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任务要求(教育部等,2023),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挖掘“五育”与“心育”的内在关系,深刻剖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痛点,不断提升“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水平,协调多方力量共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2. “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结
早在1912年,蔡元培就提出了“五育”的全人教育观。近年来,从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有关“德智体美劳”的重大决定、指导意见中可以发现,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是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韩君华,许亨洪,2021)。研究指出,“五育”思想是发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刘宇文,侯钰婧,2021)。此外,“五育并举”也是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奠定国家人才优势的重要举措(颜怡,冯益平,2021)。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主动适应建设“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深入剖析“五育”与“心育”的内在联结,着力构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1. 心理健康教育是“五育”的重要支撑
心理育人在高校立德树人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陈虹,2021)。首先,心理过程贯穿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过程,“五育”的教育内容需要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和内化,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陈虹,康其丰,2024),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其次,心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帮助学生在“五育”活动中保持好奇心、创造力和心理弹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为“五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理动力。再次,心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学习社交技巧、学会与人合作等方式塑造学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完善人格,在“五育”活动中更好地与人合作、交流。
2.2. “五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2.2.1. 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价值导向
德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道德品行的重要举措,为心理育人工作明确了价值导向(俞国良,靳娟娟,2022;张小钢,李琳,孔嘉昊,2024;周睿,2023)。一方面,德育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优良品德和良好习惯在学生心中扎根成长,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夯实了道德基础,确保学生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而且,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的教育规律、教育内容及教育主题等方面均具有内在一致性,育心与育德能够融会贯通(陈虹,康其丰,2024;李慧,2024)。
2.2.2. 智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传授的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多种心理品质得以发展,这本身就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俞国良,靳娟娟,2022;周睿,2023)。而且,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只有智力正常,个体才能正常进行学习和社会活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品质支持。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发展,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机,进一步促进智育活动。
2.2.3. 体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体质保障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体育锻炼能够显著增强个人的体质,从而有效减少因身体疾病或不适而引发的心理困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能够保持精力充沛和情绪稳定。体育运动亦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能够显著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郑鑫虎等,2024)。此外,体育运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自尊,在运动中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这种成就感会提升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体育运动还能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多项研究证明体育运动正向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还可以通过同伴关系与自我认知等因素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张书皓等,2024;马超等,2022)。
2.2.4. 美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美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帮助学生释放内心压力、促进情感表达,能够有效缓解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还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审美情绪,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文静,张建伟,2023;戴颖,2023)。在沉浸式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与自己的内在进行深入对话,进一步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自我对话和反思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此外,艺术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抵触情绪,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康素杰,2022),“00”后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美育兼具艺术性和趣味性,教育方式更加直观、生动,能够迅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2.5. 劳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给人们植入了实现幸福的行动基因,能够培养和提升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力(张世豪,罗建文,2019)。具体来说,劳育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劳育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个体生命意义,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意识,努力追求生命价值(康钊,祝蜜,万龙,2018)。学生在出力流汗中涵养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此外,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从而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3.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挑战
3.1. “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意识不强
高校在“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唯成绩论”“主结果论”的风气依旧盛行,反映在现实情况中,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丢心育的现象。这使五育工作不能协同,反而互相堵塞,陷入恶性循环,更造成学生培养过程的缺位(张小钢,李琳,孔嘉昊,2024)。究其原因,一是对“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各部门、各学科之间仅关注自身领域,未看到“五育”与心育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作用,或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怕麻烦、怕困难、创新意识不足等情况,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二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专业滤镜”,部分教师认为心育工作专业性强、挑战度高,只能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开展,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过程中缺乏积极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识。
3.2. “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机制不足
部分高校在“五育”与心育融合机制建设上还存在不足。一是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五育并举”视域下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全体教师的协同发力,仅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门的力量难以实现,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心理育人工作具有润物无声、防患于未然的特点,与智育等工作相比,其工作量难以量化、工作效果反馈周期长,导致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工作不被看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其积极性。
3.3. “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融合不深
目前,高校在推进“五育”与“心育”融合工作中存在“表面融合”、“硬融合”的现象,各项措施和政策偏理论化、片面化,具有较强的“形式主义”(文武全,焦键,陈媛,2024)。“表面融合”主要表现为在“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虽然很多高校有意识地将“五育”的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但仅是蜻蜓点水似地选取了某一个小点或某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深度的结合,没有充分挖掘“五育”中的心育价值,尚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和促进作用。“硬”融合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将“五育”生硬地嫁接到心育之上,重形式、轻内容,重体验、轻实效,导致学生参与度低、活动效果反馈差,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4.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路径
“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坚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努力探索“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路径,纵深推进“五育 + 心育”工作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1. 立足一个转变,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开展,聚焦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侧重于心理困扰的预防和疏导。“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要及时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将育人目标从疏导心理问题转向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将育人队伍范围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拓展到全体教师,积极构建“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素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4.2. 提升三维质量,助力心育工作提质增效
加强“五育”与心育融合机制建设,可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质量、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质量三个维度着手,助力心育工作提质增效。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立足“五育并举、融合育心”,常态化举办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造“五育 + 心育”活动品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提升自我,充分挖掘自身兴趣和优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平台建设。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和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中共教育部党组,2018)。高校应鼓励二级学院建设心理工作站,结合专业特征和学生特点,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五育 + 心育”品牌。例如,艺术类学院可发挥其在绘画、设计方面的特长,用“美”疗愈心灵;体育类学院可发挥其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优势,开展运动健心系列活动。此外,高效应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保障,加强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及时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应发挥全员育人合力,打通学科壁垒,建立健全专兼职心理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朋辈人员四支心理育人队伍建设,出台系统性的激励保障政策,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心理育人氛围。专兼职心理教师要树立既“专”又“广”的工作思维,在提升心理工作专业性的基础上,努力拓宽心育工作维度,探索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辅导员应提升心理育人能力,将心育工作融入党团教育、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让心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应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主动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4.3. 加强五项建设,整合资源推动协同育人
为促进“五育”与“心育”深度融合,发挥1 + 1 > 2的聚合效应,高校应着力加强育心育德、慧心培智、强心健体、润心怡美、筑心乐劳五项建设。
育心育德,筑牢信仰之基。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主线,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思政教育品牌,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大学生从红色基因汲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力量,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郭赟程,鲁长芬,2019)。
慧心培智,提升心理素养。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统筹多方资源,创新教育形式。重视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主体,以网络课程、日常微课为补充的多元化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多主题、广覆盖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训,提升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引导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强心健体,塑造强健体魄。高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邓艳君,2021)。大力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举办各类体育竞赛、趣味运动等活动,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素质,学会通过体育锻炼疏解情绪,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班级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每年开展军训、校园越野赛等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培养愈挫愈勇的顽强拼搏精神和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润心怡美,涵养精神品格。高校应以美育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美育实践活动为依托,注重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的作用(蔡伟,2022)。通过完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搭建艺术展演平台、普及推广原创艺术作品等措施,着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美好心灵。打造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游园会等活动品牌,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手段表达情绪、疏解心情。开展舞动、绘画等表达性艺术团体心理辅导,以生动的艺术形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筑心乐劳,磨练意志品质。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组织校内外劳动实践等形式广泛开展日常劳动教育(梁健晟,刘晓慧,2024)。结合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文明寝室建设、教室维护等劳动锻炼,引导学生掌握生活劳动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深入开展专业劳动实践,帮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练意志品质,提升职业能力。积极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组建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展朋辈心理讲堂、团体心理辅导等公益心理服务活动,培养学生互助意识和奉献精神。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如绿植领养、手工DIY设计等,引导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享受劳动乐趣,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意义感。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合作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研究”(24H097(Z));2024年山东建筑大学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党建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研究”(DJ202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