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由东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座上宾客所著,是西汉黄老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原道训》又是《淮南子》中有关于老庄道学本体观思想的重要部分,该卷中有着丰富的道家思想,该篇主张“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有着“无为”而“无不为”的作用,其认为人应该效法“道”,做到“清静无为”以得道为价值取向。《淮南子》在论道方面具有缜密严谨的理论逻辑,无论是从道本论的宗旨与原则、方式与思维还是道本论的特点与取向、价值与意义,在《原道训》中均有深刻具体的哲学思维的体现,在此系统化的道本论基础上。该篇进一步汇通整合先秦老庄、黄老道家思想。深刻阐发以“道生得成”的道本论哲学思想。也是对《淮南子》道本论逻辑及道家学说的充分体现,使《原道训》成为以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汉代淮南学派在学术上的思想纲领。也让其有力的彰显出《淮南子》全书鲜明的道家理论特质及人文精神。
Abstract: The Huai Nan Zi, also known as the Huainan Honglie, is a work written by the Duke of Huaian, Liu An, and his guests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t is a masterpiece that integrates the Huang-Lao Taoist thought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Huai Nan Zi contains rich Taoist thoughts, and the Yuan Dao Xu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ozi and Zhuangzi’s Taoist ontological view.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s argue that “Dao” is the source of the universe, and “Dao” has the function of “non-action” but “achieves everything”.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people should emulate “Dao” and achieve “purity, tranquility, and non-action” as their value orientation. The Huai Nan Zi has a meticulous and rigorous theoretical logic in discussing Dao, which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Yuan Dao Xun, the opening chapter of the book. Whether it is the purpose and principles of Dao ontology, the methods and thin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rientation,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here are profound and specific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the Yuan Dao Xun that reflect the systematic Dao ontology. Based on this systematic Dao ontology, the Yuan Dao Xun further integrates and synthesizes the pre-Qin Laozi and Huang-Lao Taoist thought. It eloquently expounds the Dao ontological philosophy of “Dao gives birth to and nurtures everything” and fully embodies the Dao ontological logic and Taoist thought of the Huai Nan Zi. It also makes the Yuan Dao Xun the intellectual creed of the Huaian School of Learning in the Han Dynasty led by Duke Liu An, and effectively highlights the distinctive Taoist theoretical features 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Huai Nan Zi.
1. 引言
胡适先生盛赞《淮南子》为“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大成”[1],《准南子》“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2],以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成就了作为“道”学本体论和价值形而上学的“道”说对感性生命的智慧烛照。需要指出,在探讨“道”的深邃领域,《淮南子》不仅根植于对“道”本质的深刻理解,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挖掘与探索,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与价值形而上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照亮了古代人们对感性生命的认知之路,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即便跨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启发与重要的参考价值。
2. “道”在《淮南子》思想体系中具有的理论核心地位
在道家哲学的浩瀚宇宙中,“道”被尊崇为至高无上的概念,被道家学者视为宇宙与万物之根本。老子将这一理念深化,认为“道”不仅是宇宙诞生的起点,更是万物存在的根基,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楚文化中对太一的至上崇拜。《原道训》深入剖析了“道”与万物的生成关系,指出万物皆由“道”孕育而生,且“道”赋予了它们各自独特的形态与意义。这种深植于万物内部,塑造其特性与功能的“道”,在道家语境中被赋予了“德”的称谓,强调了“道”作为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体。
2.1. 《淮南子·原道训》道论思想的理论核心——道
在《淮南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尊为至高无上的范畴,它被视为万物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是宇宙万物得以诞生的根本源泉。“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这里的“道”被描绘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一”,万物皆源自这一本源。“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3]“道”在创造万物时,既无特定目的,也无主观意识,万物皆是“道”之生命力自然流淌的结果。“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4] (p. 1)这种观念不仅限于非生命体,更涵盖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乃至人类,所有生命的起源与存在,最终都可追溯至“道”。
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原道训》中的“道”不仅具有创造性,还蕴含着毁灭与再生的力量。万物的生长与消亡,皆是“道”自然运行的不同阶段,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治与循环往复的哲学思想。“夫道者,覆天载地……凤以之翔。”[5]“道”既能创造出绚烂的生命,也能让万物归于宁静这种创造与毁灭的力量,就是“道”本身运行不息、自然而然的体现。“道”运动到一定形态,万物产生,物极必反“道”运动到另一种形态,万物死亡,这都是“道”自然变化的结果。“其生物也……此之谓神明。”[6] (p. 5)“道”作为道家哲学的精髓与基石,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深邃地阐述了“道”作为万物起源与终结的终极存在,它不仅是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变的根本动力,更是指导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法则。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精妙绝伦的宇宙生成序列中,我们得以窥见老子对于宇宙万物起源与发展的深刻洞察。
老子进一步将这一自然天道观巧妙地应用于人生与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哲学命题,强调了人类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遵循天地之道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老子发展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统治者应以道为本,顺应民心,不妄为、不强求,让社会在自然的轨道上和谐运行。与老子的哲学体系相呼应。《原道训》同样将“道”视为其思想的核心与灵魂。“道”不仅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还被进一步地深化与拓展。通过深入研读《原道训》,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道”构建了其独特的哲学体系。它继承了老子关于“道”作为宇宙本原的思想,但在此基础上,积极吸纳了汉初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对老庄道论进行了丰富与发展。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对“道”的本质与特征的深入阐述上,更在于将科技成就与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形成了《淮南子》独特的学术特色与贡献。综上所述,《原道训》展现了其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淮南子》的重要特色和学术贡献,就是把科技成就与其哲学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7]。
《淮南子·原道训》独特地阐述了“道”与“气”的合一理念,视气为天地万物之根本,既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基础,也是内在决定万物差异性的本质要素。通过引入气的阴阳调和与相互作用机制,《原道训》以其独特的智慧,精妙地解答了“道”如何作为万物生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深刻命题。在逻辑上构建了一个严谨而周密的体系,成功地将宇宙万物存在、发展所需的形式、质料与动力三者和谐统一于“道”的框架之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原道训》并未将“道”抽象化为空洞的哲理概念,而是赋予了它具体而现实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存在实体。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道”的亲和力与可理解性,也使得道家哲学体系更加完善与丰满。还成功地将宇宙的根源与其构成的物质基础——气,进行了有机融合与统一,这一理论构建既是对老庄道论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其的重要改造与超越,展现了《淮南子》在哲学探索上的独特贡献与深远影响[8]。《淮南子》的宇宙观是道一元论,该书把“道”看作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者,而《原道训》部分为论证该观点提供了充足的文本论证。
2.2. 生命存在的现实依据——德
在《原道训》中,“德”占有重要地位。“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9]道与德被视为生命内在的和谐体现,前者为宇宙法则,后者则是生命未受外物侵扰的本真状态。《原道训》:“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增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8]“道”被赋予了生命内在导向与本质规律的角色,而“德”则描绘了生命在未经外界纷扰时,所展现出的一种纯净、本然的状态。这里的“心”,不仅是生命内在品质的体现,更是衡量生命是否遵循自然法则、保持和谐平衡的重要标尺。《原道训》文中说:“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筋力劲强,耳目聪明[8]。”其中德、静、虚、平、粹五种内在状态,作为内在世界的核心要素,是通往更高生命境界的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内在的秩序与主导力量,强调“以内制外”的哲学理念。因此“德”等五者便成了生命体中的主导因素。《原道训》文中说:“大道坦坦,去身不远……而在于德和。”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富贵,而在于内心的德行与和谐。《俶真训》中对“德”也有部分论述。该篇围绕“德”进一步细化了以人为主体,“道”、“德”为内容的微妙关系。便将人的层次划分为四级,从“真人”到“俗人”依次体现了道、德契合程度的不同。“真人”作为最高境界,实现了与“道”的完全合一,拥有最纯粹的“德”性;“圣人”次之,能遵循道德而行,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而“贤人”指不能体现“道德”,只能践行“仁义”的人;最后就是“俗人”,他们背离道德,抛弃仁义,受到作者猛烈抨击则因未能充分展现道德本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评价。特别是《俶真训》中对“道德”与“仁义”的对立探究,“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10]“道”作为万物的共同基石与生命的源头,其内在的生命力广泛分布于宇宙间的每一个存在之中。这种分散的生命力,在万物内部凝聚成独特的“德”,即各自具体而生动的生命力表现。当万物所拥有的生命力达到充盈甚至过剩之时,它便自然而然地向外流淌,滋养与惠及他者,这一过程便是“仁”的体现。道德作为生命内在本质的纯粹性,以及仁义作为道德外化的可能局限。此外,在《淮南子》其他篇章中,如《精神训》说圣人“抱德炀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11]该篇通过“德”与“形”的对比,强调了“德”作为生命内质的独特价值。“外束其形”指的是外在形体的束缚与限制,而“内总其德”则是指内在道德的积聚与升华。这一对比,不仅凸显了“德”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也启示我们,在追求生命成长与完善的道路上,应更加注重内在品德的修养与提升,而非仅仅关注外在形式的改变与满足。无论是作为生命的纯朴本质,还是作为内在修养的集中体现,“德”都是连接个体与宇宙大道的桥梁,是生命存在的内在根基与生命力之所在。
3. 《原道》“道”论的主要内容
《淮南子》作为道家思想史上的又一璀璨明珠,其核心在于以“道”为逻辑基石,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思想体系。在这部著作中,“道”不仅是理论探索的出发点,更是贯穿全书、统领各章节的主线,其他所有思想均围绕其层层铺展而开。以《原道》在《淮南子》道论体系中的地位,它不仅是淮南学派深入阐述“道”的精髓所在,更是展现其独特理论视角与自成一家之说的核心篇章。在《原道》中,“道”被赋予了多重维度与深刻内涵,它既是超越一切的具体存在,又是绝对化的观念性实体,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与智慧。“道”是“绝对化的观念性实体”[12],“是一种绝对的真知,因而为符号指称所不能确切表述的客观存在”[4]。《原道》所展现的“道”论,不仅是对道家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与独特的理论视角,对“道”这一哲学概念的一次深刻挖掘与多维阐释。
3.1. 本道为体的本体论
淮南子《原道篇》中的本体论主要体现在对“道”的深刻阐释上,它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和存在基础。《原道》认为“道”是无形的,但它却覆盖天地、贯穿四方,是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原道训》中提到,“道者无形,平和而神,道物有载物者”[8]。这表明“道”虽无形,却能包容和承载一切。“道”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永恒性。《原道训》中的描述如“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8]就体现了这一点。淮南子认为“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源,“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13]。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它赋予万物以生命和特性。“道”不仅生成万物,还支配着万物的运动和变化。“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8]这说明万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都源于“道”。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来行事,“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8]。这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个人而言,“道”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指导。通过领悟和实践“道”的原则,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原道篇》中的本体论强调了“道”的无形性、包容性、普遍性与永恒性,以及“道”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演化、支配与规律等关系。
3.2. 道生德成的生成论
《原道篇》开篇即强调“道”的至高无上性和本原性。它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正如文中所言:“夫道者,覆天载地……包裹天地,禀授无形。”[8]“道”被描绘为一个无形无象,却又无所不在、包容一切的存在,是万物生成和存在的根本依据。淮南学派继承了先秦道家关于“道生万物”的思想,并进一步阐述了“道”生成万物的过程。它认为“道”通过某种规律,逐步演化为具体的万物。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到阴阳二气的和合运动、精气的凝聚等多种自然元素和力量的相互作用。虽然《原道》中没有直接详细描述这些具体的生成机制,但从其整体思想和与其他篇章的关联中,可以推断出这一点。淮南子《原道篇》中的生成论,不仅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化规律,还具有重要的哲学和现实意义。它强调了自然无为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来行事。同时,也启示人们应该认识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人生。
《原道》中的生成论是以“道”为核心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它通过对“道”的深刻阐释和生成过程的简要描述,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化规律,《原道》对老子之道的继承,是面向“有”的世界,而非“无”的抽象玄思,其内在的理论兴趣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天地万物的生成层面,由“注重超越万物之上的道,转而落实于万物之中的道”[14]意图为自身的道论阐发借此逐渐走向人间政治奠定基础。为后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3.3. 无为而无不为的修养论
《准南子》重视对生命修养问题的探讨,其多篇文章都谈到养生问题。其论《原道训》说:“《原道》者……若转丸掌中,足以自乐也。”[9]《原道训》这篇文章,其一那就是尊崇天道并且保持真纯;其二就是轻视物欲而贵重身体;其三那就是抛开外物而返归天性。把握住这些要旨,用它们来调和五脏,没润肌肤,接受并运用这些法则,和它们终身不离,就可以凭借它们来处理所遇到的事物,观览并适应事物的变化,如同在手掌中转动弹丸,足以自得其乐。《原道》强调修养应以无为为本,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8],体现了修养过程中应遵循的自然之道。指出修养需节制欲望,恢复本性。通过减少对外物的依赖和追求,保持内心的纯净和超脱,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强调修养应重视内在本质的修炼,而非外在形式的追求。如“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8],表明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注重内在修养。修养的目标是达到高尚的品德境界,如“厚德”、“孔德”、“玄德”,这些品德是修养论的高标准,也是个人处世之道的重要体现。修养过程中还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通过养性、修身等方法,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从而增强人的内在力量。
3.4. 与道为一的境界论
在生命境界观上对老庄道家和黄老道家的观点都做了继承和发挥。一方面,它继承和发挥了老庄道家注重个体解脱与身心超越的生命境界观,将得“道”的解脱自由境界视为人生的理想境界而加以追求,并从老庄那里继承了道家的理想人格体系,将理想的生命境界的特征熔铸在理想人格身上。《原道训》塑造了“大丈夫”、“圣人”等得“道”者的理想人格形象,反映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文中所描写的“大丈夫”作为得“道”者,具有无限的自由。他精神恬静,无思无虑,与“道”同往,他放开思绪,随心所欲,奔驰于天宇。他虽然观照无穷之境,却始终保持着纯真天性,虽然周游于四面八方,却不离“道”这个枢纽。正是由于他掌握了“道”这个枢纽,而游于无穷之境。该篇还描述了“圣人”所达到的理想境界:“圣人”不以人为去扰乱自然,不因情欲而惑乱本性。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具有超常的智慧和能力,不用谋划就能将事情办得恰如其分,不必信誓旦旦就能显出诚实可信,不加思虑就能得心应手,不动手脚就能大功告成,他的精气畅通于心里,与大道相伴相亲。在“专门论述大道精义”的《原道》中,“道”这一《淮南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枢轴,实际体现了在《原道》道论中的理论作用及地位并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原道》道论在此基础上,对先秦老、庄、黄(老)三家“道”论的深入汲取也各有侧重,既非仅是“对老子思想的发挥”[15]或主要“接受了老庄之思想”[16],“主要是根据老庄的思想加以推衍”[17],也不是对先秦老、庄、黄(老)三家道论的多重化的理论拼凑,而是有着自身在秦汉大一统政治条件下新的历史重构和理论阐释。
4. 《原道训》道论的理论重心及特点
在探讨《原道》中“道”的阐述时,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的逻辑路径清晰可辨,他们从本体论出发,逐步深入到生存论、修养论,最终延伸至境界论,尽管在阐述过程中,“道”的概念偶尔与其他思想有所交汇,但这并未动摇《原道》整体论“道”结构的稳固性。值得注意的是,刘安等人对“道”的探讨各有侧重。
4.1.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在本体论和生成论的层面,他们深入剖析了“道”作为宇宙本源与万物生成之理的内在逻辑,为整个“道”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原道》的真正理论重心,在于对“道”实践意义的深刻阐发。刘安等人尤为重视“道”如何指导现实生活与实践活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实践进一步升华至更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对实践论的强调,不仅是《原道》道论的一个显著特点,也体现了其对“道”理解的深刻与全面。从思想来源的角度看,《原道》道论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多重维度与丰富内涵,并将实践论置于核心地位,与其广泛吸收并融合先秦时期老、庄、黄(老)三家道论的思想精华密不可分。这种兼收并蓄的学术态度,不仅拓宽了《原道》道论的视野,也使其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与人生实践。
4.2. “道”是最高哲学范畴
《原道》作为《淮南子》的核心篇章,其“道”论观点与逻辑架构深受老子“道”论的影响,“‘道’作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加以论证的,‘道’是贯穿全书的基础性理论。”[18]其本根性及终极性在《原道》中得到继承与发展,刘安等人在《淮南子》中始终“尊老”,将《老子》作为论“道”的经典[19],对其进行了具有南方楚地特色的思想诠释。《原道》开篇所言“夫道者,覆天载地……包裹天地,禀授无形”[8],以及对“太上之道……忽兮,用不屈兮”[8]的论述,视“道”为万物存在的基础。《原道训》在哲学立场上,深化并继承了“道”作为宇宙本根、本源及终极存在的本体论观念。与老子思想一脉相承,《原道》同样赋予“道”以“本原范畴”的核心地位,“把‘道’和‘本源’联系在一起”[20],《原道训》视“道”的实在性为世界万物存在与生成的逻辑起点,基于此前提,它深入探讨了“道”的多重维度,搭建起理论框架。《淮南子》沿袭老子道论,以其为哲学理论根底,展现出鲜明的“大体宗风老子”[21]的特色,体现了对老子思想精髓的深刻领悟与传承。“道,可道也,非恒道也”[22]的形而上的思辨更倾向于从“现象世界”着眼,借助现象事物与概念诠释《道德经》中的哲学精义,表现出“《老子》重体道,《淮南子》重用术”的“功夫取向不同”[23],虽然在“道”本论的理论探索上接近于老子但却未完全领悟老子思想的精神所指,只能是“努力显实《老子》玄虚之本体论论述”[24],以一种更具象的方式去阐释其“道”本论。
4.3. 《原道训》对于先秦道家的吸收
在探讨道的维度时,《原道》明显受到了先秦黄老道家的影响。它对黄老两派的道论进行了有选择的吸收与融合,对西汉前期“战国南、北这两支黄老之学的合流”[25]反映其时代性的特点。在本体论上,《原道》主张“恒先之初,迥同……能覆,地弗能载”[26],这与黄老道家对道的本体论阐释相一致,都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限性。在生成论上,《原道》又云:“小一成大,大……百事得之以成。”[25]这与黄老道家关于道生成万物的观点相吻合;《原道》提到:“得道之柄,立于中央”[8],将《原道》以“道”为本、得“一”执“要”的“治国”理念化为己用。同时与黄老重在“治国”理念的汲取不同,《原道》对《管子》四篇道论在“治身”意义上给予特别的重视。《原道》道论主张“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8],认为“夫喜怒者……德之失也”[8],极为强调“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13]的身心修炼功夫。这与《管子》所主张的“以心受道”、“即把道落道人心之中”[26]的理念相呼应,如《内业》所云“凡道无所……道乃可止”[27],虽然都显现了“治内”对“治外”的特殊性、重要性,强化了“心治”与“道治”的内在贯通性。《原道》可说是继《管子》之后,进一步深化了黄老道论所具有的主体精神内蕴。从某种意义上让原本形而上的“道”与统治者所代表的政治主体完成一次“人”“道”合一的特殊模式,从而为统治阶级的存在合理性提供相对应的理论依据。
5. 结论
从对《原道》道论的探讨便可看出,古今学者以往多认为“淮南之书,复祖述老、庄”[27]、“《原道训》以老子之道为主”[13]的观点,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总之,《原道》作为该书道论的基石,展现了深刻的思想整合与理论创新,其精髓可概括为“亦老亦庄亦黄老”的多元融合。此篇章不仅承袭了老子道论的本体深邃、庄子道论的境界高远,还吸纳了先秦黄老道论的实践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时代性的阐发与重构,孕育出独具汉代黄老特色的新道论体系“创造性的调和主义”[28],实现了对老、庄、黄老三家道论的深度糅合与升华。《原道》所展现的,是一种超越性的哲学探索,它不拘泥于先秦道论的既有框架,而是根据汉代社会的实际需求与思想背景,重新诠释了道的内涵与价值,使之更加贴近人间政治的实践层面。《原道》它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与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既根植于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淮南黄老道家”[29]新道论体系。为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东汉高诱云:“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30]这让《淮南子》所内具的根本的汉代“道家”学派性质得到最有力的突显。
NOTES
*第一作者。