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家修身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人格是促进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应有之义。儒家修身思想中蕴含的“内圣外王”的修身目标,对于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信念、求实态度、家国情怀的阐述梳理,在把握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时代蕴涵和对儒家修身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从道德修养、知识技能和责任担当三个层面,阐述儒家修身思想对于当代青年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运用,为儒家修身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为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塑造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self-cultivation, as the core part of Confucianism, is rich in content and has profound influence. It still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day. Cultivating ideal personality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is the due obligation to promot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youth. The “Inside the Saint and Outside the King” self-cultivation goal embedded in Confucian though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haping of young people’s ideal personal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article expounds and clarifies the Confucian ideal of “Inside the Saint and Outside the King”, its practical attitude, and patriotic sentimen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ntemporary youth’s ideal personal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value of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in shaping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contemporary yout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ral cultiv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responsibility and commitment. This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thought, and the shaping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contemporary youth in the new era.
1. “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内涵规定
《大学》中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其所倡导的“成圣”、“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无不彰显着孔子的“内圣外王”的治国理念。孔子之“内圣”,是“修身”之境;“外王”,则是“经世”之举,即孜孜不倦地追求成就大业之志;“内圣”与“外王”代表了儒家对于最高人格追求的展现。“内圣”和“外王”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实现内心修养需要外部事务的付出,而要获得外部事务的成果,则必须依赖于内心修养的实际操作。内圣外王的儒家哲学强调社会责任是理想人格的核心,倡导道德人格中群体与个体的和谐。它隐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生命价值的实现来维护人的尊严,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对青年健康的理想人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 “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价值启示
2.1. 崇高理想,志在千里:高远志向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志”即为志向,中国仕人历来强调“人穷志不穷”,“君子固穷,不堕青云之志”。“志”是中国士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内在的自立、坚忍和自制。“内圣外王”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刻地影响着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人格。在《论语》里,“志”这一概念被多次提及,例如“志于学”、“志于道”和“志于仁”等词汇。作为一名君子,当以“志于道”、“志于仁”为己任,以弘扬“仁”为己任,以弘扬仁道为最终目标。孔子持有这样的观点:达到“仁”的高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有“立志”、“行志”和“守志”的决心,并对“仁”持有坚定的追求,就有可能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并最终达到“仁”的境地[1]。孟子也提倡“尚志”。齐国王子问孟子:“士何事?”孟子日:“尚志。”又问:“何谓尚志?”孟子曰:“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若个体在其生命旅程中未能确立清晰而明确的目标与志向,其生涯或将陷入无意义之循环,难以成就任何具有深远影响的壮举。自我与社会之间稳固而深刻的信念体系,乃是激发并维持高远志向的源泉所在。志向,这一精神图腾,不仅承载着个体的信仰体系,更在实践中展现出其独特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这是实现长期目标与持续进步的基石。志向所蕴含的,是一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它超越了简单的信念范畴,成为了一种内在力量的外化表现。正如儒家经典《周易》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精神特质的精髓——即个体应效仿天体运行之不息,以自强不息的态度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在追求志向的过程中,保持信念的坚定与志向的清晰,是激励自我不断前行的关键。这要求个体时刻铭记初心,即便面对艰难险阻,亦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种“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态度,不仅是个人成长与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2]。因此,对于每一个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坚定信念、明确志向并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不二法门。
2.2. 躬行实践,求真务实:实践精神在事业成功中的决定性地位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深植于事必躬亲与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之中。此理念强调,无论是内在的道德修养还是外在的事功建树,皆须根植于现实的土壤,通过亲身实践方能得以滋养与升华。这种躬耕不辍、务实求真的态度,构成了个体内在修养持续提升的坚实基石。在事物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前进性与曲折性并存,构成了其固有的辩证法。面对个体成长之路的蜿蜒曲折与漫长艰辛,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更显其价值所在。它告诫我们,唯有秉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方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步前行,不断克服挑战,实现自我超越。君子要“躬其身,亲其责”,纵观古今中外,凡能成大事者,必事必躬亲,真抓实干,在事必躬亲中砥砺品行,锤炼耐力,克服种种困难最后终成大事。“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欲成佳业,必须在事必躬亲中。在追求卓越理想的征途上,个体不可避免地会邂逅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这些看似琐碎的劳作,实则构成了通往成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磨砺与挑战。正是这些日常琐事的累积与应对,深刻彰显了个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与创造性的思维光芒。因此,事必躬亲的实践精神,不仅是对个体心性意志的深度锤炼与锻造,更是构筑个人理想大厦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促使个体在日复一日地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化认知,最终实现理想的辉煌成就。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个人对自我潜能的深度挖掘与利用,更是对理想追求过程中务实精神与创造性能力的双重彰显。
2.3.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个体在国家兴衰中的责任与使命
儒家哲学之核心精髓——“内圣外王”理念,深刻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家国情怀,其核心要义可高度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责任感。此观念不仅将个人品德修养(内圣)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强调将这种内在的道德完善转化为积极的社会行动(外王),特别是在关乎国家兴衰、社会福祉等宏大议题上的主动担当与无私贡献。明代东林书院所悬之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其凝练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哲学意蕴,成为儒家家国情怀的典范表达。此联不仅展现了士人阶层对自然环境的敏锐感知,更深刻反映了他们超越个人生活界限,对国家大事、社会变迁乃至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这种关怀与责任,是儒家学者将“内圣”之境与“外王”之道相融合的具体实践,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这幅楹联不仅是对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具象化表达,也是对中国古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深刻描绘。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儒家学者不仅追求个人品德的完美与学问的精深,更将这份追求转化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实际贡献,展现了儒家思想在塑造社会价值观念、促进国家发展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当今社会,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中的家国情怀依然熠熠生辉,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与不竭的动力。这一情怀超越了个人私利的狭隘视野,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深深植根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之中。中国历代仕人,其读书求学的根本动力并非局限于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怀揣着对家国天下的深切关怀,以拯救苍生、振兴中华为己任。这种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在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勇无畏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誓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无疑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典范。道德的最终追求并非仅仅局限于个人品德的完善,而是旨在将这种高尚品格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智慧与力量,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与民族的繁荣昌盛。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将个体价值融入集体价值,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的过程。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社会地位,从事何种职业,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着力量。这种贡献的价值,不在于其规模大小,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是否树立了为国家服务、为人民奉献的崇高志向,是否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不懈奋斗。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福祉与尊严。国家的强盛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也是个人安全与发展的坚实保障。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将国家的繁荣昌盛视为己任,以民族的前进为动力,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信心。我们应当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富强,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更能够共同书写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辉煌篇章。
3. “内圣外王”思想融入新时代青年人格重塑中的实践路径
3.1. 筑梦信仰,砺德修身:强化理想信念与道德修养的并进之路
内圣外王思想作为一种深邃的哲学理念,其核心在于强调个人在追求远大理想时,必须采取一种既现实又渐进的策略。具体而言,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倡导个体在内在修养(内圣)与外在实践(外王)的双重维度上实现协同发展,这一过程强调坚实地根植于现实土壤,遵循循序渐进的法则,以脚踏实地的精神为指引,稳步前行。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与之相契合的文化生态,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从顶层设计入手,确保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广度与深度上均能保持有效的张力与活力。
首要之务,是从全局视角出发,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确保高校在引领文化生态滋养方面掌握主导权与话语权。这要求高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精髓,更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正确的意识形态,用来滋养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生态,让他们真正地将大学生的发展规律、价值生成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的理想信念和实践体验得到更好的提高。在这一基础上,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为基点,建立起一种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生态。二是当地需构建坚实的体制保障与高效的协调统筹机制,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及社会热点事件等契机,精心策划并组织一系列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及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引导青年群体深入社会实际,体验国情民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文化创新源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三是要按照文化生态的观念,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观念、具体措施和实施成效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考察。大学作为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交融的前沿区域,要将理想信念与大学生青年的学习和生活全局相结合的策略和方法,推动已经获得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找出当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为新时期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充实了新时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内涵,为建立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生态实践夯实基础,探明发展方向。
3.2. 精进不息,知行合一:进取精神与知识技能的协同发展
唯有道德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得以持续地提升,最后才能成圣。从“外王”的角度看,儒家的理想是以“修己”为起点,以“治人”为最终目标,正如孔子所言:“修己以安人”。儒家重实践、重脚踏实地,唯有持续躬行才能达到内圣外王之理想境界。构建积极、务实的理想个性,必须以“自强不息”为核心,培育出一种具有开拓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的内圣之道,体现了一种为达目的而奋斗的精神,一种为改变现状而奋斗的精神与勇气;内圣外王思想所蕴含的,是一种旨在改造现实环境、完善自我人格的积极进取姿态,它体现为一种对理想坚定不移的追求与不懈努力的坚韧决心。这一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激励,更是指导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以理性与勇气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行动指南。具体而言,它要求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逆境时,展现出越挫越勇的自信与毅力,将每一次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勇于在逆境中拼搏,积极把握并塑造自身命运。这种主体精神与意志品质,是内圣外王思想在个体心理层面的深刻体现,它促使个体不断超越自我限制,实现潜能的最大化。现代青年应该吸纳自强不息精神的核心,建立起坚韧不拔和耐劳的态度,把外界的逆境和挑战视为迈向独立和强大的基石,促进自我品质的综合提高和进步。
此外,要用“依于仁,游于艺”思想培养青年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技能。处事当“依于仁”;有爱才能成大事。“艺”,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技,即渊博的学识和过硬的处事本领。所谓“游于艺”,就是业务能力过硬,办事自如。“游于艺”不仅要求个体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技艺,更强调一种综合性的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缺乏广博的学识与坚实的技能基础,难以在社会的大舞台上立足与贡献。在专业领域内,持续的学习与不懈的实践是确保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石,唯有如此,方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生命力与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首先,德育作为灵魂,是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它关乎青年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是青年能够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内在动力。其次,智育是核心,它涵盖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体育则强调体魄强健,是青年保持旺盛精力、应对挑战的重要支撑。美育与劳育则分别侧重于审美素养与劳动精神的培养,它们共同构成了青年全面发展的多维框架。青年要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精通上,更体现在道德品质的高尚、身心健康的保持、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劳动精神的践行上。只有如此,青年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与不竭的动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自身良好的知识技能,才能实现自身人格的臻于至美。
3.3. 居安思危,勇于担当: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的深度融合
作为社会性生物,我们每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均深植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个体的和谐状态最终旨在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社会,这一宏大的有机体,由无数个体——“细胞”般的个人所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着整体的繁荣与稳定。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个人的内在和谐,包括心理、生理及精神层面的平衡,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当个体能够自我完善、积极适应并贡献于社会时,社会的整体和谐度亦随之提升。反之,社会的和谐氛围又为个体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与资源,促进了个人潜能的进一步释放与实现。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主张的“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己成物”就很明显的体现出了个人和社会之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统一[3]。针对现代社会中极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思潮的蔓延,我们亟需通过教育引导与社会文化的深度重塑,来纠正这些不良观念的影响,进而强化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过程不仅关乎个人品德的升华,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应倡导一种超越狭隘自我、拥抱广阔社会的价值导向,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深刻理解到“爱社会即爱自己”的深刻内涵。这种理解基于一个核心观念:个体的幸福与社会的繁荣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因此,个体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以博大的爱心与慷慨的援助,实践“博施济众”的崇高理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儒家“内圣外王”哲学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深刻蕴含着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它超越了个人层面的自我完善,转而强调将个体价值融入国家兴亡与民族尊严的宏大叙事之中。这种思想内核,实质上是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无私的献身精神的体现,它促使个体在行动上自觉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尊严。将这种思想层面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转化为具体实践,即体现为服务人民、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这意味着,无论身处何种职业岗位,个体都应秉持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专业态度,将个人才能与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在此过程中,个体应主动将自身命运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紧密相连,深刻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从而在行为选择上更加趋于理性与成熟。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不仅是精神源泉,更是行动指南。在儒家思想中君子被视为理想人格、健全人格的代名词[4]。君子教导我们,即便无法成为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历史英雄那样的人物,每个人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之道,向善向美,绝不做出损害社会、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对个体的道德期许,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人性向善的坚定信念和对社会责任的深切关注。在个人成长与成才的道路上,儒家“内圣外王”思想要求我们正视自我,勇于自我反思,面对挑战与困难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它鼓励我们树立崇高的志向,并为之矢志不渝地奋斗,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洪流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砥砺品行、提升人格修养,我们不仅能够成就自我,更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4. 结论
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内涵与价值,为新时代青年的人格塑造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这一思想不仅强调了个人内在修养与外在实践的并重,更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置于国家兴衰、社会福祉的宏大框架之中,凸显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重要性。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为新时代青年的人格塑造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框架。在筑梦信仰与砺德修身方面,青年应强化理想信念与道德修养的并进之路;在精进不息与知行合一方面,青年应培养进取精神与知识技能的双轮驱动;在居安思危与勇于担当方面,青年应树立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的深度融合。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青年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基金
本文系2024年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号:cx2411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