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磷酸盐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烧结温度低、合成简便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因此,磷酸盐化合物一直是荧光粉基质材料、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热点 [1] [2] 。In3+离子在晶体结构中的配位体具有多样性(InO4、InO5和InO6等),从而当稀土离子掺杂进入基质晶格中In位时,可以为稀土离子提供多样的晶体场环境,为研究荧光粉基质材料和光催化材料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课题组在研究碱土金属磷酸盐MgO-In2O3-P2O5体系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适合作为荧光粉基质的新化合物(MgIn2(PO4)4 [3] 、Mg3In4(PO4)6 [4] )。研究表明MgIn2P4O14:Tm3+,Dy3+荧光粉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和光色可调性能(蓝–白–黄)。而相近的BaO-In2O3-P2O5体系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报道。因此,实验以寻找新型荧光粉基质和光催化材料为目标,研究了BaO-In2O3-P2O5体系相关系。
2. 样品合成与表征
2.1. 原料与仪器
实验所用原料如表1所示,仪器设备见表2。

Table 1. Raw material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表1. 实验所用原料

Table 2. Equipment used in the experiment
表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2. 样品的制备流程
实验首先按一定的化学计量比称取碳酸钡、氧化铟和磷酸二氢铵,置于玛瑙研钵中研磨,使其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匀的原料装入刚玉坩埚,加上盖子后放入马弗炉中进行预烧,温度为600℃,保温时间为12 h,得到反应前驱体,并除去水分、杂质等。最后将预烧后的样品倒入研钵中,研磨均匀后再装回刚玉坩埚,放入马弗炉中进行终烧,7、8和12号样品终烧温度为1000℃,其余样品终烧温度为1150℃,保温时间为24 h。取出样品后再次研磨均匀以备检测。
2.3. 样品的表征
实验使用的是Rigaku diffractometer D/MAX-2500收集用于物相鉴定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辐射源为Cu Kα,电压和电流分别为40 kV和250 mA,扫描速度为8˚/min,扫描范围是5˚~80˚,扫描模式为室温下的连续扫描。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体系已知化合物
为了给实验选取配样点的成分提供参考,本实验对BaO-In2O3-P2O5体系已知的化合物进行了汇总。通过检索相图、晶体学数据库,并查阅文献,实验发现在该体系中,BaO-In2O3 [5] 二元系有五个化合物:Ba5In2O8、Ba3In2O6、Ba2In2O5、Ba2In3O6.5和BaIn2O4;In2O3-P2O5二元系有三个化合物:InPO4 [6] 、In4(P2O7)3 [7] 和In(PO3)3 [8] :BaO-P2O5二元系有三个化合物:Ba4P2O9 [9] 、Ba3P2O8 [10] 和Ba2P2O7 [11] 。已报道的三元化合物有五个,分别为:BaIn2P4O14 [12] 、Ba3In2P4O16 [12] 、Ba3In(PO4)3 [13] 、Ba2In1.7P0.3O5.4 [14] 和Ba2In1.9P0.1O5.1 [15] 。
3.2. 三元体系相关系
本实验参考已知化合物组成的可能的相关系选择初始实验点的成分,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粉末样品。根据文献报道的三元化合物BaIn2P4O14 (1000℃)、Ba3In2P4O16 (1080℃) [12] 和Ba3In(PO4)3 (950℃~1150℃) [13] 的合成温度,实验选择在两个温度(1000℃和1150℃)下对相应化合物附近的粉末样品进行终烧,并收集样品的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进行物相分析。
实验中,在分析1和2号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时,去除相应样品中In2O3、BaInO2.5和Ba3(PO4)2的衍射峰后的衍射峰与化合物Ba10P6O25不匹配,通过添加H元素后发现衍射峰与化合物Ba5(PO4)3OH匹配。查阅化合物Ba5(PO4)3OH的相关文献发现,Duan等人 [16] 采用与本实验相同的原料和合成方法合成了Ba5(PO4)3OH纯相。因此,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1和2号样品吸收空气中的水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Ba5(PO4)3OH。
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三个新化合物:τ1、τ2和τ3,并成功合成了它们的纯相。如图1(a)所示,在测定相关系过程中,5和6号样品中出现了相同的XRD未知峰,根据相关系和相律,判断它们拥有共同的未知相(τ1),通过对比相近的体系,发现在这些实验点附近MgO-In2O3-P2O5体系中存在化合物Mg3In4(PO4)6 [4] ,因此推测5和6号样品中共同的未知相是Ba3In4(PO4)6。经过在该比例化合物附近配样并对比XRD图谱,实验发现15号样品的X射线衍射峰在试配纯相样品中衍射峰最少,并且与5和6号样品中的未知峰相同,从而实验得到τ1 (Ba3In4(PO4)6)的纯相。同理,如图1(b)和图1(c)所示,在12和13号样品、10和11号样品也分别出现共同的未知相(τ2和τ3)。通过在未知相附近选点配样,并对比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实验最终获得了新化合物τ2和τ3的纯相,其化学式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实验最终通过14个样品的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确定了BaO-In2O3-P2O5体系的14个三相区:In2O3 + Ba5(PO4)3OH + BaInO2.5,In2O3 + Ba5(PO4)3OH + Ba3(PO4)2,In2O3 + Ba3In(PO4)3 + Ba3(PO4)2,In2O3 + Ba3In(PO4)3 + Ba3In2(PO4)4,In2O3 + Ba3In4(PO4)6 + Ba3In2(PO4)4,In2O3 + In (PO4) + Ba3In4(PO4)6,InPO4 + In4(P2O7)3 + BaIn2(PO4)4,In(PO3)3 + In4 (P2O7)3 + BaIn2(PO4)4,Ba3In(PO4)3 + Ba2P2O7 + τ3,Ba3(PO4)2 + Ba2P2O7 + τ3,Ba3In(PO4)3 + Ba3(PO4)2 + τ3,InPO4 + BaIn2(PO4)4 + τ2和InPO4 + Ba3In4(PO4)6 + τ2,Ba3In(PO4)3 + Ba2P2O7 + Ba3In2(PO4)4。测定相关系过程中相应样品的名义成分、合成温度和平衡相组成见表3。已测定的液相面下的固相相关系见图2。

Figure 1. (a)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pattern comparison of samples No. 5, 6, and 15, (b)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pattern comparison of samples No. 12, 13, and 16, and (c)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pattern comparison of samples No. 11, 10, and 17
图1. (a) 5、6和15号样品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对比图,(b) 12、13和16号样品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对比图,(c) 11、10和17号样品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对比图

Figure 2. Phase equilibrium diagram of BaO-In2O3-P2O5 ternary system below the liquid phase. The circle is the reported compound; the triangle is the nominal composition of sample; the five-pointed star is the new compound foun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gray area is the undetermined region
图2. BaO-In2O3-P2O5三元系液相面下相平衡关系图。圆点为已报道化合物,三角形为三相区样品名义成分点,五角星为本实验新发现新化合物,灰色区域为尚未测定部分

Table 3. Nominal composition, synthesis temperature and equilibrium phase composition of each sample in BaO-In2O3-P2O5 system
表3. BaO-In2O3-P2O5体系中各样品的名义成分、合成温度和平衡相组成
4. 结论
本实验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粉末样品,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对BaO-In2O3-P2O5体系贫磷贫钡区域的相关系进行研究,测得了液相面下的14个三相区。该体系中还发现了三个未被报道的新型三元化合物:τ1、τ2和τ3,并成功制备出了它们的纯相。
致谢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77021122)的支持。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