机制尚未完善,从而制约了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
3.2. 社区资源有效利用率还不够
在城市社区治理的背景下,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为社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许多社区在实际治理中未能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各种资源,导致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治理主体之间的内部张力,表现为不同部门在目标、利益和信息上的不一致,严重影响了资源的有效融合。具体来说,部门墙的存在造成了信息的碎片化,使得资源整合和协同治理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社区治理小程序作为一个新兴的工具,虽然涉及多种数据类别,包括居民身份信息、投诉问题和资源使用情况等,但其智能分析能力和数据反馈机制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当前,小程序的设计与功能多集中于基本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缺乏深入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这直接导致了数据资源价值的低下。特别是在居民投诉分析和社区资源使用率预估等关键领域,缺乏有效的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使得社区治理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受到影响。
3.3.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热情不高
在当前社区建设中,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社区活动的形式相对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和吸引力,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许多活动只是传统的文艺表演或单一的宣传活动,无法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尤其在艺术课程方面,社区应考虑引入更多元化的内容,例如手工艺、音乐、舞蹈等,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群体的需求。其次,社区的宣传工作未能突出基层特点,宣传形式较为传统。许多宣传活动缺乏与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未能有效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社区发展的重要信息,宣传工作如果仅停留在口号和标语层面,容易使居民感到乏味,无法产生共鸣。
4. 引领社区治理多元化一体的建设路径
4.1. 聚焦社区合作覆盖,延伸区域治理联盟“深度”
在当前的社区治理中,资源力量利用不足以及部门和信息壁垒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已在社区中驻点,成功实现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但这仅是治理的起步。社区的治理水平和能力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与两新组织、社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合作与互动方面。要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必须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打破壁垒,实现信息的互联互动。只有通过充分的共建共治,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治理效果,推动社区的全面发展。
(1) 畅通驻社区单位合作联盟
为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积极融入社区治理,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明确各方责任。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信息沟通顺畅,促进协作。同时,强化“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使行业部门能够快速响应社区需求,实现共建共治的目标。为此,可以组建市直、区直、镇街和社区四方共建团队,开展治理工作共建,收集社情民意,有效解决矛盾纠纷,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这些措施将形成良好的互联互动合作格局,增强社区治理的综合能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政府与社区的双向赋能。
(2) 加强驻社区单位间交流
通过加强驻社区单位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治理组织和党员在社区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利用现有的治理组织引领工作机制,如“双报到”“双联系”“驻点直联”,不仅能增强单位间的互动与协作,还能提升公共服务的职能和效率。这种合作模式促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资源使用上形成合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推动社区的发展与和谐,通过这种方式,驻社区单位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实现公共服务的优化与提升。
4.2. 坚持以社区组织为核心整合社区资源
小区治理被视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而小区领导者的建设则是确保居民能够直接接受组织的领导、教育和服务的重要途径。治理成员社区报到是提升治理成员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方式。在小区中,治理成员应主动报到,积极参与社区事务,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其他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治理成员的参与不仅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还能为社区治理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在资源配置方面,社区治理组织需统筹分配各种资源,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可以确保社区的各项服务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同时,社区事务的准入制能够对社区事务的管理和规范提供保障。明确社区事务的管理标准,有助于提升社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使居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社区治理工作。最后,考核评比是对社区工作的综合考核与评估机制。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能够有效激励社区治理组织和工作人员,提高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服务群众方面,社区治理组织组织应将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3. 提高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度
(1) 培育社区组织,强化居民的情感联结
第一,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社区建设。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如“社区党委 + 小区党支部 + 党员示范户”的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社区治理的良性互动,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陌生人”社区和“三无小区”等治理难点,通过充分调动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有效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具体实践中,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统筹全局,推动小区党支部落实责任,并依托党员示范户积极服务居民,能够切实解决日常问题。第二,要积极建设各类社区组织。社区组织在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体类社区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了居民生活的愉悦感,满足了人们的共同兴趣。然而,相较于文体类组织,公益性或基于居民共同需求的社区组织对提升自治能力的效果更为显著。这类组织不仅关注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还以实际行动带动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主动参与和责任感。例如,在解决环境整治或邻里互助问题时,公益性组织通过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了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与自发性。第三,要搭建社区内人际关系网络。邻里之间的熟悉程度和互动频次是提升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熟悉的邻里关系有助于建立信任,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化形式搭建居民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增加了解与互动,还能够充分挖掘个体需求,推动社区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发展。同时,居民的高频互动和积极参与有助于提升社区参与度,激发共同建设美好社区的热情,形成更加和谐、融洽的邻里氛围,为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重视制度建设,增强相互反馈
在现代社区治理中,整合居民需求并构建高效的民意收集与反馈制度至关重要。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形成“民事民来提,民事有人管”的治理模式,通过充分激发居民参与,促进社区的高效自治。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特点,治理模式需要更加精准和灵活。老年群体往往关注社区环境、健康服务、文化活动等,他们可通过选举具备广泛交际能力和清晰思维的长者代表,作为需求收集和反馈的关键桥梁。这些代表定期与社区管理者对接,确保老年群体的需求能够及时传递并有效解决。而年轻群体,凭借其紧密的社会联系和高效的沟通能力,更适合推动信息传递的创新方式,比如借助社交媒体、社区App等平台,实时反馈问题并提出建议,从而加速决策的效率和透明度。此外,代表选举制度的引入,通过公开、公正的选举程序,选出能够平衡不同群体利益的社区代表,将有助于形成更加民主、包容的社区治理结构。通过上下贯通的信息传递和有效的回复反馈机制,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将进一步增强,从而能够真正实现居民自治与社区共治的目标。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大量涌入导致社会结构的分层加剧,使得城市负荷压力不断增加,这一现象使城市治理面临复杂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一局面,需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方向发展,社区治理工作通过强化引领机制,能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扎实的组织保障,进而有效促进了社区治理机制的创新。在实际操作中,基层治理组织积极整合社区资源,通过组织多元化活动,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推动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升,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
2022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嵌入与融合: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多元治理的广西实践与路径优化研究”(2022KY0750),2022年校级科研项目“广西边疆民族地区构建社会治理多元化一体的嵌合机制与路径创新研究”(2022YB056);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多元化一体的实践模式、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23YJC840032)之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