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死亡率降低;并且伴随着新生一代生育意愿的下降,这双重因素就导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一般而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成熟、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会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相对较晚。根据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据联合国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中指出:“全球人正在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进入老龄化,而一个国家的老龄化程度在未来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与此同时,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人口红利不断消失。我国针对人口老龄化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这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各个角度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进行研究。但是目前专门针对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演变趋势分析的文献较少,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对加强老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强调,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必须要将此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李克强总理也曾经做出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建议的重要指示。因此从目前阶段来看,我们应该对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相应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每一个成熟的、健全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在其演变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不可或缺的阶段。但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在不同国家和社会均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是人口问题、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得不好,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的动荡,但反之,如果我们能妥善地处理这个问题,那也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老年人口受益。老龄化将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现在乃至未来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将会产生全球性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本文对福建省人口老龄化演变趋势、特征及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对导致这一趋势及现状的原因进行剖析,研究能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的措施,避免其对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老年人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2.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西方国家较早进入工业化社会,因此社会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的时间较早。因此国外学者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早、研究更深入、理论体系更加完善。19世纪的法国是最早研究老龄化问题的国家,当时法国处于工业化社会后期,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当时的法国作为欧洲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欧洲国家中最为显著的,因而当时法国的学者们针对这个问题掀开了对于老龄化研究的序幕。从国外学者对老龄化问题研究的内容来看,他们最开始是聚焦在老龄人口的群体特征,于此同时分析这些特征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接着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研究老年人口自身的生理问题、心理问题,重点是解决老年人口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由于国外一些国家进入老龄化时期较早,时间跨度较长,尤其发达国家老龄化具有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到相对稳定时期产生的特点,因此对老龄化的研究国外学者较为领先。大多数学者是以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作为研究对象,并且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从老龄化与储蓄、消费、生产率等方面的关系入手。与国内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国外学者的研究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稳定时期的老龄化对其他方面影响的较为成熟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过去40多年,中国人口学家围绕人口老龄化概念、成因、发展趋势、宏观对策,老龄社会与经济发展、社会养老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马瀛通、乔晓春、杜鹏、翟振武、邬沧萍等研究表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导致我国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降低等原因,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未来我国将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此时作为额发展中国家,加速人口老龄化将会引起“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问题 [1]。当社会中老年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将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增加我国医疗系统负担,导致养老基金不堪重负。因此建立公平、有序、合理、有效的养老保障制度和机制,是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在我国以往的人口普查和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中,存在全国尺度研究较多,区域尺度研究较少的问题。
自1949年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福建省的人口领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福建省人口基本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且与福建省经济、社会、文化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人口特征的动态转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特征。从影响因素的角度考虑,影响人口转变的宏观背景因素有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等,微观影响因素有家庭决策机制、社会人口流动等 [2]。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猛。陈卫等指出:在未来三、四十年里,中国将经历世界上最快的老龄化和高龄化过程。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第一,根据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将贯穿整个21世纪;第二,21世纪初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将会越来越严重,2030年~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高龄化将更加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总量过多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
老年人口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产生的经济效力和社会效力相较于年轻人来说比较低,因此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在宏观层面:劳动力有效供给将不断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真实储蓄率不断下降;产业结构被迫调整;消费水平明显变化;养老负担持续加重。在微观层面:人口老龄化将改变企业劳动力的供给和成本,加重企业养老金支付负担 [3]。邬沧萍认为,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当前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老年人口比重却可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当成熟的发达国家媲美,因此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将持续到2015年前后 [4]。李军、彭秀健、蔡昉、王美艳和周晨均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故在构建经济增长模型时,考虑了人口老龄化问题。莫龙指出: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一直显著超前于经济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强度长期居于世界各国较高水平,这种不协调性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西部地区非常突出 [5]。
也有很多学者面对我国老龄化问题,提出了积极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主要观点可总结为:一是继续实行二孩政策,鼓励夫妻尤其是年轻夫妻生育,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老年人口比例;二是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联动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全社会参与的养老机制。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养老服务的合力。穆光宗则从四个方面构筑了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体系,即积极应对、化弊为利,提前应对,有备而老,科学应对、对症下药,全面应对,统筹治理 [6]。
陈德君等人提出最优的养老模式体系,认为老年人口与日增加的趋势不可阻挡,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建立分年龄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模式,主要从老年人的生活照护、医疗服务、精神危机以及经济支持等各个方面为老年人提供有保障、有温度的养老服务 [7]。未来养老服务保障的主要模式是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在对于现阶段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问题上学者们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不尽相同。
3. 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老年人口系数总体上升
本文的数据来自统计局和福建省统计局,主要包括2002年~2018年间福建省人口数(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人口数(人口抽样调查)以及2000年~2018年福建省人均GDP。其中,2010年福建省人口数和65岁以上人口数数据缺失,本文采用matlab将缺失的数据平滑,得到数据如表1所示。
将表1中福建省老年人口系数变化趋势图绘制成图表为下图所示,由图1可知,2002年~2018年,福建省老年人口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随着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口以更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增加,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增加,这意味着人口负担加重。

Table 1. Data on population aging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02 to 2018
表1. 2002~2018年福建省人口老龄化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Figure 1. The coefficient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图1. 福建省老年人口系数图
(二)、未富先老特征明显
表2描述的是2002年~2018年这十几年间,福建省老年人口系数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相较于全国而言,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是特别高。但是,就全世界而言,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均GDP一般在10000美元以上,他们都是在拥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前提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然而由表2可知,福建省的老年人口系数虽然没有达到老龄社会的水平,但是总体是十分接近的,而福建省的人均GDP却没有跟上老龄社会发展的步伐,其经济发展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水平。因此福建省是在人均收入不高的基础上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Table 2. Coefficient of elderly population and GDP per capita in Fujian Province
表2. 福建省老年人口系数和人均GDP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局。
(三)、老龄化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由图1及表2可知,自2002~2018年福建省老年人口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其间是有升有降的,发展相对缓慢。如表3,根据我国前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福建省在这五次人口普查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在全国的排序分别为21位、20位、20位、19位、16位。可见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总体上是在发展的,但是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言,发展是相对比较缓慢的。

Table 3. Proportion (%) and rank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ged 65 and over in the five censuses of Fujian Province
表3. 福建省五次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及其序位
资料来源:转引自张岩,马晓微:《基于GIS的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时空差异研究》,第6页。
(四)、老龄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如表4,结合福建省2015年1%抽样调查各地区年龄人口数据,从福建省老龄人口的地区差异性角度看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特征可知。如果按照国际划分老龄社会的标准将各地区分类,福建省各地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大于10%);二是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小于10%)。其中福州市(10.12%)、三明市(11.46%)、南平市(11.85%)、龙岩市(10.82%)、宁德市(11.09%)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10%,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厦门市(5.68%)、莆田市(8.84%)、泉州市(6.81%)、漳州市(9.27%)还未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最严重的南平市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最低的厦门市相差6.17%,差异十分显著。

Table 4. 2015 Fujian province 1% sample survey data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by region
表4. 2015年福建省1%抽样调查资料各地区老年人口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局。
(五)、成因分析
如何去定义老龄化以及社会老龄化产生的原因,这里的“化”指的是动态变化,是一个过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生人口不变,进入老年的人口不断增加时,社会就出现了老龄化。当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婴儿出生率,那么社会就进入了加速老龄化阶段 [8]。由此可见,老龄化不仅仅是由于社会老年人口增加这一个原因引起的,还有可能受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要求、医疗水平、生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1)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存在着巨大的关系,一方面,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提高了人们对健康的投资支出。从人口的总体而言,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的预期寿命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因此造成了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加重。从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系数的散点图可以看出,老年人口系数和经济发展水平称正相关关系。也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福建省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2) 计划生育政策
自1982年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通过从政策方面来约束适龄女子生育小孩的数量来实现人口的宏观调控。1988年4月29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其中第八条为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第九条一对夫妻已有两个子女的,符合有关情形的,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人口出生率降低,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3) 医疗水平的改进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健康理念的宣传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形成使得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从最近的三次人口普查来看,1990年,2000年,2010年福建省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0.50、72.55、75.7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口死亡率也是逐年下降,分别为6.71%、5.85%、5.16%。预期寿命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水平进步使得死亡率降低为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4) 生育观念的转变
生育观念是指人们对待生育的想法和态度,伴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发展,大多数的育龄妇女的生育观念从以前的多生转变为少生、优生。根据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2年~2000年生育率从94.4‰下降到32.9‰。生育率下降直接导致出生率降低,人口年龄结构比例失调,加速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4. 结论及建议
福建省人口的年龄结构中出现了老龄化,并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老龄人口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老龄化社会特征逐渐显露出来;其次是未富先老特征明显,人均GDP还没有达到进入老龄社会的平均水平;老龄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是就全国而言,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相对缓慢。虽然就全国而言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不算特别严重,目前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以及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是一旦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消失,老龄化问题凸显出来,那么社会将会遭遇老龄化危机,老龄化也将成为福建省最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一。如何有效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的消极影响,本文从宏观层面:发展养老产业、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完善老年人口社会保障法律和生育政策三个层面给出了建议;微观层面的建议是聚焦保障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
1) 鼓励服务于“夕阳红”的老龄产业发展。
当前福建省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特征明显。随着老年人口占社会比重的增加,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提高、收入增加以及网络知识的普及使得老年人健康意识增强,老年人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消费的支柱。如今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老年人消费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发展老龄化产业将有助于为社会经济创造新的活力。
2) 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得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国统筹。福建省老龄化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各地区老年人的养老统筹,有助于实现老年人平等养老,减轻年轻人压力,保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3) 制定与完善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法律和生育政策。
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化不仅具备其他国家老龄化的共性更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当前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相较于全国而言发展相对缓慢,因此完善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法律,不仅有助于我国老年人口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业养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更有助于保障我国在今后的老龄化发展过程中有效应对各种问题。制定针对福建省的生育鼓励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有助于进一步缓解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
4) 多方位、多渠道地解决老年人的医疗健康保障问题。
为保障老年人度过一个舒适、安详的晚年,应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联动机制,全面解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方位、多渠道地解决老年人的医疗健康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