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一性概念发展
同一性(identity)的理论框架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Erikson (1950) 首次提出和阐释了同一性概念的内涵,并使用同一性理论指导青少年发展。 Marcia (1966) 界定了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并主要关注同一性的静态发展结果。Luyckx等人 (Luyckx, Schwartz, Berzonsky, Soenens, Vansteenkiste, & Smits, 2008) 的过程模型注意到同一性动态发展过程的变化性和反复性特征,修正和拓展了状态模型。
Erikson (1950) 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自己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青少年需要投入到探索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并投入自己的精力,此时个体才能明白自己的身份、以后做什么工作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同一性理论阐释了青少年的发展内容和目标,对青少年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但并没有提出同一性概念的严格界限,造成了较多理解错误和应用不当。
Marcia (1966) 认为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是两个主要的同一性过程,提出了同一性状态模型,探索指个体积极主动做出同一性选择并广泛试验不同社会角色;承诺指个体坚持与实施一系列信念、目标及价值观。个体经过探索过程而做出了自我认可的稳定承诺,就实现了同一性发展的积极结果,否则,个体可能经历严重的同一性混乱。Marica对同一性概念的清晰阐述促进了同一性研究的发展,但聚焦在同一性静态结果上而忽视了对同一性过程的探讨。
Luyckx等人 (Luyckx, Schwartz, Berzonsky, Soenens, Vansteenkiste, & Smits, 2008) 将Marica提出的探索过程区分为广度探索(exploration in breadth)、深度探索(exploration in depth)、沉浸探索(ruminative exploration),将承诺过程区分为作出承诺(commitment making)、认同承诺(identification with commitment),广度探索指个体对众多同一性选择的广泛探索,深度探索指个体对某一同一性选择的深入评估过程,沉浸探索指个体陷入探索过程中反复选择而迟迟不能做出决定,作出承诺指个体对一些同一性问题做出选择的程度,认同承诺指个体对同一性选择的确定和内化程度。静态的同一性状态理论被深化并拓展成动态的同一性过程理论,提升了同一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 同一性状态与自主性
状态理论和过程理论区分了两种差别明显的同一性状态,即达成(achievement)和早闭(foreclosure)状态。达成个体具有高广度探索、深度探索、作出承诺、认同承诺,低沉浸探索,他们在经历同一性的广泛探索后做出了符合自己标准的承诺,早闭个体具有低广度探索、深度探索、沉浸探索,高作出承诺和认同承诺,他们没有经历同一性探索而通常在社会或父母压力下做出无法反映个人需求的承诺( Marcia, 1966 ; Luyckx, Schwartz, Berzonsky, Soenens, Vansteenkiste, & Smits, 2008 )。达成个体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在彻底探索不同选择后,会深入评估承诺而产生很高的承诺认同,他们甚至会主动疑问和寻找信息而加强承诺,早闭个体具有较低的开放性,他们只有对当前承诺的中等程度的探索和反思,难以产生高强度的承诺认同(Luyckx, Goossens, Soenens, Beyers, & Vansteenkiste, 2005)。
作出承诺过程的自主性差异可能影响到承诺的功能,达成个体能够感知生活对他们的良好意义,能够适应生活变化,并根据自我需求行动,早闭个体无法对在他人影响下获得的承诺完全满意并将其整合到自我中,他们很少获得生活的意义感,表现出很低的心理适应性( Schwartz, Beyers, Luyckx, Soenens, Zamboanga, Forthun, & Waterman, 2011 ; Schwartz, Zamboanga, Luyckx, Meca, & Ritchie, 2013 )。早闭个体在他人影响下形成的承诺可能也比较强烈,但缺少发展成熟的弹性和适应性,他们在严格的规则和社会期待要求下,可能会表现出一些适应性,但是当他们内化的他人的标准不再有效时,可能会感觉不知所措而难以应对,而达成个体的承诺是自我探索和选择的,即使生活环境出现巨大的变化,他们依旧能够顺应环境并且承担起新的责任 (Marcia, 1993) 。个体如果无法自主探索并做出自己认同的承诺,将很少能够发现生命的真正价值。虽然早闭个体也有着较强的承诺,但对自己当前存在状态可能并不满意,如果继续坚持所内化的外部承诺而不自主探索新选择,会将不满意状态持续下去。
3. 内部动机与自主性
人是积极主动的个体,许多外部因素需要在内部因素影响下,才能对不同个体产生不同作用。内部变化过程(如内在不满意、经验开放性)在同一性的修正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Kroger & Green, 1996) 。具有高个人标准的个体会表现出更高的承诺和积极探索,而担心错误和行动迟疑的个体具有较低的承诺并陷入沉浸探索 (Luyckx, Soenens, Goossens, Beckx, & Wouters, 2008) 。同一性承诺的强度和个体的自主动机显著正相关,自主动机使个体更经常地做出稳定承诺,并能减少抑郁和提高自尊与价值感 (Soenens, Berzonsky, Dunkel, Papini, & Vansteenkiste, 2011) 。高的个人自尊可以作为个体积极处理同一性相关问题的应对资源 (Luyckx, Klimstra, Duriez, Van Petegem, Beyers, Teppers, & Goossens, 2013) 。个体使用问题解决策略并积极主动面对问题能够促进同一性发展,个体回避同一性问题不愿正面应对会难以形成稳定同一性承诺 (Luyckx, Klimstra, Duriez, Schwartz, & Vanhalst, 2012) 。强烈的责任心促进了同一性的发展,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自己做决定,增强了同一性发展的动力和健康发展的可能性( Morsunbul, 2013 ; Klimstra, Luyckx, Goossens, Teppers, & Fruyt, 2013 )。
在关系同一性这样的开放领域,个体更容易经过探索达到并保持在达成状态,此时个体具有探索不同可能性的机会,表现出关系领域的强烈不稳定性( Meeus, Iedema, Helsen, & Vollebergh, 1999 ; Branje, Frijns, Finkenauer, Engels, & Meeus, 2007 )。在学校和工作中这样的封闭领域中,个体无法轻易改变不满意的处境,对承诺进行反思几乎不能够影响和改变当前的环境 (Meeus et al., 1999) 。无法改变环境的个体探索时可能感到探索过程并没有意义,失去了行动的自我效能感和动力,往往选择接受他人指定的承诺。这种没有足够空间进行尝试的领域容易引发动机长期匮乏和同一性危机。基本需要的满足和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主动的同一性探索和承诺做出,揭示了同一性发展的认知和动机过程 (Cordeiro, Paixão, Lens, Lacante, & Luyckx, 2015) 。基于非自我认可动机而被外部力量驱动会使个体感受到疏离和压力 (La Guardia, 2009) 。增强承诺过程的外部控制会降低个体的自尊并增加紧张感,使个体回避冲突并导致适应不良 (Soenens et al., 2011) 。
4. 他人影响与自主性
同伴关系可能是同一性发展的重要保护资源,社会支持寻求预测了同一性发展中作出承诺的增加 (Luyckx, Klimstra, Duriez, Schwartz, & Vanhalst, 2012) ,表明了同伴关系等社会支持力量对同一性发展的促进作用。支持性的同伴关系积极影响对已经做出的承诺的认同,保护个体不陷入反复的同一性探索和担忧中,使个体确认自己做出的是符合内心信念和目标的承诺,并使个体在进行自我探索时不感受到太多压力 (Rassart, Luyckx, Apers, Goossens, & Moons, 2012) 。同伴关系提供的参照作用,能够使个体感受到对自己选择的自信,提供了与同一性选择相关的必要信息。父母也对青少年同一性形成起到了榜样作用。父母确信自己的承诺能够促进青少年选择让他们满意的同一性承诺并避免担忧和沉浸,母亲的深度探索会促进青少年深度探索和沉浸探索,可能由于她们常常采用沉浸形式重新考虑和抛弃自己的承诺,引发了青少年对未来方向的担忧,父亲缺少稳定承诺并表现出广泛探索,可能会鼓励青少年进行更多的自我探索 (Luyckx, Schwartz, Rassart, & Klimstra, 2016) 。
父母对于青少年的自主性的反应和支持,鼓励了他们在同一性形成中的主动投入,可能有助于形成和内化自我认同的承诺 (Sestito & Sica, 2014) 。经历家庭重组的个体,可能由于父母亲关注和指导的缺少,更多的投入到探索过程中,但往往更难做出自我认可的承诺 (Bartoszuk & Pittman, 2010) 。心理控制阻碍了同一性自主发展,使个体很难建立清晰稳定的同一性选择,也不太可能认同他们尝试做出的承诺( Pesigan, Luyckx, & Alampay, 2014 ; Soenens, Luyckx, Vansteenkiste, & Goossens, 2008 )。父母过度控制和侵犯性的教养方式可能使个体陷入长期反思和难以做出稳定选择的沉浸探索,并增强个体的焦虑和恐惧( Luyckx Soenens, Vansteenkiste, Goossens, & Berzonsky, 2007 ; Soenens, Vansteenkiste, Luyten, Duriez, & Goossens, 2005 )。希望青少年尽早作出承诺的父母,可能因为他们的广度探索过于强烈而施加心理控制,但往往又阻碍了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承诺形成,因而不能得到所期待的结果( Luyckx, Soenens, Goossens, & Vansteenkiste, 2007 ; Soenens et al., 2008 )。
5. 条件限制与自主性
个体的内在条件可能会影响到同一性的发展过程。在疾病的影响下,个体的同一性过程可能受阻。 Piotrowski和Brzezińska (2011) 的研究表明,拥有残疾的学生更少程度的进行不同选择的探索,残疾个体可能更少对不同领域和未来计划进行思考,那些收入无法满足基本需要的个体,表现出高的沉浸探索和低的认同承诺。研究者还发现患糖尿病的始成年期个体,更少主动探索同一性,疾病的限制可能使他们拥有更少机会探索和反思未来选择 (Luyckx, Seiffge-Krenke, Schwartz, Goossens, Weets, & Hendrieckx, 2008) 。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能促进同一性发展。研究发现在促进反思和自我关注的支持性教育环境中的学生报告了更多的同一性积极结果 (Madjar & Cohen-Malayev, 2013) 。性别歧视、种族主义、贫穷及父母过高期待等社会限制因素会影响个体做出稳定决定并发展出整合的同一感 (Sica, Sestito, & Ragozini, 2014) 。通常表现出良好适应的达成个体,也可能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表现出高的沉浸探索,外在限制过多甚至会引发个体以安全形式维持同一性承诺,以至于从达成状态倒退至早闭状态( Kroger, 1996 ; Crocetti, Luyckx, Scrignaro, & Sica, 2011 )。
文化背景对同一性发展的作用也存在着差异。在鼓励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文化下,个体在同一性发展过程中进行广泛的探索是被鼓励的,也被允许多次尝试不同的同一性角色。集体主义文化更重视社会要求,不鼓励过多或者过久的同一性探索,内化他人期待而不进行过多自主探索的早闭状态,可能是最合适的 (Bosma & Kunnen, 2001) 。广度探索在一般情况下通常促进承诺的做出和同一性发展,但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下广度探索却与沉浸探索显著正相关,此时达成个体只表现出中等广度探索,早闭个体却表现出非常高的适应性,可能由于条件和资源的限制,集体主义文化不希望个体过于陷入到探索过程中,而是希望他们尽早安定下来,作出承诺并长期维持承诺 (Skhirtladze, Javakhishvili, Schwartz, Beyers, & Luyckx, 2016) 。
6. 人生预期与自主性
对于生活的不同预期会影响个体的同一性发展。未来导向的个体倾向于主动建构自己的生活,表现出更多主动的同一性探索,更容易形成稳定和自我认可的承诺,现时宿命论的个体,认为命运被无法自我掌控的因素决定了,因而感到无助和无望,失去了同一性探索的动机并回避同一性问题,很少做出同一性承诺 (Luyckx, Lens, Smits, I., & Goossens, 2010) 。对未来抱有积极看法的个体更容易达到同一性整合,他们主动地建构自己生活的努力促进了探索和承诺过程,同一性的积极发展又促进个体采用未来导向的时间观念,伴随很多消极经历的宿命论个体,表现出较多的同一性混乱,他们面对同一性问题时没有动力,难以真正承诺于某一特定选择,阻碍了积极主动的同一性探索 (Laghi, Baiocco, Liga, Guarino, & Baumgartner, 2013) 。
青少年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角色试验并探索自己满意的选择,一般条件下,社会对此会保持较宽松的态度,但是同一性延缓阶段持续太长的话,可能使个人的同一性探索和承诺过程受阻,而难以真正转变为成熟的成人。 Piotrowski (2013) 的研究表明,高中生比大学生表现出更显著的同一性危机,可能由于他们的学业时限宽泛的特征,还不需要应对尽快作出承诺的巨大压力,因而暂时缺少同一性探索的自主性。大学生即将进入职场,当前的时间观念和未来计划可能促使他们自主探索并尽快承担成人角色。向成人转变的压力可能迫使大学生不再附着于同一性问题上而是尽快作出承诺。但工作个体比起大学生又表现出更少的沉浸探索程度 (Luyckx, Schwartz, Goossens, & Pollock, 2008) ,职业生活的高要求性和需求性可能指导了未来的决策过程并导致稳定承诺的建立。参与职业选择指导的个体,表现出了在职业领域、个人领域和整体同一性上的承诺的显著增长 (Kunnen, 2013) 。职业生涯使个体不再拥有社会对他们长期无承诺状态的宽松态度,可能促使他们尽快形成稳定的同一性。
7. 同一性被动发展
同一性发展受到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个体追求良好的同一性发展却常常受到阻碍,可能因此造成同一性发展的消极形式。青少年可能试验一些社会不认可的行为,如酒精和药物滥用、异常性行为等,作为探索同一性的方式,以尝试充满新奇的成人角色 (Arnett, 2007) 。个体可能通过一些成瘾行为释放发展过程中的内心冲突,如陷入沉浸探索的个体,表现出强烈的网络成瘾行为,这可能是作为避免同一性探索过程的回避策略,但回避策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Morsünbül, 2014) 。同一性混乱的个体表现出的冒险行为可能增加他们受到伤害的风险。个体使用冒险行为以寻求即刻满足,倾向于快的生活轨迹(fast life history),并通常不考虑行为的消极后果 (Ellis, Del Giudice, Dishion, Figueredo, Gray, & Griskevicius, 2012) ,可能危害到他们未来的长久发展。这些不良行为可能代表了偏离社会认可的探索形式,体现了个体在外界压力下同一性发展的消极过程和被动发展特征。
有时候环境局限可能使同一性探索充满压力,特别是不鼓励个人选择而是希望顺应社会期待的集体主义环境(如中国、日本)限制了个体的自主探索过程 (Skhirtladze et al., 2016) 。无法自主探索的个体可能早早作出承诺但又无法真正认同承诺,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满,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甚至是反社会行为。同一性过程并非总是伴随着愉悦体验,消极经历可能影响到个体的发展动力。个体在探索中可能害怕出现选择错误,造成了焦虑和回避行为。当选择不太符合内在标准时,个体会重新探索和考虑新生活,而修正承诺可能伴随着不确定和痛苦感,这加剧了个体的消极体验 (Schwartz et al., 2013) 。消极体验和失败经历可能强烈阻碍同一性探索动机和自主性。个体努力发展同一感可能减少混乱感,而无法发展出稳定同一性的个体,可能逃避探索或者陷入被动的沉浸探索,形成同一性消极发展的恶性循环,越来越难以完成同一性发展任务。即将步入成人的个体面临更大的自由和新可能性,形成同一性具有更严峻的挑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宽容对待。
致谢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邓赐平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以诚挚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