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法隐喻是人类研究语言实际使用的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同时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1] 。韩礼德通过对科技语篇的分析,总结了13种语法隐喻的类型 [2] 。在这13种隐喻类型中,韩礼德认为名词化是“语法隐喻化的重要趋势” [3] ,提出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 [4] 。现有的大量国内外语法隐喻研究受此影响,集中研究各类文本中的名词化现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5] 。与此相反的是,其他类型的隐喻研究却数量较少,特别是在形容词化方面,相应的研究成果十分缺乏。语法隐喻的形容词化作为语法隐喻的一部分,在实际使用中也有大量体现。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选取一定数量的汉语新闻语料作为研究文本,利用韩礼德关于语法隐喻的1996模式 [6] 对其中的名形化现象进行分类和分析处理。具体探讨名形化现象在汉语新闻文本中的表现形式,分析名形化的形成机制以及实现了哪些语义效果。
本文第二部分描述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并概括本文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通过语法隐喻理论解释名形化现象,对语法隐喻中名形化现象进行更清晰的、并且更有理有据的解读。
2. 语法隐喻概述(名形化转变)
2.1. 语法隐喻
探讨语法隐喻中的名形化现象,首先要处理什么是语法隐喻。系统功能语言学曾提出,语法隐喻是由于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在及物性系统内从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转换,表现在句子中就是不同的功能成分的互相转换,而这最终体现在语法词汇层面的转换。而韩礼德在1996模式 [6] 中对于语法隐喻的框架进行了重新的整理,从层次语言观的角度界定了语法隐喻的概念。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包括“元功能”和“层次”两方面,“层次”包括语言的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词汇语法层是音系层的体现,而语义层则是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语法隐喻就是语义项目从语义层向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过程中变异的产物 [2] 。根据韩礼德对于语法隐喻的定义,语法隐喻是指同一个语义概念在词汇语法层的不同的体现方式 [7] ,在不同范畴意义的变体之间建立联系的结果 [8] ,在词汇语法层面表现为不同语言层面的级转移 [6] 。
在分析语法隐喻现象时,韩礼德提出用“一致性”标准进行分析。“一致性”包括级阶一致性与形状一致性。级阶一致性,指“语义功能层面的言辞列和成分分别由词汇语法层面的复句、小句和词组或短语体现的对应关系”;形状一致性,指“语义功能层面的过程、实体、特征、环境和逻辑意义分别由词汇语法层面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或介词词组和连词体现的对应关系” [9] 。一致性对应关系形成的语法表达式为一致式,而非一致性对应关系形成的语法表达式即为隐喻式。简单而言,一致式体现为概念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原型匹配,直接对应;而隐喻式体现为语义层在词汇语法层的重新连接与再投射。一致式与隐喻式并非完全可以依靠概念来进行界定,韩礼德就曾提出,非一致式只是语法隐喻连续体中位于两极的典型体现形式 [2] 。
2.2. 语法隐喻的形容词化
形容词化在韩礼德提出的13类语法隐喻中仅涉及四类,如表1所示,包括“过程转变为性状,环境成分转变为性状,连接项转变为性状和由实体转变为扩充成分” [1] 。从语法层面而言,形容词化体现在其他词类转换为形容词;从语义层面而言,形容词化表现为把非性质成分转化为性质成分,把其他成分转换为修饰语。
语法隐喻形容词化的研究超越了原本韩礼德根据总结出的书面语篇“向实体转化” [10] 的趋势,形容词化说明语法隐喻不仅包含由低级阶向高级阶的转移,同时也包含由高级阶向低级阶的转移 [11] 。这点在“名词向形容词”转换的语法隐喻类别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名词化体现了语言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而形容词化则体现了语言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2] 。而形容词化的研究在以往名词化丰富成果的基础上也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Table 1. Categorizing type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表1. 形容词化语法隐喻类型表
2.3. 名形化转变
名形化指形容词化语法隐喻中的词类由名词向形容词的转化,在语义功能上表现为从实体向扩充成分的转化。具体而言,名形化的形成机制是把一致式中的名词词类通过级转移转化为隐喻式中的形容词类,把“一致式所包含的信息通过打包或投射的方式纳入隐喻式” [1] 。因此对于名形化的分析主要在于对隐喻式的拆析(unpack) [6] ,还原为一致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一致式以及隐喻式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3. 名形化在汉语新闻语篇中的表现形式
名形化类语法隐喻在句法层面表现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作为定语修饰名词。一致式小句中的名词常常转化为隐喻句中的修饰性扩充成分,在语法范畴上相当于形容词成分。这部分主要运用语法隐喻理论对汉语新闻语篇中名形化现象进行系统地分析。
3.1. 研究方法
为了探究名形化在汉语新闻语篇中的表现形式,本研究在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PFR) 2004版中随机选取了2000条语料进行分析处理。首先,本研究通过检索确定了在PRF语料库中标记为an (名形词,名词与形容词转换)的项目有678个,随后对于这678个名形词进行逐一分析,确定其中的典型的名形化形容词约有32个。最后对于这类形容词出现的语料完整句子进行隐喻式的拆析,总结这类名形化形容词一致式及隐喻式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语义及语用作用。
3.2. 名形化的产生方式
对于检索得到的语料,在这一部分将通过对小句及物性过程的变化和级阶的转移的分析,对名词转换为形容词的两方面表现进行解读。在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PFR)中对名形化词汇的检索发现,名形化形容词主要作为定语修饰名词,频繁出现在名词之前。这类形容词与英语的名形化形容词类似,有多种一致式拆析方式。如表2所示,在所有的名形化形容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为“危险”,共出现73次,其次为“卫生”、“稳定”。

Table 2. The frequency of adjectives evolved from nouns
表2. 名形化形容词出现情况
以下首先以“危险”为例:
(1) 安倍/nrf正/d试图/v将/d日本/ns拖入/nz“/w帝国/n旧梦/nz”/w之中/f,/w引领/v日本/ns走向/v罪恶/n和/cc危险/an的/ude1扩张/vn之/uzhi路/n。
(2) 安倍正试图将日本拖入“帝国旧梦”之中,引领日本走向扩张之路,这条路上充满罪恶和危险。
从例(1)和例(2)可以发现,汉语中“危险”这类词语名词与形容词的形式并无差异,换言之,这类词语可以被看作名词,也可以被看作形容词,在例(1)中的实际的使用可以看出其已经具有了形容词的功能。作为描述中心词(head)的扩展成分,例(1)中的“危险”隐喻为中心词“扩张之路”的修饰语。一致式例(2)中的名词“危险”隐喻化为隐喻式例(1)中形容词的过程中,中心词“扩张之路”由句末的宾语转变为了小句的主语。在隐喻式例(1)中,“危险”所在的小句属于物质过程,而在一致式例(2)中,“这条路”作为主语,引导的存在句属于及物性系统中关系过程小句。隐喻化的过程由高级阶转为低级阶。
(3) 《条例/n》/w规定/n,/w禁止/v在/p[铁路/n线路/n]/nz安全/an保护/v区内/n烧荒/vi、/w放养/v牲畜/n。
(4) 《条例》规定,禁止在为维护铁路线路的安全而设立的保护区内烧荒、放养牲畜。
(5) 去年/t发生/v的/ude1西安/ns[秦岭/ns欢乐/a世界/n]/nz[游乐/vn设施/n]/nz甩落/nz游客/n事件/n、/w北京/ns香山/ns游客/n乘/v缆车/n坠亡/nz事件/n引发/v社会/n关注/v。/w为/p加强/v[大型/b游乐/vn设施/n]/nz安全/an监察/vn,/w防止/v和/cc减少/v事故/n,/w[质检/vn总局/nis]/nz日前/t出台/vi了/ule《/w[大型/b游乐/vn设施/n]/nz安全/an监察/v规定/n》/w,/w将/d自/p今日/t起/vf施行/v。
(6) 去年发生的西安秦岭欢乐世界游乐设施甩落游客事件、北京香山游客乘缆车坠亡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对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加强监察,防止和减少事故,质检总局今日前出台了《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察规定》,将自今日起施行。
例(3)中,隐喻式中的“安全保护区”通过一致式拆析可以得到例(4)中“维护铁路线路的安全而设立的保护区”,原本在短语中充当主语的“安全”在一致式的小句中转化成为宾语。而例(5)同样是“安全”的隐喻表述,隐喻式中原本在小句中充当宾语修饰语的“安全”在一致式小句例(6)中并未发生主宾格的转化,仍然作为宾格使用。主宾格交替作为英语中名形化的典型特征,在汉语中也有体现,但并没有英语中明显。
3.3. 名形化词语在句中的位置
汉语形容词在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对灵活,主要出现在定语、谓语的位置,出现在不同位置的名形化形容词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级转移的现象。名形化形容词在新闻文本中,出现在定语位置的频率相对较高。汉语许多名词表述通过隐喻加工转变为形容词做定语出现在隐喻式中。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用法就是用作定语。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汉语名形化词汇做谓语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名形化形容词出现在定语位置上时,作为修饰语扩充或限制名词性中心词的语义,在汉语中的表述常常会有“的”作为形容词性定语的标记。如例(7)所示,“稳定”作为短语“维护稳定”的中心词,在短语内充当宾语成分,但在整体的小句中来看“维护稳定”作为对“长效机制”的修饰语,整体充当定语成分,修饰“长效机制”,为其投射的语义范围提供一定的语义限制。
名形化形容词出现在谓语位置上时,作为谓语对主语进行评价,具有述谓功能。形容词做谓语在句法层面有一定的限制,如性质形容词做谓语经常表述对照,需要成对出现;状态形容词对主语进行描写,通常可以与状语和补语同时出现。具体表现为例(8)中的“阴险”,“阴险”在句中充当谓语,受“何其”的修饰,共同用来描述主语“安倍的用心”。同时“阴险”很容易被视为典型形容词而忽视其名词性的概念意义基础。通过拆析隐喻式可以得到一致式为:“安倍的用心之阴险”。
(7) 进一步完善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全区社会大局。
(8) 历史何其相似,安倍的用心何其阴险!
3.4. 名形化语法隐喻产生的条件
Ravelli对于语法隐喻的产生提出了五个核心条件:语义的内部转换、不同层面的张力、语义复合、隐喻式解包、存在同源关系。他认为这是语法隐喻成立的基础 [13] 。前文也对语法隐喻产生的条件进行了介绍,当聚焦于名形化语法隐喻时也不例外,符合张德禄 [9] 对于语法隐喻判定的标准。即名形化语法隐喻产生的条件在于隐喻式与一致式之间存在的可验证的历时转换关系,而非同义的共时替代关系;同时隐喻式和一致式在概念意义上必须是一致的,语法功能相异但形式相似。在汉语新闻语篇中,名形化隐喻式和一致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句法结构层面。由于汉语强调语境构建的意义背景,汉语的大部分名形化形容词在词性方面缺乏变化。与英语相比,缺乏词缀以及形式标记的汉语词性变化比较困难,因此在拆析为一致式时需要对小句整体结构进行拆解,可能对小句原本语义造成了缺损。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名形化形容词都可以由隐喻式转为一致式,在拆析过程中也会存在很难转化的情况。在对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汉语名形化隐喻式在修饰名词时需要与名词有较强的语义关联,一定程度上符合被修饰名词的语义特征。
4. 名形化在汉语新闻语篇中的特点及作用
通过对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PFR)中名形化现象的整理可以总结出名形化在名形化在汉语新闻语篇中的突出特点以及其在语用层面的功能和作用。
4.1. 主观性
与名词化相反,名形化是语法隐喻不仅由高级阶向低级阶的转移 [11] [14] ,主要表现为表现为把非性质成分转化为性质成分,从而进行对事物性质的描述,这就决定了名形化语法隐喻在实际使用中更偏向主观化的方向。名形化在新闻语篇中出现的数量较少,因而并不会影响新闻语篇的整体的客观公正效果。而对于语料的仔细分析也可发现,如例(1)和例(8)中,名形化主要表达了说话主体对于日本政府的强烈不满的情感,因此在名形化语法隐喻的使用中通过激发情感、营造氛围实现了语篇的评价功能。
4.2. 凸显性
对比名形化语法隐喻中隐喻式和一致式可以发现形容词化与名词化相比,将语句的凸显成分由实体转为性质。在突出表达的性质成分中,本来分散的词语集中起来,信息分布更加集中。这样的表述对于凸显语句重点,强化语句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判断方面的语义内容,更有利于语言信息高效率地传递。
4.3. 生动性
名形化最终的表达形式为形容词,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形容词的相应表达效果。对比名词化与形容词化的语句可以发现,名形化语法隐喻可以增加信息容量,对论述现象展开更具体的评价,这利于政治类新闻更巧妙的传递政党或者报刊观点,对于较为尖锐的政治问题,名形化也可以适当缓解或增强语言的政治色彩,将政治观点更全面地传递出去。同时,运用形容词化,简化了语法结构,原本复杂的复合句转化为简单的小句,再由小句简化成为一个词组或词。简化的语法结构在句法层面也展现出语言的灵活多变,体现了一定的生动性。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语法隐喻理论和隐喻现象的深度剖析,解释了名形化语法隐喻现象有哪些表现形式,在实际表达中有哪些语义特征,在最后分析了名形化语法隐喻产生的条件。在对人民日报的汉语新闻文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汉语新闻语篇名形化的主要特点及语用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包含“系统语法”与“功能语法”两个部分。系统语法与功能语法密不可分,共同构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整体框架 [5] 。在系统语法中,重点研究语言内部的规律,认为语言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意义潜势,即人在进行相应表达时进行的一系列选择 [15] [16] [17] 。而功能语法则强调人运用语言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时语言实现的功能。语法隐喻理论正是反映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两个方面的重要理论。
当今名物化研究是语法隐喻研究的重点,而形容词化研究,特别是名形化的研究作为对名物化研究的补充更有利于对语法隐喻现象描写充分性和解释充分性的实现。同时名形化研究也有助于语法隐喻理论的充实和完善,在语言实际使用中出现的各类语法隐喻现象都可以作为语法隐喻理论全面均衡发展的基础。因此,之后的研究方向可以从本文未涉及的其他三类形容词化的现象入手,最终探讨总结出形容词化的形成机制,为形容词化与名词化对比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