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常用中药鲜药自然汁的品种资源、药性特征及用药规律,为临床使用及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方法:筛选《中华本草》《本草纲目》收录的常用中药鲜药自然汁,按自然属性分类,并对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药方式及鲜汁/干品临床用药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中药鲜药自然汁297种,按照获取方法可分为自流汁、伤流汁、绞取汁、加水取汁、加热取汁等;按自然属性可分为茎汁类、果浆类、露类、沥汁类、油类、树脂类。结论:中药鲜药自然汁种类多、分布广、用药历史久、疗效显著,但受药材来源、保鲜储运技术、药品标准、基础研究匮乏等因素制约,需要加强对中药鲜药自然汁资源研究、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研究、优效性评价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及产品开发研究等,以发挥中药鲜药自然汁临床疗效特色,推动其传承、创新、利用与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resources and medici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ly used fresh herbs natural juices (FHNJ),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use and research of fresh herbs. Method: The FHNJ included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were screened and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al attributes, and statistics were made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ir flavors and attributions, functions, and indications,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resh juice/dry product. Results: A total of 297 FHNJ were collected, which could be classified as free-running juice, bleeding juice, squeezing juice, water-adding juice, heat obtaining juice, etc.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al properties, they could be classified as stem juice, fruit pulp, dew, leachate, oil, and resin. Conclusion: The FHNJ has abundant variety, wide distribution, a long history, and remarkable therapeutic effect, but it has been constrained by the source of herbs, preservation,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medicines, lack of basic research, etc.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s, effective substances,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efficacy superiority evalu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of the FHNJ, etc.,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FHNJ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mote its inheritance, innovation, us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1. 引言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知中药鲜药是中药入药的最初形态。《神农本草经》载“生者优良”,直言中药鲜药的优效价值。
自然汁是中药鲜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但其分类方式尚较混乱,可根据中药鲜药自然汁的存在形式和获取方式分为:自流汁、伤流汁、绞取汁、加水取汁、蒸取汁等不同形式;也可从中药鲜药自然汁存在的药用部位分为果浆汁、花汁、茎叶汁、根汁等;还可从其成分性质和状态分为水汁、露汁、果汁、乳汁、沥汁、精油、油、树脂等不同形式。
从药性上看,中药鲜药自然汁普遍性偏寒凉,而受热加工后药性偏于温和;从功效上看,中药鲜药自然汁源于自然,使用/服用方便,药效迅捷,在治疗发热、诸痛疮疡、跌打损伤、虫蛇咬伤、瘀血阻滞、痰热壅盛、阴虚失液、淋症、消渴、癌肿等急重症、慢性病等方面均有良好疗效,在野外急救、养生保健上也有使用优势和疗效优势,是临床上不可替代的用药形式。
中药鲜药自然汁性味醇正,最能全面蕴含中药自然秉(偏)性及生命活力与调控力,是中药“天人合一”用药理念最直接、最典型的代表,也是高品质中药的代表,但目前对中药鲜药自然汁的整体认识和科学利用尚不完善,亟需整理提高。本文在检索《本草纲目》《中华本草》等古今大型中药工具书的基础上,对中药鲜药自然汁的药性特点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高对中药鲜药自然汁的认识和重视,并为未来高品质中药的研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2. 研究对象
以“鲜用”、“汁”(包括植物杵汁、捣汁、绞汁、磨汁、水浸绞汁)、“露”、“蒸馏液”、“沥汁”、“油”、“树脂”、“果浆”等为关键词,检索《本草纲目》《中华本草》中关于中药鲜药自然汁的记载条目,收集其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记录;排除“煎煮取汁”及动物药、矿物药等相关记录。
3. 研究方法
3.1. 中药药名的规范
参考《中国药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等文献,对《本草纲目》中药名进行考证,将中药异名进行规范统一。如:阳桃汁(羊桃汁)、酢浆草(酸草汁)、栝楼(黄栝楼)、小巢菜(翘摇)、诃黎勒(诃梨勒)、苎麻根(苎根汁)、水芹(水斳汁)、墨旱莲(旱莲汁)、荸荠(乌芋汁)、千里光(千里及汁)、凉粉草(仙人草汁)、火麻仁(大麻子汁、麻子汁)、凌霄花(紫葳)、紫苏子(苏子)、薜荔(木莲藤汁)、苦荬菜(苦荬汁)、冬葵根(葵根汁)、牛蒡子(恶实)、莙荙菜(菾菜汁)、甘蕉根(蕉根汁)、栀子(卮子汁)、冬葵子(葵子)、忍冬藤(忍冬汁)、胡麻叶(青蘘汁)、漆姑草(地松)。
3.2. 本草记载的规范
参考《中国药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本草纲目》《唐本草》等文献,对各药物的性、味、归经、鲜用功效、干用功效、临床应用等进行考证统一。
3.3. 数据分析
将统计得到的中药鲜药自然汁信息(包括中药名、拉丁名、自然汁名、性、味、归经、鲜用功效、干用功效、临床应用等)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中并建立数据库。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药鲜药自然汁统计结果
本文共统计得到297种中药鲜药自然汁,其中《本草纲目》收载219种,占该书植物药的20.02%;《中华本草》收载250种,占该书收载植物药(7816种)的3.20%;二者共同收载的品种有176种;《本草纲目》单独收录的品种有43种;《中华本草》单独收录的有78种。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现代使用的中药鲜药自然汁种类更为丰富,增加的品种主要为油、露、沥类及外来药物,表明随着加工方法的丰富及重视程度的提高,中药鲜药自然汁的获得方式、精制程度及使用范围都在不断的扩展,也为未来开发高品质中药提供了更多资源和思路。
4.2. 中药鲜药自然汁的分类
4.2.1. 按存在形式和获取方式分类
根据中药鲜药自然汁存在的丰富程度和获得方式的难易程度,将统计得到的药物分为自流汁、伤流汁、绞取汁、加水取汁、加热取汁。其中,自流汁为植物体内自然聚集存在的汁液,如椰子水(液体胚乳)等;伤流汁为植物受伤(剪断、划伤、扎孔、虫伤等)从伤口流出的液体,如桦树液、丝瓜水、桃胶等;绞取汁为植物通过直接绞、榨、捣等获得的汁液,如西瓜汁、青蒿汁、地黄汁、火麻油等;加水取汁为植物加水后榨取汁,如香薷汁、黄连汁等;加热取汁为植物经过加热/蒸馏分离得到的汁液,包括沥、露、油等,如竹沥、玫瑰露、薄荷油等,见表1。
4.2.2. 按药用部位分类
根据中药鲜药自然汁的药用部位不同,可分为果浆汁、花汁、茎叶汁、根汁等,结果见表2。果浆为采集果实捣成汁的浆液,果浆性味以甘、凉为主。果浆类大多数具有生津、利尿、滋养的功效。花汁是
Table 1. Free-run juice, bleeding juice, squeezed juice, pressed juice (with added water), steam-extracted juice classification table
表1. 自流汁、伤流汁、绞取汁、榨(加水)取汁、蒸取汁分类表
分类 |
数量 |
名称 |
自流汁 |
1 |
椰子水 |
伤流汁 |
43 |
柏树皮汁、白松汁(白松香)、紫荆皮汁、桦木液、榆皮涎、波罗蜜树液、小构树汁、楮皮间白汁、榕树胶汁、薜荔汁、水稻清乳汁、黄桷浆、桑叶汁、桑皮汁、续随子茎中白汁、枳椇木汁、黑葡萄液汁、葛藟汁、秋葡萄茎液、黍茎汁、天罗水、榄李树汁、芭蕉油、春尖油、葱汁、冬瓜藤汁、蘡薁藤汁、木莲藤汁(薜荔)、甘藤汁、大瓠藤汁、藤黄檀树脂、柠檬桉树脂、柏脂、枫香脂、桃胶、李树胶、秘鲁香胶、梅花冰片、龙脑膏香、松香、安息香、胡桐泪、桔枸树汁 |
绞取汁 |
142 |
红蓝花(红花)、景天花汁(景天)、阳桃汁、苹果汁、樱桃水、西瓜汁、桑葚汁、葡萄汁、梨汁、蛇莓汁、枸杞汁、杏仁汁、枳实汁、冬瓜汁、苦瓜汁、大豆汁、丝瓜汁、冬瓜、菟葵汁、酢浆草、石胡荽汁、三白草汁、菖蒲汁、离鬲草汁、板蓝汁、韭汁、马齿苋、芸薹汁、青蒿、麦苗汁、地菘、益母草汁、蔓菁汁、蓝汁、大小蓟汁、鳢肠汁、垣衣汁、柏叶汁、楮叶汁、水斳汁(水芹)、荆叶汁(牡荆叶)、绿豆叶汁、羊蹄汁、射干汁、桃叶汁、旱莲汁(墨旱莲)、乌芋汁(荸荠)、薤白汁、野浆草汁、积雪草汁、瞿麦汁、千里及汁(千里光)、覆盆草汁、仙人草汁(凉粉草)、凌霄叶汁、茺蔚汁、虎耳汁、柑叶汁、薄荷汁、菟丝子汁、木兰汁(辛夷)、冬青叶汁、小檗汁、茜草汁、甜瓜叶汁、楸叶汁、萹蓄汁、虎刺根叶汁、葱白汁、石南汁、蓖麻汁、苦苣汁、黄杨、苦荬汁(苦荬菜)、荠苨汁、金沸草、地松(漆姑草)、白苣汁、繁缕汁、大蓟汁、升麻汁、桃皮汁、丝瓜叶汁、马鞭草汁、鸡肠草汁、楝叶汁、蓝青汁、白兔藿、鬼针汁、梅叶汁、狼毒汁、鬼臼汁、悬钩子汁、蒴藋汁、菾菜汁(莙荙菜)、水堇、蕹菜汁、兰草汁、慈姑汁、绿豆叶、黄栝楼(栝楼)、翘摇(小巢菜)、骨碎补、艾叶、紫葳(凌霄花)、桑叶、梨叶汁、紫苏汁、青蘘汁(胡麻叶)、夏枯草、水蘋、葳蕤汁、攀倒甄汁、葎草汁、甘蔗汁、芭蕉根汁、藕汁、百合汁、栝楼根汁、黄麻根汁、葛根汁、白茅根汁、姜汁、枸杞根汁、生葛汁、地黄汁、苎根汁(苎麻根)、菰根汁、土瓜根汁(王瓜根)、山豆根汁、桑根汁、苍耳根汁、葵根汁(冬葵根)、莨菪子根汁、韭根汁、芦根汁、茜根汁、玉簪花根汁、萱草根、薏苡根、蕉根汁(甘蕉根)、芰汁 |
加水取汁 |
68 |
椰子浆、莱菔子、番木鳖、火麻仁、蓬蘽子、小龙眼核、胡椒、绿豆汁、豇豆汁、黑豆汁、卮子汁(栀子)、葵子(冬葵子)、诃梨勒(诃子)、恶实(牛蒡子)、黄药子、青箱子汁、凤仙子、茴香、苏子(紫苏子)、大小豆汁、苍耳汁、皂角汁(皂荚)、续随子汁(千金子)、苦瓠汁(苦壶卢)、香薷汁、胡麻水(叶)、梧桐汁、地锦、络石、浮萍、车前草、漆姑草、豨莶、蘘荷汁、小豆叶、马兰、苍耳子叶汁、蕺菜、菊花叶、决明叶、兔葵、长松、地榆、苋菜、半边莲、樱桃叶、漆草、小青、大青、杨梅树皮汁、忍冬汁(忍冬藤)、五叶藤、生萝卜、蒜、黄连汁、大黄汁、防风汁、远志汁、甘草汁、人参汁、旋花根、牛蒡根汁、出了子萝卜、黄环根汁、蠡实根汁、丽春草根、草犀、海根 |
加热取汁 |
21 |
枇杷叶露、蔷薇露、玫瑰露、金橘露、桂花露、薄荷露、金银花露、丁香露、橄榄露、茉莉花露、米露、桑沥、牡荆沥、苦竹沥、黄荆沥、芦竹沥、慈竹沥、竹沥、薄荷油、桉叶油、松油、野核桃油、檀香油、柏树油、杉木油、松节油、胡桃油、木竹子油、芸薹子油、巴豆油、桐油、棉花籽油、大风子油、白千层油、丁香油、角果木子油、月见草油、白苏子油、玉米油、椰子油、花生油、豆油、桕油、蓖麻油、蒌油、茶油 |
以鲜花榨汁、蒸馏得到的花露、精油等,多具有温热之性。茎汁类药材是树干、树干皮、茎、茎藤、茎皮、茎叶流出的液体,以桑科、葡萄科等为多,性味以甘平、苦微寒、涩凉为主,外用直接涂搽或洗患处,大多数主要功能可清热解毒,蛇虫咬伤、目翳、癣、疔疮为其可防治的主要疾病类型。根汁为从植物根或根茎获取的汁液,多具有清热、滋润、生津功效。
Table 2. Pulp juice, flower juice, stem and leaf juice, root juice classification table
表2. 果浆汁、花汁、茎叶汁、根汁分类表
分类 |
数量 |
名称 |
果浆汁 |
62 |
椰子水、苹果汁、樱桃水、椰子浆(椰肉加水榨汁)、西瓜汁、黑葡萄液汁、桑葚汁、葡萄汁、梨汁、羊桃汁(阳桃汁)、青箱子汁、番木鳖、丝瓜汁、冬瓜汁、杏仁汁、苦瓠汁(苦壶卢)、枸杞汁、麻子汁(火麻仁)、皂角汁(皂荚)、苦瓜汁、蓬蘽子、苏子(紫苏子)、小龙眼核、胡椒、大豆汁、枳实汁、蛇莓汁、恶实(牛蒡子)、茴香、悬钩子汁、绿豆汁、大小豆汁、豇豆汁、黑豆汁、卮子汁(栀子)、葵子(冬葵子)、凤仙子、续随子汁(千金子)、出了子萝卜、莱菔子、诃梨勒、苍耳汁、橄榄露、米露、野核桃油、胡桃油、木竹子油、芸薹子油、巴豆油、桐油、棉花籽油、大风子油、角果木子油、月见草油、白苏子油、玉米油、椰子油、花生油、豆油、桕油、蓖麻油、茶油 |
花汁 |
11 |
蔷薇露、玫瑰露、金橘露、桂花露、金银花露、丁香露、茉莉花露、红蓝花(红花)、木兰汁(辛夷)、紫葳(凌霄花)、丁香油 |
茎叶汁 |
178 |
枇杷叶露、薄荷露、车前草、浮萍、黍茎汁、葎草汁、菟葵汁、酸草汁(酢浆草)、地松(漆姑草)、石胡荽汁、三白草汁、菖蒲汁、蘘荷汁、甘蔗汁、离鬲草汁、板蓝汁、韭汁、马齿苋、蘡薁藤汁、绿豆叶汁、芸薹、马兰、苍耳子叶汁、青蒿、麦苗汁、地菘、益母草汁、黄栝楼(栝楼)、漆草、翘摇(小巢菜)、柏树皮汁、蔓菁汁、蓝汁、大小蓟汁、鳢肠汁、垣衣汁、柏叶汁、楮叶汁、百合汁、艾叶、攀倒甄汁、小豆叶、水斳汁(水芹)、葱汁、桑叶汁、胡麻水(叶)、荆叶汁(牡荆叶)、桃叶汁、蕺菜、旱莲汁(墨旱莲)、薤白汁、野浆草汁、积雪草汁、瞿麦汁、千里及汁(千里光)、覆盆草汁、景天花汁(景天)、仙人草汁(凉粉草)、凌霄叶汁、虎耳汁、柑叶汁、薄荷汁、菟丝子汁、冬青叶汁、豨莶、小檗汁、茜草汁、茺蔚汁、甜瓜叶汁、楸叶汁、桔枸树汁、萹蓄汁、虎刺根叶汁、葱白汁、石南汁、甘藤汁、大瓠藤汁、木莲藤汁(薜荔)、蓖麻汁、苦苣汁、黄杨、桑叶、苦荬汁(苦荬菜)、菊花叶、荠苨汁、金沸草、白苣汁、繁缕汁、大蓟汁、升麻汁、桃皮汁、香薷汁、丝瓜叶汁、马鞭草汁、鸡肠草汁、络石、兔葵、长松、草犀、白兔藿、决明叶、苋菜、五叶藤、半边莲、樱桃叶、小青、大青、水蘋、楝叶汁、蓝青汁、鬼针汁、梅叶汁、狼毒汁、蒴藋汁、菾菜汁(莙荙菜)、紫荆皮汁、水堇、葳蕤汁、杨梅树皮汁、蕹菜汁、忍冬汁(忍冬藤)、梨叶汁、紫苏汁、兰草汁、慈姑汁、青蘘汁(胡麻叶)、夏枯草、蒜、藕汁、羊蹄汁、白松汁(白松香)、芰汁、桦木液、榆皮涎、波罗蜜树液、小构树汁、楮皮间白汁、榕树胶汁、薜荔汁、水稻清乳汁、黄桷浆、桑皮汁、续随子茎中白汁、枳椇木汁、葛藟汁、秋葡萄茎液、天罗水、榄李树汁、芭蕉油、春尖油、冬瓜藤汁、桑沥、牡荆沥、苦竹沥、黄荆沥、芦竹沥、慈竹沥、竹沥、檀香油、柏树油、杉木油、桉叶油、白千层油、薄荷油、蒌油、松油、藤黄檀树脂、柠檬桉树脂、柏脂、枫香脂、桃胶、李树胶、秘鲁香胶、梅花冰片、龙脑膏香、松香、安息香、胡桐泪 |
根汁 |
45 |
芭蕉根汁、栝楼根汁、黄环根汁、黄麻根汁、蠡实根汁、牛蒡根汁、葛根汁、白茅根汁、丽春草根、萱草根、薏苡根、枸杞根汁、苎根汁(苎麻根)、菰根汁、土瓜根汁(王瓜根)、山豆根汁、桑根汁、旋花根、苍耳根汁、葵根汁(冬葵根)、莨菪子根汁、蕉根汁(甘蕉根)、芦根汁、茜根汁、玉簪花根汁、姜汁、骨碎补、地黄汁、生葛汁、地锦、黄连汁、梧桐汁、黄药子、地榆、防风汁、远志汁、甘草汁、人参汁、大黄汁、鬼臼汁、射干汁、生萝卜、乌芋汁(荸荠)、海根、韭根汁 |
4.2.3. 按成分性质及状态分类
根据中药鲜药自然汁的主要成分性质及状态,可分为水汁、果汁、乳汁、沥汁、露汁、精油、油脂、树脂等不同形式。其中,水汁主要成分为较澄清的水及分散溶解物,果汁为富含果肉的液体榨取汁,乳汁是植物体内有颜色(乳白/乳黄色)、质地较清稀的液体,沥汁为植物需要加热而流出的水,露汁为植物需要蒸取得到的挥发油水合物,精油为经蒸馏分离得到的植物挥发油,油脂为植物液体油滴或固体油脂,树脂为植物树胶与挥发油等的固态或半固态混合物,具体分类结果见表3。
其中,沥汁取枝条、茎竿用火烤,收集流出的液汁,沥汁绝大多数为禾本科,性味以甘寒为主,绝大多数可清热化痰、定惊,该书记载的沥汁都可内服也可外用(桑沥、牡荆沥、苦竹沥、黄荆沥、芦竹沥、慈竹沥、竹沥)。从植物获得的精油、油脂、脂肪油都归为油类,油类性味以辛平、辛温为主,绝大多数可杀虫;油类大多数主要功能都可杀虫、疗疥癣、虫积腹痛、疥疮等疾病。树脂为从植物中获取的固体树脂、树胶。树脂性味以苦、辛、平为主,可内服又可外用的有秘鲁香胶、梅花冰片、龙脑膏香、松香、枫香脂、胡桐泪、桃胶、李树胶、藤黄檀树脂、安息香等,仅外用的有柠檬桉树脂、柏脂。
Table 3.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natural juices of fres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by nature and state
表3. 中药鲜药自然汁按性质和状态分类表
分类 |
数量 |
名称 |
水汁 |
190 |
椰子水、桦木液、续随子茎中白汁、枳椇木汁、黑葡萄液汁、葛藟汁、秋葡萄茎液、天罗水、榄李树汁、芭蕉油、春尖油、冬瓜藤汁、车前草、黍茎汁、葎草汁、菟葵汁、酸草汁(酢浆草)、地松(漆姑草)、石胡荽汁、三白草汁、菖蒲汁、蘘荷汁、甘蔗汁、离鬲草汁、板蓝汁、韭汁、马齿苋、蘡薁藤汁、绿豆叶汁、芸薹、马兰、苍耳子叶汁、青蒿、麦苗汁、地菘、益母草汁、黄栝楼(栝楼)、漆草、翘摇(小巢菜)、柏树皮汁、蔓菁汁、蓝汁、豨莶、大小蓟汁、鳢肠汁、垣衣汁、柏叶汁、楮叶汁、百合汁、艾叶、攀倒甄汁、小豆叶、水斳汁(水芹)、葱汁、胡麻水(叶)、荆叶汁(牡荆叶)、桃叶汁、蕺菜、旱莲汁(墨旱莲)、薤白汁、野浆草汁、积雪草汁、瞿麦汁、千里及汁(千里光)、覆盆草汁、景天花汁(景天)、仙人草汁(凉粉草)、凌霄叶汁、虎耳汁、柑叶汁、薄荷汁、菟丝子汁、冬青叶汁、小檗汁、茜草汁、甜瓜叶汁、楸叶汁、桔枸树汁、萹蓄汁、虎刺根叶汁、葱白汁、石南汁、大瓠藤汁、木莲藤汁(薜荔)、蓖麻汁、苦苣汁、黄杨、桑叶、苦荬汁(苦荬菜)、菊花叶、荠苨汁、金沸草、浮萍、白苣汁、繁缕汁、大蓟汁、升麻汁、桃皮汁、香薷汁、丝瓜叶汁、马鞭草汁、鸡肠草汁、络石、兔葵、长松、草犀、白兔藿、决明叶、苋菜、五叶藤、半边莲、樱桃叶、小青、大青、水蘋、楝叶汁、蓝青汁、鬼针汁、梅叶汁、狼毒汁、蒴藋汁、菾菜汁(莙荙菜)、紫荆皮汁、水堇、葳蕤汁、杨梅树皮汁、蕹菜汁、忍冬汁(忍冬藤)、梨叶汁、紫苏汁、兰草汁、茺蔚汁、慈姑汁、青蘘汁(胡麻叶)、夏枯草、芭蕉根汁、栝楼根汁、黄环根汁、黄麻根汁、蠡实根汁、牛蒡根汁、葛根汁、白茅根汁、丽春草根、萱草根、薏苡根、枸杞根汁、苎根汁(苎麻根)、菰根汁、土瓜根汁(王瓜根)、山豆根汁、桑根汁、旋花根、苍耳根汁、葵根汁(冬葵根)、莨菪子根汁、蕉根汁(甘蕉根)、芦根汁、茜根汁、玉簪花根汁、姜汁、骨碎补、地黄汁、生葛汁、地锦、黄连汁、梧桐汁、黄药子、地榆、防风汁、远志汁、甘草汁、人参汁、大黄汁、鬼臼汁、射干汁、蒜、红蓝花、羊蹄汁、生萝卜、木兰汁(辛夷)、紫葳(凌霄花)、海根、韭根汁、芰汁、榆皮涎、小构树汁、出了子萝卜、冬瓜汁、藕汁 |
果汁 |
38 |
苹果汁、樱桃水、椰子浆(椰肉加水榨汁)、西瓜汁、桑葚汁、葡萄汁、梨汁、羊桃汁(阳桃汁)、青箱子汁、番木鳖、丝瓜汁、杏仁汁、苦瓠汁(苦壶卢)、枸杞汁、麻子汁(火麻仁)、皂角汁(皂荚)、苦瓜汁、蓬蘽子、苏子(紫苏子)、小龙眼核、胡椒、大豆汁、枳实汁、蛇莓汁、恶实(牛蒡子)、茴香、悬钩子汁、绿豆汁、大小豆汁、豇豆汁、黑豆汁、卮子汁(栀子)、葵子(冬葵子)、凤仙子、续随子汁(千金子)、莱菔子、诃梨勒、苍耳汁 |
乳汁 |
10 |
波罗蜜树液、楮皮间白汁、榕树胶汁、薜荔汁、水稻清乳汁、黄桷浆、桑叶汁、桑皮汁、甘藤汁、乌芋汁(荸荠) |
沥汁 |
7 |
桑沥、牡荆沥、苦竹沥、黄荆沥、芦竹沥、慈竹沥、竹沥 |
露汁 |
11 |
枇杷叶露、蔷薇露、玫瑰露、金橘露、桂花露、薄荷露、金银花露、丁香露、橄榄露、茉莉花露、米露 |
精油 |
6 |
丁香油、薄荷油、檀香油、松节油、桉叶油、白千层油 |
油脂 |
22 |
野核桃油、杉木油、胡桃油、木竹子油、芸薹子油、巴豆油、桐油、棉花籽油、大风子油、角果木子油、月见草油、白苏子油、玉米油、椰子油、花生油、豆油、桕油、蓖麻油、蒌油、茶油、松油、柏树油 |
树胶 |
13 |
藤黄檀树脂、柠檬桉树脂、柏脂、枫香脂、桃胶、李树胶、秘鲁香胶、梅花冰片、龙脑膏香、松香、安息香、胡桐泪、白松汁(白松香) |
4.3. 中药鲜用自然汁类的本草记载分析
4.3.1. 性味、归经分析
对中药鲜用自然汁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析。结果显示:四气依次为寒(38.5%)、平(24.2%)、温(20.1%)、凉(15%)、热(2.2%) (见图1),可见中药鲜药自然汁以寒凉平药性为主,共计占比77.7%,温性药较少占比22.1%。温性自然汁主要有蒜汁、韭汁、姜汁、葱汁、薤白汁、蔓菁汁、香薷汁、茴香汁、紫苏汁、防风汁、黍茎汁、人参汁、红花汁、鬼臼汁、骨碎补汁、诃子汁、石胡荽汁、苍耳汁、蓬蘽汁、续随子汁、金沸草汁、樱桃叶汁、蒴藋叶汁、杨梅皮汁、远志汁、凤仙子汁、松汁、蔷薇露、金橘露、桂花露、丁香露、茉莉花露;热性自然汁主要有檀香油、杉木油、胡桃油、巴豆油、棉籽油、大风子油、丁香油、棉籽油、豆油、松油、龙脑膏香、松香等。结果可知,具有解表作用的自然汁多温,露类多温,油、脂类多热性。
中药鲜药自然汁的五味归属依次为苦味(33.8%)、甘味(20.9%)、辛味(27.5%)、酸味(6.3%)、咸味(1.6%) (见图2),与自然汁长于清热解毒、滋润养阴、解表退热等功能相关。咸味自然汁有覆盆子叶汁、皂角汁、金沸草汁、蓝青汁、豇豆汁、胡桐泪等,多与消肿散结等功能有关。
自然汁的归经主要为肺经、肝经、脾经、胃经、心经、大肠经等(见图3)。其中,归肺经者最多(21.5%),与自然汁润肺止咳功效更佳有关,其次与润肠通便、清肝热、滋胃阴等优势功效相关。
Figure 1. Proportion analysis of the four properties of fresh natural juices
图1. 鲜用自然汁四气比例分析
Figure 2. Proportion analysis of the five tastes of fresh natural juices
图2. 鲜用自然汁五味比例分析
Figure 3. Frequency analysis of meridian tropism of fresh natural juices
图3. 鲜用自然汁归经频率分析
4.3.2. 功能主治分析
297种中药鲜药自然汁共统计有1560组功效记录,在功效上以清热解毒、解毒、清热、祛热、除热等功效记载最多,共计266种,占全部药味的90%;具有消肿、利湿、退黄、通淋、除带、除湿疹功效者231种,占全部药味的78%;治疗疔、疮、痈、肿药物频次共199种,占全部药味的67%;具有止血、凉血、下血、活血功效药物共157种,占全部药味的53%;具有透疹、疏散风热、开窍、醒神、退翳、止痒等功效者121种,占全部药味的41%;杀虫、疗癣、驱虫、去虫蛇毒功效者86种,占全部药味的29%;具有行气、宽中、除烦、止呕、止咳功效者78种,占全部药味的26%;具有滋阴、润燥、生津、润肠通便、止消渴功效者62种,占全部药味的21%;温肾、助阳、健脾、温中、乌须发功效者35种,占全部药味的12%。中药鲜药自然汁功效关联图见图4。
Figure 4. CiteSpace keyword clustering map
图4. CiteSpace关键词聚类图
4.3.3. 用药方式分析
在用药方式上,大部分传统无毒鲜药既可内服也可外用,鲜品使用剂量一般为干品剂量3倍以上。共收集19种有毒鲜药自然汁,其中,水堇汁、蓖麻汁仅外用,其他有毒自然汁可内服也可以外用,但应严格限定剂量,见表4。
从鲜药自然汁与干品功效差异上看,自然汁功效更为集中,功能更为醇厚,使用更为便捷、更适用于治疗急病、热病之用;可单药使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外用以汁敷涂,内服可直接服用,亦可兑入其他药液服用。
Table 4. Administration methods of toxic fresh herbal juices
表4. 有毒鲜药自然汁服用方法表
|
药名 |
用量 |
内服功效及剂量 |
外用方法 |
有毒只能 外用 |
水堇汁 |
|
拔毒,散结,截疟。主治痈疖肿毒,毒蛇咬伤。捣汁涂 |
蓖麻汁 |
|
治疮疡肿毒。鲜品捣烂外敷 |
有毒但治疗部分病症可内服者 |
续随子汁 |
逐水消肿、解毒杀虫 (1~2 g) |
捣敷或研末醋调涂 |
蘘荷汁 |
活血调经、镇咳祛痰 (9~15 g) |
捣汁含漱、点眼或捣敷 |
莨菪子根汁 |
截疟、杀虫 (0.3~0.6 g) |
适量,捣敷。治癣 |
石南汁 |
祛风湿、强筋骨、益肝肾 (3~10 g) |
适量,研末撒或吹鼻。止痒 |
羊蹄汁 |
清热通便,凉血止血 (9~15 g) |
适量,捣敷;磨汁涂;或煎水洗。杀虫止痒。治癣 |
离鬲草汁 |
瘰癧丹毒,小儿无辜寒热,大腹痞满,痰饮膈上热 |
|
|
皂角汁 |
开窍祛痰、润燥通便 (1~1.5 g) |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熬膏贴患处。治痈肿 |
玉簪花根汁 |
消肿、解毒、止血。治痈疽、瘰疬、 咽肿、吐血、骨鲠 (3~9 g) |
捣敷。治乳痈初起 |
茺蔚汁 |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 (6~9 g) |
目赤肿痛、目生翳障。捣绞取汁 |
楝叶汁 |
止痛、杀虫 (6~9 g) |
治跌打肿痛,止刀伤出血。 煎水洗,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
番木鳖 |
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0.2~0.6 g) |
治痈疽,恶疮。适量,研末撒,浸水,醋磨、煎油涂敷或熬膏摊贴 |
三白草汁 |
清利湿热、解毒 (9~15 g) |
治疔疮炎肿、绣球风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杏仁汁 |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开痹 (3~10 g) |
治疥疮 捣敷 |
虎耳汁 |
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10~15 g) |
治风疹瘙痒,痈肿丹毒,痔疮肿痛,毒虫咬伤,外伤出血 捣汁滴,或煎水熏洗 |
黄药子 |
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3~9 g) |
治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数;或磨汁涂 |
苍耳汁 |
治子宫出血、麻风 (6~12 g,大剂量30~60 g) |
治深部脓肿,皮肤湿疹 适量,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敷 |
苍耳根汁 |
消热解毒、利湿 (15~30 g) |
治疔疮,痈疽 适量,煎水熏洗;或熬膏涂 |
5. 讨论
鲜药是中药应用的最初形态,采鲜取汁也应是最直接的用药方式。随着对药物认识和用药制药技术的进步,中药鲜药自然汁来源越来越广泛、应用方式越来越丰富,但其基本品种和分类长期未有系统梳理,对中药鲜药自然汁的整体认识和科学利用尚不完善,亟需整理提高。本文全面检索了古今中药典籍《本草纲目》和《中华本草》中植物类中药鲜药自然汁,并对其分类、功效、用法、鲜/干差异等药性特点及用药规律信息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比较研究,以期提高对中药鲜药自然汁的认识和重视,并为未来高品质中药的研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在分类方法上,本文分别依据自然汁的存在形式和获取方式、药用部位、成分性质和状态,对其分类方法进行创新梳理,为中药鲜药自然汁的获取、制备、性质认识与产品研发提供分类依据。根据中药鲜药自然汁的存在形式和获取方式首次提出了“自流汁、伤流汁、绞取汁、加水取汁、加热取汁”的客观分类体系;也可从中药鲜药自然汁存在的药用部位分为果浆汁、花汁、茎叶汁、根汁等;还可从其成分性质和状态分为水汁、露汁、果汁、乳汁、沥汁、精油、油、树脂等不同形式。
从本草记载上看,中药鲜药自然汁普遍性偏寒凉,而受热加工后药性偏于温和;就功效方面中药鲜药自然汁源于自然,使用/服用方便,药效迅捷,在治疗发热、诸痛疮疡、跌打损伤、虫蛇咬伤、瘀血阻滞、痰热壅盛、阴虚失液、淋症、消渴、癌肿等急重症、慢性病等方面均有良好疗效,在野外急救、养生保健上也有使用优势和疗效优势,是临床上不可替代的用药形式。
在使用方法上,大部分鲜药自然汁均以内服为主兼可外用,如沥类、露类均可内服外用;对特殊气味或特殊疾病可以外用为主,如榆皮涎、波罗蜜树液、小构树汁、薜荔汁、水稻清乳汁、黄桷浆、桑叶汁、桑皮汁、续随子茎中白汁、榄李树汁、枳椇木汁、松节油、木竹子油、巴豆油、桐油、棉花籽油、桉叶油、角果木子油、椰子油、桕油、蒌油、松油、柠檬桉树脂、柏脂等;对有毒药物以外用为主,部分可在控制剂量的情况下内服。
另外,中药鲜药(鲜品)与其自然汁(汁液、露、油等)在性味和功能上差异显著,不可完全混同。如榆白皮味甘,性微寒,功能为利水通淋、祛痰、消肿解毒;榆皮涎功能为杀虫、治疥癣,这表明鲜品无法代替茎汁液的作用。又如薄荷露与薄荷油的主治差异,薄荷露主治风热客表、头痛、目赤、发热、咽痛、牙痛,而薄荷油主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齿痛、皮肤风痒,二者的原料均为薄荷叶,提取的成分不同因此功效有所差异,这也提示需要充分重视中药鲜药自然汁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差异。
现代研究表明,多数鲜药具有解热、抗炎、抗血小板聚集、降血糖、抗肿瘤、抑菌、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同一药材的鲜、干品药理作用有区别,鲜品疗效优于干品[1],鲜品中含有的酚类、生物碱类、黄酮类、皂苷类、糖类活性成分的含量要优于干品[2]。例如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以鲜地黄汁与黄连配伍制得的千金黄连丸效果优于以干地黄煎煮制备的样品,具有更好治疗II型糖尿病的作用[3];以新鲜蒲公英汁减压的蒸馏水对APAP肝毒性模型小鼠的作用优于干燥蒲公英提取物[4],充分提示中药鲜药自然汁的药效价值;以垂盆草汁内服外敷治疗蛇伤小鼠有效降低了死亡率、伤口损伤程度,缩短了疗程,提示鲜药自然汁在急证、表证、热证、重症、外伤、虫蛇咬伤等方面的直接特殊外用效果具有不可替代性[5];中药鲜药的细胞溶液状态是各种活性物质的全息生命储存形式,也是最佳药效状态,本课题组采用低场核磁成像技术结合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研究鲜人参在晒干蒸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人参在鲜用时有效成分总皂苷最高、水分分布最均匀,晒干后煎煮复水其有效成分减少且较难恢复到成分与水分分布的初始状态[6],为中药鲜药优效性研究提供了参考,并提出了中药鲜用指数及评价体系[7]。
随着中药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对鲜药应用的重视,出现了露汁、沥汁、精油、油脂等多种形式。露汁多为蒸花取露。熊三拔编译了《药露说》,指出各种药露是以新鲜植物具有水性的部分蒸馏而得,将药露与中药对比,谓药露“皆诸药之精华,不待胃化脾传,已成微妙,裁下于咽,即能流通宣越,沁入筋脉”,且蒸馏所取乃是植物最佳的部分[8]。现代研究表明,露能极大限度地保留原生药的性味特征,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能最快速地发挥药效,可减少某些药物的苦涩异味,改善口感,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性。沥汁是加热蒸制沥出之物,是传统运用植物自然汁的手段。沥汁在清热化痰上效果显著,研究表明鲜竹沥含有止咳功效的愈创木酚,以及含有抗氧化、抗菌、调节免疫力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与淡竹沥相比,慈竹沥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精油类自然汁多具有抗炎、抗菌、杀虫止痒的功效。据研究表明,柏树油可治疥癣[9]。桉叶油含1,8-桉叶油素,该物质对浅表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真菌引起的皮肤疾病有较好的疗效[10]。白千层油具有消毒、杀菌、防霉性质和优良的皮肤渗透性且刺激性小、毒性低。丁香油具有治疗牙髓炎、毒杀线虫的作用[11] [12]。月见草油降低大鼠脑组织中炎症水平及细胞凋亡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13],提高卵巢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并改善其氧化应激[14]。薄荷油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功效[15] [16]。椰子油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镇痛、保护前列腺等药用功能[17]。蓖麻油可治疗外伤性淤血肿痛、大便秘结、导泻、胃黏膜保护、泌尿系统结石、催产,以及外用治疗中早期痈疮肿痛[18]。茶油可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并以超临界CO2萃取的茶油治疗效果最佳[19]。
树脂树胶类大多数能止痛,肿痛、耳疾、眼疾、出血为其可防治的主要疾病类型。研究表明柠檬桉树脂具有抗肿瘤、驱虫和解毒敛疮的功能[20]。枫香脂中的挥发油具有较强和较广泛的抑菌作用,其大多成分具有抗菌、抗炎及止痛作用[21]。桃胶具有润肠通便、抗氧化、利尿、降血糖、降血脂、免疫调节的功能[22]。梅花冰片具有体外抗葡萄球菌活性[23]。松香可治疗银屑病,其具有抗菌、抗肿瘤、改变代谢酶活性等药理活性[24] [25]。安息香具有抗炎解热、抗肿瘤、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等药理活性[26]。胡桐泪具有抗炎镇痛作用[27]。
果浆类大多都能生津止渴,具有药食两用价值。苹果汁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抗菌、降血糖和肝脏保护等药理活性[28]。樱桃汁对各种动物冻伤有较佳的疗效,樱桃具有清除自由基、降尿酸、抗痛风、抗炎镇痛、改善睡眠质量、抗癌、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血糖、延缓衰老等多种作用[29]。
6. 结语
中药鲜药自然汁就地取材,服用简便,疗效显著,可用于急危重症的救治及养生保健的需要,是未来中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植物药用自然汁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药材来源受限时间和地域限制;保鲜技术不成熟,贮藏运输困难,市场供应难度大;缺乏统一标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市场认可度低;现代基础研究匮乏,药用知识体系不完善。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对中药鲜药自然汁资源研究、物质基础研究、药效作用机制研究、优效性评价研究、质量标准研究与产品开发研究,借鉴现代食品果蔬保鲜手段,研发适宜自然汁的保鲜储运技术与特色产品、饮片等,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活性成分与药效,充分发挥自然汁临床疗效特色,推动其传承、创新、利用与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海南大学科研启动经费XJ230000297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