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思考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raining Bases
DOI: 10.12677/ae.2025.155881, PDF, HTML, XML,   
作者: 韦红日: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广西 崇左
关键词: 经济管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Economic Management Experiment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摇篮。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期间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策略,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or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forming a complet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n this basi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e experimental training base serves as a cradle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ands-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what they have learned.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relevant issu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raining bases, proposes reasonabl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hopes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文章引用:韦红日. 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思考探讨[J]. 教育进展, 2025, 15(5): 1135-114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5881

1. 引言

在数字经济与产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面临着知识更新迭代快、实践能力要求高、创新素养需求强的多重挑战。实验实训基地作为连接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的关键枢纽,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2024年教育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出台,为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方向,必须进行详细分析与阐述。

2. 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理论基础

2.1. 数字经济理论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价值创造方式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数字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不断涌现,例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经济管理人才需要深刻理解数字经济运行规律,掌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能力,从而在海量数据当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辅助做好决策。例如,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行为,精准定位市场发展需求,从而制定出营销策略模式。同时,积极了解数字技术对企业结构的重塑作用,保障跨行业整合资源效果。

2.2. 人力资本理论

在数字经济环境下,经济管理人才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构成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本。相比较于传统经济,数字经济对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相关技能,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新兴技术知识可以帮助人才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管理需求,提升管理效率与创新水平。而且,由于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换代较快,经济管理人才需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价值,保持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3. 组织变革理论

组织变革理论对于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非常重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组织形态逐渐走向扁平化、网络化转变。经济管理人才具备推动组织变革的基本能力,从而根据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与限制,促进信息流通共享交流。例如,使用敏捷管理理念,构建出灵活高效的团队体系,响应市场变化发展模式。同时,还需要善于引导员工适应变革,通过有效的沟通与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活力水平,确保组织变革的顺利实施。除此之外,经济管理人才也需要具备风险管理能力,有效应对组织变革期间的各类风险,保障企业稳定发展。

3. 数字经济时代对经济管理类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3.1. 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类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使用,企业运营模式与管理方案也开始经历深刻变革。作为经济管理类人才,需要熟练掌握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工具,例如R语言等,从而在海量的信息数据当中提取到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与帮助。同时,还需要熟悉数字化办公软件与平台,积极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例如,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开展任务分配与工作进度跟踪,使用电子表格工具来进行财务分析以及预算编制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了解新兴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趋势,例如区块链技术的使用,有效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水平[1]

3.2. 创新与跨界融合能力

数字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将会打破传统行业的界限和影响,由此催生出许多的商业模式以及工作方案。经济管理类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创新思维以及跨界融合能力,进而在不同领域当中找到更多的创新切入点。一方面,必须努力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提出更多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案,推动企业管理与业务走向创新。例如,通过引入共享经济模式,积极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与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水平,将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期间,经济管理类人才必须积极了解互联网技术、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应对激烈市场竞争。

3.3. 数据驱动的决策分析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将会成为企业发展期间的重要资产。经济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数据驱动的决策分析基本能力,有效使用数据分析方法与数据分析工具,针对企业的云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数据分析,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帮助。还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的基本结果,从而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与经营方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积极注重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例如,通过针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及行为特征,制定出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方案。通过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与风险水平,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与帮助[2]

4. 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

4.1. 设备与技术更新滞后

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期间,设备与技术更新滞后属于较为突出的一类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全新的数据技术与工具正在不断涌现,例如大数据分析平台、人工智能应用系统等。然而,许多实训基地的设备与软件依旧停留在较为传统的状态,更新周期较长,并且难以满足学生对前沿技术的学习需求。一些基地建设之后,使用的财务模拟软件版本较为陈旧,无法模拟最新的税收政策以及金融市场变化,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另外,硬件设备的老化与维护不足,也极大地影响了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降低了学生的体验与学习效果[3]

4.2. 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

教学内容过于与产业需求脱节往往是制约实训基地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发展期间,经济管理类实训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传统业务流程的模拟分析,缺乏对实际产业需求和市场动态的关注与重视。在市场营销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期间仅仅简单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市场营销策略,缺乏对数字化技术、社交媒体营销等新兴领域的涉足。同时,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灵活性以及动态化调整机制,无法及时反映行业变化以及发展趋势,导致学生毕业之后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

4.3.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展校企合作交流,但是目前一些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状态,缺乏实质性的深度合作交流。一方面,企业参与实训教学的积极性较差,仅仅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在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训项目设计等方面参与较少。另一方面,学校对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实训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业务之间发生了脱节,导致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的锻炼。另外,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沟通交流机制与保障措施,合作关系不够稳定,难以达成互利共赢[4]

4.4.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使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仅仅传授一些较为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于实际工作当中的问题与挑战缺乏深入地了解与指导能力。同时,教师的培训与进修机会相当有限,很难在工作当中不断学习,因此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目标与状态,使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也因此较为陈旧落后。另外,由于实训教学工作量较大、难度较高,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也难以提高。

5. 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优化改进策略

5.1. 设备与技术升级策略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经济管理领域的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经济管理类实训基地的设备与技术升级更是刻不容缓。一方面,基地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硬件设备,例如配备高性能的服务器、计算机集群等,从而满足大数据处理、复杂模型运算等相关需求。同时,软件系统也需要保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引入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5]

以某知名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实训基地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数字化时代下供应链管理工作,该基地引入最新的智能供应链模拟软件。在实际教学期间,学生们通过操作这一软件,从而模拟不同市场环境以及订单需求下的供应链运作需求。软件将会呈现出库存水平、物流配送路径、生产进度等相关数据,学生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做出采购、生产、配送等相关决策。通过多次模拟分析,学生们将会了解供应链协同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供应链流程。

在另一种情境当中,当市场需求低迷并且订单减少时,学生们需要考虑如何调整生产计划,避免库存积压问题,通过积极优化物流配送路径,从而降低成本。通过多次模拟不同的市场情况与订单需求,学生们将会深入了解供应链协同工作重要性。学生将会发现只有各个环节紧密配合交流以及信息共享,才能够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学生们将会学习使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供应链流程,例如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做好采购与生产准备,提升配送效率。

5.2. 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经济管理类实训教学需要积极打破传统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增加实践项目的比重,并且将行业前沿知识与新兴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当中。传统理论较为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际操作的良好机会,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能力。因此,增加实践项目在教学当中的比重,将行业前沿知识与新兴技术融入课程体系,成为经济管理类实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例如,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课程当中,以往使用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传统的4P理论开展,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当有限。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学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通过引入直播电商、社群营销、数据分析驱动的精准营销等新兴领域的内容,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直播带货实践项目,以选品、策划、直播脚本等方式进行直播销售,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其中[6]

从直播商品的选择开始,学生们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与喜好,挑选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随后,学生们还需要进行详细的策划工作,包括确定直播主题、风格、目标受众,制定出直播流程与互动环节。为了确保直播的顺利进行,学生们还需要编写直播脚本,确保每个环节的台词与动作。直播期间,学生们需要亲自参与直播当中,与观众互动交流,介绍产品特点与优势,解答观众的疑问与想法,引导观众开展购买。直播结束之后,学生们使用该数据分析工具对直播效果进行复盘分析。通过分析用户画像,例如年龄、性别、地域、兴趣爱好等,以及用户的购买行为,例如购买时间、购买频率、购买金额等,让学生们了解目标客户群体的特点与需求,积极优化营销策略。

5.3. 深化校企合作策略

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这将会为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支持。以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该院校与当地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合作建设经济管理综合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的生产车间、办公场所、业务数据,学生们将会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计划制定、成本核算、质量控制等工作环节。企业的技术骨干与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前往学校进行授课交流,积极分享行业工作经验以及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定制服务方案,结合企业的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们通过实地走访市场、与潜在客户沟通交流,为企业提供具有价值的市场分析报告与营销方案,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与关注。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为企业输送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例如,案例学校与大型制造企业开展合作交流之后,企业通过提供业务数据,让学生们的学习与实践收获了极大的便利与好处。学生们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计划制定工作当中,根据企业的订单情况、原材料供应情况以及设备产能数据,使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打造出合理的生产计划,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分析企业的各项数据,例如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折旧成本等,准确计算出产品消耗的生产成本,为企业的定价决策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在质量控制期间,学生们可以使用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针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进行检验与检测,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且提出改进策略,保障产品质量满足企业与市场的使用需求。

5.4. 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期间,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而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丰富师资结构将会成为关键环节。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例如,某高校规定经济管理类教师每三年必须有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挂职工作。一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企业挂职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企业的物流规划、仓储管理、运输调度等工作内容,从而掌握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例如,在仓储管理的过程中,这位老师深入了解了现代化仓储设备与管理系统,参与库存盘点、分类管理、库存控制策略的制定,掌握如何使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例如ABC分类法、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等,从而优化库存水平,减少库存积压与缺货的风险。在运输调度方面,主要负责协调企业运输资源,根据订单需求与运输车辆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运输任务,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与路线,积极应对运输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情况,例如交通拥堵、天气变化等。

另一方面,则是需要积极引进一些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从当地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了多位注册会计师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将最新的行业法规与审计案例带入课堂。他们不仅熟悉各类企业的财务运作流程,还会对最新的行业法规进行深入了解。在教学期间,兼职教师能够将最新的行业法规与审计案例带入到课堂当中。例如,讲解财务报表审计期间,会结合实际审计案例,详细介绍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审计技巧,以及在审计期间如何发现企业财务报表当中的问题与风险。在税务筹划期间,将会根据最新的税收政策进行分析,为学生讲解如何合理规划企业税务方案,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

在实训教学期间,兼职教师将会亲自指导学生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税务筹划等实践操作。兼职教师会让学生们接触到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按照实际的审计与税务筹划流程开展操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导与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让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更快速度地适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6. 结束语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产业变革的不断加速,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基地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从而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作为目标,不断优化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同时,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交流,拓展实训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只有这样,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基地才能够在激烈竞争当中脱颖而出,为我国经济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汪传雷, 杜鹏程, 吴海辉, 黄镇超, 徐慧慧. 面向新文科建设的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探索实践[J]. 科技风, 2023(11): 31-33+37.
[2] 劳靖, 饶远, 郑淑冰, 刘少坤, 卢雪露. 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科教导刊, 2022(15): 16-18.
[3] 刘香女.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创新[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1(40): 206-207.
[4] 牛荣, 赵敏娟. 农林高校经济管理类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 38(3): 266-271.
[5] 张晓旭, 邹非, 宋钰. 低碳经济转型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24, 10(21): 90-93.
[6] 王思, 叶艺勇, 单贺飞.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科技风, 2024(29): 157-15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