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蒋绍愚(2019)提到汉语史是从历时角度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汉语史所用的资料大都是书面文献[1]。“称谓词”是指用于彼此称呼的词,是接近口语的词汇,因此称谓词带有浓厚的民族和时代的特征[2]。杜鹃(2003)谈到“兄弟姊妹”作为汉语里亲属称谓的常用词,它们产生时期较早,其中“兄、妹”在甲骨文时期就产生了[3]。这四个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构成复合词“兄弟”“姊妹”。张美兰(2015)探究“兄弟”的同素逆序词历时演变,并归纳其地域分布本文将对“兄弟”和“弟兄”的演变从历时角度进行探究,揭示同素逆序词的存留问题[4]。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发展演变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地域密不可分。本文系统地考究两者从上古至现代的语义演变内因与外因及地域分布特征,可为同素逆序词的发展研究提供支持。
2. 语义演变
2.1. 单字考究
甲骨文“兄”与“祝”同源。商代卜辞中,“兄”多指主持祭祀的宗族男性长者(如“兄丁”“兄壬”),反映早期社会“长兄主祭”的礼制传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兄”为:“兄,长也。从儿,从口。”[5]“兄”字语义有:1) 血缘兄长:在西周金文中,“兄”特指同父母年长男性,具有血缘关系,例如“用追孝于朕皇考巳伯、朕母巳姬”。2) 社会尊称:在春秋时期,“兄”衍生出对男性长者的尊称,例如《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中“先生”是指对方为“兄”,且用敬语化变体。3) 拟亲称谓:汉代起用于结拜关系(如《三国志》关羽称刘备为“兄长”),明清小说中进一步泛化为江湖称谓(如《水浒传》“宋江哥哥”)。
在《尔雅·释亲》中解释:“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甲骨文“弟”,象绳索缠绕次第之形。本义是指秩序,后引申为“弟弟”。“弟”的语义有:1) 年龄较小的血缘;2) 也可用作谦词。
2.2. “兄弟”并列词组的演变
2.2.1. 先秦至魏晋
在先秦文献中,“兄弟”兼具“兄与弟”的本义即哥哥和弟弟以及同宗族男性的泛化义。从CCL语料库搜索“兄弟”称谓语共有379个文档。在上古时期,“兄弟”以词组形式出现,表示“血缘关系的兄弟”,例如例(1),词并未发生词义的偏移,且在此时期出现的词组,例如“兄弟、妻子”,皆表示总称:“哥哥和弟弟、妻子和子女”。在例(4)中,“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的兄弟,突破血缘关系,语义扩展到因为姻亲所结识的,具有亲属关系的同辈。在战国时期,“兄弟”的出现不只是作为亲属称谓,在语料6中,可以发现,这里的“兄弟”并非亲属关系,而是指志同道合的人结交组成的朋友。
(1) 妻子好合,如古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经》)
(2)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诗经》)
(3) 父子不兹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墨子》)
(4)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
(5) 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今文尚书)
(6) 且夫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後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戴德《大戴礼记》)
2.2.2. 魏晋至唐初期
“兄弟”与“弟兄”两词在此时期语义与出现频率并未发生改变,两者的交替使用体现行文的灵活性。“兄弟”多做叙称,且在南朝时期已经开始词汇化,产生偏指义,例如(4),怜为高祖的弟弟。
(1) 公少即长人,情无哀戚,侍拜长宁,从祀宗庙,颜无戚状,泪不垂脸,兄弟长幼,靡有爱心。(《全刘宋文》)
(2) 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三国志》)
(3) 道怜汝布衣兄弟,故宜为扬州(《宋书》)
2.2.3. 唐宋元明
唐以后,“兄弟”词汇化,产生偏指义出现频率加大,“兄弟”偏指“弟”的,例(1)《舜子变》中,“兄弟”就是偏指舜的弟弟——象。此时期,表示“哥和弟”的并称用法一直没有消失,例如(2) (3)。作为延伸意义的“非亲属关系同辈”语义也存在,例如(4)。唐朝初期“兄弟”为主流词,未受到“弟兄”竞争影响,这与声调规则(“兄”平声居前更符合韵律)及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密切相关。
(1) 舜有亲兄弟,名曰象(敦煌变文《舜子变》)
(2) 户主张大,男三,兄弟二人从军(敦煌文书《唐天宝年间户籍残卷》)
(3)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是亦为政也。”(《陶渊明集》)
(4) 奈何以天子之尊与匈奴约为兄弟,帝女之号与胡媪并为戎妻(《通典》)
南宋的传世文献中,“兄弟”仍有“哥哥和弟弟”的用例。元代是称谓词“兄弟”语义发生剧烈变化的重要时期。到了明代,口语中的“兄弟”词义偏移,偏指“弟弟”的用法十分普遍。在宋元话本中,“兄弟”发展为社会称谓,表亲近或谦称,例如:《水浒传》中“林冲兄弟”体现江湖义气。
(1) 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北宋《册府元龟》)
(2) 这个姓金,是小人姑舅哥哥。这个姓李,是小人两姨兄弟。这个姓赵,是俺街坊(《老乞儿》)
2.3. “弟兄”并列词组的演变
2.3.1. 先秦至魏晋
此时“兄弟”出现的频率远超于“弟兄”。在漫长时期中,“兄弟”与“弟兄”的语义相差无几,只是位置发生变化,“弟兄”作为“兄弟”的相关语义的常用语出现。
(1) 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弟兄慈孝。(《墨子》)
(2) 弟兄十人(《管子·山至数》)
(3) 父死则妻其母。弟兄死皆娶其妻。(《前汉纪》)
“弟兄”多用于修辞避复,例如(2)“弟兄诗人”与文中“兄弟五人”交替使用。此时其构词仍属临时组合,还未完成词汇化。
2.3.2. 魏晋至唐
在CCL语料库搜索“弟兄”,共出现在131个文档中,出现频率较低。
(1) 颜答曰:“伯叔有父名,则弟兄之子不得称侄,从母有母名,则姊妹之子不得称甥。”(严可均《全刘宋文》)
(2) 贾石又苦口劝他弟兄二人逃走(《喻世明言》)
(3) 汝等五百弟兄,但往庵园礼佛听法,吾缘染患(《敦煌变文集新书》)
“弟兄”的词义沿袭“兄弟”的本义,但在此时期也有着社会称谓的变动,如例子(3)弟兄,指的是无血缘关系的江湖兄弟。
2.3.3. 唐宋元明
“弟兄”在此时期转向非亲属社会称谓。在南宋以后,“弟兄”出现频率逐步增多,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区别“弟兄”和“兄弟”的分工,“弟兄”开始承担起表示并称的语义。明代时期,“弟兄”表达“兄弟”本义形式更加固定。考察明代北方文献中,“弟兄”逐渐替代“兄弟”的本义功能。例如《金瓶梅》中“武大与武松是嫡亲弟兄”,反映北方话对词序的重新选择。
(1)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三国演义》)
《老乞大》中,凡“兄弟”用来表示弟弟,而要表达“哥哥和弟弟”的语义,则一律用“弟兄”。例如:
(1) 你是姑舅弟兄,谁是舅舅上孩儿,谁是姑姑上孩儿
(2) 这个姓金,是小人姑舅哥哥。这个姓李,是小人两姨兄弟。这个姓赵,是俺街坊
2.3.4. 清朝至今
“兄弟”的偏指义发展平稳,除少数几例自我谦称外。“弟兄”主要出现在北方官话方言里。
(1) 贵昆仲几位?我还有一个兄弟,就是我们两个。(《官话指南》)
(2) 一时他的酒足兴尽,也不容他弟兄多坐,撵了出去,自己关门睡去。(《红楼梦》)
(3) 老爷一面又把自己从前拜从过一位业师跟前的世弟兄程师爷请来。(《儿女英雄传》)
如今,“兄弟”义项根据其读音不同,保持着“哥哥和弟弟”以及“弟弟”、“称呼年纪小的男子”“谦称”等语义。而“弟兄”则保持着“哥哥和弟弟”、偏义“弟弟或哥哥”、“同辈、同伙和下属的亲切称呼”的义项。搜索CCL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部分进行调查统计,“兄弟”出现频率与“弟兄”出之比约为4:1,“弟兄”的使用占了相当的比例。
2.4. 小结
“兄弟”出现频率高于“弟兄”。且“兄弟”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偏指,元明词汇的偏指义、敬称、自我谦称用法出现。在明代北方方言中“弟兄”开始占领了“哥哥弟弟”的语义义项,并沿用至今。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兄弟”读作一声和四声时,释义为:哥哥和弟弟;后出现偏指义,偏指弟弟;或称呼男性小辈(亲切口气);男子跟辈分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谦称[6]。可见,“兄弟”发展到现代,不仅保留了古义“兄弟”广(“加合型”词组),还经历了词汇化成为(1)偏指弟弟的亲属称谓“兄弟”(2)敬称他人的社会称谓、“兄弟”(3)自我谦称的“兄弟”,三种义项,并留下了区别词义的语音手段——单称时语音发生弱化的词汇化痕迹。
3. 地域分布
3.1. 语言接触
吴福祥(2007)提到很多语言学家强调任何一种语言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跟其他语言接触,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某个语言是完全独立于其他语言的情形下发展起来的[7]。“兄弟”与“弟兄”这对称谓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发生演变。比如:元代时期,会受到蒙古语的影响,可能强化了北方官话对“弟兄”的接受度(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清朝满人入关,借词类推进一步巩固“弟兄”在北方话中的地位。且北方作为官话地区,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繁盛之地,也会加大“弟兄”这一词序的传播速度。
3.2. 现代方言
随着汉语方言学的迅速发展,学者开始探究汉语方言在语法、词汇、语音等层面上的方言特征。学界将汉语方言区分为“南方汉语”和“北方汉语”。现代汉语方言大致以长江为界线:江南为南方汉语区,江北为北方汉语区。本文利用《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2002)归纳“兄弟”和“弟兄”的分布情况[8]。
3.2.1. 南方方言区
南方方言区使用“兄弟”称谓词的频率远高于“弟兄”。“兄弟”严格来说,在南方方言区指的是“哥哥和弟弟”,在海口、长沙地区出现“兄弟”亲属词则用于指同辈男子或作谦称。在和北方方言的过渡地带中,出现二者混合的现象,例如:“弟兄”亲属词高频出现在上海、苏州、南京等人口流动大的地区。“兄弟”多用于口语,“弟兄”多用于书面语。由此可推,“弟兄”在南方地区的出现与人口流动带来的语言接触有很大关系。
3.2.2. 北方方言区
北方方言地区使用“兄弟”和“弟兄”的情况大致相似,都有指“哥哥和弟弟”的义项。但北方地区,多用“弟兄”表示“哥哥弟弟”的义项,其他义项的使用更常见,例如:哈尔滨、山东等地对于“兄弟”的使用更加泛化,多用于社会称谓词,指对朋友的亲密称呼,或者是年轻同辈之间男性表示亲密的称呼[9]。在青岛平度方言中可以看到两者细微差别,例如:“大家都是好兄弟”中的“兄弟”是社会称谓,表示朋友之间的亲密;长辈对于后辈的称呼,例如:“你们弟兄二人”,这里是做亲属称谓。
4. 演变原因
4.1. 语音演变
中古时期“兄”为平声,是清声;“弟”为去声,是浊声。面对汉语平仄相见的韵律节奏,“兄弟”的“平前仄后”声调更符合人们的说话习惯,因此“兄弟”早期与“弟兄”相比占优势。明后时期,北方话“兄弟”发生轻化,“弟”在组合中轻读,导致语义重心的倾斜,这促使“弟兄”来承担并称的语义功能。随官话的普及,“弟兄”的使用也扩大范围。
4.2. 语义泛化
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词汇意义会经历扩大和缩小及转移的变化。“兄弟”作为男性同辈亲属称谓词,在上古汉语就出现了“兄”与“弟”的连用形式,最基本的义项是指“哥哥和弟弟”。这实际上是一种用词根复合表示复数的语法手段。而作为亲属称谓语的“兄弟”,经过语义泛化,亲属称谓发生泛化,“兄弟”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作为社会称谓出现[10]。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例如:“姐妹、家人”等词在网络上常以社会称谓词出现。至于“弟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兄弟”发生了语义的扩大,尤其是发生了偏指化,这就使“兄弟”的语义选项增多,从而使“弟兄”承担起“哥哥弟弟”的语义。
4.3. 语言经济学原则
“兄弟”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本的亲属称谓词演变为社会称谓词,本身承担的语义有着明显区别。后期词汇发展中双音节词汇占优势,“弟兄”作为同素逆序词就会出现来进行语义分工填补“兄弟”本义的空白,这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5. 结语
从汉语史角度对两者进行分析。“兄”“弟”二字,先秦时期单字承担各自语义使用;两汉以后,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兴起,“兄”和“弟”作为总称出现,二字结合得也越来越紧密;唐宋时期由于追求韵律、节奏感,“弟兄”的出现频率略有上升;金元时期是“兄弟”语义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元代,“兄弟”表示社会称谓和自我称谓的用法出现频率增大。“兄弟”义项的增多增加了其语义负担,使得“弟兄”作为“哥哥和弟弟”使用频率上升。到了现代,“兄弟”和“弟兄”义项都有其侧重点,但在南北地区方言的使用上差距较大,“弟兄”在北方方言中承担亲属称谓词的功能,“兄弟”则作为社会称谓词出现[11]。“兄弟”与“弟兄”的历时竞争,本质上是语言词汇受内部语音、语义演变和外部语言接触下的自我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