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名词化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用动词体现的“过程”或形容词体现的“特征”[1] (pp. 352-355),即用名词短语的形式来表达句子、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所要表达的内容[2],它既指复杂名词产生的过程,也指由此产生的复杂名词,关于名词化的理论争论通常源于如何解释这种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的问题[3]。
其中,系统功能语法对名词化做出了系统、深入的阐述,英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认为语言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语音层[4]。他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的实现分为字面式和隐喻式,名词化体现的是语义与语法之间的非自然关系,因此,他从语法隐喻的角度来探讨名词化。语法隐喻又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包含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隐喻,其中名词化是构建概念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手段[1] (pp. 342-345)。
随着名词化概念的深化,语言学家们不再满足仅仅描述这一语言现象,而是试图从认知角度解释这些现象。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美国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也是隐喻式的[5]。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认知语法学派创始人罗纳德·韦恩·兰艾克(Ronald Wayne Langacker)在其《认知语法基础》第一卷[6]和第五卷[7]都对名词化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概念语法隐喻主要关注一致式和隐喻式,认知隐喻理论则从思维、识解方式以及范畴原型等层面就各自关注的隐喻现象提供统一的解释。但是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都为我们从认知层面理解名词化隐喻提供了重要视角,都属于功能主义阵营,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与拓展[8]。国内在名词化概念语法隐喻领域已经产出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仅有少部分学者从认知的角度来讨论名词化现象,且认知视角下的名词化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的方式。本文基于林学学术语篇语料库,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林学期刊论文中的名词化现象。
2.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一) 文献综述
名词化隐喻是语法隐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名词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提出,韩礼德分析了名词化隐喻如何通过将过程(动词)、属性(形容词)等转化为名词,实现语义的重新配置,也探讨了名词化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1] (pp. 352-355)。在罗纳德·韦恩·兰艾克(Ronald Wayne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中,名词化隐喻被视为一种概念化过程,通过将动态的过程或抽象的关系转化为静态的实体,反映了人类认知中的实体化和范畴化倾向[6]。其后研究成果也多集中在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领域,国内较早是由胡壮麟(1996)对此做了分析。该项研究所涉及的主题包括名词化翻译研究、针对特定语篇的名词化功能分析以及认知框架下的名词化研究等[9]。在翻译领域,余新兵(2006)探讨了名词化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翻译策略[10];在语篇分析中,徐新宇(2011)基于国际贸易销售合同分析了其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11],李虹等人(2013)分析了名词化在中医文本中的应用[2],在认知框架下,包含了名词化的认知结构分析(张权,2001) [12]、认知语义研究(方义桂、丛迎旭,2020) [13]以及认知语法研究等(高航,2020) [14]。
关于名词化的研究主要应用于科技英语、学术英语、特定语篇的名词化分析以及翻译等领域,尤其是在科技英语的翻译研究中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名词化结构是学术写作的重要特征,中国学者陆小飞[15]、Jiang等人[16]以及美国学者奥特尔加(Lourdes Ortega) [17]都认为,名词短语的使用是高水平学习者写作中的一个主要句法复杂度特征。因此,名词化隐喻理论在ESP写作与教学领域发挥的作用也进一步引起了重视。钟兰凤、陈希卉(2013)调查了高校学生英语学术论文中的概念隐喻,发现名词化语法隐喻使用频率最高[18]。李文、郭建辉(2020)对比了国内外博士论文中的13类概念语法隐喻,同样发现存在较多名词化现象[19]。
美国道格拉斯·比贝尔(Douglas Biber) [20]和澳大利亚学者凯西·利阿尔(Cassi Liardét) [21]认为,普遍使用名词,特别是名词化来“呈现密集的信息”是学术论文的一个关键特征。道格拉斯·比贝尔(Douglas Biber)统计分析了小说、会话、新闻和学术文体中“-tion、-ity、-ism、-ness”这四个名词化后缀形式,发现会话中的名词化用得最少,用得最多的则是学术文体。
本文将从罗纳德·韦恩·兰艾克(Ronald Wayne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角度,结合林学期刊论文和教科书语料库,采用定量的方式,对林学学术语篇的名词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名词化的认知过程,包括学术文本如何通过抽象和概括将动作或状态转化为名词的,以及读者是如何通过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机制来理解这些名词化表达。据此,进一步突出林学期刊论文的特征,从而为林学期刊论文的写作与翻译提供指导。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林学期刊论文语料库,所用语料为自建的国内外林学专业SCI期刊论文语料库,包含农林业、树木学、树木年代学、森林经济学、森林环境、森林产品、林木学、森林管理8个下属学科公开发表的论文,英文语料总计43,352字符。为了突出林学名词化的特征,本文又自建了林学教科书语料库与期刊论文语料库进行对比,该语料库总计45,071字符。此外,本文还借助了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 4.2.4对名词化隐喻进行检索,该软件由日本早稻田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劳伦斯·安东尼(Laurence Anthony)博士设计,界面简洁、方便操作,基本实现了WordSmith的功能[22]。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确定研究涉及的文本语料及分析工具,并对语料的整体情况进行检索分析;第二阶段,概述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名词化理论尤其是认知语法理论。第三阶段,根据数据讨论林学期刊论文中的名词化现象,结合语料案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名词化
认知语法对于词类范畴不做具体说明,而是对其语义结构做出详细说明[23]。认知语言学认为词类转换是语义相关或者说语义相接的认知域之间的投射[13]。用认知语言学家罗纳德·韦恩·兰艾克(Ronald Wayne Langacker)的话来说,便是“语法是有意义的”。
罗纳德·韦恩·兰艾克(Ronald Wayne Langacker)认为任何一个语义结构都是概念化的结果,称为述义(predication),述义关联不同的认知域;名词体现的是一种名词性述义,在认知域中凸显的是一个整体;动词体现的是关系性述义,凸显的是实体间的相互关系。他提出了名词化的三种形式,一是词汇名词化:即单独的动词名词化,产生新的词汇,用于表示某种行为或事件的总称;二是动名词:将带有其他成分(除主语外)的动词名词化;三是句子名词化:将动词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成分(包括主语)名词化,形成事件的表达[6]。
从范畴原型和突显的角度来看,认知语法认为,一个语言表达式所属的语法范畴不是由其总体的概念内容所决定,而是由其侧面(profile)所决定。所谓侧面指概念内容中作为概念化主体注意力焦点的部分。名词的侧面凸显事物(thing),突显是识解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事物是组聚(grouping)和概念物化(conceptual reification)的产物。组聚是一个心理过程,指在许多实体(entity)中把一部分实体挑选出来[6],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而概念物化指把组聚在一起的实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操纵[24]。由于突显方面的不同,名词化会出现不同的类型表示不同的意义内涵,有的突显动词词干地标(即它的内含宾语),有的名词化突显动词词干射体(即它的内含主语),有的突显工具,有的突显结果,有的突显背景、方位等。此外,还需要区分行为名词化和动名词,行为事件名词化与其他名词结构平行,主要用于强调事件,在不同的语境下凸显的内容不同,能够突显事物的方式、持续性、性质、事实性等;而动名词则具有从句的内部结构[25]。
4. 林学期刊论文中的名词化现象
林学作为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一级学科,不仅具有农业属性,还具有工业属性,同时涉及基础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地质学等多方面内容。林业科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同时与社会科学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林业科学的广博性决定了林业文献内容的丰富性[26]。作为科技学术文本,林学论文中同样存在较为普遍的名词化现象。本部分将借助AntConc 4.2.4语料库检索软件分析林学论文中的名词化。
Table 1. Frequency table of high-frequency nouns
表1. 高频率名词频次表
|
期刊论文 |
教科书 |
排序 |
高频率名词 |
频次 |
高频率名词 |
频次 |
1 |
agroforestry |
809 |
soil |
379 |
2 |
farmers |
321 |
trees |
306 |
3 |
soil |
295 |
root |
242 |
4 |
land |
252 |
agroforestry |
168 |
5 |
systems |
208 |
systems |
167 |
6 |
trees |
155 |
ball |
145 |
7 |
practices |
140 |
species |
144 |
8 |
data |
135 |
plants |
122 |
9 |
forest |
131 |
cultivation |
119 |
10 |
crop |
114 |
trunk |
113 |
11 |
agriculture |
110 |
forest |
90 |
12 |
areas |
106 |
production |
91 |
利用AntConc对语料库进行检索,按频率从高到低对文本中的词汇进行排序,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冠词the,其次是连词and,接着是介词,包括of、in、to、for、with等,然后是名词。剔除其他非名词的词汇,选取了频次最高的前12项名词,得出了表1的高频率名词频次表。其中,期刊论文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名词为agroforestry,与教科书语料相比,整体上期刊论文语料中的名词出现的次数更为频繁。该表格涉及的词汇与林学密切相关,多体现的是事物、产品等内容,释义相对明显,一词多义的现象并不突出。
为了进一步探究其名词化现象,本文从罗纳德·韦恩·兰艾克(Ronald Wayne Langacker)提出的词汇名词化、动名词和句子名词化的三种形式出发,结合分析工具进行讨论。
(一) 词汇名词化
澳大利亚学者贝弗利·德雷维安卡(Beverly Derewianka) [27]和路易丝·拉维利(Louise J. Ravelli) [28]注意到学习者普遍使用衍生后缀来产生名词的现象。美国学者罗谢尔·利伯(Rochelle Lieber)重点讨论了词汇名词化,他指出:从形式上来看,词汇名词化可以通过任何形式的形态学过程衍生,包括前缀、后缀、转换和重复[3]。他认为,-tion、-ment和-al等后缀构成的动名词在不同的阅读之间是模棱两可的,大致将其分为事件和非事件。此外,他还重点分析了-er、-ee后缀的名词化现象。同时,本文还参考了张权(2001)提出的部分名词后缀,经整合后分析了包括-tion、-ry、-ity、-ure、-ment、-ee、-sion、-ist、-ness在内的词缀,这些词缀构成的复杂名词,显示了名词短语的内部语法[12]。本文利用语料库检索工具分别在林学学术论文和林学教科书两个语料库进行检索后得到如下表格。
Table 2. Comparative table of lexical nominalization
表2. 词汇名词化对比表
后缀 |
林学期刊论文 |
林学教科书 |
频数 |
比例 |
频数 |
比例 |
-ing |
1201 |
2.77% |
863 |
3.87% |
-tion |
1022 |
2.36% |
645 |
2.9% |
-ry |
1013 |
2.34% |
340 |
1.52% |
-ity |
494 |
1.4% |
123 |
0.55% |
-ure |
435 |
1% |
180 |
0.81% |
-ment |
282 |
0.65% |
169 |
0.76% |
-ee |
174 |
0.4% |
109 |
0.49% |
-sion |
152 |
0.35% |
24 |
0.11% |
-ist |
36 |
0.08% |
14 |
0.06% |
-ness |
32 |
0.04% |
7 |
0.03% |
总计 |
4841 |
11.17% |
2474 |
11.09% |
从这10个名词后缀情况来看,林学学术论文中的名词化比例略高于林学教科书。尤其是在-ry、-ity、-ure、-sion、-ist、-ness这些后缀上,而-tion、-ment、-ee这三个后缀在林学教科书中的比例较高。
(二) 动名词
动词名化是名词化的主要类型,“动作名词结构”是以动作名词为核心的名词化结构[29],可以理解为动作或过程义的名词。动名词的功能是隐喻性的,但仍保持其形态上的动名词动词形式[21]。比利时学者利斯贝特·海瓦特(Liesbet Heyvaert) [30]和澳大利亚学者凯西·利阿尔(Cassi Liardét) [21]均认为,动词名词化是指将带有其他成分(除主语外)的动词名词化。动名词的动名词化通过包含前置修饰的-和后置修饰的-而显得更加静态,比如the -ing、-ing of。在表2中,-ing出现的频率最高,在表3中包含了两个语料库的前修饰和后修饰的动名词数量。就整体的比例来说,无论是-ing还是带有修饰的-ing,在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高于期刊论文。
Table 3. Verbal nouns with modifiers
表3. 带修饰的动名词
|
期刊论文 |
教科书 |
the -ing |
64 |
76 |
-ing of |
33 |
20 |
(三) 句子名词化
罗纳德·韦恩·兰艾克(Ronald Wayne Langacker)指出句子名词化就是将动词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成分(包括主语)名词化,形成事件的表达。英语中常通过词组结构、小句层次的变化及重新组合使得小句及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名词化表达,这使得语篇结构更加紧凑、严谨,能够充分体现名词化隐喻的效果[2]。但是句子名词化现象往往难以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进行自动检索,一般会采用人工标注的方式进行统计。本文由于受到部分因素的限制暂未对林学中句子名词化现象进行统计。
5. 林学期刊论文中名词化的认知语法分析
(一) 词汇名词化及其功能
希腊学者阿尔忒弥斯·亚历克西亚杜(Artemis Alexiadou) [31]和美国学者哈吉特·博雷尔(Hagit Borer) [32]均对词缀与事件名词性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关注了与之相关的理论包含结构模型以及事件基础理论[33],这两种理论都认为名词性词缀在某种程度上负责事件名词性的衍生。韩国学者朴忠民和朴宝贤(Chungmin Park & Bohyun Park)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基于罗纳德·韦恩·兰艾克(Ronald Wayne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框架,认为言语名词化是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识解来实现的:1) 伴随物化的类质量(mass-like)识解;2) 区域激活或转喻转移[34]。
例1:The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LULC) may disturb local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water availability (increasing air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variability) in Lake Ziway watershed.
例2:The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LULC) in the Lake Ziway watershed may disturb local climate and reduce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leading to higher air temperatures and more variable rainfall.
例1是林学英文期刊论文语料库中的原文表达,这句话中包含conditions、availability、temperature、variability等多处名词化表达。其中,climatic conditions直接指代气候条件,多用于科学或技术性的语境。且conditions、availability由and进行并列,共用同一个动词disturb,因而具有同质性;同样地,temperature与variability并列,共用形容词increasing修饰。在该句型模式下,读者在对这句话进行识解时,可利用同一框架进行理解,并通过句式的对应关系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不仅使得行文简洁流畅、结构紧凑、句式严谨,而且达到了高度凝练的效果,符合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特征。反观例2的表达,句子长度有所延长,整体结构相对松散,名词性成分的同质性并未得以体现,对四个名词的识解是通过disturb、reduce、higher和more variable这两个动词和两个形容词实现的,且两对名词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被忽视了。因此相对于例1来说,例2更符合口语化的表达。
例3: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society today is how to protect ecosystems from degradation.
例4: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society today is how to protect ecosystems from degrading.
degradation本意指的是事物或者状况毁坏、恶化的过程,体现的是部分关系,然而在例3这句话中并不指代某一种情况的恶化,更加强调整个生态系统恶化的结果,整个具体关系对应的谓语射体(trajector)很难看出,因此它更容易被解释为作为结果的一个名词。然而例4中的degrading作为非谓语动词(即动名词或现在分词用作形容词)与from搭配,从严格意义上讲,degrading在这里仍然保留了动词的某些特性,更加强调过程,对读者来说,恶化的过程没有结果更具冲击力,也就没有采取迫切行动的必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例3中这一名词词缀的选择对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识解该句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 V-ing的意义实现
罗纳德·韦恩·兰艾克(Ronald Wayne Langacker)认为,进行体的屈折后缀-ing针对非持续性动词词干具有三大功能:1) 取消次第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使事件获得整体识解;2) 仅凸显述义(predication)直接辖域,而该辖域原包含一系列内部成分状态(component state);3) 在抽象层面上识解这些成分状态,从而抵消状态之间的差异。
例5:Awareness raising and provision of technical training about conservation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provided to communities in the watershed.
例6:Communities in the watershed should be made aware and trained technically about conservation interventions.
在例5中“Awareness raising”和“technical training”两个动名词短语对所要采取的行动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属于整体扫描,读者通过这两个动名词可以清楚地实现对事件的整体把握,通过这两个动名词短语,能够立刻意识到,“提高意识”、“技术培训”是综合系统的过程,从而提高读者信息处理的全面性和深度,同时提升对事物的认知效率,这体现了V-ing的第一种功能。而在例6中,则是分别强调了两项行为活动的动作,属于次第扫描,那么这句话对人的认知以及后续的行为则会产生相对轻微的影响。
例7:It is required to permit the planting of these trees on agricultural land.
例8:It is required to permit these trees to be planted on agricultural land.
在例7中,planting凸显了“种植”这一行为,属于凸显述义直接辖域,至于种植的内容并不是强调的重点,而例8重点凸显的是“树”,种植的行为则是背景,体现了V-ing的凸显功能。
例9:Respectively, slightly increasing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but declining in the second period similar to afroalpine class.
例10:Respectively, it slightly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but showed a decline in the second period similar to the afroalpine class.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写作中往往需要从更抽象的层面进行概括,从而达到高度凝练的效果。例10中increased这一词汇一般指数量、总量的增长,且以动词形式出现,容易给读者一种在主语作用下而产生的行为或动作。然而,例9中动名词形式increasing的表述相对客观,概括性强,可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增长这一语义。
6. 结论
名词化具备语篇衔接、简洁、客观、正式和量化等功能,但是,名词化表达,达意隐晦,可能会造成语义模糊,其数量越多,隐含意义越丰富,理解的难度就越大,因此常会使用于正式的书面语篇中[35],名词化的广泛使用是学术论文的一个关键特征。此外,名词化在科学、技术、文学等领域中广泛使用,因为它赋予文本以客观性、生动性、直观性和简洁性,因此这种名词化的文体也成为了深奥、严谨的代名词,广泛应用于学术刊物、教育部门、实验报告和政府公文[36]。
通过对语料库进行分析发现,林学学术期刊论文中同样存在这一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在语法隐喻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则从认知语言学家罗纳德·韦恩·兰艾克(Ronald Wayne Langacker)提出的名词化的三种形式出发,即词汇名词化、动名词和句子名词化,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发现不同形式的名词化现象能够展现不同的语法和认知功能,包括:语义识解、转喻转移、凸显等功能。概括起来,名词化现象在林学学术论文中普遍存在,体现了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特征,能够赋予文本以客观性、生动性、直观性和简洁性。本研究通过对林学英文期刊论文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语法分析,揭示了名词化在林学学术语篇中的重要功能和认知机制。对林学学术写作、翻译和教学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在写作中,应合理运用不同形式的名词化表达,以增强文本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其次,在翻译中,应注意源语和目标语在名词化表达上的差异,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然后,在教学中,应加强名词化认知机制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语言现象。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20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英语形名结构类型特征及其认知阐释研究”(项目编号:20YBA2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