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神话类文本选文剖析与编排优化策略
Analysis of Text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Mythological Texts in Primary Chinese Textbooks
DOI: 10.12677/ae.2025.155864, PDF, HTML, XML,   
作者: 肖文熠: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神话选文剖析编排优化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Myth Text Selection Analysis Arrangement Optimization
摘要: 神话不仅是先民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承载方式。本文通过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类文本的梳理分析,发现其存在类型分布失衡、年级分布集中、人物形象性别比例失衡及不同版本内容呈现各有侧重等特点。基于此,提出应提升神话类型多样性与均衡性的优化策略,如丰富创世神话呈现形式、增加悲剧神话比重并合理分布各类神话;平衡神话人物形象性别比例,增加女性神话人物比重;优化不同版本内容整合,提供对比阅读材料等编排优化策略,以提升神话教学质量,传承文化并促进学生发展。
Abstract: Myth carrie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nd has high cultural value. It is not only the cogni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ancestors to the world, but also contains rich spiritu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By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mythological texts in the Human Education edition, Su Education Edi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ion and Ministry edi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types,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grades, unbalanced gender ratio of characters and different versions of content. Based on this, it is proposed that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enhance the diversity and balance of myth types.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enriching the forms of creation myths,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tragic myths and distributing various types of myths more reasonably; balancing the gender ratio of mythological characters b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mythological figures; and optim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myths by providing comparative reading materials and other editori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hese measures are aimed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yth teaching,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肖文熠. 小学语文教材神话类文本选文剖析与编排优化策略[J]. 教育进展, 2025, 15(5): 1002-101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864

1. 神话概念阐释

神话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范本之一。从词源学的角度进行考究,神话英文“myth”,来自希腊语中的“mythos”,意即“言说”“故事”或“传说”等。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积淀,不仅是指神的故事,还包括神与人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1]

对于“神话”一词的概念众说纷纭,马克思认为:神话是人类凭借自身的想象来认识、主宰自然力的一种方式,当人类在生活中能够真正认识、支配这些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不复存在了[2]。马克思不仅对神话进行了解释,还对神话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从美学的角度认为神话必然消亡。俄国神话学者梅列金斯基曾在其著作《神话的诗学》中,论述了“哲学和文学中的再神话化,仪式主义和功能主义,法国社会学派,各种象征主义理论,分析心理学,结构主义,文学礼仪——神话学派,俄罗斯和苏联艺术中的神话制造”[3]

我国学者也对“神话”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周作人在他的《童话研究》一书中对神话的界定为“原人的宗教,大多是以精灵为基础的,意思是说,人、鸟、木、石,都有生命,虽然形体不同,但是灵魂是一样的,灵魂是不分彼此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就有多少个关于神话的定义”[4]。不同解释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神话的某一方面特征。对于小学教材,本文将神话释义为:神话是先民与世界对话的结果,先民用神话解释客观世界,解释自我,处理与自然、与他人、与其他族群的关系。

2.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类文本梳理与分析

神话不仅被视为无文字史前时期的历史记忆,而且在后世文化传承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5]。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神话类文本作为课文呈现在语文教材中,不仅承载着语言工具性,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通过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和部编版这四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共48本)进行整理分析,将其中涉及的二十二篇神话分为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悲剧神话和世俗神话四类,进而梳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神话选文的现状,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selection of mythological texts in various version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1. 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类文本选文情况

版本

数量

年级

篇目

类型

人教版

4篇

三年级上

《盘古开天地》

创世神话

三年级下

《女娲补天》

创世神话

三年级下

《夸父追日》

悲剧神话

四年级下

《普罗米修斯》

英雄神话

苏教版

7篇

二年级上

《大禹治水》

英雄神话

二年级下

《沉香救母》

世俗神话

三年级上

《哪吒闹海》

世俗神话

四年级上

《开天辟地》

创世神话

四年级上

《普罗米修斯盗火》

英雄神话

五年级上

《嫦娥奔月》

世俗神话

六年级上

《牛郎织女》

世俗神话

北师大版

3篇

二年级下

《女娲补天》

创世神话

三年级下

《大禹治水》

英雄神话

五年级下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英雄神话

部编版

8篇

二年级下

《羿射九日》

英雄神话

二年级下

《黄帝的传说》

世俗神话

四年级上

《盘古开天辟地》

创世神话

四年级上

《精卫填海》

悲剧神话

四年级上

《普罗米修斯》

英雄神话

四年级上

《女娲补天》

创世神话

五年级上

《猎人海力布》

世俗神话

五年级上

《牛郎织女》

世俗神话

(一) 数量与收录位置分布剖析

四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上古神话篇数基本一致,人教版收录4篇神话类文本,北师大版收录3篇神话类文本,苏教版和部编版数量较多,分别是7篇和8篇。不仅收录了中国古代的神话,而且均收录同一篇西方古希腊神话——关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国古代神话共收录了5篇,其中女娲补天、开天辟地在其中三个版本教材中均有收录,如图1所示。

从收录位置来看,人教版4篇其中3篇被收于三年级上册,1篇被收于四年级下册;苏教版7篇其中2篇被收于二年级上册,1篇被收于三年级上册,2篇被收于四年级上册,1篇被收于五年级上册,1篇被收于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3篇其中1篇被收于二年级下册,1篇被收于三年级下册,1篇被收于五年级下册;部编版8篇其中2篇被收于二年级下册,四篇被收于四年级下册,2篇被收于五年级下册。小学一到六年级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可以分成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为第一学段,三、四年级为第二学段,五、六年级为第三学段。从图一可以看出四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神话大部分都被收于第二学段即三、四年级。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mythological texts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by grade level

1. 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类文本学段分布情况

(二) 类型归类与解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类文本的分类依据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神话故事的多元特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进行系统分类,能够有效梳理神话类文本,让教育者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类型神话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教育价值,深入挖掘神话背后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以及对学生成长的独特意义,从而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引导学生从神话故事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本文将以上神话分为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悲剧神话和世俗神话。从故事的主题和所传达的核心精神来看,创世神话主要聚焦于世界和人类的起源。这一类神话文本中先民们凭借着非凡的想象力,描绘出天地开辟、万物生成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人类对自身及宇宙来源的最初探索与思考,承载着民族文化根基的记忆。英雄神话则围绕那些具有超凡能力、勇气和奉献精神的英雄人物展开,他们在面对巨大困难和挑战时挺身而出,拯救苍生,其故事彰显了特定时期人们所崇尚的精神品质,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追求。悲剧神话以悲剧性的结局为特征,尽管主人公往往遭遇失败或牺牲,但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却令人震撼,深刻诠释了人类在面对不可战胜的自然或命运时的坚韧与执着,使读者在悲哀中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世俗神话则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虽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与普通人的情感、道德观念紧密相连,对人们的世俗生活和道德规范产生着深远影响。

第一类,创世神话,共2类,分别是《盘古开天地》/《开天辟地》/《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共6篇。创世神话,又叫作开辟神话,讲述事物来源的神话,是原始初民对自身起源与自然、宇宙起源的查探与思索。这三篇神话显示了初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尝试中探索世界的起源与自身的起源。

盘古不仅是汉族的创世神,更是瑶族、侗族、白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创世神。《盘古开天地》这篇创世神话中,人们将万物来源归为盘古,可以看出先民对于万物来源的解释和他们对于自身的细致观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篇神话前半部分讲述的是盘古如何将天地分开,后半部分是讲述盘古倒下后化为万物。先人运用想象来解释宇宙生成与万物的来源,这是一种严肃又浪漫的思考。想象可以说是先民思维中最为突出的特征,维科曾在其《新科学》一书中描述原始先民的想象力是一种“诗性的智慧”[6],用以己度物的方式来解释一切事物,这是“诗性智慧”最显著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看似原始且简单粗糙,缺乏科学与理性,但是它暗含着推理的成分,是人类摆脱浑浑噩噩状态的一大突破。同时,先民们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盘古转化而来的,这种人与万物同源同体,物我不分的思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女娲曲折补天的神话展现了远古时期的人民是如何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尽管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还不具备与自然抗衡的力量,但中国先民绝不逆来顺受,接受自然的安排,相反,他们无时无刻不保持着一种抗争的精神。女娲补天的神话,不仅歌颂了女性力量的深厚与坚韧,更是原始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挑战的决心。并且女娲是以华夏儿女的母亲的形象出现的,这是中国古代对女性、对母亲的赞扬与崇拜。在女娲形象的塑造中,中国人将女性的美好、牺牲、奉献、勇敢、智慧、博爱、贤淑、睿智等德性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人类所有的德性都加诸一位女性神身上,反映了我国对远古女性的崇拜。

第二类,英雄神话。共4类,分别是《大禹治水》《羿射九日》《黄帝的传说》以及《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盗火》/《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共8篇。英雄是任何一个时代都热衷讨论的话题,英雄神话是神话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什么样的英雄精神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整个文化的内涵。

在《世界古代神话》中,西方学者就指出:通观中国种种神话题材,萌生最早、流传最广的为有关洪水的题材[7],并且中国洪水神话中的治水母题和获取农耕文明的母题,在世界洪水神话中则是独一无二的[8]。在洪水神话母题中出现的治水英雄,他们拒绝消极地等待神界对灾害的处理,而是通过组织人民去消除水患,这表现为文化英雄身上神性光环的逐步褪去,凸显其身上人性的光辉。如最著名的治水英雄大禹,他治水的功绩不仅表现在“救”,更在于“助”,大禹将防治洪水的方式传授给民众,引导他们与神灵、自然对抗。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羿是另一位与自然灾害相抗衡的神性英雄。《荀子·儒教篇》中对其有着相应文字记载:“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东汉文学家王逸为《楚辞》所著的注本《楚辞章句》中呈现了羿射日的相关情节:“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淮南子·本经训》也对羿射日的故事展开了叙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虽然在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后,神话篇目没有以原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考虑到识字和记忆的困难,省略了猛兽的名字,但经过教材编者改编的文本也能基本做到尊重神话故事,通过灵活的、更贴近学生语言水平的文字去尽可能地呈现神话故事的“原汁原味”。

自古以来,旱灾、水灾是中国社会常见的灾难。洪水神话、射日神话的出现,标志着人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从崇拜自然到企图挑战自然,意味着神话世界的转变,从此,人成为神话舞台的中心,神话将与灾害抗争的人物转化成英雄,将所有与洪水抗争的氏族成员归结到大禹身上,将与旱灾抗争的成员归结为羿身上,将许多的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身上。古人将虚与实有机结合,真与幻相互渗透,创造出一个个英雄。

第三类,悲剧神话。共2类,分别是《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共2篇。

有人说中国人天生喜欢圆满,热衷大团圆的结局,缺乏悲剧精神,实则不然,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等都具有很强的悲剧精神。人类产生悲剧观念在于人类意识到自己永远也不能战胜自然、世界和宇宙,但是人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尽管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永远也不可能战胜自然、世界和宇宙,但是人永远在反抗。这种悲剧精神,即人永远也不可能战世界与宇宙,但又给人以力量,悲哀与力量相互交织,给人以悲剧精神。

夸父逐日是为了追求光明,实际上这也是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尽管夸父力不从心,渴死在路上了,并没有将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发光,但死后的夸父像盘古一样,将自己的身体化为大山,将自己的手杖化为桃林。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制作工具捕猎兽类,是一种“逐肉”的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一个狩猎场,夸父追日标志着从“逐肉”到“逐日”生存状态的转变,这是人类生存本质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提升,是远古人类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它隐含的是一种全新的生存理念,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远古先民不仅仅关注的是个人生存问题,他们逐渐关注人的精神生存问题。夸父逐日,真实地反映着人类突破原始的生存状态,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实现人而为人的本质。

《精卫填海》讲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的悲壮故事,“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9]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这是唯一一篇用文言文讲述的神话,完整地保留了精卫填海这则神话的原汁原味。小小的鸟儿对大海的宣战,这种对比下的悲壮美似乎更为突出。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悲剧中炙热强烈的情感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陶冶从而使人的情感趋于正常,达到适度[10]。悲剧神话中,虽然肉体被摧残,但是精神却在飞跃,这种在磨难与不幸中彰显着自己的生命,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一种追寻。

第四类,世俗神话。共5类,分别是《沉香救母》《哪吒闹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共6篇。

其中,《猎人海力布》最早是从内蒙古东部地区搜集整理的一则神话,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将它作为一则民间故事选入教材,但从其原型上来看,这是一则被融入民间故事的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神话的流传、发展和演变,神话与人的生活相结合,神话的人间气息越来越浓厚,神话逐渐世俗化。神话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充满神性的英雄,而是普通的人与普通的事,纵使其中的主人公带有神性的色彩,但也是将其与人的特性相结合,以贴近生活。这类世俗的神话蕴含普通人的生活,人们的世俗道德观念深受这类神话的影响。

(三) 主人公形象男女比例统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神话文本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男女比例存在明显差异。经统计分析,男性主人公形象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在英雄神话中男性主人公比例极高,达到100%,大禹治水、羿射九日、黄帝的传说、普罗米修斯中主角也均为男性。女性神话人物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这两则故事中,仅占23.08%,如图2图3所示。

Figure 2. Proportion of male and female images in various categories of mythologie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2. 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类别神话男女形象占比

Figure 3. Proportion of male and female images in Chinese mythologie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3.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男女形象占比

(四) 收录内容对比分析

关于古希腊神话人物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小学语文教材不同版本表现出了不同的细节的安排,但是故事元相同,都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种给人类的故事,其中故事的大致的情节也是一致的,四个版本的神话故事都强调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盗取火种给人类,以及被发现后承受着宙斯的极重的惩罚到最后被大力神拯救终获自由的故事内容。不同在于,北师大版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还突出了人类得到火种以后所获得的生活的便利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过不多久,人们学会了吃熟食,不再像禽兽那样吃生食,紧接着,他们开始抛弃掉野蛮的原始习惯,从原来他们蜷居的阴暗角落里走了出来,到户外明亮的阳光下。他们为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感到高兴”。而在人教版的《普罗米修斯》和苏教版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中还着重描写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种后,在遭受惩罚时所承受的痛苦,“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无论三个版本的故事如何叙述,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凸显普罗米修斯的“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以及最终获得“自由”的命运是相同的。

女娲补天的故事来源于《淮南子·览冥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女娲补天故事,均是基于此内容的改编,相对于人教版,苏教版的女娲补天故事更加完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完整地扩充在了内容之中,而人教版的故事加强了补天的细节描写,“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从此,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

上古神话中,关于夸父追日的故事被记录于《山海经》,《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录夸父追赶太阳“道渴而死”后,手杖化为桃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夸父追日》作者袁珂先生补充夸父追日的原因:追逐光明,这个原因是“夸父逐日”神话故事的内涵或者说是寓意的揭示,而后对夸父追逐太阳的经过和夸父最后的结局的叙述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叙述是一样的,但是最后还特别强调了“追寻光明”和“奋勇前行”的精神启示。

关于大禹治水,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展现故事内容的角度是不同的,严格地说,北师大版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鲧禹治水的故事,被记录于《山海经·海内经》,讲述了禹和禹的父亲两代人治水为人类造福的故事,故事中充斥着神话的色彩,能自生自长的息壤、杀死了鲧的火神等;而苏教版的大禹治水其实是历史上那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几乎没有任何神话的色彩。虽然叙述故事的角度不同,但是,都强调了大禹治水的艰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强调大禹因为人类造福而被后世永远铭记的英雄形象。

综上所述,对小学语文教材神话类文本的多维度梳理分析揭示了其数量、类型、主人公形象及内容呈现等方面的特征,反映出教材编写对学生认知与文化启蒙的考量,也展现了神话丰富的文化教育价值。但分析结果也暴露出教材编排方面可优化之处,为后续深入探讨编排特点与提出优化建议提供参考。

3.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类文本编排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在神话类文本编排上呈现出的特点与教材的整体设计、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及神话故事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

(一) 神话类型分布失衡

在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和部编版这四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梳理后发现,神话类文本的类型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创世神话共有6篇,英雄神话8篇,悲剧神话仅2篇,世俗神话6篇。从数量对比来看,英雄神话和世俗神话在教材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悲剧神话的数量相对稀少。这种不均衡的分布状况,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神话的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神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理解产生偏差。学生可能因接触有限而无法深入领会悲剧神话中蕴含的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面对不可战胜的力量时的抗争精神等。

(二) 年级分布集中态势

深入分析各版本教材中神话类文本的收录位置可知,其在年级分布上呈现出高度集中于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特点。例如,在人教版中,第二学段的神话占比达到了75%。这种分布情况可能是考虑到该学段学生认知能力有所发展,能够初步理解神话故事的情节和寓意。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低年级学生在启蒙阶段对神话世界的探索机会相对不足,高年级学生在思维进一步成熟阶段对神话的深度探究空间受限。

(三) 神话人物形象性别比例失衡

在小学语文教材所涵盖的神话故事选篇中人物形象的性别比例呈现出显著的失衡态势。经统计分析,男性神话人物在数量与角色重要性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创世神话类别中,盘古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等经典故事的主角无一例外均为男性;英雄神话类别中,大禹治水、羿射九日、黄帝的传说等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亦皆为男性形象。相比之下女性神话人物的数量则相对匮乏,主要集中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少数故事之中,且在整体占比上明显少于男性神话人物。

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状况极有可能对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特定影响。小学生正处于性别认知逐渐形成以及价值观初步构建的关键时期,教材中男性主导的神话故事格局,易使学生在潜意识层面强化男性在诸如创造、拯救等关键领域的主导性角色定位,进而相对忽视女性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与卓越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全面、平等的性别观念以及多元包容的价值观体系。鉴于此,在后续的教材编排优化过程中可适度增加女性神话人物的比例实现性别形象的平衡,进而丰富学生对不同性别角色在文化传承脉络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多元认知。

(四) 不同版本内容呈现各有侧重

不同版本教材在呈现同一神话故事时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以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为例,北师大版强调了人类获得火种后的生活转变和文明进步,如描述人类学会吃熟食、走出阴暗角落等;而人教版和苏教版着重刻画普罗米修斯盗火后遭受的残酷惩罚,如被锁在悬崖上、肝脏被鹫鹰啄食等;苏教版完整地讲述了女娲补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人教版则在补天的具体过程和细节描写上更为详尽。这种差异反映了教材编者对神话故事不同价值点的关注,可能使学生在学习同一神话时形成不同的认知重点。例如,学习北师大版普罗米修斯故事的学生可能更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而学习人教版的学生则会对普罗米修斯的牺牲精神有更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材神话类文本编排在类型分布、年级分布、神话人物形象性别比例以及内容呈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既反映了教材编写的某些考量,也为进一步优化编排提供了方向。

4. 小学语文教材神话类文本编排优化策略

为了使神话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实现其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的双重使命[11],以下将从多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的编排建议,旨在优化教材编排,提升神话教学质量,从而推动神话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充分释放其文化能量,激发学生对神话所蕴含的文化智慧与精神内涵的探索热情。

(一) 教材编排应提升神话类型的多样性与均衡性

第一,丰富创世神话呈现形式。创世神话对于学生理解世界起源和民族文化根基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常见的《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可纳入更多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如满族的《天宫大战》、苗族的《枫木歌》、哈尼族的《奥色密色》等,以丰富学生对多元文化中创世观念的认知。在教材编排时,可按年级循序渐进,低年级可选取故事性强、语言简洁的创世神话片段,如满族《天宫大战》中关于天神阿布卡赫赫创造世界的简单描述,让学生初步感受创世神话的神奇;高年级则引入完整且内涵丰富的创世神话,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先民智慧,如哈尼族《奥色密色》中对于天地开辟、万物起源以及人类诞生的详细叙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对于世界起源的独特想象和深刻思考。

第二,增加悲剧神话比重。悲剧神话能深刻触动学生心灵,培养其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坚毅品质。目前教材中悲剧神话数量较少,除了已有的《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可增加如《共工怒触不周山》等故事。在教材整体布局中,将悲剧神话与其他类型神话穿插编排可以使学生在感受不同情感基调的神话中全面成长。例如,在学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的英雄或创世神话后,引入悲剧神话,形成情感和思考的起伏,促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人生的复杂性和人类精神的多元性。当学生在感受了大禹治水成功的伟大功绩、普罗米修斯盗火造福人类的英勇无畏等积极故事后,再接触到共工因愤怒而触倒不周山,导致天地倾斜、灾难降临的悲剧情节,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类行为的后果以及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抗争,从而培养出更为坚韧和包容的心态。

第三,合理分布各类神话。确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悲剧神话和世俗神话在教材中均匀分布,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逐步深入呈现。因世俗神话的情节贴近生活,容易理解,低年级可先接触世俗神话,如《沉香救母》中沉香为救母亲历经磨难的故事,能让小学低段学生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和勇敢的品质;中高段再逐渐引入创世、英雄和悲剧神话,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文化感悟能力。在中段引入《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创世神话,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人类的起源,激发他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欲望;高段学习《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等英雄神话以及《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悲剧神话,使学生在感受英雄们伟大精神的同时,也能从悲剧神话中汲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二) 教材编排应平衡神话人物形象性别比例

鉴于当前教材中男性神话人物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应在后续编排中注重增加女性神话人物的比重,以实现性别形象的平衡,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平等的性别观念。

一方面,挖掘更多女性神话人物故事并纳入教材,如《妈祖的传说》,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她的故事体现了女性的慈悲、智慧和拯救众生的力量,让学生了解到女性在文化传承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对于已选入教材的女性神话故事,可适当增加相关拓展内容来加深学生对女性神话人物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女娲补天》时,可补充一些关于女娲造人、制笙簧等其他事迹的介绍,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女娲这一女性神话人物的伟大形象和她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学习神话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认识到不同性别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同等重要的作用,避免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培养学生多元包容的价值观体系。

(三) 教材编排应优化不同版本内容整合

教材编排可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提供同一神话的不同版本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相似神话的对比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差异、探究原因,深入理解神话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可以同时呈现《山海经》中的记载和民间流传的版本,让学生对比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治水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山海经》中的记载可能充满了奇幻色彩,如息壤的神奇功效等,而民间流传版本可能更侧重于大禹的个人品德和治水过程中的艰辛,可以同时呈现《山海经》中的记载和民间流传的版本,让学生对比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治水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学生通过对比能更深入地理解神话在传承过程中的演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神话的不同解读。在教材编排上,可将对比阅读材料作为课后拓展阅读或专题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综上,神话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意义不仅在于传递语言知识,更在于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神话类选文的深入剖析,本研究全面梳理了其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呈现特征,也揭示了当前编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编排优化策略,旨在为神话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路径。通过提升神话类型的多样性与均衡性、平衡人物形象性别比例以及优化版本内容整合,期望能够构建更为完善的神话教学体系,从而使神话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与育人功能。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神话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编排将不断趋于科学化、合理化,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人才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生, 译.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9.
[3]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 神话的诗学[M]. 第2版. 魏庆征,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6-162.
[4] 大林太良. 神话学入门[M]. 林相泰, 贾福永, 译.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8.
[5] 王宪昭. 论神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J].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2): 26-33.
[6] [意]维科. 新科学(上册) [M]. 朱光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7] [美]塞·诺·克雷默. 世界古代神话[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9: 371.
[8] 忆鹿. 洪水神话[M]. 台北: 里仁书局, 2002: 19.
[9] 教育部组织.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4: 50.
[10] 姚介厚.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1(5): 15-28+109.
[11] 夏锦乾. 神话: 神性与诗性的合一[J]. 社会科学战线, 2024(2): 1-1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