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语言已然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汉语凭借其庞大的使用群体,正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引发全球学习热潮。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桥梁,国际中文教育承担着提升留学生语言水平与文化认知的双重任务。成语这一汉语精华,以其精炼的表达方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语义内涵,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汉语热”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大量海外学子对中文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希望通过掌握成语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然而,成语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独特文化特征及地域差异特色,给学习者带来了诸多挑战。故而,如何基于“讲好中国故事”视角高效开展成语教学,并探索出适合国际学生的成语教学原则与策略,已成为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眼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视角出发,对成语教学进行探讨,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国际学生的成语学习效果,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将为成语教学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 “讲好中国故事”与成语教学的关系
2.1. “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与内涵
“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表述最早见于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1]。此后这一理念扩展为“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文化优秀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2021年我国再次强调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加强国际传播的重要性。这一系列表述强调了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叙事,向世界全面展现中国的发展道路、文化底蕴和价值观,以提升国际传播效果和话语权。
语言作为文化的媒介,其国际化推广可以有效推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中文教育,尤其是成语教学,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在众多教学内容当中,优秀的中国故事则大多来源于成语[2]。在全球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理念的提出对成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成语教学不再仅仅是提高学习者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更是弘扬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2.2. 成语教学的重要性
成语作为汉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典故、哲理思想和道德观念,还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成语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深入领略儒家文化的深邃、道教智慧的玄妙以及民间习俗的丰富,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语境下,成语教学如同一扇透视中华文化的窗口,使学习者能够透过语言表象,全面认知中华文化的宏观框架与微观细节。同时,成语教学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每一个成语都承载着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智慧,能够向世界展现中国的精神风貌与独特思维方式,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与借鉴。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之下,成语教学还承担着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使命。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语,学生可以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提高跨文化敏感度与适应能力。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成语教学不仅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它通过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2.2.1. 成语与词汇系统
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结构稳固、语法精确、语义多元的特点,为语言学研究领域贡献了宝贵的分析素材。成语的固定性显著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整体性则促使理解者需全面把握成语的整体含义,避免断章取义;意义引申性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层次与深度,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细腻且富有内涵。因此,在汉语词汇教学的框架内,成语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准确记忆成语的字面构成,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及引申意义。通过对成语的细致剖析,学习者能够深刻体会到汉语词汇的丰富多样、灵活多变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加深对语言结构的认知与理解。与此同时,成语的学习过程对于扩展词汇量、提升表达的精确性与生动性具有显著作用,为汉语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语不仅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汉语语言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如同一扇窗户,引领着学习者步入汉语世界的广阔殿堂,深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2.2.2 成语与中华文化
成语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既是一种灿烂的语言艺术,又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语教学在促进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能够引领学习者追溯历史的脉络,理解文化的变迁,深化对中华文化精髓的认识,还如同一条纽带,紧密连接着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让学习者在领略文化韵味的同时,将成语自然融入日常表达,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重现生机。此外,成语教学还是增强学习者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通过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与文化背景,能够更直接地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更加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从而在内心深处与中华文化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所以成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育的重要一环,更是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文化认同的核心媒介,为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2.2.3. 提升语言能力
成语教学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至关重要,尤其在增强表达的丰富性、准确性和文化敏感性上成效显著。成语作为汉语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简洁精炼而富有深意的表达形式能为语言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倘若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成语,言辞就会更加生动鲜活。通过系统的成语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大量蕴含深厚丰富文化底蕴的成语,还能掌握更多丰富多样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不仅会令日常沟通更加准确流畅,还能提高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的语言严谨性。因此,成语教学不仅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语言魅力的有效途径。
2.2.4. 深化文化认知
成语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通向语言技能掌握的桥梁,更是透视中华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成语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独特的社会习俗,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化多姿多彩的画卷。学习者通过学习成语能够更深刻地认知和理解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成语如同一面明镜,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与独特风韵。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助力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还能有效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拓宽文化视野,对构建更加和谐多元的世界文化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2.3. “讲好中国故事”与成语教学的理论联系
“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战略,旨在通过真实、生动、全面的叙事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核心价值观。而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语言精华,不仅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从理论层面来看,成语教学与“讲好中国故事”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从传播学、教育学和文化学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2.3.1. 传播学视角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其核心在于通过有效的叙事方式传递文化信息,促进文化认同与理解。成语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具有极强的叙事功能和文化符号属性,能够高效地传递复杂的文化信息。
首先,成语的叙事性符合传播学中的简约传播原则。成语通常以四字格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洁却内涵丰富,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深刻的文化意义。例如,“愚公移山”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个关于坚持与奋斗的文化故事。这种简约而高效的传播方式,能够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理解并记忆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成语的文化符号属性使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根据符号学理论,符号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而成语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语境和历史背景,例如“画龙点睛”体现了中国艺术创作的精髓,“井底之蛙”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视野与格局的重视。教师可以通过成语教学将这些文化符号传递给学习者,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框架。
2.3.2. 教育学视角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成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这种建构过程离不开文化语境的支撑。成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语境,使其能够在语言学习中逐步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
首先,成语教学符合“情境化学习”的理论要求。情境化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学习应与具体的文化情境相结合。成语通常来源于历史典故、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例如“卧薪尝胆”与越王勾践的故事密切相关,“刻舟求剑”则出自《吕氏春秋》。通过将成语置于具体的历史或文化情境中,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在语言学习中实现文化认同的建构。
其次,成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接触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例如,通过“雪中送炭”这一成语,学习者可以理解中国文化中对互助与关爱的重视;通过“礼尚往来”,学习者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中的礼仪观念。这种文化敏感性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故事”,还能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适应能力。
2.3.3. 文化学视角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智慧。“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在于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而成语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首先,成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许多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例如“诚信为本”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诚信的重视,“和而不同”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观念。教师通过成语教学可以将这些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习者,帮助他们在语言学习中逐步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
其次,成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成语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密切相关,例如“四面楚歌”与楚汉争霸的历史相关,“青出于蓝”则出自《荀子》。通过成语教学,教师可以将这些历史文化知识传递给学习者,使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综合传播学、教育学和文化学的理论视角,成语教学与“讲好中国故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协同效应。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成语作为一种高效的文化符号,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理解并记忆中国文化信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成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建构文化认同的语境;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成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能够传递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成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实践路径。通过成语教学,教师可以将语言技能培养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帮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逐步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从而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
3. 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成语教学原则
在全球化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任务,而成语教学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华语言文化的瑰宝,成语凝聚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与民族智慧,是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文化载体。通过成语教学,既可传授语言基础,更能传递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与价值观,助力世界认识中国。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开展成语教学,其核心在于将成语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借助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文化解读,有效激发学习者的探索热情,增强其跨文化交际素养。这一教学理念的深入实施,有助于在国际汉语教育领域发挥更显著的作用,推动中外文化间的深层次对话与互鉴。
国际学生在传播中国故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特别关注这一群体。在汉语教学中,成语学习对留学生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成语,凭借其简洁生动、贴近生活的特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塑造留学生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运用这一优质德育素材,将汉语国际教育置于时代发展的前沿,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径[3]。
3.1. 文化深度与广度融合
在教授成语时,教师应深入探究每个成语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及哲学内涵,通过讲述生动的成语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底蕴和独特魅力。成语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字面解释,而应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中华文化。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成语的现代应用,尽管成语源自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积极研究成语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运用,使传统智慧得以传承与创新。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能提升成语教育的现代价值,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借助这种教学策略,可促进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使成语成为贯通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3.2. 系统性与互动性并重
在制定成语学习方案时,需兼顾系统化与互动性两大原则。首要任务是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从成语基础概念出发,循序渐进地延伸至深层知识,形成由浅入深的知识架构。这种阶梯式设计能帮助学习者在结构化进程中有效提升成语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同样至关重要。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互换等多元化的课堂实践,能够有效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此类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成语内涵的认知,提升其实际运用能力。
此外,通过运用数字化平台,包括网络讨论区和协同创作软件,可显著提升学习过程的互动与协作效果。此类工具突破了时空壁垒,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成语探究,在共同学习中体会知识的趣味性。
3.3. 实用性与创新性结合
在成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价值,采用多元化的案例解析、写作训练及口语表达等方法,促使学生在日常沟通与写作中自然运用成语。这些凝练的语言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人生智慧,能显著增强语言表达的精准度与丰富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成语的精妙,掌握适时运用的技巧,从而提升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同时还应倡导教学方式的革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诸如多媒体素材、游戏化课程、VR技术等新型工具不断涌现,为成语教育开辟了广阔空间。借助现代科技工具,可使成语教学更具趣味性,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创新性的授课模式能适应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为传统成语教育注入新活力。
3.4. 正向激励与自我驱动并行
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积极引导策略十分必要,教师可以设置多元奖励方案、定期举办优秀成果展、开展成语比拼及知识竞答等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这种方式既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
为了提升学习成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应当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通过设定个人目标、制定详细计划并坚持实施来实现自我提升。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定期总结学习成效,分析得失,持续改进学习策略。通过长期实践,学生将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无需外部压力即可主动投入学习过程,体验求知乐趣。
教学原则的实践价值需要在课堂实践中深入探索:文化深度与广度融合,旨在构建成语教学的文化底蕴与时代关联;系统性与互动性并重,是为了提升学习过程的有序性与参与性;实用性与创新性结合,致力于成语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有效运用与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而正向激励与自我驱动并行,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既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成语的文化底蕴,熟练运用于实际场景,又可培养其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探究热情,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的成语教学策略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宏大背景下,成语教学策略需要从多角度系统推进。筛选代表性成语,展现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创新教学方法,使成语学习更具时代气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成语的独特价值。以成语为媒介,从这三个维度深入探讨教学方案,助力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推动文化传承与国际对话。
4.1. 选择代表性成语
在开展成语教学时,甄选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是首要环节。此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基本内涵与使用方法,更能促使其探索成语蕴含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及哲学智慧,连接起贯通古今的文化纽带。
首先,代表性成语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成语,如“画蛇添足”“井底之蛙”等。这类成语凭借其鲜明的形象特征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便于学生快速掌握并产生共鸣,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
同时,还需注重挖掘成语的教育价值,选用蕴含深刻道理的典故,例如“愚公移山”“水滴石穿”等,借助这些富有启迪性的寓言故事,向学生传递正向能量与人生哲理。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观念,更能助力其在遭遇困境时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
最后,融入历史与文化背景是成语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在解析成语时,应着重阐述其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例如“卧薪尝胆”与越王勾践的复国典故,“指鹿为马”与秦末朝堂的权力博弈等。通过了解成语的历史渊源,学生不仅能深入掌握其内涵与运用,更能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悠久传承,进而提升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4.2. 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成语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持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使成语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与吸引力。
在成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叙事教学法引导学生重构成语故事,或者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个人故事,帮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成语知识。例如,在讲解“愚公移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成语中的坚持不懈精神,并鼓励学生分享类似经历,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趣味性,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认同感[4]。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成语闯关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来实现游戏化教学,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解“画龙点睛”时,组织学生扮演画家和观众,模拟成语中的场景,并通过游戏任务理解成语的精髓。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融合教学将成语学习与艺术形式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化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井底之蛙”时,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现成语的场景,或者为成语创作一首歌曲。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课堂参与度,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深入理解成语的意义,提升其创造能力和文化感知力[5]。
数据驱动教学是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设计个性化任务。例如,教师在讲解“刻舟求剑”时,能够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任务,帮助他们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的精准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使学习更加高效。
社会性学习通过社群互动和协作研究,帮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成语知识。例如,在讲解“和而不同”时,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成语的文化背景,并协作完成研究报告。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促进了跨文化理解,使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沉浸式虚拟教学借助VR/AR技术,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讲解“四面楚歌”时,利用VR技术还原历史战场场景,将成语蕴含的历史典故与深层含义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成语的背景,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与理解力。这种方式不仅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还帮助学生通过科技手段深入理解成语的文化意义,同时提升学生的科技应用能力和文化感知力。
4.3. 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作为成语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还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成语竞赛作为一项高效的教学活动,通过接龙、猜谜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竞争意识。在竞赛过程中,参与者需要灵活运用所学成语知识,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实地探访体验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成语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历史景点开展实践学习,如博物馆参观、古迹游览等活动。此类实践教学使学生得以亲身感受成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强化了语言记忆效果,更提升了文化认同感与叙事能力,使传播中华文化成为自觉行为。
在教授“卧薪尝胆”这一典故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前往越王勾践的故居或相关历史展览馆进行实地考察。学生通过这种亲身体验能深刻领会勾践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作为旁观者,更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深入领会成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人物特征及文化精髓,从而将其转化为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提升对成语及其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记忆。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将成语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以创新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生动体现。
成语文化创作作为一项创新实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成语故事编写、漫画绘制等活动,帮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深化对成语的认知与记忆。此类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审美素养,更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授“愚公移山”这一典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漫画或编写故事的方式,以个性化形式展现对该成语的认知与体会。
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视角出发,成语教学策略应注重选择代表性成语、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开展实践活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案不仅能有效传承中华文明,还能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技能与文化修养,同时为成语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今后,我们需持续探寻并实施多元化的成语教学策略,助力培育具备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深度解析成语的文化底蕴与教育意义,我们既能有效传承中华文明,又能使学习者在成语研习中收获成长与启发。
5. 结语
成语教学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既是词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难点所在。通过成语教学提升中文素养,不仅是落实“讲好中国故事”要求的具体实践,更是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视角出发,优化成语教学的原则与策略,力图通过成语教学讲好中国故事,为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播探索出新路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