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郑钧和&邓京华,1993)。自我概念量表的编制经历了两个阶段。七十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单维结构的测量工具(Rosenberg & Simmons, 1972),之后,由于Shavelson等人提出了一种有层次的多维度的自我概念模式(Shavelson, Hubner, & Stanton, 1976),多维量表开始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Harter (1982)编制的“儿童能力自知量表(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以及Marsh,Smith和Barnes (1984)编制的“自我描述问卷(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仅限于对量表的修订、信效度的检验、跨文化研究及部分实证研究(陈国鹏&崔丽娟,1997;陈国鹏,朱晓岚,叶澜澜,&唐永明,1997)。如Gilman,Laughlin和Huebner (1999)以及Guerin,Marsh和Famose (2003)分别用美国被试和法国被试均证明了自我描述问卷的良好效度、Chung和Watikins (1992)验证了中国版自我描述问卷的良好信度与效度;Watkins和Cheung (1995)研究了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仅有一些实证性研究涉及自我概念的性别与年龄差异(Marsh, Barnes, Carins, & Tidman, 1984)、自我概念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Marsh, Parada, & Ayotte, 2004)、以及对身体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程龙,曾李萍,&何秋华,2010;单益娟,2019;孙延林,刘立军,方森昌,董玲,王湖,&刘耘,2005;汪利纳,2013;王雅丽,2011;杨彩云,2012;张海利,李宁波,王祥宇,王景冉,&郭池,2017;张立新,2016;张玉强&徐晓飞,2010),但多限于体育领域(孙延林,张晓,吉承恕,&胡咏梅,2004;汪利纳,2013)。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能力定义为:“个体基于内心道德准则对哪些是道德的行为做出决策和判断的能力,并且能够经过判断付诸于实践的能力(Lind, 2002)”。现存的对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分别为对偶故事法、两难故事法、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DIT)、明尼苏达道德研究小组编制的DIT-2以及道德判断测验(MJT,徐江,2011)。本研究将采用认可度与使用度最高的MJT进行测验。
利用MJT进行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现状与学校教育、家庭背景等道德影响源之间的关系(张静,2011)、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王云强,郭本禹,&吴慧红,2007;吴永钦,2011)、道德判断测验的C分数在年级、性别上的差异(杨韶钢&吴慧红,2006)以及MJT的跨文化(Moon, 1986)及效度研究(Mouratidou, Chatzopoulos, & Karamavrou, 2008)。
有研究认为,自我意识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而且对个体的人格形成、道德行为调节、道德观念内化和自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结合成统一的体系,构成个体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而道德判断能力就体现在道德情境的行为表现中。目前,自我意识与道德判断能力的关系仅得到了初步研究。展开来说,徐景俊自编的“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影响因素”问卷,将自我意识与同伴关系合并为“自我同伴”因子,并证实这一因子对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徐景俊,2006)。但其研究对象为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自我意识对正常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单独作用仍未可知。狭义的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广义的自我概念等同于自我意识(孙圣涛&卢家楣,2000)。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评价表现出独立性和依附性、具体性和抽象性、原则性和批判性以及一定的稳定性,他们道德发展也趋向成熟(林崇德,2009)。因此,本研究目的为探究初中生自我概念与道德判断能力的具体关系,以期为初中生道德能力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建议。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45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最终有效问卷为390份,问卷有效率为87%。以39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9人,占45.9%;女生211人,占54.1%。初一132人,占33.8%;初二138人,占35.3%,初三120人,占30.9%。
2.2. 研究工具
2.2.1. 自我概念
自我描述问卷(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II型的使用范围是7~10年级的中学生,可根据需要向两端延伸。共包括102道题,分为11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8~10题),其中三个测量学业自我概念,即语文、数学和一般学校情况;七个测量非学业自我概念,即体能、外貌、与异性关系、与同性关系、与父母关系、诚实–可信赖和情绪稳定性;另一个是一般自我概念。每一题都有6个答案供选择,即完全符合、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依次记1~6分。被试在某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在此分量表上表现越不好。很多研究报告都证明了该量表的良好信效度,例如我国学者陈国鹏和崔丽娟1997年研究表明,全量表稳定性系数达0.94,各分量表稳定性系数在0.66~0.71之间(陈国鹏&崔丽娟,1997)。在本研究中SDQ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15。
2.2.2. 道德能力判断
道德判断测验(Moral Judgment Test)为德国心理学家Lind编制的一种关于道德判断能力的测量方法。我国已经有研究者对该测验进行了必要的跨文化效度验证。其重要效度指标,即偏好的顺序性、准简单结构以及认知–情感平行都符合修订标准(吴慧红,2005;吴永钦,2011)。该测验由工厂风波和医生的困境两个两难故事构成。每个故事的后面有13个问题,要求被试在“−4”到“+4”的9级评定量表上做出相应的判断(杨韶钢&吴慧红,2006)。最后,以计算出的C分数作为道德判断能力的指标,现在普遍认为C分数划分等级指标具体为:1~9分为较低;10~29分为中等;30~49分为较高;50分以上为非常高(张静,2011)。在本研究中MJT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91。
3. 结果
3.1. 自我概念、道德判断能力在性别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初中生自我概念、道德判断能力在性别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在SDQ总分以及学业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在一般自我概念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一般自我概念显著高于女生;在道德判断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道德判断能力好于女生,见表1。

Table 1. t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on self-concept and moral judgment ability
表1. 自我概念、道德判断在性别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注:***表示p < 0.001, **表示p < 0.01, *表示p < 0.05,下同。
3.2. 自我概念、道德判断能力在是否担任职务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初中生自我概念、道德判断能力在是否担任职务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担任职务和未担任职务在一般自我概念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在SDQ总分及学业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担任职务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SDQ总分均显著高于未担任过职务的学生;在道德判断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未担任职务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好于担任职务的学生,见表2。

Table 2. t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osition or not on self-concept and moral judgment ability
表2. 自我概念、道德判断在是否担任职务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3.3.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道德判断能力的关系
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SDQ总分与道德判断能力的相关不显著,但一般自我概念维度与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见表3。
3.4. 初中生一般自我概念对道德判断能力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初中生一般自我概念与道德判断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一般自我概念为自变量,道德判断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一般自我概念与道德判断能力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20.6%的变异性,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 = 0.226x + 8.328,其中y代表道德判断能力,x代表初中生一般自我概念,见表4。

Table 3. An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self-concept and moral judgment ability
表3.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道德判断能力的相关分析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general self-concept on moral judgment ability
表4. 初中生一般自我概念对道德判断能力的回归分析
4. 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男生一般自我概念高于女生。同样使用自我描述问卷,王振宏的研究也发现一般自我概念维度存在性别差异,但学业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以及SDQ总分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王振宏,2001)。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进入青春期以后女生自我评价降低(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2000),男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略高于女生(李蓓蕾,高婷,邓林园,陈珏君,&倪虹,2019)。而杨晓燕(2003)却发现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很可能因为初中生和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年龄特点不同,高中生的自我概念更加稳定、深刻,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偏低、波动性较大,性别差异也可能更为突显。采用同样的被试群体,咸大伟(2008)使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的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不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源自不同量表的测验结果具有不一致性(杨晓燕,2003)。
其次,本研究发现初中男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显著高于女生。这与杨韶钢和吴慧红(2006)、金戈(2009)、张静(2011)的结果不一致,他们的研究并未发现道德判断能力的性别差异。文献分析发现,前人的研究均未对初中这个年龄段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单独分析,较大的被试年龄范围可能掩盖了原有的差异。这几个研究的被试取样范围不同,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差异。而道德判断能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初中阶段个体的自我体验有很强的自尊感与成人感(Mouratidou et al., 2008),而男生比女生更要求独立与高自尊,相对来讲男性也比女性对成就和名誉更加向往,这不仅是由于社会压力带来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也是父母教养方式带来的结果。所以在我国的大背景下,男性更需要独立性和自主性可能使得男性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优于女性。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担任职务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SDQ总分均显著高于未担任过职务的学生,这可能是由于担任班级职务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形成更准确的、更清晰的自我评价及自我意识(邵颖,2014)。因此,在提高初中生自我概念方面,可以让学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或班级职务。另外,父母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概念的相关教育也会提高子女的自我意识,初中生更高的自我认识水平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来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劣势。同时,未担任职务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好于担任职务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担任班级职务的学生在认识事物和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规则化、表面化特点,还未培养出良好的鉴别、判断能力(李丹,宗利娟,&刘俊升,2013)。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担任职务的学生更加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提升自我判断能力,发展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
目前,初中生自我概念与道德判断能力的直接关系并未得到重视。本研究发现,初中生一般自我概念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道德判断能力,徐景俊发现“自我同伴”可显著预测情绪与行为障碍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徐景俊,2006)。一般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与情感的把握,对于个体的道德描述也必须同时包含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张嘉江,2015),这是二者存在相关及回归关系的基础。而且,研究结果还发现学业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与道德判断能力并未呈现显著相关,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道德判断很可能是自我概念在个体面临道德任务时的具体表现。同时,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魏俊彪,胡春博,&王体明,2008),相比于其他年龄群体,他们会更加关注自我认知与情感的变化,其一般自我概念对道德判断的预测作用得以突显。该结果提示,初中生可以通过建立清晰、明确的自我概念,从而提升道德判断能力。
结合本研究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首先,父母教养方式层面。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传达给儿童的对儿童的态度有很大影响,并由家庭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崔凯,2007),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滕兆玮,2005)。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沟通环境,也更有利于父母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那么,父母也就更容易引导子女关注社会民生和当代生活,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判断倾向。其次,学校教育层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开设道德相关的德育课程、组织主题班会等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责任感和民族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或班级活动上多设置道德两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做到“先成人,再成才”,同时培养学生的班级集体荣誉感,形成彼此尊重、帮助的良好班级氛围,这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最后,社会层面。从社会大背景下来说,成年人应该为初中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互帮互助,形成有序、关爱、和谐的社会风气。社会相关机构也应该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展相关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能力。社会媒体也应多报道一些乐于助人的积极人物,从多层次来影响中学生从而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
5. 结论
(1) 男生一般自我概念与道德判断能力均显著高于女生。
(2) 担任职务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SDQ总分均显著高于未担任职务的学生;未担任职务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好于担任职务的学生。
(3) 初中生一般自我概念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道德判断能力。
基金项目
本研究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8YJC1900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YYC00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8011)、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 (18KJD190001)、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19FYHYB025)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