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混合痔作为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以肛门疼痛、坠胀、瘙痒、水肿、便血、脱出为主要症状。一二期混合痔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口服及外用药物控制不适症状,三四期混合痔以及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一二期混合痔则需行手术根治[1]。混合痔因其独特的生理位置(整个腹腔盆腔的最低点)及病理条件(静脉回流受阻迂曲成团),就决定了其最有效的归途为手术治疗。手术的治疗效果虽然明显,但是由于其创伤性大,术后经常出现肛门疼痛、水肿、排便困难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其中以疼痛为首,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此探索混合痔术后更好的镇痛方式十分重要。临床上一般采用栓剂塞肛、口服止痛药、中药熏洗等治疗,我们临床观察发现,在使用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能更加有效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实用性,现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我科收治的60例混合痔手术且术后出现肛门疼痛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7~65岁,平均(48.93 ± 10.63)岁;病程3~14年,平均(6.83 ± 2.51)年。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5~65岁,平均(46.37 ± 10.45)岁;病程2~13年,平均(7.20 ± 2.7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中的相关诊断标准[1];② 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③ 行手术治疗;④ 术后出现疼痛;⑤ 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 过敏体质或对使用药物成分过敏者;②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 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手术禁忌症患者;④ 合并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等依从性差患者;⑤ 合并青光眼、消化道溃疡或出血、既往存在慢性疼痛病史者;⑥ 中途退出研究者。
2.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的手术方式,术后均予以常规换药等治疗。
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湖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672)塞肛治疗:每日换药时放入患者肛门,每日2次,每次1粒。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术后2 h开始进行,每日1次,总疗程7天,取穴神阙、承山、足三里、天枢、大肠俞,穴位消毒后,将调和成糊状的敷料(乳香、没药、延胡索、槟榔、当归尾、皂角刺、黄柏、苍术的等比例混合粉末和蜂蜜)制成药饼(直径1 cm,厚 0.5 cm),填充于敷贴胶布的空心圆处,依次贴于所取腧穴处,贴敷4 h后揭除,局部清洁处理。
2.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30 min、术后2 h、6 h、24 h、48 h、7 d的疼痛视觉类比量表(VAS)评分,满分10分,得分与疼痛程度成正比,记录不良反应。
两组对比临床效果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为治疗结束后,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肛周恢复良好,疗效指数100%;显效为疼痛明显减轻,疗效指数 > 70%;有效为疼痛减轻,疗效指数在40%~70%;无效则为疼痛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 = (痊愈 + 显效 + 有效)例数/总例数 × 100%。
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数据有显著差异。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术后2 h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06),术后6 h、24 h、48 h、7 d的时间节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见表1。
3.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共计2例,对照组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 points)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分)
组别 |
例数 |
术前30 min |
术后2 h |
术后6 h |
术后24 h |
术后48 h |
术后7天 |
治疗组 |
30 |
(2.17 ± 0.48) |
(7.67 ± 0.46) |
(6.04 ± 0.73) |
(5.02 ± 0.58) |
(3.61 ± 0.70) |
(1.96 ± 0.53) |
对照组 |
30 |
(2.22 ± 0.47) |
(7.69 ± 0.50) |
(6.43 ± 0.51) |
(5.48 ± 0.52) |
(3.97 ± 0.50) |
(2.46 ± 0.54) |
Z |
|
−0.349 |
−0.119 |
−2.104 |
−3.140 |
−2.402 |
−3.350 |
P |
|
0.727 |
0.906 |
0.035 |
0.002 |
0.016 |
0.001 |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cases, %)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头晕头痛 |
恶心呕吐 |
胃痛 |
皮疹 |
急便感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治疗组 |
30 |
0 (0) |
0 (0) |
0 (0) |
2 (6.67) |
0 (0) |
0 (0) |
对照组 |
30 |
2 (6.67) |
0 (0) |
0 (0) |
0 (0) |
0 (0) |
2 (6.67) |
χ2 |
|
|
|
|
|
|
1.333 |
P |
|
|
|
|
|
|
0.248 |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无效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ases, %)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Z |
P |
治疗组 |
30 |
18 |
10 |
2 |
93.33% |
−2.204 |
0.028 |
对照组 |
30 |
10 |
14 |
6 |
80.00% |
4. 讨论
肛肠类疾病的患病人数由于现代人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逐年增加,而混合痔的发病率约占整个肛肠类疾病的24.13%,当混合痔经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时,手术切除是最直接且短期见效的治疗方式[3]。手术治疗符合现代人快速痊愈康复的就医目的,但术后疼痛引起的便秘、括约肌痉挛等会阻碍伤口恢复的进程,因为肛门齿线以下受阴部神经控制,对手术刺激产生的疼痛非常敏感,由疼痛引起的肛门内括约肌、肛提肌痉挛会进一步加重疼痛程度[4],形成恶性循环。中至重度疼痛者在混合痔术后患者中高达65% [5],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和康复,穴位贴敷被认为在治疗肛肠术后疼痛方面疗效显著[6] [7]。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穴位贴敷联合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对术后镇痛的治疗效果,并将其与仅使用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的患者进行比较,疗程结束后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治疗的患者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使用穴位贴敷联合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祖国医学将痔疮的发生归于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功能的内伤失调,以及风湿燥热等外邪侵袭所导致的湿热内聚、血瘀脉阻,浊气下注肛门[8],认为手术损伤了局部的筋骨、肌肉、皮肤,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湿与热不得出而合,下注肠腑,重浊粘滞灼烧肛门则痛,故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利湿消肿、清热解毒为治法[9]。穴位贴敷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及经络学说为基础,将中药贴敷于皮肤穴位处,通过对穴位直接产生刺激、经络传导、药物经皮吸收后作用于周围神经淋巴和血液流通三个方面,加强调理气血、调节经络、平衡阴阳功效的一种中医外治法[10],因其无创安全、活动度高、简便经济、毒副作用更小,较针刺等治疗方法更受患者接受、依从性更高,故常用于痔术后镇痛治疗。基于混合痔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主要选择乳香、没药、延胡索、槟榔、当归尾、皂角刺、黄柏、苍术等具有行气止痛、活血散瘀、清热燥湿之效的中药,并选择神阙、承山、足三里、天枢、大肠俞等具有理气导滞、调理肠腑、培元固本之效的穴位,其中承山是治疗痔病的要穴[11]。
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是由吲哚美辛、呋喃唑酮、冰片三种成分组成的一种复方制剂,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其中吲哚美辛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来阻断炎症反应和痛觉神经冲动的形成,而呋喃唑酮通过干扰细菌氧化还原酶来阻断细菌的正常代谢,起到抵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作用[12],冰片性寒,可清热解毒止痛、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缓解炎症反应[13],还能促进药物在黏膜的生物利用度,通过血脑屏障,增强药物的疗效,还可增加肉芽组织的生成和表皮细胞的再生,帮助皮肤伤口的愈合[14]。该药物在痔手术后可用于止痛,缓解肛门肿胀、疼痛等症状,又避免了口服阿片类、非甾体类等镇痛药物导致的胃粘膜损害、成瘾性等副作用。
5. 结语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0%高(P < 0.05),治疗组术后6 h、24 h、48 h、7 d的疼痛VAS评分比对照组的低(P均 < 0.05),表明了穴位贴敷联合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疗效。治疗组发生2例皮疹不良事件,对照组发生两例头晕头昏不良事件,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穴位贴敷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发挥镇痛作用,而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通过抑制炎症和痛觉神经冲动发挥作用,两者联合可从不同机制缓解术后疼痛,增强镇痛效果,还能改善术后水肿,促进创面愈合,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作为非甾体抗炎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以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为主,本研究可以观察到联合穴位贴敷的治疗患者中没有发生头晕头痛的不良事件,但由于穴位贴敷使用的中药直接接触皮肤,发生了两例接触性皮疹的不良事件。虽然两者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并且样本量小,不能证明穴位贴敷可以降低使用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的副作用,还需未来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但穴位贴敷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可减少对化学药物的依赖,安全性较高。综上所述,对于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患者,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基金项目
四川省干部保健科研课题(编号:2023-22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