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在西方兴起,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及神经科学仍在不断发展,认知领域的偏向研究备受关注,具体表现在对注意、记忆和解释偏向的研究。
解释偏向指个体对事件的某类解释的偏好。不同的情境事件中,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解释。特别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事件中,有些个体会解释的具有积极性,有些个体倾向于消极性解释,这区别于个体的人格、认知等因素。早在1976年,Beck提出高焦虑个体相比低焦虑个体更倾向于对模棱两可事件进行消极性解释。Beard & Amir (2009)认为社会焦虑个体对社交情境存在消极的解释偏向,特质焦虑个体对非社交情境存在消极的解释偏向。冯正直和张晋(2015)提出抑郁情绪个体在自我与非自我的模棱两可的解释加工过程中同时存在显著的负性解释偏向。Kingsbury & Coplan (2016)利用手机短信这一媒介工具阐述了高社会焦虑个体倾向于将模棱两可的短信进行消极性解释,且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消极的解释偏向。
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明焦虑或抑郁个体存在明显的解释偏向,但关于神经质个体是否存在解释偏向研究的还比较少,神经质的高低衡量着情绪的稳定性,稳定的情绪对事业、生活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的实证基础上考察神经质个体是否存在解释偏向。
2. 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辽宁师范大学200名大学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试,问卷当场回收。根据实验要求,将被试的神经质维度得分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取得分在前25%的被试为高神经质组,得分在后25%的被试为低神经质组,同时两组的内外倾维度得分小于5,掩饰性量表得分小于8,由此筛选出高神经质组47人,低神经质组29人。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均为右利手。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被试的分组是否有效,结果表明,高低神经质组在神经质维度上差异显著,在内外倾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说明被试分组有效,符合实验要求。具体结果见表1。
2.2. 实验材料
(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RQ-RSC)
本实验采用武国城等人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张莘,2000)。该版本共48个题目,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及掩饰性量表各12题,每个题目采用“是”或“否”的形式回答。以往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
(2) 解释偏向问卷
本问卷采用Beard & Amir (2009)的解释偏向问卷(The Interpretation Questionnaire, IQ),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原问卷的情境进行改动以更好的适应大学生被试(比如将同事改为同学)。问卷共包含22个模棱两可的情境事件,每个事件有三种解释偏向(积极解释,消极解释和中性解释),同时分为社交与非社交情境,

Table 1. Score and difference test of high and low neurotic individuals on EPQ questionnaire
表1. 高低神经质组在EPQ问卷上的得分及差异性检验
其中非社交情境10题,社交情境12题。被试要求分别对三种解释进行5点评分,1 = 极不可能,5 = 完全可能。每个情境事件的三种解释为随机排列,社交与非社交情境题目随机排列。
2.3. 实验设计
采用2 (高神经质组、低神经质组) × 2 (社交情境、非社交情境) × 2 (积极解释、消极解释、中性解释)的混合实验设计。神经质的高低为组间变量,解释类型和情境类型为组内变量。因变量是被试在各个解释类型上的得分。
2.4. 实验程序
实验中用计算机呈现解释偏向问卷,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情境描述,并将自己想象为故事的主人公。首先呈现模棱两可的情境事件,呈现时间由事件的长短决定,且经过初测,被试能够在呈现时间内阅读并理解事件的意思,同时使得被试做出第一想法的反应从而避免过多的思考。在情境事件消失后分别呈现三种解释偏向并进行5点评分,从而控制选择偏向,被试对一个解释偏向评分之后,自动进入到下一个解释偏向的评分。
2.5. 结果
2.5.1. 高低神经质个体在非社交情境下的解释偏向特点
根据高低神经质被试在非社交模棱两可事件的解释偏向反应,得出他们在积极、消极和中性选项上的平均分及标准差,结果见表2。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格类型和解释类型存在交互作用(F(2,148) = 86.34, p < 0.05)。事后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神经质组的积极解释得分和消极解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消极解释得分显著高于积极解释得分;低神经质组的积极解释得分、消极解释得分和中性解释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积极解释得分显著大于消极解释得分。结果表明,高神经质个体倾向于将模棱两可的非社交情境解释为消极意义,存在明显的负性解释偏向;低神经质个体倾向于将模棱两可的非社交情境解释为积极意义,存在正性的解释偏向。
2.5.2. 高低神经质个体在社交情境下的解释偏向特点
根据高低神经质被试在社交模棱两可事件的解释偏向反应,得出他们在积极、消极和中性选项上的描述性结果分析。结果见表3。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格类型和解释类型存在交互作用(F(2,148) = 45.48, p < 0.05)。事后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神经质组的消极解释得分和中性解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消极解释得分显著高于中性得分,并高于积极解释得分,但并无显著差异;低神经质组的积极解释得分和消极解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积极解释得分显著大于消极解释得分。结果表明,高神经质个体对模棱两可的社交情境存在负性的解释偏向,而低神经质个体对模棱两可的社交情境存在正性的解释偏向。

Table 2. Score of the personality in IQ in the non social situations
表2. 非社交情境下人格类型在解释偏向测验的得分(M ± SD)

Table 3. Score of the personality in IQ in the social situations
表3. 社交情境下人格类型在解释偏向测验的得分(M ± SD)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模棱两可的社交情境或是非社交情境,高神经质个体更易将其解释为消极信息,存在负性解释偏向;而低神经质个体则易将其解释为积极信息,存在积极的解释偏向。
以往关于认知加工偏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注意偏向与记忆偏向,对解释偏向的研究较少,且主要关注焦虑群体。本研究结果与以往前人对解释偏向的研究结果相一致。Butler & Mathews (1983)采用自编问卷考察了焦虑个体的解释偏向,结果表明,焦虑个体倾向于将模棱两可的材料解释为威胁性信息。Amin & Foa (1998)改编了Butler & Mathews (1983)的问卷对社交恐惧者进行解释偏向的研究,结果发现社交恐惧者在与自我相关的社交的模棱两可的情境中存在消极的解释偏向。赵海第(2012)的研究结果亦证实高特质焦虑高中生倾向于对模糊信息做出消极的、威胁性的解释。郭丹(2014)考察了高低神经质个体的解释加工偏向,研究证明高神经质个体存在解释偏向,倾向于对模棱两可的信息做出消极的、威胁性的解释。Bibing Dai & Juan Li等(2015)采用面孔呈现的方式考察抑郁的老年人是否存在解释偏向,结果表明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倾向于将模棱两可的面孔解释的更加消极。
高神经质个体对环境中的模棱两可的信息解释的较为消极或具有威胁性,这种消极或威胁性的认知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紧张状态,占用更多的认知资源,从而影响学习或工作。因此要想改变神经质个体的消极解释偏向,可以从改变个体的认知着手,重建个体的认知系统,化消极为积极。
本研究只是考察高神经质个体是否存在解释偏向,未对其深层次的加工机制进行探索,因此无法解释高神经质个体消极解释偏向的深层原因。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将问卷式的离线测量方法和实验式的即时测量方法进行结合,进一步探索高神经质个体的解释加工偏向。
4. 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高神经质个体对模棱两可的情境事件存在消极的解释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