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硅漂移探测器(silicon drift detector, SDD)由Gatti和Rehak于1983年提出[1] [2]。相比于其他半导体探测器,SDD采用侧向耗尽的结构设计,其阳极电容很小与探测面积无关,因而具有优异的能量分辨率[3] [4]。由于SDD在X射线探测方面的优越性能,全世界都在大力研制SDD。此外,SDD在材料分析[5]-[9]、X射线荧光光谱[10]、核物理研究[11] [12]、医学成像[13] [14]等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15]。
早先与SDD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不同形状和结构的器件制造和实验测试[16]-[19]。SDD主要包括螺旋环SDD和同心圆环SDD [20]。螺旋环SDD的结构设计是围绕载流子漂移通道进行设计和建模的,不需要外加电压分压器就可以实现电压分压,但其内部电场分布不均匀且设计和制作工艺困难[21]。同心圆环SDD的阳极设计在探测器正面的中心,阴极环在阳极外侧且围绕阳极[17],其电容很小,内部的电场均匀分布,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然而其具有较大的表面漏电流,降低了能量分辨率。为了减小同心圆环SDD的表面漏电流。本文设计了一种小阴极环间距的同心圆环SDD,通过减小SDD表面的Si-SiO2界面面积,进而减小界面态,最大限度地减小SDD的表面漏电流,提高SDD的能量分辨率。
本文提出了一种SDD的新型结构,使用Silvaco TCAD仿真软件分别对阴极环间距为10 μm和30 μm SDD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对阴极环间距为30 μm和10 μm SDD的漏电流、电场分布、电势分布、电子浓度分布进行了比较。此外,还分析了阴极环间距为10 μm SDD的电容,瞬态阳极电流和电荷收集机制。
2. SDD模型
由于同心圆环SDD具有对称性,本研究中采用了二维结构模拟。图1为X = 0 (Y-Z平面)的SDD结构图。本文提出了一种同心圆环小阴极环间距的SDD,使用厚度为525 μm的n型超纯高阻硅作为衬底,掺杂浓度为4 × 1011/cm3。n型硅衬底中重掺杂五价的P和三价的B,在探测器正面(收集侧)形成n型重掺杂的阳极和p型重掺杂的阴极环和保护环。SDD由内至外依次为阳极、阴极环和保护环,其中阳极尺寸为50 µm,n型重掺杂浓度为1 × 1019/cm3,掺杂深度为1 µm。阴极环的宽度为90 µm,p型重掺杂浓度为1 × 1019/cm3,掺杂深度为1 µm。在SDD的边缘存在保护环,宽度为40 µm,p型重掺杂浓度为1 × 1019/cm3,掺杂深度为1 µm。保护环可以在SDD的边缘形成均匀的电场分布,避免边缘不均匀电场的影响,还可以减小SDD的漏电流,保护探测器的性能。阳极、阴极环和保护环均为高斯掺杂。
X射线从SDD背面入射。背面由阴极环和保护环组成,掺杂类型和掺杂浓度与前侧阴极环相同。SDD的正面和背面两侧都覆盖有1 μm厚的SiO2层。在阳极、最内侧阴极环、最外侧阴极环、背面阴极环和最外侧保护环进行刻蚀然后沉积1 µm的铝层作为电极。在电极接触点处施加不同的偏置电压,探测器内部的耗尽区中形成载流子漂移沟道,当入射X射线照射探测器的背面时,产生的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漂移沟道漂移到收集阳极,产生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的处理实现对未知X射线的标定。
Figure 1. SDD (Y-Z section) structural diagram
图1. SDD (Y-Z剖面)结构图
3. SDD电学特性分析
本文使用Silvaco TCAD仿真软件的器件模拟模块对SDD的电学特性进行模拟,SDD的全耗尽电压Vdepl可根据公式(1)进行计算:
(1)
其中,ε0是真空介电常数(8.854 × 10−12 F/m),εsi是硅的介电常数(11.5 F/m),q是电子电量(1.6 × 10−19 C),N是n型硅衬底的掺杂浓度(4 × 1011/cm3),d是硅衬底厚度(525 μm),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耗尽电压Vdepl约为−84 V。在SDD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正面和背面间的电势差不能超过
,否则将会发生击穿现象,大量的空穴电流将会在电极之间流动[17] [22],导致SDD表面电子的缺失,影响能量分辨率。为保证n型硅衬底全耗尽且不击穿,取阳极电压Va和最外保护环电压Vg为0 V,最内漂移环电压、最外漂移环电压和背面阴极电压分别为−25 V、−160 V和−80 V。在下文中,将分析不同阴极环间距g对SDD电学特性的影响。
3.1. 漏电流
噪声是影响SDD性能的重要指标,决定了SDD的能量分辨率,SDD噪声与能量分辨率的关系如公式(2)所示:
(2)
其中,KFE是SDD载流子产生过程中的量子波动,ENC是SDD的噪声,可根据公式(3)进行计算:
(3)
其中,τleak为SDD的峰值响应时间,Ileak为漏电流。减小SDD的漏电流,可以减小噪声,提高SDD的能量分辨率。SDD中的漏电流有三个来源:扩散电流、产生电流和表面电流。扩散电流源于自由电子–空穴对从耗尽区外扩散到其中。产生电流是因为耗尽区中的自由电子–空穴对复合率高于产生率,扩散电流和产生电流都与探测器衬底有关。表面电流与Si-SiO2界面态有关,减小Si-SiO2的接触界面可以有效的减小表面漏电流。图2是阴极环间距为10 μm和30 μm SDD的漏电流与最外环偏压的I-V特性曲线,横坐标为最外漂移环电压,纵坐标为漏电流。如图所示,漏电流最初随着最外漂移环偏压的增加而快速增加,当达到一定电压时缓慢增加,最终趋于稳定。这是因为:当SDD没有完全耗尽时,电子漂移速度随着偏压的增加而增加,漏电流增大;当SDD完全耗尽时,电子漂移速度达到饱和,不随着偏压的增加而增加,漏电流趋于稳定。比较图2的两条曲线可以得知,阴极环间距10 μm的SDD比30 μm的SDD具有更小的饱和漏电流和噪声,有利于X射线探测。
Figure 2. 10 μm and 30 μm cathode ring spacing SDD leakage current
图2. 10 μm和30 μm阴极环间距SDD漏电流
3.2. 电子浓度
图3为不同阴极环间距SDD内部电子浓度分布模拟图。从图中可以得知,相对于两侧,探测器中心电子浓度较高,图中的绿色区域就是电子漂移沟道,该通道位于探测器内部,指向收集阳极。入射X射线产生的电子在垂直电场和横向电场的作用下漂移到漂移通道,然后通过该通道漂移到收集阳极。电子漂移沟道的电子浓度较大,但仍低于n型硅衬底的掺杂浓度,这表明衬底中的电子已经完全漂移到收集阳极,衬底完全耗尽。不同阴极环间距SDD的电子漂移沟道存在差异,相对于阴极环间距为30 μm的SDD,阴极环间距为10 μm的SDD电子漂移沟道远离探测器表面,避免了自由电子在Si-SiO2界面被捕获,阴极环间距为10 μm的SDD拥有更窄和更平滑的电子漂移沟道,有利于电子漂移到收集阳极。
Figure 3. Simulation of electro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SDD with cathode ring spacing of 10 μm and 30 μm respec tively: (a) 10 μm; (b) 30 μm
图3. 阴极环间距分别为10 μm和30 μm的SDD电子浓度分布模拟:(a) 10 μm;(b) 30 μm
3.3. 电势分布
图4为不同阴极环间距SDD内部电势分布。如图所示,阳极电势最高,最外漂移环附近的电势最低,随着半径的增加,电势降低。相对于阴极环间距为30 μm的SDD,阴极环间距为10 μm的SDD内部的电势分布更均匀。提取电子漂移沟道内的电势分布曲线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得知,随着半径的增加,电势均匀减小,相对于阴极环间距为30 μm的SDD,阴极环间距为10 μm的SDD电子漂移沟道内电势差大,电势梯度大且分布均匀。电势梯度越大,入射X射线产生的电子就会获得更大的漂移速度,更快地漂移到收集阳极。
Figure 4. Simulation of internal potential distribution in SDD with cathode ring spacing of 10 μm and 30 μm, respectively: (a) 10 μm; (b) 30 μm
图4. 阴极环间距分别为10 μm和30 μm SDD内部电势分布模拟:(a) 10 μm;(b) 30 μm
Figure 5. Potential distribution curves in SDD electron drift channels with cathode ring spacing of 10 μm and 30 μm, respectively
图5. 阴极环间距分别为10 μm和30 μm SDD电子漂移沟道内的电势分布曲线
3.4. 电场分布
电场是电势的梯度,图6为不同阴极环间距SDD内部电场分布。从图中可以得知,整个探测器处于非零电场中,表明其已经完全耗尽。探测器的正面和背面的电场不是恒定的,但在中间区域,有相对恒定的电场分布,入射X射线产生的电子,首先会聚集到这个区域,然后在电场的作用下漂移到收集阳极。相对于阴极环间距为30 μm的SDD,阴极环间距为10 μm的SDD低电场区域更小,有更均匀的电场分布。提取电子漂移沟道的电场分布曲线如图7所示。距离收集阳极越远,电场强度越小。阴极环间距为10 μm的SDD中心阳极位置处的电场较大,且横向漂移电场也较大,为电子运动提供了大的漂移电场。随着阴极环间距的减小,电子漂移沟道内的电场分布更平坦、更均匀,有利于电子漂移到收集阳极。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小阴极环间距SDD相对于大阴极环间距SDD有更优异的电学性能,因此应尽可能地减小阴极环间距g,提高SDD的性能。然而,在实际的SDD工艺制造中,阴极环间距尺寸受到工艺技术的限制,如果阴极环间距过小,两个相邻阴极环之间的电场很大,导致阴极环之间发生击穿现象,降低SDD的性能。因此,在下文中将以10 μm SDD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Figure 6. Simulation of internal potential distribution in SDD with cathode ring spacing of 10 μm and 30 μm, respectively: (a) 10 μm; (b) 30 μm
图6. 阴极环间距分别为10 μm和30 μm SDD内部电势分布模拟:(a) 10 μm;(b) 30 μm
Figure 7.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curves in SDD electron drift channels with cathode ring spacing of 10 μm and 30 μm, respectively
图7. 阴极环间距分别为10 μm和30 μm SDD电子漂移沟道内的电场分布曲线
3.5. C-V特性曲线
信噪比是有用信号与无用噪声的比值。噪声会明显降低SDD的探测性能,电容是影响SDD噪声的主要因素,较低的电容会使SDD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能量分辨率。SDD的电容Cd可以通过公式(4)进行计算:
(4)
式中,εsi是硅的介电常数,S是阳极面积,w是耗尽层厚度,SDD全耗尽状态下,耗尽层厚度等于硅衬底厚度d。探测器电容与阳极面积成正比,可以通过调节SDD的阳极面积减小探测器的电容。SDD具有很小的阳极面积,因此其具有很小的电容,更低的噪声,更大的信噪比。
图8为10 μm阴极环间距SDD的C-V特性曲线。其中横坐标为最外漂移环偏压,纵坐标为SDD的电容。从图中可以得知,电容随着最外漂移环偏压的增加而减小,当达到SDD的全耗尽电压时,电容趋于稳定约为2 fF。阴极环间距为10 μm的SDD拥有比较理想的电容值,优异的能量分辨率,有利于X射线的探测。
Figure 8. C-V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SDD with a cathode ring spacing of 10 μm
图8. 阴极环间距为10 μm SDD的C-V特性曲线
3.6. 瞬态阳极电流
Figure 9. Cathode ring spacing of 10 μm SDD transient anode current
图9. 阴极环间距为10 μm SDD的瞬态阳极电流
漂移沟道和漂移电场影响入射X射线产生的自由电子漂移到收集阳极的时间。阴极环间距为10 μm的SDD具有良好的漂移沟道且沟道内电场大于600 V/cm,使得电子被阳极收集的时间很短。图9为X射线入射在阴极环间距为10 μm SDD背面r = 400时,SDD产生的瞬态阳极电流。从图中可知,在X射线未入射时,阳极电流约为漏电流(2.4 × 10−10 A);在1 × 10−7 s时X射线入射,探测器内部产生大量的自由电子–空穴对,在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漂移到阳极,空穴漂移到附近的阴极,阳极电流增加到最大值。然后,由于电子扩散,阳极电流减小到X射线未入射时的水平,电荷收集时间约为100 ns。
图10为在r = 400 μm处X射线入射到阴极环间距为10 μm SDD背面后的不同时刻电子浓度分布变化。在1 × 10−7 s时,X射线入射,在1.02 × 10−7 s时,SDD内产生小的高浓度电子云。随着时间的增加,电子云逐渐扩大且向电子漂移沟道运动,在1.2 × 10−7 s时,可以看到电子云已经进入漂移通道并向阳极移动,在1.52 × 10−7 s时,电子继续沿着漂移沟道运动,已经有部分电子被阳极收集,最后,在2.5 × 10−7 s时,电子云消失,所有电子都漂移到阳极并被收集,电子浓度恢复到X射线入射前的状态。
Figure 10. The electro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side SDD with a cathode ring spacing of 10μm at different times: (a) 1.02 × 10−7 s; (b) 1.2 × 10−7 s; (c) 1.52 × 10−7 s; (d) 2.5 × 10−7 s
图10. 不同时刻阴极环间距为10 μm SDD内部电子浓度分布:(a) 1.02 × 10−7 s;(b) 1.2 × 10−7 s;(c) 1.52 × 10−7 s;(d) 2.5 × 10−7 s
4. 总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小阴极环间距的SDD新型结构。这种新结构减少了SDD表面Si与SiO2接触的表面积,从而减少了SDD表面的漏电流,优化了SDD的电学特性,使其具有较低的噪声和较高的能量分辨率,多保护环的设计可以使SDD边缘电场分布均匀避免了击穿现象。模拟结果表明,阴极环间距为10 μm的SDD具有较低的漏电流、平滑的电子漂移沟道、较大的电势梯度和电场强度、电容约为2 fF、电荷收集时间约为100 ns。这表明阴极环间距为10 μm的SDD电学性能优异,是一种可行的结构,具有很好的能量分辨率和探测性能。SDD在医学成像、X射线通信和脉冲星导航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为SDD的研制提供了参考方向。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2740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B206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