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自我效能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kills,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Newly Established Medical Colleges
DOI: 10.12677/ap.2025.15417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罗伟鹏, 雷小雨, 王宜锴, 李依凝, 蓝 欣:新疆第二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李明月*:新疆第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关键词: 学习效果课余时间管理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新办本科医学院校Academic Achievement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kills General Self-Efficacy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Medical Schools
摘要: 目的:探究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提高新办本科医学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于2024年1月选取新疆某新办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1197名,以一般资料问卷、课余时间管理现状问卷、课余时间管理能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某新办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得分为(3.48 ± 0.72)分,在学制、性格、参加竞赛、补考次数、专业兴趣等18个变量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65 ± 0.63)分,在年级、性格、参加竞赛、学生干部、挂科数等20个变量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610, P < 0.01);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正向预测作用( β = 0.610, P < 0.01);通过K-平均值聚类分析可以将学生聚为两类;不同特征的学生通过决策树算法可以筛选出4个可预测变量,终末节点为7个。结论:课余时间管理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果三者相互影响,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nd mechanisms among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kills,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in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medical school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these schools. Methods: A multi-stage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1,197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a newly established medical school in Xinjiang in January 2024. They were surveyed using a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n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tatus questionnaire, an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kills scale and a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Results: The score of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kills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ly established medical school was (3.48 ± 0.72),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18 variables such as academic system, personality,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ons, number of make-up exams and interest in major ( P < 0.05); the score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was (2.65 ± 0.63),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20 variables such as grade, personality,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ons, student cadres and number of failed courses ( P < 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kills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r = 0.610, P < 0.01);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kills had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general self-efficacy ( β = 0.610, P < 0.01); students could be cluster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rough K-means clustering analysis; four predictable variables could be screened out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with seven terminal nodes. Conclusion: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kills,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mproving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kills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can enhance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文章引用:罗伟鹏, 雷小雨, 王宜锴, 李依凝, 蓝欣, 李明月 (2025). 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自我效能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进展, 15(4), 31-3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4178

1. 引言

新办本科医学院校作为本科医学教育领域的新兴部分,其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稳定我国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格局。医学院校学生课程繁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及精力用于专业课学习,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术精进与个人发展。自主学习是医学学科教育的重点,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柴军应,王晓斐,张明丽,2024),课余时间有效管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顾天竹,陈哲,李海星,2024),利于学业的进步,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自信的个体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学习,尝试新的方法,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张道芬,高晓妹,胡玲,2024王帅,2022李巍等,2021)。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相互影响(江君,2011),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利用时间,从而促使学生更积极有效地管理时间,同时,通过良好的时间管理实践,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本研究以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有关医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及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新办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助力其教育优化与革新。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于2024年1月,通过问卷星,并采用多阶段抽样选取新疆某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一至大四的医学生学生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并回收问卷1325份,其中有效问卷1197份,有效回收率90.3%。纳入标准:① 在校本科大学生;② 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调查。排除标准:① 挂科科目数 < 补考通过门数;② 作答时间 < 230秒:③ 人际关系非常差;④ 家庭关系非常糟糕。

2.2. 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调查表收集大学生基本个人信息,内容包括性别、年级、复读、留级、学制等22个多层次的基础个人信息。

采用了陈晓芬的课余时间管理现状问卷(陈晓芬,2017),结合新办本科院校特点,对问卷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内容包括,工作日总量情况、周末总量情况、自评充足现状等13个多方面的课余时间管理现状信息。

采用了陈晓芬编写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量表(陈晓芬,2017),并结合了黄希庭、张志杰等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董超,贾黎斋,2024),在时间管理控制维度中增加了时间管理反馈性相关问题。此量表共有16道题目,分为时间管理意识、时间管理规划、时间管理控制三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对应“1~5分”,各维度得分等于各维度条目总分除以条目数,总分取各维度的平均分,总分越高,表明被试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越强。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KMO值为0.94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采用了由王才康等翻译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崔琦等,2021),共10个题目,该量表使用Likert 4级评分法,“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分别对应“1~4分”,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等于条目总分除以条目数,总分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本研究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KMO值为0.94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对变量使用了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K-平均值聚类分析等,并使用决策树算法构建预测模型。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不同基础个人信息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基础个人信息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得分在学制、性格、参加竞赛、补考通过数、专业兴趣、月生活费、学习成绩排名、学习成绩变化、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变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在年级、性格、参加竞赛、学生干部、挂科数、补考次数、专业兴趣、月生活费、生源地、学习成绩排名、学习成绩变化、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变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2. 不同课余时间管理现状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课余时间管理现状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得分在自评充足现状、管理满意度、重要性认识、周围环境氛围、周围人群影响、有无学校指导、学校指导质量、管理指导必要性等维度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在自评充足现状、管理满意度、重要性认识、周围环境氛围、周围人群影响、学校指导质量、管理指导必要性等维度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得分同时在管理满意度、周围环境氛围、周围人群影响等维度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课余时间支配状况显示,大多数学生将课余时间花费在专业学习、自习,上网(聊天、游戏等)上,与过往研究结果一致(杨宗燚,2020)。课余时间指导途径需求显示,多数学生希望通过朋友、同学、室友影响或者自学来获得课余时间管理的指导。多数学生认为,课余时间管理不利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大学生活茫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以及对自己的课余时间没有计划安排,与过往研究结果一致(陈星宇,张春勇,2016)。

3.3. 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时间管理意识、时间管理规划、时间管理控制之间两两存在显著正相关(均P < 0.01)。见表1

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kills and its dimensions

1. 一般自我效能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项目

一般自我效能

时间管理意识

时间管理规划

时间管理控制

课余时间管理能力

一般自我效能

1

时间管理意识

0.436**

1

时间管理规划

0.540**

0.654**

1

时间管理控制

0.610**

0.579**

0.830**

1

课余时间管理能力

0.610**

0.782**

0.923**

0.946**

1

注:**表示P < 0.01。

3.4. 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课余时间管理能力正向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β = 0.610, P < 0.01)。时间管理规划对一般自我效能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β = 0.045, P > 0.05);时间管理意识和时间管理控制正向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β = 0.113, P < 0.01, β = 0.508, P < 0.01)。见表2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extracurricular time management skills and its dimensions

2.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及其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结果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F

β

SE

t

一般自我效能感

课余时间管理能力

0.610

0.372

707.865

0.610

0.020

26.606**

一般自我效能感

时间管理意识

0.619

0.383

246.818

0.113

0.024

3.732

时间管理规划

0.045

0.034

1.021**

时间管理控制

0.508

0.033

12.409**

注:**表示P < 0.01。

3.5. 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对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标准化后,使用K-平均值聚类进行分析,最终聚类中心显示,人群可分为两类,类别1表现为低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低一般自我效能感,类别2表现为高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高一般自我效能感,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这两类人群均值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见表3表4

Table 3. The final cluster centers of K-means clustering analysis

3. K-平均值聚类分析的最终聚类中心

变量

类别1 (n = 747)

类别2 (n = 450)

Zscore (时间管理能力)

−0.578

0.960

Zscore (一般自我效能感)

−0.504

0.837

Table 4. One-way ANOVA of K-means clustering analysis

4. K-平均聚类分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变量

聚类

误差

F

显著性

均方

自由度

均方

自由度

Zscore (时间管理能力)

664.350

1

0.445

1195

1493.271

0.000

Zscore (一般自我效能感)

505.095

1

0.578

1195

873.619

0.000

Figure 1. Decision tree prediction model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1. 不同特征学生学习效果的决策树预测模型

3.6. 基于决策树算法建立对不同特征学生学习效果的预测模型

决策树是一种以树状结构构建决策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它依据不同的事件和决策,生成多条路径。在构建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的递归方式,对内部节点的属性进行分析比较,根据不同属性值产生相应的向下分支。该模型能够自动筛选出关键变量,这不仅简化了模型结构,还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各个纳入变量对最终结果的贡献程度,为决策者提供了清晰且高效的决策支持。本研究使用决策树探究学生不同特征对其学习效果的预测,学习效果使用“学习成绩排名”体现,学习成绩排名分为优良组(包括优秀、良好),一般组(包括中等、较差)。本研究为决策树提供除“学习成绩排名”外的21个基本个人信息变量,课余时间管理能力三个子维度变量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变量,并使用训练集构建决策树模型,从总体样本中随机抽取80%的样本数据作为估计模型参数的训练集,剩余20%作为测试集。该模型在训练集上的整体决策准确率为69.0%。利用测试集数据检验这一模型,其决策准确率为70.5%,最终生成的决策树模型如图1,其先按照挂科数进行拆分,在无挂科的学生中按照是否参加竞赛进行进一步拆分,以此类推。本研究决策树生长5层,共计12个节点,其中终末节点7个,筛选四个可解释变量,即挂科数、年级、时间管理规划、竞赛。见图1

4. 讨论

4.1. 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特点

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平均得分(3.48 ± 0.72)分,处于中上水平,高于过往研究结果(陈晓芬,2017)。分析原因可能为,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课程任务重,课业压力大,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需要更合理更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从而促进了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2.65 ± 0.63)分,处于中等水平,低于过往研究结果(董超,贾黎斋,2024),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新办本科院校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相对较低,这使得学生往往会担心自身的学历和能力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此外医学院校大学生通常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包括繁重的课程负担和高难度的学术要求,这可能导致学生们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效率产生怀疑,影响自我效能感,除了学业压力外,医学生压力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对就业前景和升学的担忧,这种担忧也会影响学生对自身未来成功的信心(陈婷婷等,2010Bergmann, Muth, & Loerbroks, 2019),从而导致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本研究中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在不同性别的总体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与一部分研究结果相符(陈晓芬,2017董超,贾黎斋,2024邓凌,陈本友,2005),与另一部分的研究结果相反(董超,贾黎斋,2024任广林,2019徐泽昊等,2023)。本研究显示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医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学习成绩排名及变动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分析原因为良好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合理规划学习与休息,确保充分利用时间提升个人素养,高自我效能感促使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学习障碍,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两者共同作用,不仅提升了学习成绩,还增强了学习的稳定性,促使学习成绩的进步。在课余时间管理现状的研究中,发现学生管理满意度越高,并且越认为课余时间管理很重要,就越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周围氛围影响和周围人群影响等外部环境对个人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这进一步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个人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强大的塑造作用(李开云等,2018杜可鑫,2023Thornton & Tamir, 2024);研究发现,学校的指导对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正向作用。综上,学校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学习型校园环境,开设时间管理咨询室,以解决时间管理问题,提高时间管理满意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果。

4.2. 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正向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

课余时间管理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且课余时间管理能力正向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即学生如果具有高水平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往往也具有高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过往研究结果相符(李巍等,2021李凡叶,2023代嬿等,2023)。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学习时间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学习进展持有坚定的信心,能够主动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课余时间,而且能够持续进行自我监督,确保学习活动的高效进行(耿艳,石春,2018),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当学生在课余时间管理中取得成功时,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这种增强的自我效能感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更好的时间管理。

通过K-平均值聚类分析,将学生划分为两类,有助于对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对于具有低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学校、教师及家庭可以专门指导其制定课余时间计划,合理分配学习、娱乐和休息时间,同时,要给予更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引导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以获得成功体验,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具有高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和高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要继续保持其时间管理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鼓励多分享学习经验,带动整体学习效果的进步。

4.3. 新办本科医学院校大学生决策树预测模型的分析

在决策树模型中,筛选出挂科数、年级、时间管理规划、竞赛四个可解释变量,挂科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好的同学挂科数少;较高年级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成熟度有关;时间管理规划体现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竞赛则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动力。本研究通过建立不同特征学生的决策树预测模型,以期帮助学校从这些可解释变量出发,制定各种方法措施去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效果,比如适当提高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时间规划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的基本个人信息、课余时间管理现状、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但并未调查离校实习大学生的情况,研究对象代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确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由于数据来源单一(问卷调查),而没有结合其他数据来源(如观察、档案记录等),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这种偏差可能导致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被高估或低估,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未来本研究组将扩大研究对象范围,提高样本代表性,并使用多种调查方法,进一步通过纵向研究探究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基金项目

本研究由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313560022)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柴军应, 王晓斐, 张明丽(2024). 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现实图景与培育策略. 少年儿童研究, (1), 24-29, 47.
[2] 陈婷婷, 荆春霞, 杨光, 等(2010). 医学生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6(11), 1429-1430.
[3] 陈晓芬(2017). 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调查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4] 陈星宇, 张春勇(2016). 关于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调查与思考——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0(3), 72-75, 83.
[5] 崔琦, 李国良, 张颖, 等(2021).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抑郁的关系. 济宁医学院学报, 44(2), 102-106.
[6] 代嬿, 刘晓明, 韩硕, 等(2023). 听障大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时间管理的关系研究. 现代特殊教育, (18), 43-50.
[7] 邓凌, 陈本友(2005).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10), 17-19, 42.
[8] 董超, 贾黎斋(2024).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 心理月刊, 19(3), 83-86.
[9] 杜可鑫(2023).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综述. 社会科学前沿, 12(8), 4733-4739.
[10] 耿艳, 石春(2018).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拖延的关系: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8(2), 95-99.
[11] 顾天竹, 陈哲, 李海星(2024). 课余时间管理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30(1), 105-115.
[12] 江君(201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1), 104-106.
[13] 李凡叶(2023).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就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 商洛学院学报, 37(4), 89-96.
[14] 李开云, 杨蕙菁, 林丰勋, 等(2018). 秩序感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心理学进展, 8(4), 481-493.
[15] 李巍, 冯国艳, 李文静, 等(2021).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情绪的作用. 心理月刊, 16(20), 48-51.
[16] 任广林(2019). 在校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调查. 循证护理, 5(6), 573-574.
[17] 王帅(2022). 高中生成就目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及教学模式的调节作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10(9), 530-542.
[18] 徐泽昊, 王旭全, 赵紫祥, 等(202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心理月刊, 18(11), 99-101, 105.
[19] 杨宗燚(2020). 河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20] 张道芬, 高晓妹, 胡玲(2024). 医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3), 73-76.
[21] Bergmann, C., Muth, T., & Loerbroks, A. (2019). Medica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tress Due to Academic Studies and Its Inter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Domains of Life: A Qualitative Study. Medical Education Online, 24, Article 1603526.
https://doi.org/10.1080/10872981.2019.1603526
[22] Thornton, M. A., & Tamir, D. I. (2024).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Situations and Mental States Are Composed of Sums of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ctions They Afford.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 Article No. 6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4870-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