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自从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并在全球被教授,英语教师的母语是否是英文就成为了英文语言教育领域的一个争议性话题 [1]。在英语教学领域,有一种观念存在已久,即NESTs由于其接近完美的发音,充足的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对于语法正确用法的感知,往往会被看作英语学习者的理想语言模范 [2]。而另一方面,NNESTs则趋向于认为是有缺陷的语言模范。相较于NESTs,人们倾向于认为NNESTs普遍拥有较低的英语语言能力,带有非母语化的口音以及比较贫乏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2]。这一名为“英本主义”的观点,已经深深地植入英语教育领域并对NNESTs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用工招聘时的不公,缺少对于教师身份的自信心和专业感等等 [3] [4] [5]。虽然在西方国家,英本主义的问题曾被大范围讨论过,当Peter Medgyes在1983年首次提到NNESTs的努力时,这一问题貌似遭受了许多的批判,然而Silvana Richardson在2016年的会议中提到,英本主义在英语语言教学领域的影响仍然存在。此外,即使在北美和欧洲,有许多学者对于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对于英本主义的探索仍然较为稀少。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致力于充实有关中国本土的英本主义研究,探究英语培训机构中学生们对于NESTs和NNESTs的看法,并调查NNESTs自身对于此主义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研究范围为两所英语培训机构而不是公立学校,因为这两所机构作为中国比较具有知名度的私立学校,无需像公立学校一样强制遵循国家的课程大纲以及定额招聘本地教师的要求,所以对于本文研究者来说更易收集到有效数据,从而增强本研究科学性和可信度。
2. 文献综述
2.1. 英本主义及母语者的定义
想要开展本研究,其首要步骤就是明确英本主义的定义并且清晰地划分出母语者和非母语者的界线。Halliday认为,英本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主张只有所谓的“母语者”才是英语老师的最佳典范,因为母语者被认为是一种“西式文化”,而这种“西式文化”可以从英文本身和英语语言教学法当中获得最理想最完美的内容 [6]。Halliday还认为,这种意识形态鼓吹一种独特的既得利益,即英语语言教学(ELT)行业所宣传推广的所谓的“母语者”招牌 [5]。根据Phillipson的语言帝国主义论点,英本主义的这一概念,即所谓的母语者是优于非母语者的语言模范,是由英国和美国的援助机构在20世纪60年代所明确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支持他们将英语作为一种全球商品进行分发的世纪议程 [7]。
至于“母语者”的定义,哪些因素能够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母语者目前还没有广泛的共识 [8]。Chomsk似乎是首位提出了母语者三种关键属性的人,即“语言理论的客体”、“语言数据的唯一可靠来源”和“最理想的说话者/聆听者” [9]。除此之外,在几乎所有的“母语者”的定义当中,最无可置疑的特征就是“第一种学会的语言” [10]。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出生后所学会的第一种语言是这个人的母语的话,那么通常这个人就会被看作的为这一语言的母语者。然而,这一定位需要进一步解读,因为其并没有涵盖潜在存在的无数的语言学的、情景的和个体的变量因素。例如,一些专业英语教育人士是根据多种多样的因素来分辨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其中包括他们的文化认同,获得语言时的年纪,暴露在英语环境中的时间长短以及英语在他们国家中的地位。Cook还认为,尽管一个人可能会是他所学会的第一种语言的母语者,但是还有各种各样的因人而异的特征,例如对于语言规则的了解,语言技能的广度以及语言使用的创造性 [10]。这一现象在双语者或者多语者中更加常见和易于理解,比如移民家庭中。例如,如果一个第一语言为中文的中国儿童在他极幼年时期便移民至美国,并从此只(或主要)接受英语浸染,那么考虑到他对于英语的语言了解(熟练度和流利度)会比中文好很多,他很有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是英文的母语者。所以,本研究对于母语者和非母语者的分类依据主要依靠“第一获得的语言”理论,而多语者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的背景来决定自己的母语是哪一种语言。
2.2. 英本主义的消极影响
2.2.1. 新种族主义意识形态
“英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专业分界线,且被错误的与文化倾向联系在一起 [11]。也正如Halliday所说:“被称为‘母语者’的教师已经被错误地理想化为有条有序且自主的,与所谓的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一样是常见但是错误的;而被称为‘非母语者’的教师被妖魔化为缺乏以上特性,正好符合一样常见且错误的非西方的所谓的‘集体主义文化’” [6]。这一刻板偏见常常被西方学者描绘为非西方文化缺陷。例如,一个母语者教师可能会拥护他的优越的“与生俱来的母语者属性”,且批判他非母语者同事的教学表现、语言知识甚至是文化背景 [12]。除此之外,将NNESTs与缺陷的联系也能原自一种错误的西方观念,即非西方文化背景无法做到自决自主和批判思维。
因此,“英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很有可能会错误地引发对于非西方教师的文化歧视。那些被称为“非母语者”的英语教师,可能会生成一种文化不信任感,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英语教学能力产生怀疑 [6]。
2.2.2. 单语偏见与母语者谬论
此外,英本主义在二语习得领域往往与单语偏见(Monolingual Bias)以及母语者谬论(Native Speaker Fallacy)联系在一起。二语习得中的单语偏见鼓励对于母语者的理想化,并视“像母语者一样的能力”为二语习得最终目标 [13]。例如,作为一种映射和测量国际语言教师能力的工具,European Profiling Grid (EPG)直至今日仍将“拥有近似母语者的目标语言能力”作为其development phase 3的基准。其背后的逻辑是,母语者是最好的语言学模范,母语者获得语言的方法是语言学习最优的途径,因此母语者相较于其他人是更好的语言教师。此外,单语偏好同样也歧视NNESTs,并认为他们缺乏充足的交流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偏见还会认为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是一种干扰来源和语言学习的障碍 [14]。这种单语偏见的直接表现就是第一语言在语言课堂中被禁止使用。单语教学的优越性直到最近仍被认为是无可争议的。而第一语言的使用或是被无视,或是被批判,尽管没有研究表明学生是否能够在一种“无法语源转换”的课堂环境中更好地学习目标语言 [15] [16]。
至于母语者谬论,其对母语者的看法与上述理论很相似。只不过,这些理论都受到了其他学者的批判。Davies在1991年曾称单语偏见是一种精巧且有韧性的迷思 [8]。Paikeday甚至将母语者的理想性描述成“虚构的语言学想象” [17]。Phillipson指出非母语者是可以通过专业训练页数可以获得上述理论中所描述的母语者的特征的 [18]。
2.2.3. 自信和自尊问题
英本主义对NNESTs的歧视可能会对他们的自信自尊造成打击。英语语言教育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观点,即NNESTs的英语熟练度和知识永远是不足的且无法达到语言标准,太过于受重视以至于可能会造成NNESTs的“内在自卑情结” [3]。甚至,这一自卑情结会演变成一种自我厌恶情绪,表现为对自己合格教师身份的自我否定以及对于母语者的憧憬 [18]。相似的,Bernat将这种消极影响成为负担症候群,即一种不真实或欺诈感,其一种具体表现就是回避(shying away),例如NNESTs回避使用英语来示例或者作为课堂交流指示工具 [4]。更严重的是,甚至会相当一部分人会隐藏自己的身份并冒充母语者,并忍受着某日会被揭发的担忧 [19]。这样的压力不仅来自与NNESTs自身,还来自于他们所任职的语言教育机构。
2.2.4. 招聘歧视
所谓的文化倾向其实就是种族主义的一种委婉表达。Halliday口中的新文化种族主义在招聘也很明显。这一现象远远不仅是西方英语国家,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英语教育学校及其利益相关者都普遍表现出了一种对NESTs的偏爱 [20]。这一现象在招聘信息中甚是明显,因为有些机构明确表示只招收母语者。例如Mahboob and Golden的研究表明,“Nativeness”是招聘广告中最常提到的标准,高达79%。49%的广告甚至会明确要求求职者应来自于特定英语国家 [21]。值得注意的是,当提到这一职场歧视现象时,招聘方往往会提到“市场力量”,即客户更加偏爱母语者 [5],而客户中的主体部分就是学生,所以,语言学习者是否更加偏爱NESTs,或者他们对NESTs和NNESTs的看法值得研究。
2.3. 学生对于NESTs和NNESTs的看法
在西方国家曾有过一些关于对母语者教师和非母语者教师的研究。Benke and Medgyes曾经调查过422名匈牙利学生对于其NESTs和NNESTs的看法,结果表明高达84%的学生需要双语教师或者可以使用双语技能进行语源转换的教师 [22]。此研究还提到,理想的环境是母语者和非母语者教师合作教学的教室,而只有极小一部分(5.9%)学生表示希望自己只有非母语者教师。Lasagabaster and Sierra在西班牙也进行过类似实验,实验结果与上述实验结果类似 [23]。然而,Cheung曾经对420名香港大学生对于教师的看法做过调查,其结果不同于上述两个研究: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会希望NNESTs上课,而不是NESTs [24]。2012年,Walkisnahw和Hoang Duong开展了一项学习者如何对7项英语教师素质的进行排名的研究 [25]。这7项素质分别为实现有趣和有信息量的课堂、对于学生本土文化的了解、教学热情、合格的资质、友好的性格、教学经验以及母语者身份。结果显示,母语者是最不受重视的一项素质。由此可见,是否身为母语者并不是一个英语教师的决定性因素,而学生的对英语老师的偏爱也不仅仅是因为母语者或非母语者。
3. 研究问题
根据以上文献,本研究提出了两大实验问题,每道实验问题包含若干小问题,如下所示:
1) 英本主义是如何影响中国英语培训机构的学生对于NESTs和NNESTs的看法的?
a) 中国学生是如何看待NESTs的?
b) 中国学生是如何看待NNESTs的?
c) 中国学生对于NNESTs和NNESTs的看法有何异同?
d) 中国学生们的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母语者教师偏好的影响?
2) 英本主义是如何影响NNESTs作为英语教育从业人员的自信心的?
a) NNESTs是如何看待他们的母语者同事的?
4.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32名具有师从NNESTs和NESTs经历的中国英语学生以及8名NNESTs。
研究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并使用了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化采访作为数据收集工具。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学生眼中的NESTs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
Table1.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 of NESTs
表1. 学生眼中NESTs的优缺点
由表1可以看出,学生们眼中对于NESTs的优点主要集中于6个方面。参加试验的所有学生一致认为“Native English Proficiency”是NESTs的终极优势。有将近84%的受访者提到了NESTs对于目标文化的了解(例如英国文化、美国文化或澳大利亚文化等)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和学习英语。相似的,31%的学生提到了跟着NESTs学习可以学到一些俗语,而这些知识恰恰是NNESTs很少会教授的。此外,NESTs的英文能力往往会被学生视为完美的语言模范(25%)和语料资源,同时NESTs还能提供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给学生(22%)。9%的学生认为NESTs的教学风格更有趣更有创意,带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NESTs也被指出了一些缺点。他们中文能力的不足是出现频率最高也是核心的缺点,因为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障碍。而这种语言障碍所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发现很难向NESTs学校语法知识(44%)。出现频率第二高的回答是NESTs普遍很难理解学生们在语言学习中的困难(63%)并帮助他们发现潜在问题。此外,考虑到NESTs对学生当地文化的了解不足,他们还可能与学生之间存在文化屏障。至此,第一实验问题中的第一小题已被回答。
5.2. 学生眼中NNESTs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

Table 2.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 of NNESTs
表2. 学生眼中NNESTs的优缺点
表2展现了学生认为的NNESTs的6种优势和4种劣势。将近72%的学生提到NNESTs的双语能力。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容易与NNESTs交流并建立亲密关系。34%的学生认为NNESTs拥有相似的语言学习经历,所有更富善于理解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困难。除此之外,28%的受访者提到了NNESTs的跨文化跨语言比较能力。将近22%的学生明确表示更喜欢跟着NNESTs学习语法知识,因为他们发现用母语学习语法规则更加容易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只有7%的受访者表示NNESTs的备考导向的教学风格是一种优势。至于缺点,大约91%的学生对NNESTs的英语语言能力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他们当中的56%特别指出了NNESTs的口音问题不是很讨喜。25%的学生认为NNESTs对于英语文化的了解相较NESTs会有不足,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俗语。最后,13%的学生认为NNESTs传统死板的授课风格不太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个缺点。至此,第二个小实验问题也得到了回答。
5.3. 学生对于英语教师的总体偏好程度
问卷调查的第一道问题询问了32个受访者将他们对NESTs和NNESTs的喜好程度以1~5的程度进行划分,结果如下。

Table 3. Students’ overall preference between NESTs and NNESTs
表3. 学生对于NEST和NNESTs的整体偏好性
由表3可见,大约40.7%的学生更喜欢NESTs,25%的学生表示更喜欢NNESTs,其余表示无明显偏好。至此,第三个小实验问题也得到了回答,与以往的研究相似 [22] [23] [24] [25],NESTs在中国最大的两所英语培训机构中更受偏好,但不同的是这种偏好程度较低,远达不到主导地位。
5.4. 母语者身份与7项英语教师素质重要性比较
调查问卷的2~8问题的结果如表4所示,其展现了英语教师的一系列优秀特质和母语者身份的重要性比较。

Table 4. The importance comparison of the nativeness and other good features
表4. 母语者身份相对于其他优秀特质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可以说培训机构中的中国学生对于其他7种英语教师素质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教师的母语者身份。
最后,本研究还探索了中国学生对于英语教师的喜好程度多大程度上受母语者身份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母语者身份,中国学生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资质,教师个性,教学热情,对于学生本土文化的了解以及优秀的第二语言能力等,至此,第一实验问题的最后一道小问题也得到了回答。
5.5. NNESTs对于NESTs的看法
根据受访NNESTs的回答,可以清晰地察觉出中国的NNESTs对于NESTs有一种“刻板偏见”。尽管他们承认母语者和非母语者教师之间的客观差距,例如英语流利度和英语文化背景,但是他们仍旧会认为有相当数量的NESTs并不是合格的英语教师,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母语者身份而被聘用。还有受访者表示,NESTs很难对所教授学生的学习经历产生共情。由此可见,英本主义可能会引发NNESTs对于NESTs的一些刻板甚至是负面印象,这对两个群体的共事甚至对学生学习和机构运营都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5.6. 英本主义对于NNESTs的职业影响
大部分受访教师都表示遭受过针对非母语者身份的就业歧视,雇主、学生甚至家长甚至会因为教师的非母语者身份而质疑教师的教学能力。
5.7. 英本主义对于NNESTs的专业定位和自尊心的影响
受访教师表示,尽管遭受过一定程度的母语者偏好,但是英本主义并没有对他们造成过多负面影响。相反,英本主义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去进一步提高精炼授课技能。
至此,第二个研究问题也得到了回答。
6. 结论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英语语言教育行业中的英本主义问题仍然存在。当把非母语者英文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公立学校排除在外后,大部分中国学生仍然对母语者英文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偏爱。中国学生仍然信任NESTs的母语为英语的熟练程度,并将他们视为完美的语言的模范,尽管他们第二语言的不足可能会影响到双方的交流。学生认为NESTs的母语者身份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英语文化知识,有创造力的教学风格以及浸入式的英语交流环境,尽管NESTs与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文化障碍,以及很难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中国学生十分清楚NNESTs所具备的优势。他们了解NNESTs的双语能力,跨文化对比能力以及备考教学能力有利于于他们获得好分数和以一种更加标准化的方式学习英语。但是,中国学生似乎更加担心NNESTs的劣势,例如不地道的英语发音和口音,以及对英文文化缺乏足够了解等。即使他们更加看重教师们的教学风格,教学资质,个性,教学热情,讲解清晰和优秀的英语熟练度,但是偏好NESTs的中国学生数量仍然大于那些更喜欢NNESTs的学生。
对于英本主义对中国NNESTs的影响,其结果与实验前的预期有些不同。尽管大多数NNESTs都遭遇过职场歧视,因而损失了潜在的工作机会,但是他们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与之相反,他们似乎更倾向于从中获取动力,从而激励自己成为更好的英语教育从业人员。然而,与许多不合格不专业的NESTs共事的经历,使得他们对于母语者同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刻板偏见和负面印象,这在实验初期并未预料到。
总体来说,尽管英本主义在中国仍然存在,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并没有一些西方国家严重。NESTs仍旧受多数中国学生偏爱,但这种偏爱程度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也许,母语者和非母语者教师合作教学将会成为之后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可能会是学生语言学校的理想状态。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就是在样本采样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性别对于实验的影响。另一点就是,由于时间有限,样本量较低,本研究结果的可能不具有大规模普遍使用性。其次,在拥有更充足时间的情况下,本研究的采访可能会采取完全开放的形式而不是半结构化采访,从而获得更加具体的数据信息。对于定性数据的coding process以及解读完全由本论文作者一人完成,因此对数据解读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主管判断,进而影响本实验的有效性。
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的初衷是为了启示中国的英语教育教育行业,使他们认识到英语教师招聘时的职场不公,以及明白NESTs和NNESTs各自的优劣势,从而更好地利用两者的长处为学生服务。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使中国学生认识到英本主义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在选择英语教师上更加客观,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教师的母语者身份。
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尝试探寻NESTs和NNESTs之间的关系,比如双方之间是否存在一些刻板偏见或者误解。另外,如何有效合理协调双方合作教学似乎也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