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这个术语是美国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在1958年提出的。按照朱拉德的观点,自我暴露既是健康人格的表现,又是成功的自我调节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上,自我暴露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把自我的思想暴露给他人的行为(李红梅,2005)。Altman用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自我暴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按这一理论,人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发展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水平有关,人们讨论的话题在由窄到宽、由浅到深的过程中,人们之间亲密关系层次也增加(邱蕾,2009)。Aron et al. (1997)进行的亲密度实验证实了自我暴露对于异性亲密度的提高有显著影响,支持了Altman的理论。另有学者们将自我暴露的作用拓展到其他领域,认为自我暴露对于社交网站中用户间关系发展(代宝,2014)有影响,或将自我暴露技术运用于咨询中以增进咨访关系的建立(张寒,2014)等,也为自我暴露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提供支持。本研究将自我暴露作为控制变量,使被试在高度自我暴露的情境下展开与陌生人的人际交往。
1.2. 亲密关系
对于亲密关系的概念,A. Aron从自我概念的角度,用自我延伸来理解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他发展了詹姆斯的客体自我概念,认为亲密关系是自我概念的一种延伸,其实质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总结而言,亲密关系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较为持久的亲和关系,主要表现为友谊与爱情两种形式(刘惠娟,2014)。本研究以亲密关系的广义概念出发,研究异性双方彼此的依赖程度。
亲密关系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测量法。观察法的结果来源于研究者对被试的观察。测量法是研究亲密关系最常使用的方法,通过直接测量被试的主观体验来进行。被试的回答则属于自我报告,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评价。这种研究方法与观察法的区别就是通过量表测量出被试对亲密关系的体验,而不是研究者通过观察所得(李思瑾,2020)。本研究是将自我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程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实验设计,因此采用李克特10级量表作为测量亲密程度的工具。
1.3. 性别角色认知
性别差异的研究发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认知发展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产生使性别角色研究取得较大进展。1936年,Terman和Miles以相对立的人格特征词(男性化、女性化)来描述社会中男性与女性所拥有的稳定的行为倾向,编制出确定性别角色的第一个男性化–女性化量表(M-F量表),之后,相关研究开始大量出现。1964年,Rossi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1974年,Bem根据其性别图式理论,编制出第一个基于双性化概念的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简称BSRI);刘电芝等人(2011)重新修订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杜欣(2015)对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与适应状况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角色在自尊分离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梅晓菁(2007)关于高中生性别角色双性化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的研究提出,双性化个体的社会适应性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提倡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提出了家长、学生本人和学校不同侧面的培养方式。
同时,传统的性别观念不断改变并且淡化。刘电芝等人(2011)的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三足鼎立,单性化(典型的男性化与女性化)已成为少数人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未分化人数的大量增加至今还未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甚至由于媒介对反传统的“中性”形象的宣传,误导青少年向未分化发展。帅筱悦等人提出,在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中,既要着力培养以个体独立、能动性和自信为核心的男性化特质,又要着力培养以理解、善良、合作为核心的女性化特质,个体在日常的生活中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适应能力(帅筱悦,2013)。刘电芝和黄会欣(2014)发现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大学生人群中双性化比例逐渐升高,未分化比例有所降低,女性化和男性化比例没有太大变动,表明大学生逐步向双性化人格转变,呈现出性别角色的不断“优化”发展。
本研究将性别角色认知作为自变量进行实验设计,且在筛选被试阶段发现未分化人群在大学生人群中占比最大,与刘电芝等的结论相符合,因此以未分化人群为大学生典型群体,研究不同性别角色个体与未分化异性交往时亲密感的变化水平。
目前关于亲密关系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传统性别水平,涉及性别角色认知与亲密关系的研究较少。马青(2016)针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亲密关系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亲密关系质量在性别角色类型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双性化与亲密关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未分化与亲密关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杨炯等人(2008)对大学生性别角色认知与两性交往质量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者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在亲密两性交往质量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双性化类型者显著高于未分化类型者,表明了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密切相关,双性化个体在一般与亲密两性交往中占有一定优势。但此类研究主要针对亲密关系质量,而非亲密关系的建立。自我暴露作为促进亲密关系的要素,已经被许多研究证实过,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高度自我暴露了解不同性别角色亲密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差异,试图揭示性别角色认知在大学生建立亲密关系时产生的影响。
2. 方法
2.1. 工具
1) 被试性别角色认知的测量:
采用刘电芝等编制的青少年性别角色量表,CSRI-50 (刘电芝等,2011),该量表包含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三个分量表(男性化、女性化各包含16个描述词,中性化包含18个描述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男性分量表信度为0.89,女性分量表信度为0.80。
2) 亲密度的测量:
采用李克特10级量表,要求被试自评,1分为完全不符合,10分为十分符合。
3) 高度自我暴露情境的材料:
采用Aron的36问作为创设高度自我暴露情境的材料,该材料源于1997年美国心理学家Althur Aron的一项研究:异性之间共同回答36个问题,并且对视4分钟,就能迅速发展亲密关系,实验结果证明了自我暴露对于亲密度提高的重要作用。36个问题由Aron编制,旨在引导被试进行自我暴露,问题分为3组,按深入程度依次递进,自我暴露程度也按组递增(Aron et al., 1997)。
2.2. 被试和分组
研究对象是来自南京仙林大学城的互相陌生的大学生78名,其中26名未分化女大学生、5名双性化女大学生、4名女性化女大学生、4名男性化女大学生和16名未分化男大学生、9名双性化男大学生、6名女性化男大学生、8名男性化男大学生,被试专业年级不限,年龄在20-22之间,视力听力正常。
在选取研究对象前,使用CSRI-50量表进行筛选,最终以未分化人群为主体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分组。其中包括4个分组,具体分别为未分化(3名) × 未分化(3名)、未分化(12名) × 男性化(12名)、未分化(10名) × 女性化(10名)、未分化(10名) × 双性化(10名)。分组时保证每组被试互相陌生,互为异性。
2.3. 设计与程序
采取设计为单因素4水平前后测设计,自变量为性别角色类型和自我暴露,因变量为亲密度自评分,自评分采用李克特10级量表。
无关变量的控制:选用固定场所、时间与主试,采取前后侧设计,排除研究对象个人特质(外貌、声音等)对于亲密度的影响。
1) 首先发放并回收180份问卷,根据CSRI-50的评分标准,最终筛选出了78名大学生,并进行分组。
2) 在自我暴露前进行第一次亲密度打分。
3) 在指导语下,被试互相进行自我暴露。指导语:“欢迎参加本次实验,在回答问题前,请不要进行任何交流,先对对方进行一次亲密度评分。第一次评分后,请两位同学按顺序回答以下36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两人一同回答,并且不可交流除问题之外的话题。回答完36个问题之后,请再进行一次亲密度评分。”强调评分完全保密,保证被试真实评价。主试说明完指导语和注意事项后离开实验地点,两位被试单独进行试验。
4) 在进行自我暴露后,进行第二次亲密度打分。
5) 对于前后测的亲密度数据进行分析。
2.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前后测亲密度评分差异检验
对前后测的亲密度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如表1所示,4组被试前测与后测评分存在差异且差异显著(p = 0.000 < 0.05)。

Table 1. t-Tests for the differenc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different levels
表1. 不同水平前后测差值差异的t检验
3.2.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对自身亲密度评分变化值的影响
对四组性别角色类型人群自身亲密度评分的变化值做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前测分数、后测分数,还是前后测变化值,四种水平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在高度自我暴露情境中与未分化人群交流,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对自身亲密度评分变化值没有影响。
3.3.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对未分化组人群亲密度变化值的影响
为检验在高度自我暴露后,不同性别角色水平对未分化人群亲密度变化产生的影响,分别对四种水平匹配到的未分化人群亲密度自评分数的前测、后测、前后测变化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表2、表3所示:前测分数和前后测变化值中,四种水平无显著差异;后测分数中,四种水平有差异且差异显著(p = 0.016 < 0.05)。这表明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对未分化人群的亲密度后测评分有显著影响。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发现,导致后测分值存在显著差异的两组为双性化组和女性化组(p = 0.022 < 0.05),双性化组评分显著高于女性化组评分。其他水平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差异不显著。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pre- and post-test and difference differences between undifferentiated groups matched with different gender roles
表2. 与不同性别角色匹配的未分化组前后测及差值差异的描述统计

Table 3. Undifferentiated groups matched with different gender roles before and after testing and F test of the difference
表3. 与不同性别角色匹配的未分化组前后测及差值的F检验
4. 讨论
本研究只要是为了探讨在高自我暴露的情境下与陌生异性交流,个体性别角色认知是否对自身亲密度产生影响,以及个体性别角色认知是否对匹配到的未分化人群亲密度产生影响。通过单因素4水平前后测的设计,安排被试在相同的环境和指导语下进行自我暴露式对话,对4组被试亲密度自评分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前后测,统计分析结果。
4.1. 性别角色水平对亲密度变化的影响
Arthur Aron等学者在进行关于自我暴露的研究后提出:人际交往中,自我暴露能提升亲密感。本次实验开始前也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类似的预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因此,在进一步探究影响亲密感的因素时,选择将高度自我暴露的情境作为前提。本研究最后的结果显示,与未分化人群进行交流,不同性别角色水平的亲密感自评分的变化值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但这不足以说明自身的性别角色认知对亲密感的评价不存在影响,本实验明显存在一些不足:一,实验结果虽然显示高度自我暴露后亲密度显著提升,但因为缺乏对照组设计,因此难以的出亲密度的提升是由于自我暴露的结果,也难以展现在低自我暴露水平下,不同性别角色自身亲密感的变化情况;二,被试人数过少,某些水平的被试在总体中占比过少,导致这些水平的被试难以招募,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应当扩大抽样范围,以获取更多被试,或考虑其他更高效的分组方法;并且在实验中,只研究了不同性别角色与未分化人群交流时出现的结果,但对于与其他性别角色人群交流的情况,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三,实验采用Aron的36问作为高度自我暴露的材料,但未让各分组被试进行自我暴露程度的反馈,不能确保各组都达到了高度自我暴露水平,应考虑增设反馈量表。
4.2. 性别角色认知对匹配到的未分化组人群亲密度的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不论生理性别为男性或女,与女性化分组匹配的未分化组人群的亲密感评分在前测、后测中都低于其他分组,且后测分数上与双性化分组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表明未分化组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对方的性别角色认知对未分化人群的亲密度评分有影响。从结果来看,未分化组对女性化组的亲密感初始值较低(但不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暴露后提高的幅度与其他组相比也较低(但不显著),但最终达到的亲密感水平和其他组相比就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4.3. 应用与展望
1) 实验结果初步显示自我暴露的作用,自我暴露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已被多次验证过。近年来,大学生人群的交际退缩现象日益明显,不管是在校园社团中,还是在课堂中,部分大学生倾向于“自我封闭”而非自我暴露,这不仅导致授课效果下降,同时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人格塑造等方面。如何倡导适当的自我暴露,营造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实验结果显示与女性化组配对的未分化组自我暴露后最终的亲密度评分最低,并且显著低于后测评分最高的双性化组。猜想除了实验误差以外有一些原因使得女性化人群在交流中对未分化组有所影响,例如女性化在社交中的防御比较高或者女性化人群对于自我暴露的接受度不高等,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但同时,这也表明在于需要自我暴露以提升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女性化群体更多关注。
3) 迄今为止,学者们进行了许多关于性别角色认知的研究,性别角色认知的重要性也被更多人注意到。相比于传统生理性别,性别角色认知仍是一个较为小众的名词,但就其在研究人们心理现象与过程中的重要性而言,值得更多学者的关注。
5. 结论
1) 所有水平的被试亲密度后测分数显著高于前测分数。
2) 在高度自我暴露情境中与未分化人群交流,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对自身亲密度评分变化值没有影响。
3)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对未分化人群的亲密度后测评分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双性化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女性化组的评分。
致谢
本论文在导师张秀琴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张秀琴导师、苏州大学刘电芝教授,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910315046Z)的资助。
附录
青少年性别角色量表(CSRI-50)
亲爱的同学:您好!
非常欢迎您参加此次调查!您如实、认真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您对自己的了解。
请您就下列形容词给自己打分。如果您觉得形容词描述的完全符合您的情况,就打7分;完全不符合,就打1分;如果有点相符但又不完全符合,请按符合的程度酌情在2~6分之间给分。选择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只是请你在最能反映你实际情况的数字上打勾。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答题结束,谢谢你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