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要求,教育改革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第二课堂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OBE理念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导向,摒弃了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模式,更注重学生最终达成的能力和素养,致力于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从智能教学工具的开发到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定,人工智能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为打破教育资源不均衡、提升教育效率带来了新的机遇。而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能够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OBE、人工智能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方式,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入基于OBE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开辟新路径。期望借助这种融合,优化第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更加个性化、高效的学习环境中,不仅能够实现知识的积累,更能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文献综述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与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OBE理念、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以及第二课堂的研究成为学界焦点。学者们从理论基础、应用实践、融合模式等多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经验,同时也揭示了现存问题,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在OBE理念的研究领域,覃玉荣在《AI时代OBE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与教学模式探索》中指出,OBE理念强调以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的能力为标准,从学生能力出发制定目标、设计课程、实施教学并评估,确保学生学习结果成为教育系统运行的驱动力[1]。该理念由美国学者威廉·斯派迪于1981年首次提出,1994年在其著作中详细阐释,其核心在于清晰界定学生能力,围绕此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并通过反馈持续改进,以达成预期目标。国内学者也对OBE理念的内涵、特点及实施原则进行了深入剖析,如明确其具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成果、强调持续改进等特点,实施原则涵盖清楚聚焦、扩大机会、提高期待和反向设计,这些理论成果为OBE理念在国内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应用方面,OBE理念在各类教育场景中广泛渗透。在高等教育工程专业认证中,诸多高校依据OBE理念构建课程体系,使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紧密对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师范教育领域,OBE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与创新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与教育的融合备受关注。覃玉荣提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可借助语音识别、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实现知识灵活抓取、网络与课堂深度结合等功能。李艳等学者在《大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思考——基于浙江大学的调查》中,通过对1190位浙江大学本科生的调研发现,“约七成受访者表示熟悉生成式人工智能”,且在课程学习、科研活动等四大典型场景中均有应用,像“72.5%的大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选择研究问题”[2],这充分表明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王娜认为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如利用“人工智能语料库中的资料,可以用浩瀚如海来形容,为学习者提供不同方向、题材、形式,不同难易度的听力资料”,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这些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支持,能够依据学生学习数据精准推送学习内容,实现因材施教[3]。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多种形式展开。赵月月在《文化自信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践研究》里提到,高校会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工作坊,还会邀请专家解读中华文化,像举办文化节日、艺术展览等,这些活动能传承文化记忆、激发学生文化热情[4]。边璐佳等人在《“思政生活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高校第二课堂体系优化路径探索》中指出,中外合作高校的第二课堂涵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有助于学生全人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社会责任感培养[5]。张小霞在《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探索》中表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会组织英语角、演讲比赛等,能锻炼学生英语技能,借助Bermuda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维度英语输出机会[6]。
第二课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边璐佳等人认为,中外合作高校第二课堂体系不成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运行时间短,缺乏规范指导和完善理论支持,与第一课堂衔接不紧密”[5]。赵月月提出,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形式创新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度低;育人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无法助力专业成长;育人方法欠佳,学生实践体验感弱;育人资源未整合,家校社未形成联动机制[4]。张小霞提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缺乏理论指导,活动设计随意、缺乏体系和延续性,学生参与率低、积极性欠缺,教师间也缺乏合作机制[6]。赵松和赵双军在《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创建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研究》中指出,部分高职院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时,存在评价标准不明、活动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以及校企认可度和使用方式差异大等问题[7]。
OBE理念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旨在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提升教育质量,其融合模式体现在多方面且面临挑战。在目标融合上,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学生入学测试成绩、学习习惯等数据,能精准确定学生学习起点与需求,制定符合个体实际的学习成果目标,兼具挑战性与可实现性。过程融合方面,线上学习平台利用人工智能依据学生学习进度和情况,智能推送内容与任务,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教师借助相关工具实时了解学生状态,调整教学策略给予针对性指导。评价融合时,线上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从知识掌握、学习态度等多维度评估学生,为教师提供详细评价报告,助力全面了解学生并给予反馈。然而,融合过程存在诸多挑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突出,学生大量学习数据被收集存储,需确保数据安全与隐私不泄露;技术应用适应性问题也不容忽视,不同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大,需探索适配不同教育环境的融合模式。
然而,在OBE理念、人工智能与第二课堂融合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大量学习数据被收集和存储,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和学生的隐私不被泄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技术应用的适应性问题也不容忽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存在差异,如何确保OBE理念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模式能够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覃玉荣指出,部分OBE理念成果目标设定未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在一些高校专业课程设置里,成果目标未能充分考量行业动态需求与前沿趋势,影响学生职业适应性与竞争力[1];李艳等学者在《大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思考——基于浙江大学的调查》中提到,不同专业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差异明显,如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应用场景不同,导致教学难以统一规划与实施[2];张小霞在《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探索》中提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在课程持续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短板,其活动碎片化,缺乏长期连贯规划,学生自主探索空间受限[6]。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OBE理念、人工智能赋能与第二课堂的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在融合的深度、广度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例如,针对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应用中出现的数据隐私、算法歧视等伦理问题,我们可以提升学生数据隐私保护意识与算法辨别能力,增强教师数据管理和算法应用的专业素养,确保其合理使用相关技术。后续研究可围绕如何优化三者融合的模式、完善评价体系以及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向展开,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 OBE理念下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创新实现路径
3.1. OBE理念下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设计
3.1.1. 明确学习成果
OBE理念强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核心导向,在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中,这一理念贯穿始终。成果设定紧密围绕学生未来在不同场景下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需求,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成果。
对于基础阶段学生,设定的学习成果聚焦于日常生活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要求学生能够在常见生活场景中,用英语进行基本交流,如在餐厅准确点餐、在超市询问商品信息等。具体表现为学生能熟练运用“I’d like a hamburger and a Coke, please.”“Where can I find the shampoo?”等语句进行沟通,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日常交流和基础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中高级阶段学生的学习成果则更侧重于专业领域和学术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例如,要求学生能够参与专业英语学术讨论,撰写规范的英语学术报告或商务文案。以商务领域为例,学生要能够在模拟商务谈判中,运用专业商务英语准确表达观点、协商合作条款;在撰写商务报告时,从市场调研分析、策略建议到结论总结,都能用专业、准确的英语进行清晰阐述,使学生具备在未来职业场景中运用英语进行高效沟通和专业表达的能力,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1.2. 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原则,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化教学,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
线上,将大语言模型,如DeepSeek、文心一言等辅助第二课堂的开展。大语言模型可以依据OBE理念,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学习时长、练习准确率等多维度数据,为学生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料。例如在英语词汇学习板块,平台通过分析学生词汇测试结果,若发现学生在旅游相关词汇上存在薄弱环节,便会推送旅游场景的词汇学习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包含生动的图片展示旅游景点,如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长城(The Great Wall),搭配对应单词的标准发音和详细用法讲解,还提供大量例句,如“The Eiffel Tower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landmarks in the world.”,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记忆词汇。同时,平台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智能调整学习难度,确保学生始终处于适度挑战的学习状态,逐步提升词汇量和运用能力。
线下,教师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线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开展英语情景模拟活动,设定医院看病、银行办理业务等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在模拟医院看病场景中,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Patient: I’ve had a fever and a sore throat for two days. Doctor: Let me take your temperature. Have you taken any medicine?”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旁观察指导,适时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引导学生使用更恰当、更地道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在实际场景中的语言运用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切实掌握英语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技巧,实现学以致用的学习成果。此外,举办英语电影配音比赛,选取经典英语电影片段,学生分组配音。在配音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聆听原片的语音语调、情感表达,模仿并融入自己的理解,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艺术表现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提升英语综合素养。
3.1.3. 构建全面的学习评价体系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面学习评价体系,是OBE在英语第二课堂中的重要体现,其目的在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改进建议,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能力和素养。
线上,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学生在线学习的各项数据,从知识掌握、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例如,在英语语法课程学习中,详细记录学生完成语法作业的准确率,若学生在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点的作业错误率较高,系统会将其标记为薄弱环节,并分析学生的错误类型,如对虚拟条件句结构的理解偏差或动词形式运用错误等。同时,通过分析学生参与线上语法讨论区的发言频率和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索能力。若学生经常参与讨论且能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问题,说明其学习态度积极,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反之,则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线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英语情景模拟活动中,教师从语言准确性、流利度、沟通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模拟银行办理业务场景中,观察学生能否准确表达业务需求,如“I’d like to open a savings account. What are the procedures?”,与“银行工作人员”沟通是否顺畅,是否能够理解对方的回应并做出恰当的反馈。在英语电影配音比赛中,从语音语调的模仿相似度、情感表达的丰富度、团队协作的默契程度等方面进行打分。将线上数据评价与线下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线上语法学习薄弱但线下口语表达较好的学生,教师建议其加强线上语法专项练习,同时鼓励其在口语表达中更加注重语法准确性;对于线上学习积极但线下实践表现不够自信的学生,教师鼓励其多参与线下活动,锻炼实际应用能力,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肯定,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升综合能力,确保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3.2. OBE理念下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实施
OBE理念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为英语第二课堂带来了创新发展机遇。这种融合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引导和支持,为学生打造个性化、高效的学习体验,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3.2.1. 听
在OBE的指引下,英语第二课堂的听力教学以学生能够听懂不同场景、不同口音的英语内容为目标,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听力实际应用能力。借助大语言模型平台,依据人工智能对学生听力数据的深度分析,为学生定制高度个性化的听力练习材料,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线上,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平台推送语速缓慢、内容简单且贴近日常生活的英语对话音频,如英语儿歌、简单的动画对话等。以英语儿歌《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为例,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平台的语音识别技术同步开启,当学生跟着哼唱时,若发音出现偏差,如将“twinkle”读错,系统会精准识别,指出错误之处,并提供标准发音示范,详细讲解发音要点,如“发/t/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发/w/音时,双唇呈圆形突出,声带振动”。同时,平台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智能调整后续练习内容的难度和类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础词汇发音后,推送简单的日常对话,如“Hello!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逐渐提升听力理解能力,从基础层面纠正发音,提升听力敏感度,为听懂日常简单英语对话奠定基础。
线下,教师组织 “听力模仿秀”活动。学生先在线上完成儿歌或简单对话的听力练习,然后在课堂上模仿听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和教师现场聆听并给予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发音问题进行现场纠正,引导学生注意连读、弱读等语音现象。比如在模仿简单对话“Can I have a glass of water?”时,教师强调 “Can I”的连读发音技巧,通过示范和对比,让学生感受连读和不连读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日常英语的语音规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逐步实现听懂日常简单英语对话的学习成果。
对于听力水平较高的学生,线上平台提供英语新闻广播、学术讲座等高难度听力材料。当学生收听关于人工智能的学术讲座时,遇到“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等专业术语理解困难,推送相关术语解释、应用案例以及该领域的背景知识拓展资料。例如,推送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影像诊断方面应用的具体案例,详细解释其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帮助学生加深对讲座内容的理解。同时,平台根据学生对讲座内容的理解程度,设置针对性的问题和练习,如根据讲座要点进行填空、选择或简答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线下,教师举办“学术听力分享会”。学生分享线上听学术讲座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如分析讲座中的观点论证逻辑、研究方法等,帮助学生拓宽听力广度,加深对复杂英语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分享关于人工智能的学术讲座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讲座中提出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对未来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交流能力。教师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线下讲座,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锻炼听力,提升对学术英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讲座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如何抓住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术英语的听力要求,助力学生达成听懂复杂学术英语内容的学习成果目标。平台持续记录学生听力练习数据,分析薄弱环节,调整后续练习内容,不断提升学生听力水平。
3.2.2. 说
基于OBE理念,第二课堂着重培养学生在各种场景下流利、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这是英语第二课堂口语教学的核心目标。基于此,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口语练习环境,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线上,通过虚拟场景模拟真实交流情境,如模拟餐厅点餐、机场值机、酒店入住等场景。在模拟餐厅点餐场景中,学生与虚拟伙伴互动,若忘记“latte”这个词,虚拟伙伴引导学生用“a cup of coffee with more milk”表达,锻炼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同时,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实时分析,从发音准确性、语法正确性、词汇丰富度、表达流利度以及对话逻辑连贯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并给出即时反馈。例如,当学生说“I want eat a pizza.”时,系统提示“want”后应接动词不定式,正确表达为“I want to eat a pizza.”,并推荐一些与食物相关的丰富词汇,如“delicious (美味的)”“yummy (好吃的)”等,帮助学生提升口语表达质量。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场景和对话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线下,教师组织丰富多样的口语实践活动。比如开展英语角活动,设定不同的主题,如“Travel Experiences (旅行经历)”“Favorite Hobbies (爱好)”等,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自由交流。在“Travel Experiences”主题英语角中,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I went to Japan last year. It was an amazing trip. I visited many famous temples and tried a lot of delicious Japanese food.”教师在现场观察,适时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引导学生使用更地道的表达方式,但不过多干涉学生的交流过程,让学生在自由交流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还可以举办英语戏剧表演活动,学生分组排练并表演英语戏剧,在排练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角色,反复打磨台词,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表现力。教师在排练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如帮助学生分析角色性格、指导语音语调的运用等,但主要由学生自主组织和排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这些线下活动,学生将线上所学的口语知识应用到实际交流中,进一步提升口语水平,实现能够在各类场景中精准、流畅表达的学习成果。
3.2.3. 读
个性化阅读推荐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深度挖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英语阅读材料,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OBE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中心”。
线上,对于喜欢文学的学生,推荐经典英语文学作品,如《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Jane Eyre (简·爱)》,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帮助学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平台还会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情况,推送相应的阅读指导和问题思考。例如,在学生阅读《Pride and Prejudice》时,平台推送关于小说中人物性格分析、社会背景解读的文章,同时提出问题,如“How does Elizabeth’s character develop throughout the story?”,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节奏和兴趣选择阅读内容和思考问题,自主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对于关注科技的学生,推送前沿科技英语文章、科普读物,如关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发展的文章,让学生了解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和专业词汇。平台根据学生对科技文章的阅读反馈,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科技研究报告、行业专家观点等,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索需求。
线下,教师组织英语读书分享会。学生分享线上阅读的书籍,交流阅读心得和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但不主导讨论方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在分享《Jane Eyre》的读书分享会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简·爱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如从女性主义、社会阶层等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外,开展英语阅读竞赛活动,选取不同类型的英语文章,设置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竞赛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规则讲解和指导,但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阅读和答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线上阅读资源推荐与线下阅读活动相结合,逐步实现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学习成果。
3.2.4. 写
基于OBE理念,英语第二课堂的写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写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英语语言、合理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进行表达,提升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这一过程以学生的写作实践和成果提升为核心。智能写作工具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发挥重要辅助作用,教师则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线上,以写英语作文为例,学生在写作时,智能写作工具实时进行语法检查,不仅能识别常见的拼写错误,如“definitely”误写成“definately”,还能检查出语法结构错误,像句子成分残缺、主谓不一致等问题,并及时给出修改建议。例如,当学生写出“I go to the park yesterday.”时,工具提示“go”的时态错误,应改为“went”。同时,工具具备词汇推荐功能,当学生使用简单、常见词汇时,会根据语境推荐更丰富、准确的词汇,提升文章的词汇丰富度。如对于“good”一词,根据不同语境推荐“excellent”,“wonderful”,“outstanding”等词汇。在文章结构优化方面,工具能分析文章的段落布局和逻辑关系,针对段落之间衔接不紧密的问题,提供连接词或过渡句的建议,使文章逻辑更加清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主运用这些工具,根据自己的写作思路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线下,教师组织写作工作坊。学生在现场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写作思路、结构搭建等问题给予及时帮助,但不过多干涉学生的创作过程,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写一篇关于“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的作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如开头如何引入主题,中间从哪些方面阐述环保措施,结尾如何总结升华,但具体内容由学生自主构思和撰写。写作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互相学习优点,发现不足。教师选取优秀作品和典型问题作品进行集中点评,加深学生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写作作品进行多维度智能评估后,教师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如补充论据、优化逻辑结构等。例如,对于一篇论述“Online Shopping (网购)”利弊的文章,若评估发现论据不够充分,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线下资料、调查身边同学的网购经历等方式收集案例和数据,补充到作文中,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在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写作、同伴互评和教师指导,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实现独立完成高质量英语写作任务的学习成果。
4. 实践案例
在我校,为助力同学们提升英语四六级成绩,增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社团指导老师带领我们依托社团开展了一场融合OBE理念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4.1. 明确学习目标,聚焦学习成果
活动开展前,我们借助学校的在线英语水平测试系统对社团成员进行了全面评估,涵盖词汇量、语法、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等方面。依据测试结果,结合四六级考试大纲以及未来职业场景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为每位成员设定了个性化学习成果目标。
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成员,我们设定的短期目标是在本学期内掌握四六级核心词汇,提升基础语法运用能力,能在模拟考试中达到350分以上;长期目标是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对于基础较好的成员,短期目标为熟练掌握四六级高阶词汇和复杂语法,在模拟考试中取得450分以上;长期目标则是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具备一定的学术英语或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例如,学生1在测试中词汇量和听力表现较差。我们为他制定的学习计划是,借助智能背单词软件,每天背诵30个六级核心词汇,软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据他的记忆情况智能调整复习时间和内容;听力方面,每周在智能学习平台上完成5篇基础听力练习,平台会根据练习结果推送针对性的听力强化课程,如对话场景听力特训、短文听力技巧提升等。
4.2.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线上,我们引导成员使用智能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平台中的智能辅导系统能实时解答成员们的疑问,如学生2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对虚拟语气的用法不理解,向智能辅导系统提问后,系统不仅给出详细的语法解释,还提供了大量例句和练习题帮助他巩固。平台还会根据成员们的学习进度和练习准确率,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料,如当学生3在阅读练习中对科技类文章的理解出现较多错误时,平台为他推送了一系列科技类英语阅读技巧讲解视频和同类型文章练习。
线下,我们组织了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开展四六级英语学习分享会,成员们轮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技巧,负责老师在旁给予指导和补充。举办四六级模拟考试,模拟真实考试环境,考试结束后,利用智能试卷分析系统生成详细的成绩报告,不仅呈现错题情况,还深入分析成员们在知识掌握、答题速度、考试心态等方面的问题。
4.3. 持续改进,优化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过程的持续优化,我们建立了多渠道的反馈机制。每周组织社团内部讨论,成员们分享本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活动的建议。如成员们反映智能学习平台上的口语练习资源较少,我们立即与平台方沟通,增加了四六级口语话题练习、口语模拟测试等功能。
同时,根据成员们的模拟考试成绩和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若发现部分成员在听力部分的成绩提升缓慢,我们邀请专业老师开展听力专项讲座,讲解听力技巧,并增加了线下听力小组训练活动,成员们分组进行听力练习和讨论,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4.4. 学生评价,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及结束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和一对一访谈等方式收集成员们的评价。我们对社团内80位成员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2.5%的成员认为此次活动帮助他们明确了英语学习目标,让学习更有方向;87.5%的成员表示智能学习平台和个性化学习资料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很有帮助,提升了学习效率。学生1表示:“以前觉得六级考试很难,完全不知道怎么准备。参加这个社团活动后,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还有智能学习平台和老师的帮助,感觉学习更有方向,也更有信心了。”学生2说:“线下的分享会和模拟考试很有意义,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能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好的学习方法。”
从成员们的积极反馈可以看出,此次以社团为基础、融合OBE理念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明确学习成果目标、持续改进教学过程,有效提升了成员们的英语学习效果和备考积极性,为大家的四六级考试和未来的英语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5. 结语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大环境下,人工智能与OBE理念下的第二课堂融合具有显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必要性来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第二课堂教学模式难以精准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而OBE强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个性化服务能力,二者融合能够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贴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体验,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智能学习平台、虚拟实验等技术的成熟为融入第二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OBE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逐步推广,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接受度,为二者融合创造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推动OBE在第二课堂落地的关键助力。在听、说、读、写四个关键学习维度上,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创新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听力训练和语音识别反馈提升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发音水平;虚拟对话伙伴与智能口语评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口语练习环境和专业评估建议;个性化阅读推荐和智能阅读理解评估拓展了学生阅读视野并提高了理解能力;智能写作辅助与写作作品智能评估则有效优化了学生的写作过程和成果质量。通过这些创新路径,学生能够在第二课堂中获得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支持,进而更好地实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和素养养成的目标,有力地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与基于OBE的第二课堂融合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在深化技术应用方面,可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在情感分析、学习过程深度建模等领域的潜力,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和需求,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学习指导。在拓展融合领域上,可探索将人工智能与跨学科项目、社会实践活动等深度结合,丰富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还应加强对融合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估,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融合策略,为教育创新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持续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基金项目
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OBE理念下LLMs赋能大学外语第二课堂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20241279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